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追寻

出版时间:2003-9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者:许靖华  页数:448  译者:唐清蓉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初到苏黎世时,心中充满了热情与理想。虽然当时困难重重。但在大学校长的帮助下,我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19弼年我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退休之后,开始写这部自传。我所经历的人主的前两个阶段是:在中国和美国期间的探索与独处,在瑞士的多产岁月。而当我步入自己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之初,也曾有过失落与毁灭。我在当时为本书台湾版所写的序言中,曾表明要写一个三部曲:  《孤独与追寻》  《成功与虚无》  《解放与涅槃》  我之所以选择“虚无”作为三部曲的第二部分的题目,是因为我感到一种空虚。我在写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时,就处于此种心态。我当时心中充溢着母亲中国的传统人生观的教诲:所有探索与独立最终都将归于乌有与虚无。我感到事业的成功没有意义,我希望摆脱这一切,在道家的“无为”中或佛教的“涅槃”中寻找归宿。  但是最近7年的人生感悟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又重新获得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对人生的热爱。我再也不是退休时那个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老头子了。与此相反,我看到了自己在中年时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中的许多积极方面。我在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帮助我解决目前水资源和能源危机问题的基础,同时我还将4个孩子抚养成人,使他们成了有用的世界公民。重新思考之后,我将三部曲中后两部分的题目改为:  《家庭与事业》  《成绩与奖励》  在此书中文简体字版出版之际,我衷心地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有关工作人员具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的这部传记得以顺利出版,而且在此前,三联书店曾出版过我的多本科普读物。我还非常感谢就读于南京大学的王晓娜女士,由于她的努力,《孤独与追寻》可以在中国大陆与读者见面了。  今年73岁的我又重新找回服务于人类的热情。我不必“回首怒目”,恰恰相反,我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我时常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绝望,想起194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我欲将跳向迎面开来的车辆时的情景。那时的我由于对人类的仇视竟然会对恐怖主义者报以同情。当时一位善良的陌生人偶然看见了我,他把我领到一间咖啡屋,使我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他把我从绝望中解救出来。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自杀。我的人生充实,令我感到满足,并将在死神造访之际坦然领取自己的“奖赏’。我愿意将此书献给所有在人生中不甚幸运的、有才气的、绝望中的年轻人。我相信“时来运转”。地平线上的乌云那端有银光闪耀的希望。不要绝望,年轻,人生自有至福。  许靖华  2003年2月写于瑞士  2003年4月改于北京

内容概要

