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孙晓玲  页数:178  
Tag标签:无  

前言

  晓玲大姐将她近年回忆父亲的文章结集,交给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第一读者,我一口气读完集子的校样,忍不住对三联的朋友说:这本集子,首先是文章美,情感真挚;第二,这会成为孙犁研究的最新史料;作为从业近三十年的老编辑,我敢预言,这本集子还会是2011年引人注目的新书。我平生少有预言,但对这本集子的市场前景却敢作出预测。  孙犁去世已近十年。孙犁的作品还活着。我观察到,学术界对孙犁作品的研究,正在向纵深推进。尤其是对晚年作品——那质朴的十本小书——的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地质运动一样,平地推挤成高地,高地耸起了山峰。学界愈是研读孙犁,愈是感到孙犁的重要。在当代文学史上,晚年孙犁的十本小书,维系着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的命脉;因为孙犁,由鲁迅开创的现代文学才一脉相承,并在世纪末永续发展。  今天还在激励、温暖着不少读书人的,还有孙犁那特立独行的性格,自我放逐的生存方式,与热闹场绝缘的一意孤行。有人誉孙犁为“大隐”,这只看见了作家的表象;何况,“圣朝无隐者”。政治清明后,作家衰年变法,勤恳耕作,写了那么多文章,何隐之有?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隐者都是逃避现实,以息影林泉的方式表示与当权者的决裂。说孙犁为“大隐”,无非是这位著名作家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各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的采访;甚至,这位倔犟的老人,连住所的大门都不迈出;住在旧居多伦道时,十几年间,老人家只迈出过大门一次——回访专程来看望他的丁玲。他自喻为自织罗网的蜘蛛,唯愿以不多的时间“面壁南窗,展吐余丝”。  其实,孙犁只是决绝地屏蔽了影响生活和创作的噪音,以农夫的姿态,诚实的劳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种报刊、半导体收音机,是他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媒介,每有重大新闻,他还持续关注,深入思考,完全不是“万事不关心”的朝市大隐。1981年,彭加木在科考途中失踪,他每天收听搜索的消息,还写下长诗《吊彭加木》。国家每有大事,他焦虑不安的心情不下于热血青年。  但是,长期与社会不直接发生关系,虽没出现作家、社会两相弃的情况,却使信息不对称:外界对作家的误会、不理解就发生了。比起同时代的作家,有关孙犁的社会活动记载几近空白,研究史料稀缺零星;如果不是这本回忆父亲的女儿书,我们还不知有什么新的发现——似乎有关一位重要作家的史料已挖掘一空,资源枯竭了。  晓玲大姐是孙家最小的孩子。从童年到成家前,她经历和感受到了家庭中的一切,看到了父亲的喜怒哀乐,退休居家后,经常侍奉父亲,且有练笔的兴趣,在第一现场,看到了父亲的创作和交往。她又敏感心细,知道材料如何剪裁,文章如何布局。集子中的文章,原是独立成篇,在报纸发表,免不了,她还要按编辑的要求来写,文章越写越好,越写越知道如何才好。《戏梦悠悠》有韵味,回忆母亲的片段写法,有父亲的笔意。写回忆性的文章,片段的写法比完整的写法更简洁凝练,没有枝蔓。高尔基回忆托尔斯泰,就是以片段回忆勾勒出一个伟大作家的完整形象。  回忆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这本集子的灵魂,是女儿对父亲母亲的深情。读校样时,有几处曾使我热泪盈眶;特别是奶奶病逝后,母亲不让养病在外的父亲知情,一身重孝,坐着马车,扶着婆母的灵柩回乡那一段,真是感天动地!熟悉孙犁作品的读者知道,在散文《移家天津》里,作家的妻儿是坐马车进入城市的,多少年后,又独力担承,坐马车送婆母的尸骨还乡。孙犁写过,母亲和妻子是他文学语言的源泉。正是质朴的劳动妇女的美德,奠定了他早期作品的基调,使他进入繁华的城市后,还连接冀中平原的地气。  这本集子的另一个特色,是写出了孙犁对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对儿女的真情。在外人眼里,孙犁孤高清傲,冷若冰霜,不近人情;但熟悉他的朋友都了解,他比常人的心更热,情更真,他更珍惜战争年代里人们的生死与共。他不参加社交活动,自然不必敷衍别人;朋友理解他,也不在意他有时言语举止的不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老人家在世时,我曾当面说他是个主观的作家,他同意我的认知。尽管他写过长篇,写过社会的动乱,身心受过摧残,但他仍缺乏广阔的视野,不会结构工程浩大的巨制。他的修行路径,是内省自悟,而不是空间的扩展。1984年,他发表诗《眼睛》,肯定婴儿看世界才是“完全真实的”。研究老子的公木(张松如)先生,随即唱和,也作《眼睛》,以发明老子“恒无欲,以观其妙”的哲学思想。由此研究发表于1956年的《铁木前传》,我们看到,这部中篇的开篇就是“在人们的童年里,什么事物,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铁木前传》,是以儿童的眼睛在看过往的生活,是人到中年的作家的痛苦选择。在作家眼里,有真情才有美丽。鲜花要在土地上绽放。  在晓玲大姐的记述中,父亲与梁斌、李之琏的感情,对病中邹明的深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挚的孙犁。1990年,有一篇几百字的《觅哲生》,更能看出一位风烛残年的作家对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怀念和呼唤。在孙犁一生的内心冲突中,除了个人情感生活,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背离,丑恶与美好的纠结,真实与虚假的并生并育。  为这本集子写序,我自知不是合适的人选。但晓玲大姐和出版社,都希望我来写,我不能推辞。以上所谈,只是第一读者的读后杂感,不是系统评论;明眼读者,自会掂量这本集子的分量和价值。  2011年2月18日于北京西城

