万山红遍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邵大箴  页数:575  
Tag标签:无  

前言

在人类历史上,60年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新中国建立以来这60年的历史是不平凡的,包括美术在内的一切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回忆1949年之前,中国的美术创作、理论研究、美术教育、美术展览与传播、对外美术交流,与我们今天的情况有天壤之别。美术在当今中国人民生活中已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和审美功能,中国当代美术也在世界艺坛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与其他国家(包括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国家)平等对话。新中国美术以拥有广大的观众而骄傲,以涌现出许多艺术大师和反映这个时代面貌的艺术经典作品而自豪。艺术家们为国家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而欢欣鼓舞。许多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教育成长起来的老艺术家,在新中国的美术事业中起了奠基作用;一批在延安和老解放区经受革命锻炼的美术家,在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肩负了组织、领导工作的重任,并勤奋地投入创作实践,有丰硕的成果。新中国也培养了大量各类美术人才,活跃在各个领域,为美术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在新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少艺术家和史论家受新时代、新思想的启发,敢于领风气之先,奋力开拓、创新,他们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成果,丰富了我们时代的智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虽然我们走过一段弯路,频繁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灾难,曾使我们许多正直的艺术家受到不应有的伤害,也一度影响了我们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广大艺术家深信一时的阴云必将过去,党的正确方针政策必将放出光芒。即使在困难的条件下,艺术家们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志向坚定不移,他们始终坚持遵循艺术规律,默默地耕耘,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无私奉献。改革开放的春风,给美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近30年来美术领域各项事业的新成果,既是对前30年某些失误的反拨,更是在以前成绩基础上的开拓。一个有崇高理想追求、有自己艺术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预示着中国美术将进入一个伟大的复兴时代。贯穿包括新中国美术在内一切事业的一条红线可以用金光闪闪的五个大字来形容,那就是:“为人民服务”。艺术“为人民服务”这个朴素的口号,是激励和鼓舞新中国几代艺术家顽强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中国的文化及文学艺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毛泽东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新中国文艺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献。“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成为发展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革命化、大众化和民族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文艺创作的要求。对待古代文艺遗产和外来文化,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普及的美术形式如宣传画、年画、连环画,成为优先发展的品种。在当时环境下,美术创作要从普及的形式着手逐步开展,而且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表明中国今后的美术创作应该坚持服务于大众的方针,只是服务的形式可以根据客观情况加以变化。艺术要服务于大众,艺术家首先要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要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和艺术接受的能力。1949年之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包括知识阶层在内的城市居民的比重日益增大,人民的范围也由此扩大。变化不仅发生在数量上,而且更反映在他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上。艺术服务的对象的变化,必然反映在艺术的各个方面从创作题材、形式语言到展示方式。人们在讨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时,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这仅仅是指艺术的普及或大众化的层次,而不是指高雅的艺术形式。其实,艺术服务于大众不仅是对那些通俗易懂艺术形式的要求,而且是新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方针。也就是说,不论通俗的还是高雅的艺术,都应该遵循这个方针。艺术的雅与俗是一对范畴,雅与俗的概念和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不断变化着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通俗的艺术可以向雅的艺术转化,雅的艺术也要从通俗的艺术中吸收新鲜的养料,以充实自己。雅与俗,在“雅俗共赏”这个层面上相互交汇。不能说“雅俗共赏”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至少说这种艺术形式能征服更多的观众,是一般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通俗艺术要有正确的评价,通俗艺术的功劳不仅满足了当时亿万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而且创造出一批时代的精品,为高雅艺术的产生奠定了牢实的基础。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共和国,要让亿万目不识丁或识字甚少的群众欣赏艺术,从中获得知识、教育与美感的享受,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是,这件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完成了。举连环画为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连环画出现第一个高潮,除了专门从事连环画创作的一些画家外,许多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也都投入连环画创作,向社会奉献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连环画的创作实践也培养了许多画家的艺术技巧。8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连环画掀起更大的高潮,它的创作和出版规模都创下了历史新记录,这在当代世界美术史上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些连环画家的艺术成就,包括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和运用黑白与色彩,以及营造画面意境的技巧,不逊于同时代的中国画家和油画家们取得的成果,印证了鲁迅关于连环画创作也可以出大艺术家的预言。新中国的美术创作之所以没有在普及的层面上止步,一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是要在满足人民审美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适应他们的精神需求,还因为党和政府认识到,只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才能反映新时代的面貌,鼓舞人民建设国家的信心,并以此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增强国家的地位。二是我国有一支矢志于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和训练有素的艺术家队伍。