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行二记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曹聚仁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伏处书斋执教于上海几所大学的曹聚仁先生,因“七七事变”和“八一三”炮火,而脱下长袍,换上短装,奔赴战场,成为战地记者。抗战八年,他走遍大江南北,自况“书生有笔曰如刀”。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他在香港开设专栏,日述千余言,追寻这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经历,《万里行记》、《万里行二记》即为其中部分文字的整理结集。    作为《万里行记》的续编,本书主要笔墨集中于“陇海道中”的徐州、开封、洛阳以及三辑帝都北京题材。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他合史地人文于一体,又融入作者的哲思和联想,自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对文化古城的历史沿革、风俗掌故、人物轶闻、诗词文献的纵览,读来如随作者漫游圣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足之所至,兴之所至,天南地北,皆入话语,可说纵横上下古今,笔墨酣畅淋漓。

作者简介

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现代学者、作家、报人。曾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主编过《涛声》等杂志。平生著述逾四千万字,结集行世的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上海春秋》、《文坛五十年》、《听涛室人物谈》、《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书林新话》等,凡数十种。

书籍目录

辑一 陇海道中 陇海道中 徐州夜话 开封十日 东京梦华录 勾栏院——社戏棚 京瓦伎艺 洛阳后记 洛阳余记辑二 都门谈往 长安客话 长安二话 长安三话 长安四话 长安五话 长安六话 长安七话 长安八话 长安九话 长安十话辑三 天府广记 天府广记 天府二话 天府三话 天府四话 ……辑四 都门杂咏辑五 长征篇辑六 入蜀记后记附录 作者手定《万里行二记》目录

章节摘录

书摘最近,一位读者写信给我,他要我写徐州、开封、郑州那一角上的课题。我就从陇海道中开始。陇便是“甘肃”,“海”便是江苏的“海州”,陇海路便是东从海州,西迄兰州的横断中原的大动脉。民国初年,日本军阀的大陆政策正从东北伸到关内来,北洋军阀的枭雄袁世凯,便下令着手修建这条铁路。在日军看来,这是袁世凯准备对日作战的军用铁路。不过在北洋政府时期,这条路,只修了潼关以东这一段;国民政府时期,才西通到宝鸡。新中国建国,这十多年中,不独通到了兰州,还西伸出了玉门关,通向迪化(乌鲁木齐)去。这一边,从宝鸡通往成都的宝成路,也已完成了。我说的就是这一角上的话。    我们到了徐州,即算不那么掉文的朋友,也会说:“此古战场也。”我们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战争的局面也太多了,因此,我们可凭吊的战迹也实在太多了。而徐州四战之地,动了怀古之幽思,说起来也真是万绪交集。且说抗战第二年春天,鲁南战局正在急转直下。日军一面从济南沿津浦南下,一面从青岛登陆,也沿台潍公路向西南推进,便发生了有名的台儿庄战役。当时,我军最高指挥官李宗仁将军就驻在徐州,风云际会,各方人士都集中到徐州来。有一天,我和珂云在运河站上等待渡船。范长江、陆诒二先生也来了。那天风大,不便过河,就留在站上过夜。闲谈中,范兄忽然对我说:“曹先生,你是不同的。”颇有“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之意。我明白范兄的言外之意,当时,中外记者集中在徐州的有五十多人,但真正懂得写军事通讯的并没多少人,我是放下了讲坛上的粉笔,到战场来做采访工作的。他呢,当然不知道我对珂云说过的话,我说:“这么多记者所写的战地新闻都是不相干的,只有范长江才懂得写军事通讯。”那时,范兄仍在做《大公报》的战地特派员。本来,《大公报》的战地记者以杨纪(张篷舟)兄为最早,可是,开始做旅行记者,随着红军战迹行进,从西南到了西北,真正懂得军事政治重要性,还得推长江为第一人。他是懂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串通了史地的人。我和篷舟交情很深,而且搭档上过战场,但从军事记者的造诣说,我还是钦佩长江些。长江呢,他也知道我对于顾祖禹、顾亭林的史地之学下过工夫的。    P3-4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万里行记》的续编,全书主要对“陇海道中”的徐州、开封、洛阳以及三辑帝都北京作了详细的描述。该书合史地人文于一体,又融入作者的哲思和联想,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感情色彩。本书不同于一般记游的浮光掠影,这里更有对文化名城、历史重镇、祖国山川的历史沿革、风俗掌故、人物轶闻、诗词文献的综览。纵横上下古今之际,笔墨酣畅淋漓。非常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万里行二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喜爱曹聚仁的书,见着即买
  •   因为喜欢作者而买的
  •   我按系列收藏书,好书,不错,谢谢!
  •   闻人,就是闻人
  •   曹聚仁的《万里行记》很耐读,我买了多年,已成为外出旅游之必备。而《二记》从内容到装帧,似乎都不如前者。且也未听闻过,买《二记》完全是出于《行记》,但相比之下略显逊色。
  •   但比另一本《万里行记》相比,要略逊色一些。那一本我非常喜欢。
  •   感觉一般,比其万里行记差了一截
  •   七拼八凑的,不好看,比《万里行记》差得很远啊
  •   内容一般,用纸及印刷极差,一股浓重的油墨味,开本比同系列的要小一号,这是正版吗?
  •   当做闲书买来读的,可能是个人不太喜欢曹先生这类的文章,感觉看起来不是很有兴趣。当然,纯属个人读书的感觉哈。
  •   去年冬天开始从一个哥哥那里知道了曹聚人,他如张季鸾一样也是一个报人,走过中国的大江南北,当然那是在那样一个战乱不已的年代,不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对于现实的真切体会使得他的游记文字非常耐人寻味,有几篇已经读过多遍了
  •   那年那月 那些人 那些事,民国亲历者的写实记忆!
  •   耐读的游记
  •   绝对的正品
  •   以前买过第一集
  •   说古论今,内容丰富
  •   曹老的书, 老一辈文人的风范和笔触
  •   :万里行二记
  •   万里行二记
  •     《万里行二记》是据曹先生遗稿整理的一部行记,以北京风物为主,兼及陇海道中、开封洛阳诸地。
      
