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主持我的追悼会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梁晓声  页数:476  译者:于晓阳  

前言

灵魂的呼唤作家  戏剧家  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  苏叔阳晓阳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他爽朗的笑声常常在我耳边回荡,他英气勃勃的样子总是浮现在我眼前。他本是一颗正在上升的新星,却在起飞不久倏然殒灭,留给至爱亲朋和师友无尽的悲痛。悲痛或许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淡去,生活中原本不应有的空洞却永远无法弥补。幸而有逝者遗留的诗文和影像,可以让健在者记起依旧新鲜的往事,就算是对逝者灵魂的呼唤,弥补缺损了的生活。我和晓阳结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我和他的父母于洋、杨静不但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同事,还算得上是好友;但同他成为忘年交却有些意外。记得那年他年纪小,还是个中学毕业生。在食堂吃午饭时,他向我索要我的一本薄薄的诗集。我问他也喜欢写诗吗?他调皮地笑笑说:也许你不喜欢我写的诗。他的话勾起我的兴趣,饭后就到他的小屋里,读他写在笔记本里的诗。他的诗让我震惊。那飞扬的想象力,那无拘无束的思绪,那活泼的语句,都让我喜欢,更有那鲜活的画面感,让我隐约感到他应当是用电影镜头写诗的导演。这或许是他生长在电影厂的环境里所使然吧。我问他,将来的志向如何?他爽快地说:当电影导演。那时北京电影学院正在招生,我就撺掇他报名投考。他却摇摇头说:要是说我是于洋的儿子,考上考不上都没劲。我就是我,凭自己本事。这小子就这样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他。我把他自己的手抄本诗集,送给当时任电影学院副院长的谢飞,他也喜欢上这个才华横溢的小伙子。经过严格的考试,晓阳被录取为电影学院83级导演系新生。入学很久人们才渐渐知道他是于洋的儿子。晓阳是个无禁忌无拘束的艺术家,他飞扬的思绪和想象力就是他创作的动力。我们这个时代正缺乏这样一往无前的艺术家。他执导的《女贼》在当时引起争论。争论的结果,是这部洋溢着新观念和挑战旧秩序的影片,最终未能与观众见面。我一直认为无妨将它起死回生,在影院里公映,或者制成影碟发行。事实将证明它不但百倍地超越那些流行的“烂碟”,也将使我们刮目相看“文革”后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有怎样的丰采。这或许可以纠正我们对那一时段中国电影的认知。晓阳导演的影片数量不多,引起的争论却不少。好像非议与疑虑浸泡了他短短的导演生涯,他远没有他的弟妹们幸福。但,正如他所说:他就是他。他按照自己对生活和时代的理解,在生活在创作,有声有色,活泼生动。生命有限,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能如他这样度过,也颇有意义,能如他者,并不很多。报载,英国一位女士在摆弄录音机时,忽然听见了她早已去世的父亲的声音。那声音模糊却又分明,道是:“I LOVE YOU”。她大吃一惊,因为她父亲活着的时候,从不会摆弄录音机。她又找来亲朋好友,让他们分辨那声音,大家一致认为那是死去的她父亲的声音。科学家们为这奇迹争论,说是灵魂的声音。我不知道是否有灵魂,这是宗教家研究的事情。但我愿说这本即将出版的文集,可以看作是晓阳灵魂的声音,一句句分明说着:“生活,我爱你!”仅以此为序。2009年1月17日

内容概要

  《我要主持我的追悼会》作者于晓阳出身于电影世家,是老一代电影艺术家于洋的独生子,晓阳从部队复员分配到北影广工作,当过电影特技照明,做过文学编辑……2004年,于晓阳受集团领导委托,承担了电影《北纬30度》〈拟中韩合作〉的执导任务,并于2004年底开始进行前期筹备和论证工作。2004年12月28日赴湖北恩施地区采景,因连日奔波,身心疲惫,于2005年元月7日晨5时10分在回京的火车上,突发急病去世。这是一本汇聚了亲友情、战友情的书,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作者简介

