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汉斯佩特·克莱曼  页数:219  译者:齐欢欣  
Tag标签:无  

前言

但这个挪威不只是因为人们骨子里的那股劲头。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度……——汉斯·海尼·雅恩《文集》……他从未完全停留在自己所驻足的地方。——赫尔曼·伦茨《被遗弃的房间》当描写很久以前的人物时,作者会受外部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作者所处的年代里很明显。所写的对象离现在越久,这些影响就会越顽固地挤入观察者的视野里,并最终有些像一个被默认的事实走到力求客观的思考方式前。如果描写一个艺术家,那么他的影响决定于世人对其作品的评价。这使人更难进行客观研究,因为客观研究与主观评价在此很容易被混在一起。如果当时的原始资料非常多,并且它们的内容或许很明确,至少这样描述起来会容易些。正如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作曲家的代表,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的代表。对格里格而言,客观研究与主观评价两个特点在他身上都未体现。看来像信件或采访报道这样的真实证据并非绝对真实。这对格里格与对其他人都一样。正如君特·德·布吕安所说,主观性的文献只表明人们当时所写的内容,但不能证明他们是如何想的。许多关于格里格的公开的资料都未被研究,其余的资料不对公众开放,一部分易引起猜测与新的不安的资料还被封存起来。因此,这些资料的作用至今尚未得到评估,但人们也决不能高估它们的作用。(由于储存设施不完备,一些资料可能已损坏。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对格里格捐赠给其故乡的遗产太不在意了?卑尔根的一级旅游景点、特罗尔德豪根的格里格故居博物馆的状况也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人们印象中,故居里不对公众开放的阁楼被半私人化地使用,尽管在那儿堆放的格里格的资料还未被整理好。)就像每个作曲家那样,我们对爱德华·格里格的了解也主要来源于他的音乐作品。他的作品非常有名并保存完整,也可通过录音来检验(这一点特别归功于挪威的倡议)。但不是所有他的作品都闻名于世。按官方统计其中最多有五分之一的作品为人所知,但在挪威可能并非如此。一种很明显的误解认为,格里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可以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和马勒相媲美。而与上述名人相反,格里格主要通过自己的二十多首单曲被人们所了解。此外,这些曲子经常在被误解它们原意的情况下在演出中被串连起来,并且不以它们的原貌出现。1896年格里格就向他在莱比锡的出版商马克思·亚伯拉罕抱怨说:“由于乐曲被改编,我的作品数开始惊人地增长。我只喜欢为长笛与长号所作的《培尔·金特组曲》。我不愿谈手摇风琴无与伦比的受人欢迎。”但格里格也大量地改编自己的乐曲。从而使自己的作品为人们所喜爱。他将易卜生的《培尔·金特》的戏剧配乐中的《索尔维格之歌》改编成钢琴曲,这支曲子只是钢琴改编曲。后来又成了管弦乐曲,最后它变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中的结束乐章。该组曲也出现在格里格的双手弹奏和四手联弹钢琴改编曲版本中。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其作品原貌最终被他自己改动得摇摆不定。在作品保护期限已过的今天.这样的改编已完全不能被禁止。最近格里格的《第二弦乐四重奏》也出了一个弦乐队的版本。通过改编在这部作品上所体现出的“在结构与接受上的随意性”,“尤其对像爱德华·格里格这样的作曲家非常危险”。正如爱德华·格里格的作品所展现的那样,他很乐意被人称为是小型作品的大师。如果这个说法正确(有些事情似乎也支持了这种说法),那么人们要问,这种分类有何理由以及它是否恰当。——汉斯佩特·克莱曼

内容概要

  挪威作曲家。挪威民族音乐派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一位获得欧洲声誉的作曲家。9岁开始作曲,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在音乐创作上,他把西欧的音乐技术和19世纪浪漫乐派肖邦、舒曼、瓦格纳等人和声特点,与挪威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北欧音乐风格。他为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配乐中,《索尔维格》的旋律就和挪威民歌有着血缘关系。作为音乐家中的抒情诗人,格里格被称为“北欧的肖邦”。主要作品有乐曲:序曲《秋天》、《培尔·金特》组曲,弦乐组《从霍尔贝格时代》;钢琴曲:《e小调奏鸣曲》、《抒情曲》10册;合唱《在南方一座修道院门前》;戏剧音乐《西古尔德·约萨法尔》等。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汉斯佩特.克莱曼 译者:齐欢欣

书籍目录

前言在卑尔根的童年与青少年时代在莱比锡求学卑尔根—哥本哈根—罗马奥斯陆罗夫图斯:一场危机的开始分居与重归于好:特罗尔德豪根巩固发展的年代总结注释年表对格里格的评价作品目录关于作者鸣谢图片来源

