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

出版时间:2007-05-0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桑兵,关晓红  页数:6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力图从本事与观念两个层面重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各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书中各章的作者都在相关领域浸润有年。研究范围从清代的汉学与宋学,到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包括陈澧与东塾学派,康有为、章太炎与今古文之争,全盘西化派,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张荫麟、乡村教育各派、清华学派等。在深入门户,超越派分,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的共同理念下,各专题注重实证,洋人所略,是站在学术前沿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新研究。

书籍目录

总论 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  第一节 道统与派分  第二节 宗派的研究法  第三节 家派与分科  第四节 后设与解析  第五节 必要的说明第一章 “儒林列传”与“汉学师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备国学之采择  第三节 以汉学为儒学正宗  第四节 结语第二章 东塾学派与汉宋调和  第一节 陈澧与东塾学派  第二节 汉宋调和的主将  第三节 经学史的先驱第三章 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教学通义》与康有为的早期经学路向及其转向——兼及康有为与廖平的学术纠葛  第三节 从援今文义说古文经到铸古文经学为史学——章太炎早期经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第四章 “论”与“派”:文化论战中的全盘西化思潮  第一节 研究史中的“全盘西化论”与“全盘西化派”  第二节 从岭南大学师生群看全盘西化之“派”  第三节 文化论战中“派”的认同与不认同  第四节 全盘西化“派”从泛化到解体  第五节 结语第五章 主流与旁支:张荫麟与民国学界  第一节 进退因缘  第二节 受命修史  第三节 书评里外第六章 20世纪30年代乡村教育的派分与联系  第一节 派分的形成  第二节 各派的自发交往  第三节 有组织联系  第四节 结语第七章 “清华学派”的渊源与建构第八章 战国策派与各方论争索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本书从本事与观念两个层面重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各流派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范围从清代的汉学与宋学,到抗战时期的“战国策派”,包括陈澧与东塾学派,康有为、章太炎与今古文之争,全盘西化派,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张荫麟、乡村教育各派、清华学派等。在深入门户,超越派分,更好地理解古往今来学术发展的渊源脉络的共同理念下,各专题注重实证,洋人所略,是站在学术前沿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最新研究。
  •   对了解近代史学发展脉络很有帮助
  •   印刷质量很好,送货速度也很给力。
  •   了解下,期望值不高。
  •   书很厚,很值的一看.
  •   集体之作大多不可取,看上去热闹,读上去却全无味道。这本书虽然也是集体之作,但是有特色,判定为“好书”应该不会错。
  •   编的,价钱有点高。内容不是很全面,因为是各个作者就己所长所写就的。
  •   半价后满减拿下的。
  •   题目很好,值得看看
  •   内容还没看,外观及纸张给了4星。
  •   找到这书了
  •   再次被借用
  •   先因后创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
  •     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观水于澜,心知其意
      
      ——评《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
      
       所南心史
      
       由桑兵和关晓红二位先生主编的《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已在本年5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为“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的第八本(据我所知,05年出版的前几本当时在北京、上海主流学术市场上销售皆十分畅旺)面世。这是一本在总论之外分为八个研究专题,而每一专题由一位资深研究人员创作的合集,作者来自北京、广州二地,其学术养成基本都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有着深厚关联。从此可窥见学界所谓“岭南史学”的精华大成。我认为,这是一部十分值得推荐阅读的作品,对于近代中国思想学术史进一步优质研究的开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导向价值。特撰此书评,向社会大众作一简要介绍。
      
      桑兵先生是中国史学界第一位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学人,其治学路径渊源有自,承前启后,风格雄浑,贯通中外,遂密群科,独成一家,主要兴趣集中在晚清以降中国社会结构和人文生态的内在变迁,在扎实稳健的史料学素养和高超辽远的方法论积淀(可参阅先生《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之上,勇于发覆,乐于新知,对清末新知识界、晚清政局、近代中外学术交流、民国学术史等许多方面都有深刻精粹的洞见,国际学界对此十分钦佩,中国近代史学界无论“南桑北罗”还是“南桑北茅”的说法“南桑”也都是指其人也。所谓“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课题,其宗旨可参阅先生在《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刊布的《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一文(亦载于该丛书05年出版的前几本上),该文气象博大,取法宏深,而这一套丛书也正围绕着该文的终极问题指向展开,在我看来,这一课题的最终形成出炉,也正是要直面先生多年学术心路归结整合起来的那个大问题,先生之学,所以吸引人,打动人,乃是在质朴的研究之外,不忘回到“经世”的儒林正统,不忘“民胞物与”的千载悠悠。今世“国学”炒作之盛,恰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浮夸躁动,百无聊赖。我们前行之路,必如先生这样,超然旷达,从中国传统史学汲取“典制为本”的路数,向西方经典史学索求“知识维度”的体察,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观天下书既尽而挥斥纵论,尊重“问题意识”而不惟其是从,思一己之思,念一心之念,方可明察秋毫,心知其意。
      