于晓阳,身系蒙汉后裔,恃才傲物,多愁善感,行事怪异,每为常人不解。好诗书,不善格致。
十五从军,戍边三载。解甲闲居。偶入影界务工。越八载,忝居文人之列。导演之列。拍片十万口尺,写诗书百万字,时人毁誉不一。
夫于晓阳者,其心也善,其性也狂。其情也雅,其爱也寡;喜江山,好美人。讲信誉,恨背叛。常怜小人、妇女、乞丐、政客者流。交往者众而鲜有知音者。

书籍目录

序一 回忆亲爱的于晓阳弟弟序二 于晓阳与电影序三 灵魂的呼唤电影晓阳  一、忆思绵绵    纪念晓阳    我心中的晓阳    边缘人    翩翩少年,其心谁知?    梦缘    追忆于晓阳    于晓阳电影创作述评    难以忘却的学生——于晓阳    晓阳同学二三事    纪念于晓阳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艺术精神永存    永远珍藏的回忆    晓阳哥没有走,他只是去为新片选外景了    晓阳,我永远躁动的兄弟!    怀念晓阳  二、写在碎纸片上的灵感    散文、随笔      一九八二年:北影小食堂      一九八三年:春眠不觉晓;好运气;朱辛庄之雾;贴面舞与光身子打赌      一九八四年:本命年的忧郁;奥鲁古亚乡;第一次导戏的感触      一九八五年:《夜行货车》与上海;我发现世界已变得不那么简单      一九八六年:拍摄《裂变》      一九八七年:大雪盖着黑夜      一九八八年:木秀于林      一九八九年:倒金字塔;往来于“北京——长春”的软卧车厢里      一九九○年:我成了百万元户;《别墅灾星》的灾难      一九九一年:我的“百日祭”;《武则天初恋》的挽歌      一九九二年:在大连造船厂      一九九三年:《大海风》一路逆风;在工人中间拍戏      一九九四年:北京王府井路口《大海风》的广告牌下      一九九五年:三十五岁老翁;两部戏的套拍;又见黄河瀑布;从《菊豆》到《活着》;圆明园艺术家村;应当有另一种生活    导演阐述      拍摄一种让观众愿意看的电影      活着的人都记着      把电影拍得像电影      异态的谜      长影的“这一个”      对未来的信念      《北纬30度》策划案      访谈、报道      电影是一种信念      “小于导”的目标      走进生活      美报评《翡翠麻将》      于晓阳谈《女贼》      柳城、滕进贤、邹士明等同志在人民大会堂《大海风》  ……诗歌晓阳生活晓阳后记一后记二附录一:于晓阳年表附录二:于晓阳生平