  《孤独与追寻:我的青年时代》是世界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的自传,趣味横生,精彩动人。自传在文阔的历史北景下展开,其家族发展的兴衰悲欢,个人经历的曲折艰难,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作者在自省之中,更有着对历史、对中西文化碰撞的深刻反思。正如作者所言:“对于生命中的正反或美丑两方面我都同样披露,不作过多的隐讳。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在作者富于传奇色彩的曲折故事背后,隐含着作者撰写《孤独与追寻:我的青年时代》的动机:“为了要刻画人际之间的复杂,好帮助做家长的人,了解他们早熟孩子的人格特质;帮助做妻子的人,了解她们丈夫的草率过失;也帮助做孩子的人,原谅他们道德上有欠完美的父母亲。”  相信作者非同寻常的阅历与担率的心迹表露会使每一位读者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许靖华,1929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1953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地质学博士学位。1978年任国际沉积学协会会长,198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荣誉教授。1984年荣获伦敦地质学会授予的乌拉斯坦勋章,2001年荣获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彭罗斯地质奖。  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风云》(德文版)《古海荒漠》(英文版,有汉译本)、《大灭绝》(英文版,有汉译本)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作者序 追寻 许靖华译者序 无心插柳柳成荫 唐清蓉第一部 中国(1929-1948)第一章  烹爱妾、杀童仆,以饷军人第二章  贩夫之妾及其子女第三章  “马和子呀!将来不要忘书,念不出头来,苦死了”第四章  “告诉母亲和先生:我做错了,对不起!”第五章  “二姑娘呀!天亮了,要起来啦!”第六章  “你给嗣诗20块钱了没有?”第七章  “如果又是个女儿,我们就得送她回娘家”第八章  “我明天去找你”第九章  和平与战争第十章  “他像疯狗一样乱咬人”第十一章  “铁门在我们身后拉上,我感觉自己又要坐牢了”第十二章  “第二天你向母亲宣布:我已经看完837页了”第十三章  “房子被击中了吗?我闻到烧焦味”第十四章  “吾妈,我要到南开去”第十五章  少年情史第十六章  “如果你现在转系,就不可能成为最年轻的毕业生了”第十七章  “J.R.有朋友了”第二部美国(1948-1964)第十八章  漂洋过海第十九章  更有大志,也是小人第二十章  “我们没有合适的职位可以雇用您”第二十一章  打在巨虫身上的烂苹果第二十二章  数着沙粒的日子第二十三章  “我们在此地工作已达30年之久”第二十四章  “少年维特”的信第二十五章  “今晚到休斯敦的班机已经没有机位了”第二十六章  “我们一定要找机会再见面”第二十七章  “你一定要来瑞士看看”第二十八章  “我好高兴你还在这里”第二十九章  “小姐,你懂不懂卫生啊?”第三十章  “新年到我们家来过吧!”第三十一章  “他要到中学去教书了”第三十二章  “3年之后我们再回来,因为我实在在喜欢这里了”第三十三章  晴天霹雳附录一  许靖华家庭简表附录二  千山独行地质大师——许靖华 杨孟瑜附录三  许靖华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父亲虽然不是佛教徒也不迷信,但是他仍然雇了49位和尚来为祖母做头七。对于6岁大的我来说,看着那些剃光头的怪人围着供物桌而站,实在是件新奇的趣事。我看着他们敲打木鱼,口里按着滑稽的节奏重复念着我听不懂的词句。  就这样连续7个星期,人们断断续续来到灵堂前对祖母的棺木磕头。我们一家人(父亲除外,因为他必须回淮阴工作)再加上几位女性远房亲戚必须一一对磕头的客人回敬礼。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那简直就像在做体操一样,而对于那些哭得稀里哗啦的亲戚们,则活像是在演舞台剧。于是,同样的活动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接着一个星期地重复进行着。  这7个星期中的每一个周末家里都摆斋席,提供数以百计的客人享用。终于第7个周末来临了,斋席尤其盛大。父亲人在淮阴,有急事无法赶回家来。于是年仅6岁大的我代替父亲扮演主人,喝着白酒一桌一桌地向客人们干杯敬酒。  出殡更是大事一件。我身为家中惟一的子嗣,得以坐在灵车的主位上。其他亲戚朋友则披着白麻衣跟在灵车后面走,他们使尽全力地放肆哭吼,旁边还有奇怪的管乐声做伴奏。我们的送葬队伍就这样声势浩大地穿过大街小巷,走过东关街,然后来到天宁寺。大家聚集在寺庙的餐厅中,享用另一场斋席。在我还没来得及一一敬酒之前,车夫就把我带回家去了。大概是坐在灵车上面受了风寒,我的双颊发红,母亲断定我是得了麻疹。于是我只好失望地回家去,心里噢恼不能跟着送葬队伍一起到下葬地点仪征。后来我发了高烧,夜里大做恶梦,母亲彻夜守在我的床边,寸步不离。我一度醒来的时候,发现父亲回来了。天亮之后,父亲和母亲便领着送葬队伍继续前往仪征,留下一名女仆在我身旁照顾。