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正传 哈同外传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徐铸成  页数:301  
Tag标签:无  

前言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先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他青年时期经历内忧外患中的流徙和辛劳;中年被划为“右派”,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回首前尘,笔耕不辍,有大量著作行世。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徐铸成写下了三百余万言的新闻、通讯、游记、评论等,其中部分文章收入了他的学生贺越明编选的《徐铸成新闻评论选》(1984)、《徐铸成通讯游记选》(1986)和《徐铸成政论选》。与他人合撰了《朝鲜纪行》(1952),还编写了《与教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60年代初为香港《大公报》撰写旧闻掌故,后编为《金陵旧梦》(1963)在香港出版。1978年后,徐铸成陆续撰写了二百余万言的回忆史料、小品掌故、人物传记和新闻学术论著,已出版的有:回忆掌故三种:《报海旧闻》(1981)、《旧闻杂忆》(1980)、《旧闻杂忆续篇》(1981);新闻学术二种:《新闻丛谈》(1984)、《新闻艺术》(1985);人物传记三种:《杜月笙正传》(1982)、《哈同外传》(198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杂感、随笔、游记等合集四种:《海角寄语》(1980)、《旧闻杂忆补篇》(1984)、《风雨故人》(1985)、《锦绣河山》(1987)。

内容概要

本集收录徐铸成先生晚年所撰写的人物传记二种。《杜月笙正传》先于1981年间的上海《青年报》上连载,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哈同外传》先于1982年间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1983年出版。学林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徐铸成传记三种》,此二传收入。  杜月笙和哈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也是上海滩上的“闻人”。徐铸成先生为他们立传,既是普及历史知识,也是拨开迷雾,重述史实。作者自言,“正传”就是正说,“实事求是地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再现历史人物之本来面目。“外传”则是以史实为基础,“加了一点‘浪漫主义’的手法”,“添上一点夸张的描述”。这也是作者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简介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书籍目录

前言杜月笙正传 前言 楔子 早年的历程 青出于蓝 几个侧面 鲜红的血迹 跻身工商界 轰动一时的闹剧一 三头六臂 国难当头 恒社 “八一三” 香港四年 雾重庆 物资“交流” “衣锦荣归” 彷徨狡兔 尾声和小议 附录 为什么给杜月笙立“传”哈同外传 自序 第一章  引子  “征途”  待机  直升  膨胀 第二章  创业  风波  赐面  筑园  斗法  仓圣 第三章  女学  祝寿  北行  登龙  辛亥 第四章  转篷  阴谋  浊浪  兼容  土缘  罗苑  攀亲 第五章  吸血  跌霸  晋京  陛见  秋游  赋归 第六章  大丧  孤鹄  趁火  收场  余音附录 徐铸成生平简表

