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杂忆(修订版)

出版时间:2009-12-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徐铸成  页数:354  
Tag标签:无  

前言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先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他青年时期经历内忧外患中的流徙和辛劳;中年被划为“右派”,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回首前尘,笔耕不辍,有大量著作行世。  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徐铸成写下了三百余万言的新闻、通讯、游记、评论等,其中部分文章收入了他的学生贺越明编选的((徐铸成新闻评论选》(1984)、《徐铸成通讯游记选》(1986)和《徐铸成政论选》。与他人合撰了《朝鲜纪行》(1952),还编写了《与教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60年代初为香港《大公报》撰写旧闻掌故,后编为《金陵旧梦》(1963)在香港出版。  1978年后,徐铸成陆续撰写了二百余万言的回忆史料、小品掌故、人物传记和新闻学术论著,已出版的有:回忆掌故三种:《报海旧闻》(1981)、《旧闻杂忆》(1982)、《旧闻杂忆续篇》(1983);新闻学术二种:《新闻丛谈》(1984)、《新闻艺术》(1985);人物传记三种:《杜月笙正传》(1982)、《哈同外传》(198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杂感、随笔、游记等合集四种:《海角寄语》(1980)、《旧闻杂忆补篇》(1984)、《风雨故人》(1985)、《锦绣河山》(1987)。

内容概要

《旧闻杂忆(修订版)》为徐铸成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封笔二十多年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香港《文汇报》“旧闻杂忆”专栏撰写的杂文结集。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是想把自己在1927至1957这三十年新闻生涯中遇到的人和事,以佚闻、掌故的形式,结合个人的思考、体会表达出来,供后人借鉴。分为初编和续编,共收文章123篇。初编主要追记作者早年半工半读、步入报业、在《大公报》逐步磨练的往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结识的军政要人、文化人士;续编则主要叙述了上海《文汇报》自筹办到被迫停刊的经过,并有对沈志远、平心、范长江、傅东华等故旧的追怀文章,既富趣味,亦有史料价值,折射出从军阀混战、目军侵略、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的世态人桕。平淡质朴的文字里,蕴含着对国家、对友人、对新闻报业的真挚感情,值得读者细味。

作者简介

  徐铸成(1907一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书籍目录

前言初编 自序 记百岁老人何香凝 李任潮的妙喻 冯焕章的风趣 龙云的脱险抵港 一条没有发表的独家新闻 我的第一次看报 邵飘萍与徐凌霄 凌霄谈戏 梅兰芳谈他的杰作 王瑶卿谈梅兰芳 记孝隐女士 我的第一次投稿 王国维与梁启超 旧清华的生活片断 罗家伦与吴南轩 北京的图书馆 记《群强报》 故宫和颐和园 第一次采访 再访东北 初见张学良 20年代的“四公子” 曹、章、陆 朝阳大店 北京的公寓生活 逛琉璃厂 我的教戏老师 刘宝全与张寿臣 初期《大公报》编辑部 人间魔窟 张恨水与刘云若 溥仪、郑孝胥、汪精卫 当时北方农村一瞥 傅作义与张学良 “永久黄”和范旭东 初游香港 30年代的广州之夜 章行严谈他的一段旧事 “九一八”事变 汉口的水和热 “非常会议”点滴 “特税”世界 报业大观 谈《大光报》 吴国桢及其故乡 记詹“法师” 何成溶与叶蓬 珞珈山与张学良 回忆杨历樵兄 严独鹤与周瘦鹃 谈《申报》 周善培与赵竹君 记张君秋 广告·新闻·帮会 听戏和饮酒 《大公报》在沪出版 开始通宵工作 忆“本师” 搞新闻的全材 三十年前 后记续编 自序 续篇前言 大世界的炸弹 小康之局 刀光剑影 “七七”和藏本事件 举办助学金 香江怀旧 第二次到香港 日汪密约的揭露 日军进攻香港 两个“一夜之间” 北江之墟 再次道别香港 初进解放区 一次难忘的访问 第一面五星红旗 报坛与书场 评弹忆昔 新春怀旧 元宵戏 “密苏里奖章” 砸碎了铁饭碗 《文汇报》的摇篮 我的一篇社论招来炸弹 炸弹、手臂和水果 没有什么独得之秘 意想不到的“起飞” 初次交锋 借题发挥 最后较量 四大家族的收买 ……