就这样,我错过了幼小心灵中全世界最盛大的一场戏了。    孤独寂寞的“小王爷”  几年前,我的瑞士朋友们去看了贝托鲁奇(Bertolucci)所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之后,都来问我这电影的情节是否属实。我承认那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银幕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生活在与外界隔离的世界中,身边环绕着众宫女及太监,要什么有什么,然而他心底却渴望自由,盼望能加入围墙之外的疯狂人群。这是贝托鲁奇所描述的溥仪,但是我却不敢肯定电影中的主角究竟是末代皇帝溥仪,还是贝托鲁奇自己的写照。这是因为导演所呈现的是:如果他是溥仪的话会有什么感觉,而不是溥仪真正的感受。如果你问我的话,我会说:要不是日本人拿满洲国的皇位来诱惑溥仪的话,他根本不会想离开他那小小的宫殿。  我自己也曾经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受到的限制和溥仪在皇宫的情况差不多。除了坐人力车上学之外,我活动的范围都不超过10英尺高的灰墙围绕的空间之外。家里没有男人,父亲出外工作,而我又没有其他兄弟,因此,我几乎成了家中的“小王爷”,也等于是在女人堆中长大的——母亲、姊姊们以及成群的女仆。事实上,母亲自己也很少在家,她有太多的亲戚要去拜访,太多的麻将要去打。姊姊们成天聚集在她们的房间里,有她们自己的天地,对我这个小弟弟,她们除了在我不乖的时候责骂之外,根本与我无话可谈。我唯一的妹妹比我小4岁,她可以说是家里的附属品。母亲生她的时候得了产褥热,因此妹妹出生之后就被送去给远房亲戚带,一直到4岁为止。街坊邻居的小孩又不能随便进出我们家,因此我根本没有玩伴。住在“后宫”里,理应是非常寂寞的。不过,我感觉不到寂寞,也从来没想过要改变生活。    活在肺结核的阴影下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我的健康问题和忧郁症。当时我们都读过小仲马的《茶花女》,对肺结核害怕不已。由于营养不良再加上日子辛苦,人人都活在肺结核的阴影之下。住在青木关的时候,母亲每次赢了麻将都会买一两个鸡蛋给我吃。为了怕姊姊妹妹看见说母亲偏心,我还必须在从厨房通往餐厅的途中把蛋偷偷吞进肚子里。来到柏溪之后,我把所有的零用钱都拿来买汤面吃,与其说是为了充饥,还不如说是为了补充营养。偶尔为了赚取更多的零用钱,我会从家里带些父亲不要的衣物来学校卖给同学,刚开始我很讶异这些破东西竟然还有人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有人比我们还穷。  人们对肺结核的恐惧是有理由的,因为当时确实有很多青年因此而死。父亲说他在督学任内有一回视察湖南大学时,就获知学校—名天才学生死于肺结核的惨剧。当时校方还拿这名学生死后出版的纪念诗作给父亲看。后来我在柏溪最好的朋友也因为被诊断出感染肺结核而送往疗养院。最后甚至连丽霞的半边肺都被检查出有阴影。1945年初,我离奇地病了,也许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吧!当时的我一口咬定自己要死于肺结核了。小时候我就比其他孩子多病,初中时得疟疾,现在的病似乎更严重!我连续几天发高烧,之后身体变得非常衰弱。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得的应该是肺炎,只是那时候我不敢看医生,因为怕听见医生宣告我有肺结核,也就等于宣判我的死刑。  缺乏兴趣再加上病魔缠身使得我在校成绩平平,充其量只能说是中上而已。不过,我一点儿也不在乎,我甚至下定决心要投笔从戎。战争结束前一年,日本对中国发动最后一次攻击,他们攻下了先前一直无法攻下的长沙,顺着平汉铁路南下,然后向西行进桂林,几乎抵达贵阳。当时人们甚至传说政府将迁址到西藏,整个冬天我们都战战兢兢地注意着日军的侵略进度。美军伸出援手协助我们抵挡日军,他们需要翻译员。我很想志愿加入,但是身为家中独子,母亲又已过生育年龄,父亲说我一定会遭到拒绝,就像他当初在上海从军不成的经验一样。不过,我不相信父亲的理由,心里暗自想:倘若现在不去,等我得了肺结核后,别人就真的不收我了。谁知道在我下定决心要加入军队时,突然又病倒了。  暑假来临时,我回到沙坪坝的家。我们住的房子是中央大学附近一栋两间的房子。母亲必须在室外的屋檐底下靠烧煤球来煮饭,他们特地找人盖了一间泥砖小屋作为我的房间,所以从此以后我不必再住学校宿舍。就在这个时候青木关那些老朋友们来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了,凡尔丽也是其中的一个,身边伴着她最新的男朋友。于是这下子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卡顿情结”了。