章节摘录

姬觉弥是早就参透这个道理了。那个时候,尊孔复古的空气,又在康有为等的倡导下,日益浓厚起来。抬出造字的老祖宗,不仅更有号召力,而且,黄宗仰手中的佛教王牌,也可以压下来,真是一石数鸟的好主意。他越想越得意,决定在这上面大干一番。可怜乌目山僧不明白这个道理,还写了一个长的说帖递交罗迦陵,说仓颉只是一个传说中虚拟的人物,像燧人氏、神农氏一样,并非实有其人,字是古代人在结绳记事中慢慢创造出来的。而且,佛教是从外国传播来的,是唐僧从天竺取来的经,和仓颉更风马牛不相及。华严大学是为了振兴佛教创立的,更不该挂什么仓颉的像。这封说帖递上后,如石沉大海。过了约十天,罗迦陵约见他,像非常关切地说:“上人身体不好,不要去管那些俗事了。华严大学,索性让他们去管吧。上人专心一志在频伽精合修真养性,有空可以来陪我参参禅。这样,可免除烦恼,一心超度众生。”黄宗仰诺诺退出,合十称谢。他心里明白,在这次斗法中,自己肯定是失败者了。在女施主的天平上,他的重量已微不足道。他意识到:“梁园虽好,不是久住之地。”从此,姬觉弥全面控制了这个学校,并于1914年改名为仓圣明智大学,名义上仍由罗迦陵担任校长,姬则以监督操握大权。在此以前,华严大学有学生一百二十人,其中有十到二十人是和尚。每天六时半鸣钟起床,七时吃稀饭,八时上课;上午四节,是国文、佛经、历史、地理。下午也是四节,即国文、佛经、算术、小学。有时,晚上还有高僧来讲法,八时击鼓睡眠。在一百二十个学生中,后来因吃不惯素餐,有十几人退了学。改称仓圣明智大学后,姬觉弥特地请了些老师宿儒来任教职。他还请罗迦陵拨了二三十万元,把校舍改建扩充,增设了中学、小学部。另外,在园的另一角,建房开设了女学。当时,姬所主办的《广仓学会杂志》,对这个大学,有如此记载:“越絮舞桥,即见仓圣明智大学石坊,坊前亘一小桥。缘径入校,广场十数亩,操场中天桥、浪木悉备,门榜八字,日:侯冈圣化,爱俪名园。讲堂寝合鳞次栉比。图书室、彝器室、武器室、礼乐器室,布置井井。设附属中学四级,高等小学三级,大学预科尚在筹备也。校章规定,概免膳宿医药等费,皆取给于园主人。祀崇仓圣,春秋修祀。“大学面东设礼堂,德清俞阶青太史颜其额。堂址宽敞,中肃立古圣仓颉先师牌位,左配为周太史籀、秦太史令胡母敬、司隶校尉程邈,右配为汉祭酒许慎、汉中郎将蔡邕、魏太傅钟繇。上列乐器橱四,下置钟鼓、柷敌之属,及羽筲、干戚各舞器。每岁三月十八日、九月十八日循例祭祀,歌舞交作,郁郁乎,观者咸有周礼在鲁之感。”看看那一期的《广仓学会杂志》,还选登了好几篇仓圣明智大学附中学生的作文,题目就很有趣。如“清太祖七恨告天论”、“刘聪陷晋二都论”、“韩柳文派异同论”、“明季三大案平议”,显然,都还像是科举场中策论的试题。看来,那所附中对语文、历史还是相当注重的。还有些题目,如果让我答卷,也不一定能及格。如“唐高祖(李渊)臣突厥,后晋高祖(石敬瑭)臣契丹,事迹相同,何以成败相反论”。真的,屈服与叛卖,究竟有什么区别?不是一个生了个好儿子,一个却因为后继者也是混蛋么?又如“鸿门一案,项庄舞剑,若当时沛公不免,大局将复如何?试平情论之”。“荆州之役,若关羽不为吕蒙所败,当时长江大势,将复如何?试详论之”。这样的题目,要中学生解答,也真不易。如果那时刘邦被杀,自然不会有汉朝的天下,当然也不会出现韩信、彭越这些英雄。“萧何月下追韩信”这类的故事,就根本没有了。至于项羽这个人,他一“坑”就是几十万人,这样的人,尽管他有四个眼珠(司马迁那么说),未必真会识拔人才,共治天下吧。至于关羽,连孙权要和他攀亲,他还说“虎女焉配犬子”,太没有自知和知人之明了。这样的骄将,即使幸免,能够改变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吗?前文谈到仓圣明智大学的春秋二祭,直到20年代,各地都还隆重举行。当然,被祭的不是仓圣,而是“至圣先师”孔子,附祭的也不是程邈、许慎那几位,而是孟子等四贤和七十二位高足。我们家乡叫丁祭,是三月、九月第一个丁日举行的。姬觉弥选了三月十八日和九月十八日,据传,他还有个“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他自己的生日是三月十八,这样,致祭仓圣,也就纪念他这位后圣了。能够参与丁祭的,总要有点功名,在我儿时,听说至少要秀才或贡生才有资格。至于主祭,照例至少该由进士翰林担任。我们这个小县,最末一个进士就是徐凌霄先生的伯父徐致靖先生。他早期因保荐康、梁,被关在天牢,获释不久就逝世了。我们老家这个破宅子里,只有一个疏房的哥哥,比我大约三十岁,侥幸人过学,一辈子在农村当“猢狲王”——私塾老师,每逢丁祭,是他最受人尊敬的日子。的确,此事也关系到小民的生活问题。孩子到一岁多,女孩自然不论,男孩则一定要等到丁祭那一天,吃一点胙肉,才正式开荤——可以吃荤菜了,取意是很明显的,这样,小孩长大,可以读得进书,可以中举发迹。我迄今还分明记得,我那位堂兄,每逢丁祭回家,双手捧一块不到半斤重的猪肉——所谓胙肉,一脸的得意之色。小孩当然不准去孔庙偷看这样的隆重仪式的。我后来看《儒林外史》里虞博士和马二先生等于泰伯祠祭祀的一幕,仿佛得到一点概念。旧报上记载爱俪园春秋二祭的情况,大概也具体而微。

编辑推荐

《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徐铸成作品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杜月笙正传 哈同外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真的让我大呼过瘾,以至于不知用什么标题来概括我的感受。杜老板,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小瘪三,成为叱诧上海滩的头号人物,不论在那个时期都做着,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哈同,可以说他是上海滩的缔造者。
  •   书到之后因为我在学校,在家收货后父亲先看了一遍。
    他对关于哈同一部分评价很高。
    可惜纸张有点泛黄了,或者可能本来用的纸就不太好。
  •   想看看杜月笙
  •   看看旧上海的十里洋场
  •   大报人写好文字。
  •   喜欢这本书,以前在图书馆看过,简洁清晰有趣
  •   知道了一代大亨的别样人生。
  •   really good book
  •   徐铸成先生撰写的严肃的传记。但文字活泼。
  •   这是二个民国时期的人物,经过个人努力和当时社会的环境下,能够叱咤上海滩,值得一看
  •   讲的太粗,不过易懂!
  •   站得高,看得透,写得活。
  •   整体写的比较散吧,没能很好的描述人物传记。感觉有点道听途书后再整理出来似的。
  •   不好,不是很吸引人,故事不是很好看,太呆板了
  •   这书感觉不错 价钱还便宜 慢慢看
  •   中等书 徐翁不善长篇
  •   写得毫无乐趣,味如嚼蜡
  •   为人立传却总是以“听说”为主线, 恐怕难以服人。 这许许多多的“听说”凑成一个个明显凌乱的章节, 加之作者可能的思想顾虑, 看上去很像在听一个“结巴”在讲一个听来的故事。
  •   书是正版书,但是这本书内容写的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