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谈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吕叔湘  页数:222  
Tag标签:无  

前言

  1964年春天,有一天《文字改革》月刊的编者来看我,问能不能给那个刊物写点有关语言文字的普及性文章。结果就是后来在《文字改革》月刊上分期发表的《语文常谈》。原来计划写八篇,可是刊出七篇之后,“文化大革命”来了,杂志停刊,第八篇也流产了。后来也曾经想把旧稿整理整理印成一本小书,可是那几年的风气是以不读书为贵,也就迟迟没有着手。最近受到一些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们的督促,才又鼓起劲来修修补补送给出版社,离开最初发表已经十六个年头过去了。  给这些文章取这么个名字,无非是说,这些文章内容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叫做“常谈”比较恰当。希望有些读者在看小说看电视看得腻味的时候,拿来换换口味,而不至于毫无所得就是了。

内容概要

本书语言学家、翻译家吕叔湘先生两部文集的合编。《语文常谈》讨论汉语常识问题,从“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绕口令”、“形音义的纠葛”讲到“从文言到白话”,最后还谈汉字拼音、简化和文字改革。作者联系生活,通过实例讲道理,不说“行话”,深入浅出,亲切有味。《未晚斋杂览》收录介绍外国作家、作品的读书札记七篇,满篇皆为心得之言。

书籍目录

语文常谈  序  1.语言和文字  2.声、韵、调  3.形、音、义  4.字、词、旬  5.意内言外  6.古今言殊  7.四方谈异  8.文字改革未晚斋杂览  序  1.霭理斯论塔布及其他  2.赫胥黎和救世军  3.葛德文其人  4.李尔和他的谐趣诗  5.《第二梦》  6.《书太多了》  7.买书·卖书·搬书

章节摘录

  1987年第8期《读书》上刊出黄梅同志的(《玛丽们的命运》,谈到两个玛丽,一个是葛德文的妻子玛丽·沃斯顿克莱夫特,一个是他们的女儿玛丽·葛德文,诗人雪莱的妻子。至于葛德文本人,因为与题旨无关,只是一笔带过。这个葛德文其实也还是可以谈一谈的。  我第一次接触威廉·葛德文(WilliamGodwin)这个名字是在20年代。一位朋友翻译他的(《政治正义论》(全名是(《对于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与幸福的一个考察》),他对付不了这种18世纪的政论文字,采取基本上直译的办法,把译稿分批寄给我校订。我那时也还没有译书的经验,明知他的译文没有读者能完全看懂,想把它顺过来,可是搬不动,只好敷衍一阵交卷。这本书译完了没有,现在也不记得了,反正没看见出版。原文好像是前卫出版社的普及本。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书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还是很有地位的。他反对权力,反对财产,主张分成许多小社会,人们在其中各取所需,和平共处。实际上这可以说是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第一部系统论著。它出版于1793年,比普鲁东的(《财产论》早五十五年。这本书出版之后,有人向当时的英国首相小皮特建议采取措施,皮特说,“对于一本售价三基尼的书的作者,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样价钱的书对于连三先令多余的钱都没有的人不会为害。”还有一点应该说明,就是葛德文这本书里尽管反对政府用暴力统治人民,却不主张用暴力推翻政府。他提倡和平改造。这部书在当时除了让作者因此结识了一些思想激进的文人之外,并没有产生多大作用。可是通过罗伯特·欧文间接对英国的工人运动产生了影响。  葛德文的生平事迹有KeganPaul所作传记,我没有见过这本书。我有一本爱德华·牛顿的《聚书的乐趣以及同类爱好》,那里边有一篇《一个可笑的哲学家》,就是讲的葛德文。从篇名就可以看出,这篇小传是语带嘲讽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到葛德文的生平大概。  葛德文生于1756年,父亲是一位不奉国教的牧师。葛德文十岁的时候就学着在孩子们中间布道,二十岁就正式当牧师。他酷爱读书,一辈子不脱书呆子气。他的宗教思想越来越激进,不到几年就跟他的教派里的人闹翻,到伦敦去卖文为活。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英国知识分子中间产生极大的震动。葛德文很快就投身到激进的知识分子中间,跟比他年老的潘恩、比他年轻的华兹华斯等人都常来往。他的《政治正义论》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这本书给他招来很高的声誉,还给他挣来一千镑稿费。  但是一千镑也不能养活他一辈子啊,所以他还得写别的。他给报刊投稿,谈政治也谈文学。他写小说,最有名的是(《卡勒伯·威廉历险记》,一部惊险乃至有点近于神怪的小说。他的女儿玛丽的神怪小说((法兰肯斯坦因》(即《人造人的故事》)是不是受到葛德文这本小说的影响也说不定。此外他还写过几部小说,都不成功,只有《卡勒伯·威廉》直到19世纪末年还在通俗小说的读者中间流传。  他还写过一个悲剧(《安东尼奥》,并且说服了剧团经理兼主要演员肯伯尔让它上演。这个剧本早就不会有人提起,如果不是查理·兰姆在一篇文章里记下它惨败的情况。兰姆给这个剧本写了一个“尾声”,并且陪葛德文去看首场演出。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七篇读书札记,就是介绍外国作家和作品的,曾在《读书》杂志刊出。一这些文章既生动幽默,又可见学者的修养与识见,1994年亦结集纳入“读书文丛”。1998年,“三联精选”第-辑选人《语文常谈》;时隔八年出版的“中国文库”本将《未晚斋杂览》收作附录,因读者喜欢,今复收入本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语文常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8条)