章节摘录

如今,人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在受呵护的环境中的成长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智力发展会影响到他的人格构成。但几乎相反的另一种经验表明,尽管有这些良好的条件,所有一切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才能可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发挥。天才(不管社会状况差异有多大)能够在年轻人身上慢慢成熟。对爱德华·格里格的情况而言,这种思考很重要。特别是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与思想意识的背景下,人们甚至可以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里从正反两方面推出格里格的生活轨迹与他的成功。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政治环境与不可避免受其影响的文化环境塑造了格里格,就像塑造了大多数挪威艺术家那样。1814年5月17日,挪威才在克里斯蒂安尼亚(1924年起改名为奥斯陆)的艾茨富尔推行了自己的宪法,并由此从丹麦王国手中争得独立。此后挪威处于比它强大得多的瑞典的阴影之下:1814年10月20日,挪威与瑞典签订联盟条约,而瑞典一直在联盟中称霸。当1893年两国之间出现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时,格里格经常在言语之间流露出他对此事的焦心,例如在给出版商马克思·亚伯拉罕的信中他写到:“瑞典人现在不再尊重我们神圣的自由的宪法了,我们每一个挪威人都要尽力保卫它。……我们的宪法不是瑞典人恩赐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制定的。有了它我们才能向前发展,过上幸福的生活。难道别的民族能简简单单地把它取消吗?这不可能。……是的。易卜生写了一部悲观色彩很浓的巨作,他做得对。如果挪威民族甘于沉沦,而不能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将敌人从自己国家驱逐出去,那么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呢?”(虽然格里格的德语很好,但也犯语误。在摘录他的原话时会出现德语用得不够灵活的情况,间或还有些语法或拼写错误。)面对瑞典对挪威越来越重的压迫。挪威的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直到1905年挪威才成为一个君主制的独立国家。在挪威获取独立、成为自主国家的艰难历程中,没有一个挪威人愿置身事外。知识分子们,特别是那些活跃的艺术家不仅响应号召,在思想艺术方面大力支持独立运动,而且也身体力行,积极投身第一线。这种形势能推动艺术家进行创作,但也能起相反的作用。它是否决定了格里格的创作活动?这是否导致人们在他的作品上进行世界艺术与民族艺术、甚至乡土艺术的划分?例如在挪威文学中,比昂松与亨利克·易卜生的地位截然不同。在19世纪挪威音乐上没有类似的比较可能性。爱德华·格里格岿然独立,无人与争。这样他成为著名的、受人尊敬的民族作曲家似乎是命中注定,也当之无愧。格里格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有目共睹的音乐成就,在他去世很久之后仍享有盛名。“谱写歌颂自己家乡的音乐,创造真正挪威的氛围。这样做你就会成功……”,据说当时国际知名的挪威小提琴家欧-布尔(1810-1880)在格里格年轻时曾这样激励过他。格里格得出的结论是:我听从了劝告,并发展了我的这种独特风格。格里格家祖上属于苏格兰的一个叫麦克格雷戈尔的部族。格里格的姓氏即源于此。1739年亚历山大,格赖格(在苏格兰叫格瑞格)出生于苏格兰海滨小城凯恩柏尔格,1770年迁居到挪威。他是爱德华的曾祖父,在卑尔根开了家出口大虾与干鱼的贸易公司。在传至第四代时,该公司在格里格之兄约翰的管理下开始没落。钢琴家格兰·古尔德的母亲叫弗洛伦斯·格赖格,她的祖父是爱德华·格里格的堂兄。亚历山大·格赖格于1779年成为挪威公民,并根据挪威人的发音习惯将自己的名字由“格赖格”改为“格里格”。他与结发之妻玛格丽特·伊丽莎白·海特曼共生养了9个孩子。由他建立的挪威格里格家族在卑尔根享有很高的声望。比如1797年亚历山大·格里格任英国驻挪威副领事。此后,这个无比光荣的外交职务在格里格家族代代相传。亚历山大之子约翰活到1844年,也就是在其孙爱德华出世仅一年后就去世了。约翰娶了丹麦人玛伦·蕾吉娜·哈斯伦德,她的父亲尼尔斯来自奥尔堡。尼尔斯·哈斯伦德是个葡萄酒商人,他酷爱音乐并让家里人都学些音乐。他在业余时间里做小提琴手,并于1770年起担任卑尔根“1765和声音乐协会”的领导,直至1785年去世为止。这样爱德华·格里格继承了他曾外祖父所创立的事业,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约翰·格里格与玛伦·哈斯伦德生了格里格的父亲亚历山大(1806一1875)。亚历山大娶了卑尔根哈格鲁普家族的杰西娜·朱迪特。她原本可能相中了一个水手。但受颇有社会名望的父母之命只好选择了亚历山大·格里格。他们婚后生活很和谐,并生了5个孩子,格里格排行第四。兄弟姐妹中只有二姐英格丽特·贝内迪克特比爱德华长寿,她于1918年过世。格里格之母杰西娜的姐姐,约翰娜·玛格丽特·哈格鲁普。嫁给了上面提到过的小提琴手欧·布尔之弟延斯·M.布尔。这样在两位艺术家之间也有了间接的亲缘关系:欧·布尔是爱德华·格里格的姨夫之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格里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格里格一生富足,相对也比较平静,个人生活无大的波澜,作品也很抒情,好听,我喜欢他的钢琴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