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印迹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作者:舒晓鸣  页数:239  

内容概要

  在《成长的印迹》中,有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有作者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部分原始日记,有作者对父母亲友的回忆,有作者对生活的杂感。读者朋友可以从这本书中触摸到舒晓鸣教授滚烫的内心和满腔的热血,也会清楚地看到她的缺憾与不足,总之,本书将舒晓鸣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的面前,既可亲可爱,又可恨可憾。

作者简介

  舒晓鸣,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39年3月生。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的教学与研究。较早撰写的《新中国电影史》获北京电影学院1992年优秀教材一等奖,之后所著的《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二届“学会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先后与人合著出版了两本《中国电影史》。负责编辑出版了《成荫与电影》、《论成荫》等书籍。发表电影方面的论文数十篇。1999年底至2000年初,曾作为交换教师到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讲授中国电影。退休后,又完成两项北京电影学院的科研任务:独立编著电影艺术家研究教材《石挥的艺术世界》和撰写专业教材《中国电影史教学与研究》。

书籍目录

代序 银幕后锲而不舍的耕耘者——漫谈舒晓鸣的电影专著及散文随笔集《成长的印迹》自序散文随笔童年的梦青少年时代喜欢的格言警句日记选“二老李”给我的教育又见李官屯圆了五十年的一个梦父亲的辉煌与孤寂妈妈的遗憾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我的老伴永葆艺术青春——张奇虹导演访谈录我与石挥杂文我是一个俗人“大智慧”与“小聪明”人到老年应当怎样生活善良是金解说词家庭光盘解说词我们的爸爸我们的妈妈我们的家庭石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提纲对石挥的总评价石挥的生平通过影片片断。谈石挥的电影创作小结影片分析对当代苏联妇女问题的思考——影片《个人问题访问记》剧作分析生活的哲理——《辩护词》影片分析附录从“小白毛女”到大学教授爱自己心目中的艺术——舒晓鸣访谈录后记

章节摘录

  童年的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童年的记忆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始的。延安,我至今想起来,心驰神往,激动不已。我两岁到六岁在延安,六岁之后就辗转在晋察冀解放区,直到北京解放,我也进了北京,那年我十岁。这都是六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想起来,是那么遥远,而又是那么甜蜜,经常涌上心头,挥之不去,在脑海中翻腾,让我记一辈子。我们的童年,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音响,没有游戏机,没有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玩意,没有巧克力和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总之,一切好吃、好玩的东西都没有,但是,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长流不息的延河;有一排排冬暖夏凉的窑洞,有悠扬动听的陕北民歌;有酸枣树和甜甘草,有带铃铛的骆驼队;有快乐的小朋友和关爱我们的阿姨,有党中央和毛主席;因此,我们的童年自有自己的特色和乐趣,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是无比欢乐和幸福的。童年的生活对于我,像一个美梦。  延河滩上  1941年我两岁的时候,妈妈怀着大妹妹,带着我,从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出发,经过国民党的层层关卡艰难地到达延安。听妈妈说,临走的那天,周总理、邓颖超同志和办事处的其他同志都来送行。车上装满了运往延安的药品和物资,超过了卡车两边的围板,妈妈当时肚子里怀着妹妹,脚上长了一个大疮,非常疼,怎么也爬不到车顶上去,还是周总理了解情况后,动员大家帮忙,才把她送上车顶,同车还有贺绿汀的夫人江瑞芝阿姨,当时她已身怀六甲,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一路上,国民党百般刁难,有一次甚至把大人孩子集中在一起,架起机关枪进行威胁,最后还是周总理出面找蒋介石交涉,才放她们通过。她们离开重庆才三天,“皖南事变”爆发,原来准备爸爸和贺绿汀伯伯他们第二批坐车前往延安的计划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了。爸爸他们一批文化人辗转到了香港,最后还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通过东江游击队营救,直到1944年才到达延安。  我到延安后就跟妈妈来到桥儿沟鲁艺所在地。延安鲁艺聚集了一大批文艺精英,他们风华正茂,才华横溢,向往革命,来到延安,把小小的桥儿沟闹得翻天覆地,热闹非凡。当时,我爸爸还没有到延安,只有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因为妹妹小,妈妈训!旦顾她,自己还要工作,我经常自己玩。当时鲁艺未婚的小伙子和姑娘很多,有的是教员,有的是学员。他们早上到延河边刷牙洗脸,晚上到延河边洗脚,夏天到延河里游泳,冬天到延河上溜冰,这样,延河滩成了我经常玩耍的好地方。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成长的印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