 
 

  •   中学图书馆文库——语文常谈 附未晚斋杂览
  •   语言届泰斗吕叔湘先生的大作,写于文革前。从字之声、韵、调、形、音、义等无不娓娓道来,受益匪浅,值得孩子们细细研读。书后还附有《未晚斋杂记》---7篇读书札记,帮助孩子们赏析作品和加强对书的认知。
  •   一本很经典的谈语文的书
  •   这个系列的书很好,吕叔湘 是语文大家,值得一买,推荐!
  •   这次购卖的四本书都很不错啊,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美剧中那些给力的生活口语”中的MP3是指什么呢,也未见啊
  •   这本书虽然小,但是内容很丰富。深入浅出,很适合高中生了解关于语文的那些事。个人很喜欢,可以随时随地读的一本书,纸张很好。
  •   喜欢吕叔湘,
  •   让我们有大语文的观念,明白语言,懂得人文,很好!
  •   内容非常专业哦,读高中的时候在语文的选修课本上偶尔看到这本书的某段,觉得非常有趣,就默默的记下它的名字,但是我也是知道大学毕业了才想起来,可以在当当购得此书,内容充实,希望能有所收获啦!
  •   静静的读,普及一下自己的汉语言文字常识,蛮有收获的哦!
  •   给弟弟买的对他语文素养很有帮助
  •   语文是“语”与“文”的结合,而我们的学习当中往往只注重“文”的学习,却缺少对“语”的了解、把握。
  •   一本有意思的语文小百科书,短小精悍,看了很长知识。
  •   里面讲了很多有关语言学的知识,真的学习到了很多。行文很有趣,让人不禁想读下去。
  •   确实是大家风范,语言文字都非常有功底。
  •   体会到了读书了乐趣!
  •   刚开始看,觉得作者文笔不错,语言精炼。
  •   内容很好,就是纸质差点。如果不是文字热衷的人,不推荐购买。
  •   很好,很适合学生看,语言很平实
  •   学语言的同学必看的书
  •   大师的作品,多读。
  •   收到的时候书皮都擦破了啊 当当再单件商品的防护上也要多下功夫呀 快递分拣员的臂力可不一般啊
  •   想认真好好学的就买来看。包装很好,物流给力。。
  •   文学地位还是挺高的,有些难度,不错。
  •   真不错内容挺好的赞一个哈
  •   书看起来特别有感觉!!
    特别赞!质量很好!
  •   经典老书啊
  •   专业书籍,正版,值得推荐。
  •   就是再版的价钱太贵了
  •   需要静心来看的书啊
  •   拿到了,好书,经典!
  •   解析字词
  •   内容没看过。。
  •   孩子看,还不错。
  •   内容好,装帧也不错。
  •   帮班里买的
  •   书本纸张不错,很厚实,字迹印刷也不错。内容比较丰富,收获颇多。缺点是文章的内容体例上有点乱,字体有点小。
  •   挺好的书,挺受益的
  •   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读音和一些错误的知识
  •   孩子学校老师推荐的书,写得不错
  •   内容经典,版本可爱,质量好。喜欢!
  •   包装也很精致
  •   老师推荐看的书,买书一直在当当网,放心!
  •   看起来像是一本小书,但知识容量绝对不小。
  •   老师推荐买的,书有点薄,而且是好几年以前生产的了,但内容应该还可以
  •   包装得很精美,吕先生不愧为语言学大师,对于语文的解读真正做到了精辟而易懂,深入浅出,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不仅仅是语文的知识 ,更多的是治学的态度与教学的方法。
  •   不错的精装本,书里内容很经典啊,建议初中生和高中生都看一看,加强一下语文修养。
  •   挺喜欢的,感到对语文学习会有帮助
  •   帮同学买的,书的质感很好,就是包装有点劣质,没有一层薄膜,导致表面有点磨损
    内容大概瞄了一眼,语言轻松,不古板,和我想象地不一样,还不错
    应该很有所收益
  •   老师推荐的一本书,不过,的确是一本好书!
  •   挺好的,书的质量很好,到货很快
  •   包装,运输的都还好,纸质不错,就内容没想象中的那么生动
  •   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书,字体太小了,可能属于小五号字。
  •   还行吧,不过有点晦涩难懂
  •   很久就想买这个译者的译本了
  •   对学习好有帮助
  •   感觉就像回到小学,重新再夯实自己的基础
  •   读语文常谈后的深刻感受
  •   满篇皆为心得之言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让人领会中文的不同
  •   很不错的小精装
  •      这本《语文常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的(汉)语文知识普及和后半部分的作者个人随笔。如果我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语文常谈》这个书名的话,更多的是指本书的前半段,而这一部分也正是我想主要探讨的。
      