葛丽丝也来了,我特地到她家去看她。她对我很友善,而我的一颗心又开始乱了。不过;这—次我懂得克制自己。但是后来爱火还是稍稍地闪了一下:那是个夏天的午后,在葛丽丝家里吃中饭,饭后大家便各自睡午觉去了。我和她躺在床上休息,面对着面讲不出话来,只是我看她,她看我。指尖碰触着指尖。突然间她的侄女闯了进来,爱情的火花就此熄灭。葛丽丝和凡尔丽的需求跟我不同。她们要找的是婚姻的对象,而我只是一个痴想的小孩;一年之后,葛丽丝嫁给了青梅竹马的玩伴,而我则带着一颗失恋的心度过了未来的5年。    我是健康的!  战争在8月正式结束了,我们禁不住欢天喜地,终于可以回家了,不再做异乡人。我向同学们描述扬州的大房子,说里面一共有33间房,还有一大群仆人,并且要他们有机会一定来玩。然而,时光不容倒转,我们没有再回扬州。  在四川的最后一年很快就来了,当那年暑假结束时,我却又病了,并且对任何事情都兴趣寥寥,就连求生的意愿几乎也消失了。记得那时丽雯说她肺上有一个黑点之后,我也跟着害怕起来,怕得了肺结核。然而心情的转变在于得知二姊的女同学欣赏我时,我开始乐观起来了,也因此不再害怕死亡,一心认定就算要死也要知道病因和真相。1946年夏末,我找回了自己。那时候父亲必须到印度出差,再从印度飞往欧洲和美国,花两年时间在职进修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母亲可以先飞回南京,而我们孩子却因为父亲的朋友未能信守诺言而没拿到机票,只好暂时留在沙坪坝。就在那个时候,我丢下手边的书本,到附近的一家医院去作检查。我照了胸腔x光,发现肺部真的有一个黑点。院方告诉我:我曾经遭受过肺结核病菌的侵袭,不过没有真正被感染。从医院回家的路上,我压抑不住内心的狂喜,几乎失控。我是健康的!    露芙和我之间的爱愈来愈深,然而,她却无法想像和我结婚的可能性。原因无他,就是她为自己事先设限:生出的孩子一定要和她—样是瑞士人。我爱露芙,也尊重她的决定,更不想在她脆弱的这段时间趁虚而入。我提议露芙可以纯粹以朋友的身份住在我的公寓里,她睡房间,我睡沙发,而我也保证绝对不会闯入她的房间。就这样,我们同住一屋,每天早上我出门上班,中午回来吃过中饭后再到公司去,一直上班到5点为止。晚餐我们通常吃得很早,并且经常在晚上开车到海边走走。6月下旬我们在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庆祝我的生日,共进烛光晚餐。那天月光迷人,我们在回家的途中,在海边停下车来,坐在沙滩上看海。当时的我们年轻、浪漫而又无忧无虑——即使只是短暂。  露芙开始写信回家,也收到瑞士寄来的信。她母亲很高兴她能遇到这么好的中国绅士,她的弟弟甚至催她干脆嫁给这个许先生,她在瑞士的好朋友都相继结婚了。纵然如此,我和露芙还是绝口不谈婚姻,我也信守承诺不去侵犯露芙。    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虽然我们相爱,也需要温存,但是我们都极力克制自己——露芙是基于宗教理由,而我则是基于儒家沙文主义。露芙和我一样有需要,但是她也在不断压抑。惟一的一次例外是,有一天吃过中饭后我和理发师约好要去剪头发,露芙却抑制不住突来的热情和我亲热起来。她不肯放我走,而我却忍不住地抱怨理发要迟到了。  “你得爽约了!”露芙笑着说。  “我这辈子从来没失约过。”  “凡事总有第一次。”  这并不是我和露芙第一次爱抚亲热,我们的第一次是在来到文图拉的第一天晚上。谁叫我们拥有彼此,又沉浸在幸福之中忘却了一切,于是两人就这样穿着衣服亲热,而我和理发师的约会也就报销了。  露芙的母亲在信上写了一些住在加州的瑞士亲戚家的地址给露美。那些地址全都位于旧金山湾区,其中一个是露芙的老姨妈家,位于圣罗莎(Santa Rosa),露芙的母亲说也许露芙可以和她联络,毕竟总不能—直和一个未婚的男人住在一起——不管他人有多么好。于是露芙写信给那位老姨妈,没想到对方竟然热情地回信了。这位老姨妈将近九十高龄,她的孩子和孙子都已长大离家。她在信上说露芙可以到她家住,和她做伴,不过老人没有能力支付露芙薪水,只能提供她无限期的食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孤独与追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没细看,为了拿走积分
  •   我买的书,很不错哈。
  •   孤独与追寻
  •   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儿。
  •   看了一半多 挺喜欢的
  •   孤独与追寻:我的青年时代
  •   奔着便宜买的
  •   挺好的自传
  •     一
       前两天在书店闲逛的时候,最后挣扎在两本书之间,一本是林达的,一本是成寒的,前者是用信笺的方式来说明美国的政治,后者则是在介绍一位建筑大师的作品.其实对于我来说,最终决定到底要挑哪一本书,这个问题显得过于的可笑,我不喜欢政治,同时我也不懂建筑,仅仅是喜欢这两个作者而已.