即使在20世纪50一60年代,虽然我国经济落后,但不乏有修养,有创作能力的美术创作家。20世纪上半叶师徒制的美术传授和吸收了西方经验的中西融合型的美术教育,都为各美术门类培养了一批富有才华的创作人才,有些负笈西方留学的画家、雕塑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美术教育和创作部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和华北大学三部为新中国输送了一批经受了革命锻炼的艺术家。这些有不同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美术家,虽然在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用自己的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热情,他们都希望为新中国美术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艺术创作奥秘,他们逐渐懂得,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同样要追求形式美感,要具有艺术感染力。他们在参与普及艺术的同时,不忘艺术创造原理,即使在艺术过多受到狭隘意识形态影响而举步维艰时,仍然敢于抵制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做法,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坚持探索,或公开发表阐述自己的艺术见解,以匡正时弊。如50年代,一些国画家发表意见,强调继承遗产的重要性,含蓄地批评一些人的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一些画家对自然主义和学院派的批评,如林风眠1957年发表的文章《美术界的两个问题》,80年代初期一些画家质疑内容决定形式的理论。呼吁美术界要重视形式语言研究等,都说明这个问题。在20世纪一段很长的时期,出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从西方引进的写实艺术受到一些文化启蒙学者的推崇。他们认为,用写实的艺术语言叙说历史和现实事件,刻画真实的人物形象,配合政治斗争,能启发和动员群众参与社会变革。由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写实艺术成为主流。西方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现实主义美术受到欢迎,而西方的现代主义则受到排斥和拒绝。元、明、清以来的写意文人画被认为是脱离大众的形式主义笔墨游戏,受到一些人的压制和批判。那时,不少人误以为只有写实的艺术才能服务于大众,写意文人画及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的艺术则与大众无缘。这种认识导致的后果是,写实的油画和吸收了西画写实技巧的国画在中国大为盛行、大放光彩,几乎一统天下。从艺术平衡学和艺术多元论的观点看,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艺术格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迭起、写实艺术走向全面式微的情况下,在中国崛起的写实艺术潮流,也是一道耀眼的风景线,对于世界艺术的大格局,它与当时苏联、东欧的写实主义艺术一起成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制衡力量。至于新中国写实主义美术的成果,应该说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这突出表现在写实油画、版画、雕塑和国画人物画方面。这些美术门类中的众多的人物形象,组成了中国现代人物形象的长廊,生动地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屹立于东方的新中国的形象。它们是艺术大众化方针的成果,也是大众化艺术的提高和升华。从艺术语言的层面来说,写实主义的艺术也补充了清末以来文人画的不足,给中国艺术增添了新的生机。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中西融合的写实传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并没有中断,虽然它不断受到现代主义和前卫艺术的挑战。一些执著于写实风格的艺术家继续在钻研写实技巧,使写实艺术更为精进、纯粹,同时,写实艺术如何保持一定的品格,克服媚俗的倾向,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课题。在中国画领域,人们在反思了20世纪一段时间“改造”中国画所走的弯路之后,对笔墨语言更加关注,但是具体到人物画创作,人们认识到,西画引进后重视写实造型能力和提倡写生方法,对中国画的人物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使在山水画领域,适当引进西画的造型观念与技巧,也是有益于创新探索的,李可染的山水创造成果便是最好的例证。总之,艺术的雅与俗不是由艺术风格来决定的,写实艺术可以是通俗的,也可以是高雅的,用其他艺术手法完成的作品也是如此。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的艺术观念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认识到艺术多元化是现代民主社会必然的趋势,独尊写实主义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是,非写实形态、探索形态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形态的艺术,还要不要遵循艺术服务于大众的原则?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说,探索性或前卫性的艺术可能为人民大众服务吗?我想回答是肯定的。读读有关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文献,我们便可以了解西方这些前卫艺术家不少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要把艺术从象牙塔圈子里解放出来,要让艺术从博物馆走进大众。他们的做法也许比较激进而不可取,但是他们拥有的这一理想值得我们关注。具体到中国,自“'85新潮”为前卫艺术推波助澜之后,各种形态的探索性或前卫性的现代艺术已经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它们对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和大众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有目共睹。一些有积极内容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与一些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也开始被群众认可。这对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艺术服务于大众的问题有新的启发。《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1949-2009》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每年创作的美术作品中,选择一件至数件用文字加以介绍其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因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都真切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重温这些作品,我们会跟随它们进入催化它们产生的那些岁月,领略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采。倾听每位作者讲述他们的创作经验和作品背后的故事,让他(她)用另一种方式吐露自己的心声,与大众交流,会增加人们对这些艺术作品和新中国美术的认识与理解。这是我们编辑的目的。为此,我们尽量用采访作者本人的方式,使这种交流更直接、更生动,使书中的资料更具文献价值。但遗憾的是,他(她)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对他们的艺术熟悉的有关人士(如他们的家属、同事、朋友)的采访来弥补这一缺陷,其中一些对现代中国美术史有研究的专家发表的评论意见尤为珍贵。为这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仁们付出了大量精力,尤其是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成佩女士做了很多繁杂而细致的工作。许多年轻的美术史论界的朋友为此书的完成,不计报酬地辛勤劳动。也是令人感佩的。我们大家都为能参与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做些工作而感到荣幸和骄傲,我们愿把这本书献给哺育我们成长的祖国和人民,献给为祖国艺术事业做出无私贡献的人们。祝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我国的美术事业更加朝气蓬勃,异彩纷呈!2009年8月于中央美术学院

