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走路

出版时间:2003-08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也斯  页数:221  字数:16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香港诗人,散文家也斯于1998年应德国国际文化交流署之邀任驻柏林作家,之后又数度重游,从而得以观察这个国家在巨变中所发生的一场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置身于诞生了歌德、巴赫的国度,作者以学者的冷静,在自己的传统与异国文化之间不断思索分析,同时,又以诗人的灵动之笔,道尽了德国作为文化灿烂之地的斑斓多彩的一面。

作者简介

也斯:香港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梁秉钧,生于广东新会,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现为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主任。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小说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任文艺刊物编辑,与友人创办杂志,推动本地文艺创作发展。作品有《雷声与蝉鸣》、《布拉格的明信片》、《食事地域志》、《游诗》、《半途》、《博物馆》、《越界书简》。

书籍目录

在柏林走路 异乡的寓所 安静的生活 信息的海洋 魏玛的大象 从历史走过的小城 书展里的苍蝇 哈贝马斯访港的那天 死者的日子 波恩与水 慕尼黑的爱诗人 莱茵河的佳酿 火骑士背后的诗人 搬家派对 翻译时代的破碎 宽敞的画室 德文老师 在柏林走路在时差中写作 南法的山村  君特的房子  一阵清风  群山勺水 谈诗的信 奈费尔提蒂女皇像 水上的行程 博物馆的长夜 长夜后的早餐 格拉斯的世纪  整理书架  世纪的人物  “我”的世纪  史观与史识 在时差中写作  螺旋桨与时差  螺旋桨与写作  时差与写作 慕尼黑的四面  城市的符号  城市与贫乏  城市与食物  城市的幽灵 一位波兰女子 诗人的家乡  ——闻一多在蒂宾根 维也纳的解剖课 笔记都市 爱因斯坦的塔 七座山丘 国际文字 书写柏林 在倾侧的世界如何做一个正派人?  ——谈《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流浪汉小说文体  个人与时代脉络  长镜头捕捉人物起伏关系  噩梦的总结,每个人都有责任海德堡的早晨 老妈妈的花园 重访柏林  柏林的星期天  在爱因斯坦咖啡店  跨文化对话  波茨坦广场上的微音  翻译4月的雪  巴巴拉的收成 年光堪赏无人见  ——杜丽娘初游柏林 海德堡的早晨 走出熟悉的范围以外  悬在山上的古堡  自然与历史  走出熟悉的范围之外  寻找不同的东西  分心日记  隐藏在城市里的世界  山上的路 法兰克福的隐喻  学派与书展  书展的商业与文化  从书展看身份  美茵河上的商港  走过沙漠的历史后记  从柏林到海德堡