       吕叔湘先生在书中从(汉)语文的产生说开去,浅析了汉语的音形特点、地域差异、自身缺陷以及改革前景,让读者对汉语言这门古老的艺术或者说是学问形成一个具体而微的理性认识。由于这本书在写作之初就定性为一本类似科普性质的读物,所以它针对的是广大的中等文化水平读者或更高水平的读者。语言学本身是一门艰深而繁杂的学科,而作者却成功地将其缩进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深而不艰的小册子里,这是源于吕先生对学术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对各种材料的得心运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吕叔湘先生作为我国语言学大家,其扎实的学术功底。
      
       《语文常谈》作为一本普及语文知识的读物,在它介绍汉语的音形特点、地域差异乃至自身缺陷等部分时都较好地体现了它的这一定位。但是,在本书讨论汉字的改革前景时,这本小册子就开始有点脱离其原有的知识普及性质,成为一本宣传作者个人学术主张的宣传册。吕叔湘先生在汉字改革问题上的观点,向上承袭五四时期的先锋观念,主张改用拼音文字,即使拿到今天,这种观点仍然是非常前卫的。虽然拼音文字的主张最终因为种种阻力最终搁浅,但其“化简”的精髓却得以保留下来,并在日后的“汉字简化运动”和最终并未成功的“二次简化运动”中有所体现。而汉字的拼音字母化,在五四到改革开放前这段狂热地除旧立新的时代中都无法实现,那么在如今这个主张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前景似乎更加渺茫,至多也只能以一种学术主张的形式存在着吧!
      