章节摘录

  李任潮的妙喻  1942年春,我于港九沦陷后到了桂林,主持桂林《大公报》笔政。  那时,李济深任潮将军正任桂林办公厅主任,至少在名义上是南方残破江山的最高军事领袖。  他在“九一八”前,被蒋介石囚禁在汤山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原和蒋是宿敌。那时,怎么又被蒋“重用”的呢?谁都知道,当时,南方一些战区长官,如驻在长沙的薛岳,韶关的余汉谋,柳州的张发奎,都是从老四军系统出身的,而李是四军的老军长,蒋是想借这座桥梁,拉拢、安抚这些非嫡系将领。  在旧军人中,李向以忠厚长者见称,也较能接近进步的文人。当时,陈劭先、陈此生等都在桂林,不少在重庆无法安生而又不能远飞海外的文化人,大都迁居到桂,一时桂林被目为“后方”的文化城。主要原因就在此。  大约在1943年初,忽传白崇禧到了桂林,而且说他将定居桂林,重拉山头,重新向蒋闹“独立”了。为了探询究竟,我去访问了李将军,名义上是“入村拜土地”,作为我到桂林后的正式拜访。  他给我的印象是态度和蔼,谈吐不俗。照例寒暄以后,我单刀直入问起白今后的动向。  他含笑说:“你大概听到些谣传了。其实,健生哪有此胆量。而且,今天已飞回重庆去了。”  我忙问:“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他说:“他和蒋闹别扭是真的。原因是蒋去(参加)开罗会议,健生原想一定会带他这个参谋总长去,不想却带了何敬之(应钦),因此,他一直不痛快,这次,借故飞回了桂林。蒋回到重庆后,昨天给他来了一个电报,许了些愿,他于是就欣然回去了。”  我说:“这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骨头。”  他忽然忍不住笑地问我:“你知道过去北京有一种‘上炕老妈子’吗?”  我莫名所以地笑道:“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听到过了。”  “健生这个人,其实连一个妾侍都不如,撒了一阵娇,被主子拉拉袖子,就乖乖地‘上炕’了!”  以后的十几年,我和任潮先生不断有所接触,却从未再听到他对人有过这样辛辣的评议。可见,那次他对白崇禧的所作所为,实在引起由衷的鄙视。  1946年秋,我已重回上海《文汇报》。有一天,一位姓胡的来看我,说他是李任公的秘书,李已由南京(当时他的名义大概是军事参议院院长)到上海,很想早日和我见面。第二天,我如约前往愚园路访问。任潮先生很关心地问起《文汇报》的情况,并加了一番赞扬。接着说:“在抗战临近结束前,我们党内(当然指的是国民党)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如冯焕章(玉祥)、龙志舟(云)等不断秘密接触,都觉得这样的独裁黑暗局面,不能再让它继续下去,大家商定了些对抗计划。胜利后,我们就决定先筹办一张报纸,宣扬民主,反对独裁、内战。正在积极筹备中,看到了你们的《文汇报》,很满意,大家觉得我们想说的话,你们都说了,而且很透彻。我们也找不到像你这样办报多年的报人,自己办起来,未必能这样出色。因此,决定把这个主意打消了。”  我感谢他的鼓励和谬赞,也向他介绍几个出色的同事们的品学劳绩。  他又关切地问起“文汇”的经济情况。我说:“在反动派的多方压制下,维持自然很困难。但我们早已约定,不接受任何政治性的投资。在读者热情支持下,相信总会生存下去的。”他听了,再没说什么。  临别的时候,他忽然问我:“冯焕章说,他和你是老相识了。你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呀?”  我笑着说:“那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也只见过两面,想不到他的记忆力这样好。”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旧闻杂忆(修订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旧闻杂忆(修订版)》为徐铸成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封笔二十多年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香港《文汇报》“旧闻杂忆”专栏撰写的杂文结集。作者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是想把自己在1927至1957这三十年新闻生涯中遇到的人和事,以佚闻、掌故的形式,结合个人的思考、体会表达出来,供后人借鉴。分为初编和续编,共收文章123篇。初编主要追记作者早年半工半读、步入报业、在《大公报》逐步磨练的往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结识的军政要人、文化人士;续编则主要叙述了上海《文汇报》自筹办到被迫停刊的经过,并有对沈志远、平心、范长江、傅东华等故旧的追怀文章,既富趣味,亦有史料价值,折射出从军阀混战、目军侵略、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的世态人桕。平淡质朴的文字里,蕴含着对国家、对友人、对新闻报业的真挚感情,值得读者细味。
  •   著名报人,经历丰富,民国史的见证人,读来很有趣味。
  •   不错还可以!不错还可以!
  •   好书,买5送1很好。
  •   读有益
  •   粗略读过,记述还是比较客观。
  •   这书真有趣
  •   是一本很喜欢的书
  •   20多年前在大学图书馆借到徐老的《锦绣河山》,很喜欢他精炼的文字和准确的表达,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极具张力,没有多年的人生积淀和深刻思考,是达不到那种效果的。看《旧闻杂忆》,再次感受到徐老文笔的晓畅通达,实属长知识、广见闻的愉快阅读体验。记忆中,当年有《锦绣河山》列入湖南一家出版社的“骆驼丛书”,封面很雅致,三联版的采用文集设计方式,十几本书全是一个风格,统一性强了,但显得死板,少了些文化气息。
  •   是作者一些发表在报纸上文章的集合
  •   重现那段历史个人命运的沉浮。
  •   这书有一套,不错噢
  •   中上等 略微保守 不然可评上等
  •   讲逸闻逸事还有趣,谈人物则“文革”遗风太重,标签化。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