章节摘录

  波恩,我上次来大学朗诵诗时来过了。第一次来的印象是:没想到它这么小。更像一个文化的大学城而不像一个统理政治的首都。小有小的好处,这次抵达后我就径自走路往美术馆安排的酒店登记。酒店在市集广场,也不宏伟,却自有它的历史和名声。房间和客厅的布置、墙上的美术品和历史内容的图片、招待和酒食的安排,花了心思却不张扬,令人感到一种含蓄的熨贴。我打开旁边的窗子,隔邻教堂的尖塔映人眼帘,天井绿树旁一尊圣母像慈悲地守望众生,听钟声悠然入耳。来访的“德国之音”中国记者突然冒失地吐出一句:“唉,他们德国人对作家真好!”叫我忍俊不禁。  贝多芬的故居上次已细看过,大学和墓园也看过,这次我倒是想去看水,据说附近有古代的海关,我自然想到荷兰画作中的种种景象,很想看看。在这里的大学教书的爱诗的朋友老顾说:这还不容易!我们去美术馆的时候,不要坐车,沿莱茵河走过去不就可以了?  于是老顾推着他的自行车,我戴上帽子,沿着夹路的绿树,走向河边。天气有点阴冷,夏天想必热闹的莱茵河观光船码头现在空置了,河边行人不多,显得有点荒凉。天色本来就有点灰暗,河水的颜色也就显得灰蓝,沉重里好似带着无限深思。但正因它不息地向前流去,也叫人想像它在一个晴朗夏日必然顾盼生姿、闪烁晶莹。  原来过去海关所在的地方,现在只剩下古老的石壁和旧墙。昔日的商船从水路运载货物来往荷兰,大概都会经过此地清关。人和货物经过水路来往交通,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人情,新的衣饰丝绸、饮食口味,通过接触也会扩展了眼界、修正了偏见,也可能引发了新的想像吧?所有这些,都随着流水滔滔,往来不绝,既柔弱又顽强地冲刷着一代代人感情与认知的界岸。  欧洲夏日白天特别长,晚上八九点犹如白昼;但转入深秋,下午四五点已经天色晦暗。我们沿河前行,没多久就天色愈暗。我的朋友指给我看对岸七山美景,依稀只剩下朦胧轮廓,前面远处,我们要去的美术馆旁的市政议会大楼,已经亮起灯火。寒意愈行愈深,而雨却开始落下来了。我们以为是小雨,不料却是一发不可收拾。我们无处可避,索性泰然处之,边谈边走,不觉变成了落汤鸡,完全融入了朗诵会的主题。  我们走过灯火明亮,外貌严肃的国会大楼,看来议员还在开会。我们走进设计得别有心思的开放型美术馆,避开了连绵雨水,暂时找到一个身心可以安憩的地方。    走在路上,他跟我说起:祖母去世以后,他在她的遗物里找到一堆空纸筒。原来他小时做劳作要用厕纸筒,临时找不到就发脾气。许多年以后,他才发觉祖母后来就一直给他留下了所有的纸筒,以备他有需要时用。  我问:你隔了多年再回到香港去,可发觉它变了吗?  已经不是不识字的慈祥的祖母的一代,已经不是波希米亚的醉酒的父亲的一代,该如何去描述那新的权势的运作呢?  好像展览多了。好像更少讨论。很奇怪,报上都是骂人的文字。大家都说这好,那不好。但没有很多人提出理由。大家都讲那一两个剧团、那一两本书。有些复杂一点的东西大家都不提,不见得有很多元的意见。  他说曾看过一个录像的装置展览,很奇怪那位艺术家那种反智的态度,好像觉得艺术完全是不可以谈的。有些很不成熟的演出,却由于被认为有另类的意图而受到激赏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全世界其他各地都不可能的事,却可以在本地若无其事地一直继续下去。  不过,他想,也许他离开太久,对现在的情况知道得不多。有机会还是想回去看看。  我想,他也不必立即决定去留。先把手上的计划做好,毕业再说好了。他目前没有画新的画,反而想拍一段录像,作为毕业作品的一部分。我想,这大概也是他1997年回港参与拍摄纪录片对他的影响。想起来,他其实对“九七”也不一定有很深的感受,机缘巧合,他也卷入历史扮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他也是一员福将,无灾无难地化险为夷。或许不如说是他善良而无机心的个陛、开朗又随意的态度,令他吸收新的想法,尝试新的媒介,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  离开的时候,他交给我一些画廊的资料。  我问起他的画。他的画都放在画室里,我希望离开以前约一个时间去看他的画。“你真的要看?”    螺旋桨与时差  在飞机上醒来,怎么也记不起我是怎样上了飞机的,摸摸口袋,幸好护照和机票还在。怎样取了行李上机?记得有关桃花源的讲座,然后一大群人吃饭喝酒。幸好朋友送我到机场。事实上是过去几天太累了,没有好好睡过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然后我在飞机上醒来,想是不是到了另一个星球。  飞机在凌晨6时抠达戴高乐机场。乘车入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进到城里,天渐渐亮了。看见了纵横的车道,早起的车流。车在河的左岸停下。大会订的酒店叫做“水星”,我果然来到了另一个星球,  梳洗过下去吃早餐,走出来,四五位中国作家已经在大堂集合了。问所从来,具答之。取过节目表一看,一个星期的讨论安排得满满的。今天,大会在早上9时开始,“中国文学:当代写作及其与过去的联系”安排在下午,大惊!