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导演教育教学史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杨琳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05出版)  作者:杨琳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1955年开始筹备建立电影导演教育教学的专门机构,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电影作品。创作了这些电影作品的导演,基本上是靠创作实践走上了电影导演之路。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专业化、规模化的高等教育教学方式,逐渐成为培养电影导演人才的重要途径。  1956年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垄断了中国高等教育承担的电影导演教育教学领域。总结与梳理它在筹备、创建、停滞、恢复、改革与发展各阶段的历史,探讨电影导演教育教学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规律和经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电影导演教育教学创建时期,完全照搬苏联的分科教育模式,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都实行严格的学年学时制。在当时适龄青年入学率仅为1.9%①的情况下,全国本科教育阶段的精英培养目标成为必然的选择,电影导演的专才培养自然也不例外。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计划性体现在毕业生基本上都分配进入专业对口的电影制片厂。这种从招生开始到毕业分配为止的计划教育体制,使毕业生离开学校后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得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再学习机会。又经过“文革”前后十多年的历练,最早接受专业教育的毕业生终于获得导演资格,他们用别样风格的电影作品,冲破了意识形态观念对电影创作的禁锢,创立了“学院派”品牌,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称为“第四代”导演。对他们成才过程的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培养、电影制片厂体制的实践机会以及“文革”岁月的人生磨练,共同构成了“第四代”导演的成才史。

作者简介

杨琳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1999年9月—2000年3月,受日本文化厅“海外艺术家”项目邀请,赴日考察日本电影导演培养机制。

书籍目录

内容摘要序第一章  历史与传承  第一节  中国电影导演教育教学前史    1.早期电影导演的探索者    2.职业化电影导演的出现    3.红色电影导演的诞生  第二节  中国电影导演教育教学的建立  一、电影导演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    1.干部专修班    2.专修班课程设置  二、电影导演教育教学模式的确立    1.电影专业分科教育的依据    2.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第三节  早期电影导演教育教学的教师构成    1.教师来源    2.主任教员带班制度第二章  创建与挫折  第一节  精英培养理念的建立    1.创建期的生源情况    2.入学考试方法    3.精英教育条件  第二节  “文革”前导演教育教学成才率辨析    1.专业淘汰制    2.制片厂制度    3.摄制组实践  第三节  “第四代”导演群    1.中年导演的处女作    2.中年导演的成名作    3.中外导演创作年龄比较第三章  恢复与探索  第一节  重新启动的电影导演教育教学    1.残酷的高考    2.实习与实践  第二节  “第五代”集体亮相    1.“第五代”电影发轫之作    2.导演系78班的处女作  第三节  “第五代”导演群    1.导演系的旗帜    2.电影学院的骄傲    3.进修班的功绩第四章  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学制与实践教学1985—1990    1.学制改革    2.85班集体亮相    3.专业淘汰的意义  第二节  规范课程设置与生源改革1990—1998    1.规范课程的依据    2.中日实践教学比较    3.生源改革探索  第三节  拓展培养方向1998—2007    1.招收剪辑本科班    2.招收纪录片本科班    3.教师培养的缺失第五章  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    1.贾樟柯现象    2.宁浩的意义    3.冯小刚精神  第二节  恢复正常的期待值    1.审视学校教育教学的任务    3.定位泛影像时代人才标准    3.在知己知彼中改革  第三节  未来的机遇    1.建立全院核心课程    2.办学多元化发展    3.扶持毕业生机制结束语  起点与终点  附录(彩页)  参考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在计划经济时代,专业淘汰与精英教育是一体化的措施。但是85班试行的“二·四”制改革,使专业淘汰成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在1987年王伟国副院长的教学改革总结中,强调了“‘二·四’制的的核心是选优。要使中国电影艺术达到国际水平,就要造就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电影学院则是培养优秀的电影创作人才的重要基地。电影艺术要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要造就一支品学兼优的创作群体,他们热爱电影事业,思想敏锐、精通本专业的技巧。经过‘二·四’学制两年为一阶段的选拔,将一批相对来说更为优秀的学生留下来继续学习,就为进一步选拔优秀人才打好基础。这些学生再经过二年的专业训练和其他知识的学习,他们将脱颖而出,较快地能从事影片的各个专业的创作任务”①。我们注意到,王伟国副院长的表述中,强调的是选优而不是淘汰。  在专才招生、分科培养的教育体制下,专业淘汰是导演教学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苏联导演、教育家C.格拉西莫夫向学生强调了淘汰的必然性:“我们不会强迫你们学习。如果你们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的求知欲,那么,学习不好,干脆除名就是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学年将是一个考验阶段。一年级之后就可以看清你们中间谁愿意学,谁不愿意学。不愿意学的我们就请他走。我们在考试这个不很长的阶段对你们进行了观察。但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能了解一个人的。我们要用一年的时间来了解你们。一年结束时,当我们最终搞清楚你们是什么样的人之后,我们就要进行严格的、公正的全面衡量。只有那些愿意工作而且能够工作的人才能留下来”②。由于招生考试时间短,对考生的判断可能有失误,这是电影导演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有必要用专业淘汰制的方式进行人才再选择,及时修正人才选拔出现的失误。  ……

编辑推荐

《中国电影导演教育教学史》由杨琳所著,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恢复对学校培养电影导演正常的期待值,使电影导演教育教学的目标回归到它可能达到的高度,用符合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的标准,客观地、科学地评判电影导演教育教学的得与失,是本书教学研究的宗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电影导演教育教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