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补课·治学

出版时间:2002-07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费孝通  页数:380  字数:19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1、回忆吴文藻、史禄国、马林诺斯基、潘光旦等作者所师从的学者;2、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3、对作者自身所从事的重建社会学和人类学经过的回顾。费老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叙述,呈现出了一位参与了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从草创、发展、挫折到重建之全过程的老学者的深刻反思和体会,展示了这一学科在中国和美国的不同发展经历。

书籍目录

留英记开风气,育人才潘、胡译《人类的由来》书后人不知而不愠——缅怀史禄国老师从史禄国者师学习体质人类学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读马老师遗著《文化动态论》书后补课札记——重温派克社会学 一、决心补课  二、派克来华 三、派克的早年 四、人生道路的选择 五、留学欧洲 六、深入社会基层 七、一段插话 八、芝加哥大学及其社会学系 九、派克进入社会学阵地 十、派克和汤姆士两人的结合 十一、从探险者成为拓荒者 十二、派克老师在备课 十三、欧战期间的派克老师 十四、派克老师走上讲台 十五、奠定社会学成为一门科学 十六、众口交誉的老师 十七、再说《引论》 十八、另一本老师的杰作 十九、未完成的种族关系研究 二十、跨越太平洋 二十一、人生苦短,探索未已 二十二、后记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经过的回顾和体会 一、重建社会学的方针 二、学科建设的速成、补课和队伍建立 三、理论和实际结合、教学和研究结合 四、“文化自觉”与中国学者的历史责任 五、历史机遇和发展创新 六、知识分子的正气和第二次创业

章节摘录

  精彩片断摘录:  留英记  我是1936年作为清华大学公费生到英国去留学的。进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读人类学。1938年毕业回国。这里要追记的是这一段留英生活。但顺着回忆的思路联想到许多和这段生活有关的事,不受题目的拘束,也把它们写了下来。  先说我是怎样得到留学的机会的。  30年代,我在大学里念书时,周围所接触的青年可以说都把留学作为最理想的出路。这种思想正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青年们的苦闷。毕业就是失业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单靠一张大学文凭,到社会上去,生活职业都没有保障。要向上爬到生活比较优裕和稳定的那个阶层里去,出了大学的门还得更上一层楼,那就是到外国去跑一趟。不管你在外国出过多少洋相,跑一趟回来,别人也就刮目相视,身价十倍了。留学已多少成了变相的科举。有些大学生着了迷,搞得颠颠倒倒,这些形象对于读过《儒林外史》的人似乎是很熟悉的。  但是以留学和科举相比还有点不同:封建时代有资格大做其金榜题名美梦的人范围似乎广一些,至少传统剧目里足够反映出状元公这个人物在群众的想像中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熬得过十年寒窗,百袖的青衫也会换得成光彩夺目的紫袍。留学却没有这么容易。这是个资本主义的玩意儿,讲投资,比成本。最便宜的是留东洋,一年也得五六百块白洋,要留西洋就得五六千。如果要取得个洋博士学位,至少也得两三年,没有千把万把白洋,只好望洋兴叹了。  留学要花钱,钱从哪里来?这里有“官费”、“自费”、“公费”等等的不同。初期,清朝政府要培养洋务人才,派留学生出洋,但是当时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还很多不愿离父母之邦,人鬼子之国,更少愿意自己掏腰包送子弟出洋。因此,留学生的费用全部得由官家负责,此之为官费生。留学回来的人,官运亨通,洋翰林比土翰林更吃香。学而优则仕,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守则,留学回来有官可当,群焉趋之。官费留学的机会逐步就被达官贵人所把持,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扶植自己的势力,和这些有权选派留学生的权贵没有关系的就沾不着官费之光。沾不着光而又有钱的人家,要送子弟出洋,就只有自己出钱,此之为自费生。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师承·补课·治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