       就我个人而言,对这本书看重的也是其知识普及的作用,而对吕先生的改革主张持保留意见。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集记录与审美功能于一身的文字系统,它的存在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都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有责任与义务维持其发展与传承。
  •      这本书是一本比较好的书,我觉得看了这本书每个读者都会有一点收获。
       这本书的前面一部分是讲述了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讲到了语调、语法、韵等等,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知识,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有一部分的知识我并没有完全的吸收。书的第二部分是作者自己的文章,这些文章能够比较有效的帮助我去选择阅读的书目,也能更好地对外国的文学、部分的作家进行理解。
       这些主要是要通过阅读来吸取一些知识,所以一些大道理等等基本上是说不出来的。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最简单的拼音、字、词都有这么多的学问。看的懂,不枯燥。其实这本书大学的时候就买了,十年过去了,才可以静下心来慢慢的看。这世界有太多我们不懂……
  •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
      
       我要介绍的第一篇文章是讲买旧书的,题目却是《一位朋友》。他先从旧书市场里善本越来越少,价钱越来越贵说起,说这都是那些美国大学来英国重金搜购的结果。然后说在伦敦的偏街小巷,尤其是在外地小城镇的书店里,也还能不花很多钱买到已经罕见的书。他说他有一位新近去世的老朋友就有这个本事。他的藏书只有几百本,可都是他“发现”的。他知识广博,使他能够一眼就看见那种外行人看不出有什么可稀罕的书。他好像有一种本能,走进一家书店就径直走向那唯一值得一看的书架。我偶尔想起几件往事。有一回在白教堂路一架卖旧书的手推车上——那儿的书都是拍卖场里筛下来的——他捡了一本16世纪初年Pynson印书馆的黑体大字书,有非常悦目的木刻插图。我又曾经跟他一块儿走进Bloomsbury的一家书店,看着他无目的似的登上一个梯子,不露声色地从书架的最高一格取下三本黑体字小书,亨利八世的法规集,其中有一本是不列颠博物院所没有的。在这种事情上,关键在于他的博学在书店老板之上,因爲有些书的价值是在表面之下的。然而他不是一位隐士,一个怪人,一个驼背的书呆子。他不是通过书本看人生;他做他的本职工作——给一个学院编书目;他划他的船,他喝他的酒,他仰看青天,俯视大地。然而他爱书。他在书上花费很多时间。早餐的时候,他看书商寄来的书目。午饭的时候,他改正参考书里的错误。他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一本小牛皮装订的旧书。
      
       另一篇的题目叫做《可怕的卖书人》。文章一起头说,人们常常埋怨,卖书的人对于他卖的书知道得太少了。如果卖书的人是个懂得书的人,顾客会买更多的好书。这个话有点道理。确实有少数卖书的人爱好“培养”有希望的青年顾客,让他们终于成爲坚定的买书人。事实上,我们不妨说,从买书人的角度看,理想的世界是卖新书的人对于他卖的书无所不知,卖旧书的人对于他卖的书一无所知。就这后半句话说,我早些时候的一次经曆足以证明。我不止一次遇到卖旧书的,他的学问让你甭想从他手上买到一本便宜书;可这一回我遇到一位对他店里的书的兴趣之浓使我一本也没买成。他不是一位真正“行家”,很可能他的店里有真正的珍品而他一无所知。可是他的知识的渊博,那是没有疑问的。我走进他的书店的时候,他正坐在那里看一本什么书,眼镜推在额头上,胳膊支在桌子上,两只手埋在头发里,胡子几乎碰着书。我说,“我到处看看行吗?”他说,“没问题。您的兴趣在哪方面?”我的回答是不着边际的,“哦……书。”他说,“书的门类可多了。您喜欢诗吗?”我轻轻地嗯了一声,他就把我领到他放诗集的书架那边。可是还没等到我取出一本书来,他已经让我明白,真正“到处看看”的是他不是我。您看,这是 Kirke White的一本诗集。您看过没有?他那首赞美诗真了不起!(从头到尾背一遍)他那一生!屠夫的儿子,律师的书记。有数学的天才,剑桥给他奖学金名额。不幸早死,否则很可能成爲英国文学史上一颗明星。您对意大利文的书感兴趣吗?这里有一本书品很好的《订了婚的一对》。这本书的印数可真不小!当然,买的人多才印得多啊!他这么滔滔不绝,我怎么拦也拦不住。我的手指头刚刚碰着一本书的背嵴,他已经另外拿出来一本,把我拉过去热情介绍。这回是葛德文。您喜欢他的小说《开勒白·威廉》?当然!可是您读过他的英国史吗?这本书是对克拉伦登的英国史的答辩。克拉伦登是一位大作家,可是他不公正。于是从克拉伦登谈到查理二世,从查理二世谈到他的情妇。然后话锋一转,拿出1784年出版的一本书,那里边谈到制造首相的秘方:主要成分是虚僞、诈骗、腐败、撒谎。这一下打开了闲扯澹的大门。1784年的首相是谁?当然,是小皮特!(“对,”我说。)不对,是洛金罕。(“对,”我说。)不对,是布特。就这么扯下去。在这家书店里我一共待了两个小时;两小时之中,我鑽空子翻看了六本书,六本没什么意思的书。我敢说这个书店里真有好书,可惜没让我碰上。我一本书也没买走了出来,书店主人很不高兴,他的热情遭到这样的冷澹。我不知道这老头儿怎么养家活口。我想他大概有点儿家底。可是从此以后我对另一路红鼻子的旧书店老板要比以前更有好感,他只知道书的“外情”,他坐在他的店里一个角落的旧书堆上抽他的烟斗,像一个流浪汉坐在路边石子堆上休息一样。可惜这种书店老板现在不多了。
      