章节摘录

我心中的晓阳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  著名导演  黄建新今年1月7日,是晓阳去世四周年的祭日。记得4年前的那一天,我在忙于第八届两岸三地电影导演研讨会的筹备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的评选工作,晓阳却在为新片采景后返京的列车上溘然长逝。五天后,2005年1月11日,在第一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的颁奖典礼仪式上,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年度去世的导演同仁进行悼念,其中数位均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导演,唯晓阳例外。我记得非常清楚,当在动情的音乐中,银幕上出现晓阳那曲卷的头发和露着一丝顽皮微笑的肖像时,全场二百零六位两岸三地的导演,用他们的特殊方式,起立鼓掌,为晓阳送行。其中有:李行、吴贻弓、吴思远、吴天明、陈凯歌、陈可辛、尔冬升、田壮壮、姜文、冯小刚、王童……那一刻,许多人眼含热泪。在第五代导演当中,晓阳是最年轻的导演之一,当年一同进修的导演班八名同学当中,他的年龄最小。然而他却第一个离开了我们……晓阳其实是一个相当简单的人,一个极为单纯的人,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说他简单,是因为晓阳这辈子都在拍电影,当年83级导演班的同学当中,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人总是有着不同的志向和发展的方向,或许有些时候还要受到发展空间的限制,面对打击和挫折,人有时会改变人生的轨迹,这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然而晓阳不同,他学的是电影,也实实在在干了一辈子电影。晓阳对电影的态度很单纯,几乎没有半点杂质,因为,那是他的事业,是他的追求。晓阳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轻松,或许应该算是我们当中走得最为艰难的一个,他也曾经抱怨过,也曾经感叹在这个时代,艺术被种种因素扭曲,观众欣赏口味和好坏标准长期呈现布朗运动般的变动。遇到这样的时代,一位把电影看做生命的人,想不抱怨也难。  然而晓阳的抱怨其实并不是真抱怨。晓阳的许多作品得过政府奖项,也有许多作品根本就没有被审查通过,他的艺术生涯,就像一列永不休止的正弦波,在波峰波谷间永远往复震荡着。一般人是忍受不了这种大起大落的,然而晓阳却始终在震荡中前行,挫折从未使他放弃对电影的追求与探索。  晓阳喜欢写诗,他是一个电影界的诗人,是一个在电影中寻求诗一般意境的探求者。有的时候我在想,或许对于晓阳而言,电影其实早已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毕生的信仰。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对于电影有着虔诚的信仰或许不应该算多么奇怪的事情,然而在中国电影处于低谷的那些岁月里,仍然能够坚持这种信仰,坚持守望,并不是每一个电影信徒都能够做到的。晓阳的思想很简单,他是电影人,因此要拍电影,仅此而已。就这样,晓阳把短短的人生,全都给了中国电影。对于不大熟悉晓阳性格的人而言,晓阳或许显得有些怪异,他始终游走于两个极端之间。有的时候他显得寂寥而孤僻,似乎不善与人沟通和交流;有的时候他豪迈而开朗,思想和语言中充满了幽默和趣味,让人感到一股阳光般的温暖。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却能够广交天下朋友,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P4-5

后记

这本书的完成问世是因为一场暴风雨冲散了晓阳的部分文稿;它们飞向天空,或飘落阳台……。倏忽间我觉得它们就是晓阳的灵魂!几年来,每年每月,晓阳都能在书斋和网络上看到他那些不忘不弃的朋友祭奠他——我想,他享受到了另外一种幸福。2005年,亲友们与他依依惜别,看他卧在鲜花丛中,听着迪里拜尔演唱着理查德·斯特劳斯的《最后的四首歌》飞向天堂:2006年,以黄健中为首的朋友们相约来祭奠,他们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价值,晓阳已经走了,他是一个快乐的人,我们思念他,但是我们不要流泪,我们要一起回忆他留下的快乐时光……2007年,晓阳离开的第三个年头,朋友们再一次聚集在晓阳墓前.大家席地而坐,仍旧讲述着有关晓阳的故事。大家仿佛听到天空中的晓阳说:感谢你们,我亲爱的朋友,你们太辛苦了,就让我们把彼此的思念凝聚成一本书吧,我愿以书与你们交流。于是,晓阳的50位亲友——领导、老师、哥们儿、姐们儿,有的赋诗,有的为文,有的绘画,有的致联,一一奉上对晓阳的思念并欲出资助成此书。然而,晓阳是电影界的儿子,他是在攀登电影“珠峰”的途中深怀着遗憾倒下的。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晓阳是我的学生!中国电影家协会说:晓阳是我们的青年导演!中国电影基金会说:晓阳是我们这个家庭中的一员!梁晓声说:晓阳是我亲爱的弟弟,我愿当此书的主编。晓阳的家——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出版社愿意为他操办此书:影协康健民书记和社长胡子光部署,总编李梦学指派编审李春妹言传身教于责编胡黎红,他们不分昼夜,不辞辛劳,从冬日严寒经烈日酷暑再到秋风瑟瑟,终于辑成了这本精美的书。这是一本汇聚了亲友情、战友情的书,这本书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俩在耄耋之年含着幸福的泪水向各位深深地鞠躬致谢。同时,我们也借此机会向组织建立“于晓阳纪念馆”的淋漓先生和建立“于晓阳同怀网”的我们素不相识的同胞那仁夫小侄一并致以最深切的感谢!于洋  杨静2009年初冬于小月河畔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要主持我的追悼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