摸摸口袋,幸好赶几个通宵写出来的论文还在。  沿河而行,左拐右拐,十来分钟来到簇新的国家图书馆,矗立的四座高楼,颇有未来世界的味道。我们穿过金属网柱中的绿树,进到里面的方场。图书馆的标志我隐约觉得像一支螺旋桨。乘长长的行人电梯下去。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步,豁然开朗。墙上是星座图吗?是伊甸园中的知识树?是写另一个桃花源的大胡子马克思?我一定会在这里迷失的。  科学研究中心和大学的主办人已经在会场里了。原来我的传真一再吵醒了朋友。我没想到时差,又没想到电话跟传真同一号码。幸好法国朋友都明白我的传真机的笑话,我开始认真地想一想两地时差的问题。  图书馆长开始致欢迎词。图书馆长也是一位作家,难得地支持这个当代中文文学的聚会。主席保尔·巴蒂这资深汉学家是位老顽童。大演讲厅里坐了不少人。在巴黎举行的中国当代文学会议,有名的是1980年讲抗战文学那次,然后1988年作家代表团来访。隔了十多年,许多事情发生了。在座重来的人也会有不知今是何世之感吗?  我未能战胜时差,我们都未能战胜时差。在研讨会上,晚上在“螺旋桨与美味”(Hélices et Délices)餐厅由法国演员朗诵我们的作品时,我们有时可以跨越距离沟通,有时又受限于两个世界的时差。散场出来已是午夜,韩少功和苏童们忍不住唱Olé……Olé……好累呀好累!  螺旋桨与写作  图书馆墙外的标志,乍看以为螺旋桨,后来才发觉是一本打开的书。再看,又像一只飞翔的鸟儿。飞翔与书本,连得起来吗?  会议最初几天,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随后几天的圆桌讨论会及作品朗读欣赏,轮流在文化书店、法国文学家协会、亚洲之家沙龙、蒙马特高地的圣皮埃尔市场举行。主办和协办机构,好似是想让我们多接触不同的文化空间,与不同的人对话。  对话也累人的。最后一天的圆桌讨论会“中国作家与城市”上,就有中国作家表示这不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们说:作家不是对什么问题都有想法和意见的。我对这问题有想法,但也可以理解他们的态度。作家各有所长吧。而且大家都累了。几天交流下来,能沟通多少就多少,也不错了。  最先进图书馆开会,感觉好像走进大迷宫。后来才认识多一点。酒会在顶楼举行,左转右拐再更上层楼,才来到这么一个新的空间。好似卡夫卡小说的一个场景,宽敞大厅外面是回廊露台,俯览万家灯火的巴黎,喝着美酒,令人有乘风飞去的欲望。  过两天参观图书馆,可感到书本的重量。不光是指开架书40万册、闭架书1000万册、期刊35万种,数百万的微型胶卷资料,不光是指电脑数字处理书籍,与国际网络互连的工作;而是那种对书的尊重,所有著述可以归家的感觉。  说的当然不光是书。在影视部门,可以查到电台与电视过去几十年每天的节目。他们对自己的作家是非常尊重的。在珍本书部门,我看见伏尔泰等人著作的最初版本,上面还有亲笔手迹。对于收藏什么作家没有偏见,也有萨德侯爵《朱斯汀》的初版,有诗人画家合作的艺术书。不远处另一个玻璃柜里,大本的是出版前的校稿,在打印的稿上还展贴了一张大纸,密密麻麻写上新增的段落,整整齐齐的是普鲁斯特的字迹。有人细心收集和整理这些版本。  法国人对作家是挺尊重的。出版、推广和阅读的风气也好,令人觉得在法国当一个作家真幸福。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作家也有更多的要求:要求作者有专业精神,要对文字工作认真,要有宽阔的视野和相对问题严肃思考的能力。  ……

编辑推荐

  柏林,一个历史悠久,充满故事的城市。这里有美丽的风光,这里又有优秀的哲学家,这里有精密的机械制造,但这里也有过惨烈的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惊世骇俗的屠杀,分割两地的民族。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思考的作者看到了更多动态柏林的美丽与伤痕。那么就让读者们与作者一起去感受这个城市的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柏林走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他的文章以前是看过,一直都是喜欢的。他把自己在柏林的生活写了出来,对于我们这种也许永远也出不了国门的人来说,也算是去了趟柏林了。
  •   似乎在看一个人的日记,可是文字没有优美到当初看金耀基的《海德堡》一书的感动,反而有时会让我觉得语言贫乏,或者是我自己文学修养不够,体会不到吧。如果把它当作游记来看,又不能像尤今的文字那样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反正一般吧。
  •   10年前的随笔,读起来感觉跟朱自清几十年前的旅欧随笔感觉相似。大概是没有相同的时代背景,10年毕竟还是一个跨度。
  •   一般吧,个人感觉不是很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