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人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厉以贤  页数:587  

前言

  这本书选编了我历年来的成果,主要是在国内发表的论文。本书主书名之所以取名为《教育·社会·人》,是因为这样大致可以反映我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我的学科专业方向是教育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侧重于理论研究。研究教育理论可以有多方面的视角。我把教育看作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是一种活动和过程,其落脚点是人。因此,我认为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弄清楚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  我曾经写过大大小小的文章近二百篇,少数发表在境外,有些还曾有过好的反响,可是没有特意保留。为了选编这本《教育·社会·人》,我才去检索旧作,可是占有一定数量的在国内外的讲演和在各类学术会议上的发言,许多都找不到了。我感觉在讲演和会议上的表达,与文章相比,思路比较自由、率直和多彩,同时在面对面或是在争论过程中出现不同见解时更能调动自己的大脑的思维,激发出火花。  本书按内容分类编成四个部分:第一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12篇;第二编,教育与社会研究,23篇;第三编,现代教育原理研究,13篇;第四编,教育随笔,20篇。

内容概要

  《教育·社会·人:厉以贤教育文集》选编了作者历年来的成果,主要是在国内发表的论文。《教育·社会·人:厉以贤教育文集》主书名之所以取名为《教育·社会·人》是因为这样大致可以反映作者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作者的学科专业方向是教育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侧重于理论研究。研究教育理论可以有多方面的视角。

作者简介

  厉以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部前身)教授,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教育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历任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社区教育委员会主席、国际社区教育协会(ICEA)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长。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选读”课程,最早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并招收教育社会学研究生,最早倡导开展社区教育研究和实践。1955~1958年在苏联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攻读研究生。曾在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等国进行讲学、合作研究与学术考察,并经常到我国台湾、香港、澳门进行学术交流与讲学。承担过“六五”、“七五”、“九五”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主要有《现代教育原理》(1988)、《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1985)、《教育社会学引论》(1989)、《马克思列宁教育论著选讲》(199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1992)、《社区教育原理》(2003)、《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2004)等。

书籍目录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教育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变革教育观念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毛泽东论人才培养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二编 教育与社会研究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人·教育我国的现代化和教育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与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教育、社区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论社区教育的视角与体制社区教育的理念社区教育的推行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教育让教育走入社区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学习社会的理念和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终身学习与社区学院的宗旨、功能、地位学习社会·终身学习·社区学院社区学习的理念与在大陆的推动社会化与学校教育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的复兴与发展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第三编 现代教育原理研究教育改革的理性特征现代教育的理论探讨高等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和社会文化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在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知识社会·终身学习·高等教育改革关于教育工作方针的几个理论问题教育方针的内涵与表述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教师素质及师范教育改革关于“教育起源于劳动”问题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第四编 教育随笔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蛋糕该如何切分义务教育的“义务”是非3.15、两会和教育教育乱收费症结何在发展职教仅仅是发展中高等职业学校吗?保障流动儿童教育权之我见打工子弟学校开停博弈的背后农村城市化与教育奇怪的博导游戏规则博导资格和博士生质量问题的背后谁是真正意义的××学家“高考现象”分析香港高校内地招生风波观察激发学生对信息的预期需求体验式学习“大学生村官试验”引发的教育问题美国高等教育辍学现象见闻日本的儿童养育院终身学习、终身教育需要载体

章节摘录

  要使科学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果,就需要把科学从知识形态的间接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生产力。把科学并人生产过程,为生产占有,将科学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这就是科学的物化,或称之为物化的智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是随着这种在生产中应用现代科学和智力的不断物化而发展起来的。  科学物化为生产力需要有各种具体的途径,其首要的途径是教育,即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从事生产劳动和管理的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教育和政治是密切联系着的。教育的政治职能,在阶级社会里,总是作为维护一定阶级利益而表现的。教育不能脱离政治。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争取教育权的斗争是整个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把争取受教育权的问题与工人阶级整代人以及工人阶级整个后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关于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和教育在人的劳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曾经分析过这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生产力处于手工技术个体生产的情况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教育则被当做家庭的私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工业和生产社会化,于是也要求教育社会化,以社会公共教育制度代替过去的家庭教育制度。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了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劳动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生产过程越来越服从于总的智力的控制,于是急剧地提高了对生产者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的要求,需要有一定数量受过多方面教育的人,以满足现代生产所提出的要求。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业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于是要求教育亦要为社会生产的需要、变换劳动、交替社会职能的需要来变换自己的方式和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社会·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