内容概要

《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1949—2009》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每年创作的美术作品中,选择一件至数件用文字加以介绍其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因为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都真切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重温这些作品,我们会跟随它们进入催化它们产生的那些岁月,领略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采。倾听每位作者讲述他们的创作经验和作品背后的故事,让他(她)用另一种方式吐露自己的心声,与大众交流,会增加人们对这些艺术作品和新中国美术的认识与理解。这是编者编辑的目的。为此,编者尽量用采访作者本人的方式,使这种交流更直接、更生动,使书中的资料更具文献价值。但遗憾的是,他(她)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对他们的艺术熟悉的有关人士(如他们的家属、同事、朋友)的采访来弥补这一缺陷,其中一些对现代中国美术史有研究的专家发表的评论意见尤为珍贵。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美术1949—1957  鞍钢之修复  开镣  蛙声十里出山泉  奔马图  群英会上的赵桂兰  山川卧游图  兰州握桥  开国大典  地道战  一辈子第一回  两个羊羔  齐白石像  在蒙古包中  粒粒皆辛苦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  给爷爷读报  晚归  八女投江  灵岩涧一角  老羊倌  艰苦岁月第二编 文艺政策调整和曲折发展时期的美术1958—1976  转战陕北  江山如此多娇  蒲公英  庆丰收  北平解放  主席走遍全国  秋鹜  月上  刘少奇与安源矿工  祖孙四代  初踏黄金路  红岩  北方九月  万山红遍  收租院  永不休战  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站岗  攻占总统府  草地诗篇第三编 改革开放时期的美术1977—1989  枫  人民和总理  五朱砂冲哨口  自嘲  杜甫  红土  父亲  西藏组画《进城》之二  黄河魂  人到中年  春风已经苏醒  挤牛奶  春雪  塔吉克新娘  古老的山村  新线  太行铁壁  潮  丁玲印象  若尔盖的冻土带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  北方姑娘  走向巴颜喀拉  吉祥蒙古  析世鉴——天书  鉴湖三杰  李大钊像第四编 走向多元化时期的美术1990—1999  清明  黄昏  1990系列之三  敏感者  为叶浅予恩师造像  晚风  秋冥  小山的肖像  阳光下的蓝天  综合景观  造化为师——黄宾虹先生像  大家庭——血缘  掷铁饼者  烧耗子  世纪智者  五角星第五编 新世纪以来的美术2000-2009  早点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月初堕  南京大屠杀组雕  虚拟最后的审判  童话  历史的足迹  与声5·12—东风