      我因工作原因多为留意叙及帝京典故的文字,这里面是老旗人、老宫女、老太监之人“回说天宝”的文字居多,又如老舍、邓云乡、唐鲁孙、金受申、王世襄等等学人作家玩家无一不是顶当当的老北京活化石,新人如何再据着京城这个题目做文章难免是新瓶装老酒,整不出个名堂。《万里行二记》购入数年,只因题目以为不过是游记文字,没当回事束之高阁,直至昨天读到,一肆拿起便不能释卷,这样写北京的好文字幸哉没有错过,值得浮一大白。
      
      曹先生是彻头彻尾的南方人,他说“我写得是极不相干的往事,也是极不相干的文字”,我要说还有这极不相干的身份反而能举重若轻,写出不一样的味道。
      
      曹先生论古颇象说书先生,串通史地,兜兜转转,貌似信手拈来的文字却是胸有丘壑。他们这一代的人文脉未断又因着家国的离乱出生入死,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系于一担,身经得大时代的沉沦起伏,其气度眼光自是不同。地是用自已的脚一寸寸丈量出的,史是每及一处扪心刻骨的。一国的风物论及眼底也似细数家珍,那份清楚是因为浓浓的赤子情啊!
      
      你可由蓟的古称想过当时逐水草而居的祖先,你可自燕的别名想过那留恋京城不忍南下越冬的小燕子,你可知东安市场是当年吴三桂的府第,你可知北京的每一口井当年都关系到风水,取地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你可知郭守敬开渠引水的高妙,你可知曹雪芹举家食粥,一心写作的痴狂,你拿起这本书,一阅三叹,叹一座城的厚重庄严。
      
      曹先生说过一段题外话,据说二战时,日军的下级干部,每人带着三本《黄河之水》的小册子,其中都是中国各地的人物、风景、形势、物产记叙描写,一部会通古今串合史地的大书。到如今,我们还没有一个人能写出这样一部《黄河之水》来。曹先生的这本书只如一缕活泉引了条路,如今文脉断绝,慢说黄河之水只怕这缕泉眼也早干涸了!
  •      作者的身份是吸引我拿起这本书的第一原因。著名的报人,更是为祖国统一而奔走两岸的伟大爱国人士。
       由此也可体会其笔下对于祖国的描述,既充满了赤子之情,也较为客观公正。能使我们了解一个更为真实的抗战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祖国大地。
       另外,作者本人所具有的战地记者素质和深厚的国学修养,使其行文能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阐述,古诗词也信手拈来,使人着实受益匪浅。
       再一次向作者致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