       但这个问题最后都让一本粉红色的书解决掉了。<孤独与追寻--我的青年时代>,作者许靖华.即使看了作者介绍,我对作者许还是一头雾水,但是书名旁边一张小小的作者老年时期的照片深深的吸引了我:满头银丝 一方眼睛 目光平和...
       我喜欢有故事的人
      
      二
       深夜的回家的时候,邻省的台风让这个平静的乡村显得更加的安静,我喜欢这样的天气,有雨水的季节,带来的不仅仅是凉爽,更多的是我内心的一种平静,好似整个世界除了嘀嘀哒哒的雨声和我的内心就别无他物.
       但走出车门的刹那,不禁让我迷茫了起来,难道是我在自己的世界中沉寂的过久? 还是外在的世界实在是改变的过快?
       我所熟悉的绿油油的可爱植物竟然全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庞然大物,在台风中发出呼呼声响,矗立在我家的旁边.
      
      
      三
       望着病榻上的奶奶,心中一阵一阵的惊诧,疑惑的并不是她背上"问号"的消失,无法想象到的是,昏迷中的她是如此的娇小和干瘪:没有头发.没有牙齿.没有眼神...
       我对着她的耳朵大声的叫:奶奶,是我,我回来了..
       repeat repeat repeat...
       我对着她讲我回忆中她最爱的那个故事:有一个下雨,我突然走丢了,害着她急急忙忙的关门出去找,却发现我在一户人家里悠闲的喝着粥...
       我真切的发现,在我手上的那双手轻轻的握重了
       依然无神的双眼,但又是何等的千言万语, 我赶紧伏下身,不让我的眼泪有释放的机会
      
      四
       走出奶奶家的房门,在台风中我突然坠入记忆的碎片之中.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小街上,我如同一位离家数载的游子一般,急切的在四周找寻童年的记忆.
       但一切是那么的徒劳
       在18岁之前,我的记忆几乎在几次的搬家过程中消失殆尽,18岁以后,金华 北京 杭州,但哪里都没有我的回忆,只有一段连着一连的记忆,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
       我站在大风的街角,一切的记忆在我的脑海的变的真真假假,虚幻的我自己都无法确定,好似能望见年少的自己,好似看见的又是台南的风柜
       蓦然回首,发现我几乎所有的最真切的童年回忆竟都在我可怜的奶奶身上...
      
      五
       这几天看似过的相当的平静,从白天到晚上,我就坐在奶奶旁边的小凳子上看着点滴,但我的思想却混乱 漫长的如同一团乱麻
       杨绛说她喜欢看书,因为可以随时随地的漫游各地和不同年代的圣贤交流谈心.现在我也一样,我现在的生命困惑和1929年出生的许在40年代的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连他跟导师的争执竟然也跟我相似,导师被他的眼泪所吓到,但是我却理解的很.
       孤独着,追寻着,孤独.追寻
       当我几乎连"回忆"都快没有的时候,我已经注定要孤独了,但我又要追寻什么?
      
  •   行走着也是孤独的, 而地质行业本身, 就注定了追寻着,孤独着
  •   曾经一曲把根留住听得几欲流泪,那时我开始相信人也是有根的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刻,但一个没有根的人才常常会感到失落
  •   追寻的过程充满人生的爱与愁,文笔优美,情思深远
  •   许靖华确实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国外的地质同行谈到中国的地质学家,都会提到两个人,一个是李四光,一个就是许靖华了。
  •   充满孤独的故事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