章节摘录

刘:1949年,古元先生和别的艺术家,从解放区来到北京,迎接新中国的成立,他们的艺术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他本人当时有什么重要的想法和转变?古:他的理想是到了延安以后就确定下来的,就是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他们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的时候,他们是发自内心地相信共产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也愿意为共产主义做出牺牲。他们甚至入党以后要改名字,因为怕连累家人,所以我父亲是在1938年入党以后改了名字的。他在广东老家上中学的时候是另外一个名字,家人所在的广东是国统区。确定了他的信仰和理想以后,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他的信仰的支配下发生的。他观察社会的时候,也希望全民族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在这个前提下创作他的作品。可以看出来,我父亲表现历史题材的时候,从来没有虚拟的情节,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道具,都有它特殊的含义,都来自于人民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如果认真地看、细细地读,就会进入到那个时代、那个气氛。例如《人桥》中战士们穿的棉袄,要表现冰冷刺骨的河水,怎么表现呢?穿棉衣、棉裤的季节,河水肯定是冰冷的,所以静下心来细细端详他的作品,每种色彩的设定、每个人物姿态的表现,其疏密、动感,可以看到战争的一个瞬间,更可以看到人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看到人的勇往直前,从而自然而然地能够理解,他们心中向着什么样的一个目标进发。这些战士冲过去,很可能马上就牺牲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有“人桥精神”的战士,才能有今天这样的和平建设。这说起来是大道理,但其实是非常真实的,而且这是连贯的。从延安起,他就表现翻身的穷苦人的生活,表现军民为了新生活、新社会奋斗的状态。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父子俩》表现的是解放区八路军进行扫盲、识字活动,《冬学》表现的是利用冬闲的时候,给农民上课。为表现解放区的新土地政策,他又创作了《减租会》。《军民大生产》表现延安时候的大生产,自给自足。《识一千字》是表现的让每个农民在一个冬天,要识一千个字。当时有一种教农民识字的方法,比如教“桌”字,他就刻一张桌子的画,再把“桌”这个字也刻上,印几十张,用陕北的酸枣刺当图钉,到每家,“桌”字就给挂到桌子上,“灶”字就挂到灶上,“牛”“羊”“娃娃”“窑洞”,这些字像识字课本似的,挂在窑洞里,教大家认字。陕北的窗花很多,人们喜欢在窑洞的窗户上贴窗花,但那里面有很多封建的东西,当然也是民俗的一种,为了宣传新观念,他创作了一整套的《新窗花》,都是用木刻,刻完了印出来,让农民以后就照着这个剪,当做窗花的范本。我父亲对中国民间的剪纸、木版年画等民族艺术的因素吸收、利用得很多。这些新窗花,反映的都是解放区新生活的内容,有夫妻俩一起识字,有小学生背起有红五星的书包上学,还有民兵的形象,因为当时是抗战期间。有一张是种树,因为陕北植被缺少,当时就很提倡种树。还有“圈里有了大肥猪》,就是农民家里可以养猪了,这在当时也是不得了的事情,以前只有地主家有猪,穷苦农民家哪里养得了。这些都是采用农民喜闻乐见、能够雅俗共赏的方式创作出来的。当年延安的艺术家虽然条件艰苦,但在那样一个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状态里,他们的创作是非常真诚和有激情的。冼星海当时就是在延安“鲁艺”后院的一间小草房里,创作出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的。

编辑推荐

  自“'85新潮”为前卫艺术推波助澜之后,各种形态的探索性或前卫性的现代艺术已经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它们对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和大众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有目共睹。一些有积极内容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与一些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也开始被群众认可。这对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艺术服务于大众的问题有新的启发。  《万山红遍:新中国美术60年访谈录1949-2009》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每年创作的美术作品中,选择一件至数件用文字加以介绍其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万山红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5月30日订购的这本书,先是告知6月8日左右会送到,之后又推到15日。今天是几日了?卓越!!!19日了!居然还未发书!我可是在有货的时候订购的!而所谓卓越居然连什么原因都不告知!也不来个道歉!这是典型的“霸王”!!!还有,竟然投诉无门!!!还有,更离谱的,本人5月25日订购的另一本书居然也未发货!!!卓越,你还配称为“卓越”???!!!你让曾经对你那么喜爱的书友,怎么再相信你!!!强烈要求卓越对最近的问题进行道歉!并追究失误者造成的书友精神损失之责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