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37年湖南经济现代化研究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作者:刘兴豪  页数:260  字数:197000  

内容概要

《1912-1937年湖南经济现代化研究》用现代化的视角来描述、分析和评价民国时期(1912_1937年)湖南经济发展过程,其发展轨迹体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经济逐步过渡的趋势;指出该时期湖南经济在不少方面已呈现出现代化的景象,并一步步地朝着现代化目标前进,但这种进展缓慢而艰难,且呈畸形,离现代化的目标相去甚远,取得的成效不佳;《1912-1937年湖南经济现代化研究》还着重分析了影响进程的原因,展望了湖南未来经济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刘兴豪,男,1968年生,湖南武冈人。先后就读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分获硕士、博士学位、2005至2007年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学习。现为邵阳学院副教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近年来在《史学史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校级课题3项。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民国湖南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湖南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第二节 清末湖南社会经济变迁 第三节 清末湖南经济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第二章 财税与金融 第一节 湖南财政的变迁 第二节 收入与支出 第三节 财政整理 第四节 财政预算 第五节 金融与货币第三章 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矿业发展的畸形性 第二节 轻工业发展的曲折性 第三节 外向型手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 机器制造业的薄弱性 第五节 电气业发展的缓慢性第四章 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第三节 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第五章 商业的繁荣 第一节 都市商业的发展 第二节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第六章 交通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水上交通的进步 第二节 铁路的续修 第三节 公路的兴筑 第四节 航空事业的新兴 第五节 邮电通讯的进展结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铅锌1.常宁水口山铅锌矿之现代性湖南铅锌矿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而最著名的,当首推常宁水口山,其次有浏阳、醴陵、湘乡、宝庆、临湘、慈利、衡山、资兴、临武、江华等地。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就使用新法开采,被视为“走向现代化之开采与管理”①的典范。民国以后,其现代化的脚步有所加快。首先,用机器动力代替人力。1912年,矿局建筑了一条由水口山至松柏32磅钢轨轻便道,全长9里。有30批马力的机车3辆,每辆可挂14节矿车,1节为客车,载重30石。每月往返10余次,每吨运费只约为o.5元,而原来使用人工运砂,每吨需洋1元。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利润大增。其次,规模不断扩大与完善。民国三年于第一窿附近开凿了第二窿;1915年又开八方井于龙王山,1930年再扩充1窿,同时规模更为完善。3窿中第1窿有150匹马力起重机一座,一次可取出2吨之沙,每小时可上下40次。坑内还有40磅钢轨铁道运送矿砂,并设有抽水机、电灯等设备。在提炼方面,有蒸汽房一座,锅炉6个。洗砂厂另有锅炉6个,此外尚有机械厂、电灯厂、木工厂、锻工厂、翻砂厂等,规模为全国之最大者。②1934年7月在长沙三叉矶建成湖南炼锌厂,设有动力发动机、洗矿机、磁选机,还有烘砂炉、蒸馏炉、反射炉、烘罐炉等。这是全国唯一的新法炼锌厂。

编辑推荐

《1912-1937年湖南经济现代化研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1912-1937年湖南经济现代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