       第三篇文章谈的是书房搬家。作者说,我刚刚做完一件事——把我的书房从一间屋子搬到另外一间,我虔诚希望我在这一间里度过我最后的日子,虽然正像首相先生那样善爲说辞,“甯可晚点儿,而不是早点儿”。我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来回爬楼梯,把楼上的书往楼下搬,——我从来没想到我的书有这么多。一趟又一趟,单调得像坐环行线的地铁:空着手上楼,然后弯腰驼背,两只手和一个下巴颏儿紧紧夹住老想中途逃窜的厚厚一摞书,一步一步蹭下楼。这种事情开了一个头就没法子半途而废,可是在进行之中有时候真是恨透了书,就像建造金字塔的奴隶恨一切纪念碑一样。又苦又冲的厌书症淹没了一个人的灵魂。让这一大堆纸、油墨和死人的思想感情把你捆得紧紧的,多么可耻啊!让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老实实地待在那儿,让自己作爲一个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不识字的超人走向世界,岂不好得多、高得多、勇敢得多吗?文明!去它的!幸而好,这种心情在我身上只是昙花一现。它随着乏味的体力劳动的需要而産生,也随着这种需要的消灭而消灭。然而搬运本身几乎是这一连串操作里边最短促、最少烦恼的一步。给你的书打打土,是可做可不做的,但是把你的书整理好,那麻烦可大了去了!
      
       当然,如果你是连书带书架一块儿搬的,那就好。你可以把书取出来,按原来的次序放在地板上,等书架搬齐了,再把书搬上架,各归原位。可如果不是连书架一块儿搬,而你又喜欢物以类聚,书以群分,那就麻烦了。我的情形是再坏没有了。把我从里边撵出来的书房是矮而方的;把我赶进去的那一间是高而拐个弯的。我的原来贴牆的书架没有一个能配合我的新的书房的牆;书架全得新做,要比原来的多,形状和排列都得完全改变。旧的安排绝对不能再用,可是要设计一个新的方桉让我额头出汗。如果是个从来不想到去查书的人,事情好办,把大书搁在高格子,把小书搁在矮格子上。然后背靠在最近的柱子上,掏出烟斗,抽一袋自得其乐的烟儿。可是对于一个要知道哪本书在哪儿,并且有一种系统分明、秩序井然的要求的人,这是不可能的。哪怕是系统性不强的人也要除书的大小之外还按书的内容分分类;而且,拿我来说,还得加上一重困难,那就是非常强烈的时代次序感。因爲这对于找书极其方便。可是如果你的新的架阁跟你的旧的安排完全不能配合,大本子的什么彙编的册数多得不得了,非要侵占给大本子的纯文学保留的格子,小本子的外围诗集硬是挤进了爲小本子的国际贸易、伦理学、考古学保留的领地,那你就只能干着急。我现在就正处于这种状态;广阔的地板上铺满了锯末,白土子,钉子,烟灰,火柴头,以及世界上伟大作家的伟大着作,而我坐在它们中间。幸而,用罗斯金的话来说,“我将在好久好久好久之后才会再搞这么一回。”
      