      作为一位学科带头者的学人,桑兵先生最成功之处在于为中山大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备和先进的近代中国研究群,这个群体中的分子都是较为醇正中和的中青年学人,他们的成果,近年来已为举国治近代史者共见,由于他们比较默契和有成效的合作,这套丛书很自然地成为今天学术界的亮点,同时也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相信日后会成为学术史上的新典范。目前,这个群团与中山大学方兴未艾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群,相互呼应,共同奋进,走在一条光明的发展大道上。
      
      《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这本六百多页的书,就是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桑兵先生为此书撰述《总论》,《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正本清源,梳理了“道统”与“派分”这对概念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位置和意义,辨析了时空脉络,总结了研究方法,澄清了研究目标,其中尤以第四、第五节引人深思,欲读此书者,当先将此总论反复读上几次,然后再看内部篇章,则虽非史学科班出身,亦能得其大旨,体味无限。细味先生之意,“先因后创”乃指我们今天面临的种种关于历史上之学术的派分话语,“不破不立”指的则是我们不能完全跟随这种话语而必须去重检材料,重读经典,建立更新更善的认识。桑兵先生05年末在《历史研究》刊布《民国学界的老辈》,其当下关怀虽不尽合于此书,而内在意蕴却完全一致:不要仅从新一辈的叙述看老辈,重回老辈本身,方知更多更有意味的历史真实。而先生所做的思考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还远不止此,终极向度上的扣环,仍在“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这样一个值得博学硕儒焚膏继晷而思想的课题之上。
      
      此书分八章,率皆能做到蒙文通先生属意的“观水于澜”境界。第一,因为每一位研究者都是对该专题素有心得的专家,如李欣荣博士,对张荫麟之研究由本科起直至今日随罗志田先生读史于京华,如曹天忠先生,对民国乡村教育尤其是雷沛鸿先生的研究已上下贯穿十余年,如赵立彬先生对全盘西化思潮,孙宏云先生对清华早期学术构建,李绪柏先生对东塾学派等等,都是明证,因此他们对自己撰述的专题把握都已是滴水不露,炉火纯青。其二,在此基础上,他们由桑兵先生订立的钻研方向入手寻找自己的课题,探求自己的发见,则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问题意识的功效,而当其逆反作用袭来(我认为过度的问题意识必然走向细碎繁苛)时,他们已经完成了远见卓识的论衡转入新征程。这样,整本书就充沛着恰到好处的精当与严正,而绝没有教科书的死板或其他论文集的零散漫漶。由于此书内容庞大,包罗极广,限于篇幅和学力,在此无法一一评论,要之,对在史学专业尤其是近代思想学术史领域耕耘的朋友,我强烈推荐刘巍和曹天忠二先生的章节段落,以其绵密细致之故;对于人文学科其他诸专业的同人,我谨此推荐赵立彬与孙宏云二先生治史的理路方法,以其科学达观之由;对于好古深思的人们,本书前二章不可不读!对于才气纵横的全国史学少年,李欣荣和李岚二博士的作品正是我们向上的明鉴和动力源泉!而如果您四者兼备,则我劝您一定要尽快去买下这本书,虽然说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但请相信,各大图书馆刚上架的此书很快会被借光,而等到您去借而不得时,各大书店里的也都被卖完了。
      
      
  •   不好意思,本人出于好奇心错按了“不合适内容”和“关键情节泄露”两个栏目,纯属误会,请多包涵。
  •   此文作者传销人才也。
  •   haha,谢谢夸奖,能为此种书做传销,实小弟荣幸也
  •   卓越网买此书应该有打折吧
  •   前半段文字真该删也
  •   话说这书应该买得不大好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