       抄完了要抄的文章之后,少不了自己也得说上几句。Squire在这里谈到一位善于买旧书的朋友,精通版本目录之学,可是也许是缺少当藏书家的财力,也许是没有当藏书家的兴趣,始终是个玩儿票的角色,只有爲数不多的善本书,可也自得其乐。中国的藏书家是有长远的传统的,即使到了今天,除了像西谛、黄裳等名家以及不愿意出名的藏书家之外,像Squire介绍的“一位朋友”那样的业余性质的藏书家,我们这里应该也不少吧。很希望有人谈谈。
      
       Squire介绍的“可怕的卖书人”确实可怕,幸而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里有的是,或者说多的是,一问三不知。当然,这是卖新书的书店里的情形,古旧书店的情形好些。可是即使在古旧书店,能够对顾客不即不离,善于引导的朋友似乎也日见其少了。
      
       最后谈到搬书,这实在是非常苦恼的事情。Squire讲的搬书是要求插架井然,要什么书一索即得。在我辈看来,这个要求是太高太高了。我们的最高要求仅仅是有足够的空间把所有并不太多的书安顿下来,并且能够按常用不常用的顺序分别安排在容易拿、比较容易拿、难拿、十分难拿的地方。如此而已。这是就已经定居的地方而论,要讲到连人带书一块儿搬家,那个苦恼就更大了。(摘自《语文常谈》)
  •     很多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物,似乎更容易被高傲的眼光所奚落。
      语言与文字,恰好如此,常被一些人看作是“极普通、很简单”,轻易归位。可是,它们却大有文章。语言记录着思想,近乎神妙;文字乘载世界,冲破时空。用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页5),“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页10),董桥先生曾写过:文字是肉做的。我觉得这也是对“文字”的感性旁解。
      当然,语言与文字问题,也为一些哲学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所反复钻研,带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里姑且不作谈论。就这样的一本知识型普及小书《语文常谈》来读,我倒是在吕叔湘先生自谦为“常谈”式的娓娓道来与讲述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收获了亲切感和兴奋感。吕先生把语文问题讲透讲活了,涵盖着声、韵、调、形、音、义、字、词、句、文言与白话、文字改革等诸多领域知识,正如编者在“写在前面”所提到的:这却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
      面对这样一本好书,是否意识到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到底应该以什么姿态与方式去面对语言与文字?
      回到笔者开头所写的,对于这“太平常、太简单”的语文,是放任随意、囫囵吞枣式地学、用,还是重视学基础、打根基、找规律、活运用呢?我以为还是后者更为可取。读书说话写字,是完全融在人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间既表露出本体的生活价值,又不时反过来影响自我,相辅相成。其中语文是关键中的关键,说话是天赋的宝贵财富,是生活的权利,本就应该珍惜,语文给以机会,给予生机,与人的情感一起,共促生命延续。
      思索这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当然也无须刻意,从认真用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做起,或许也就逐步明白了尊重语文也就尊重了自己表达的权利。
      一旦尊重语文,大概也就是爱上语文时,当然也就会好好写字,起码也为好好生活找到了重要的理由吧。
  •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就看过吕叔湘的文章。语文这个事情。。。。和语、文是不一样的
  •   语文是说话和文字的意思也是读了这书之后才知道的
    文字和语言是并行的两种表达意思的工具”(页10) 这个是作者要反驳的不正确理解, 他强调文字是来代替语言,文字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达意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