内容概要

  作者是孙犁先生最小的孩子,成家前,她经历和感受到了家中的一切,看到了父亲的喜怒哀乐;退休后,她又经常侍奉父亲,看到了父亲的创作与交往。本书是作者对父亲和这个家的回忆文章的结集。回忆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这本集子的灵魂,是女儿对父亲、母亲的深情;而本集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写出了孙犁对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以及儿女的真情。在外人眼里,孙犁先生孤高清傲,但当你看过这本书,看过孙犁与梁斌、与刘绍棠、与李之琏、与邹明,你就会感到,孙犁先生的那颗滚烫的心,那深切的情。

作者简介

  孙晓玲,笔名亦玲,1947年5月生,河北省安平县人。初、高中就读于天津市第十六中学,人到中年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函授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在邮电系统工作二十多年,当过工人、干部、编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至今约有四五十篇,散文曾获得过全国及省市级奖项。

书籍目录

序《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卫建民
纯粹的文学家一代序金梅
1.父亲与梁斌伯伯
2.父亲与刘绍棠
3.戏梦悠悠
4.游子吟
5.摇曳秋风遗念长
6.怀思无限忆慈颜
7.谢晋来访
8.铁凝探视
9.往事都留梦里
10.七月怀思更绵绵
11.珍藏的记忆
附:和姥爷一起的日子张璇
12.菡萏伴长思
13.蕴含亲情的笔名
14.大道低回独鹤与飞
15.一本小书的命运
16.拜访张德育先生
17.片断忆母亲
18.写给“远行者”
小跋

章节摘录

  1995年夏天,父亲病重住进市内一所有名的医院。早晨,我提着篮子前去看望,送一些生活用品。一进病房,父亲就很郑重地对我说:“刚才你梁斌伯伯坐着轮椅来了,你代我去看望看望他吧!他很关心我。他和你方纪伯伯的病房挨着,住在二楼。”  推开一扇白色的门,有一个极小的过道,里面房间不大却洁净明亮。一位四十多岁的女特护,正聚精会神地坐在靠墙的椅子上,注视着吊瓶。梁伯伯正躺在床上输液,身上搭着一条旧毛巾被。  我向梁伯伯说明来意,转达了父亲对他的问候和挂念。老人眼里有些潮润,半晌无语。心有灵犀,一切尽在不言中。过了一会儿,他高兴地招呼我坐到他床边,关切地问起我父亲的病情。我一一告诉他。他略有沉思,便给我介绍了四楼病房的一位主任,说:“这个人医术不错也负责任,有事可找他。”接着,他又询问我父亲吃饭的情况,介绍了自己平日喜欢吃的几种食物,其中特别提到海参,说海参高蛋白低胆固醇,有营养,吃了长劲儿,他常用海参炖肉吃,让我学着给父亲做。他又指着床边木桌上的一瓶药,让我记住药名,说让我父亲也吃一些试试,他服用过一段时间胃口很不错。“得溜达,得活动,光躺着不行。我每天在阳台上来回走十几趟,在屋里就用健身器。”梁伯伯指指特护身边那个纸箱,说那里面就是他健身的器械。他还跟我讲了他每天都写毛笔字,练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  虽然是躺着,可是梁伯伯说话的底气很足,双目炯炯有神。我注意到他的头发虽然极短,也很稀疏,但黑发还不少,两颊微微带有红润,牙齿也不太残缺。特别是呼吸顺畅、精神健旺,身体情况比起上次我见到他时要好得多呢!  几年之前,也是在这个医院,我和爱人带着营养品去监护室看望过梁伯伯。那次不是探视时间,也不敢多待。老人气喘得厉害,四周围着监测仪器,左一根管子、右一条塞绳,我很紧张,可老人弯着腰低着头一个劲儿地说“我不要紧,我不要紧”。还瞅瞅我直问“你爸爸怎么样?你爸爸怎么样?”听着看着我心里酸酸的。这是一位多么坚强的老人啊!想的是别人,关心的是他人。梁伯伯从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历经千辛万苦写就《红旗谱》,教育了整整几代人。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革命者的风范,令我感受到慷慨悲歌、壮怀激烈,松梅精神、铮铮铁骨……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布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读过孙犁先生的文字,可以再了解一下孩子们眼中的父亲形象,对了解作家本人是一种很好的帮助。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文字也是这样的清新,颇有乃父的味道。是一部好书。
  •   我的父亲孙犁
  •   有真情才有美丽。看到了一个真挚的孙犁。
  •   正在看,很喜欢孙犁这个作家。他的女儿文笔也很清新,很不错
  •   书的样子看起来很朴实, 送人的,很喜欢
  •   送给同事的,不过反映挺好,让人感动。
  •   和想象的一样噢!书店都没卖的,以后再买呢,,快递很速度,满意
  •   老前辈呐, 重温儿时的文学梦
  •   包装好送货快
  •   孙犁之女的文笔也好,真实再现了一位文学大师的普通人的一面。
  •   孙犁那种细腻又朴实简单的文字
    看起来是后继无人了
  •   从家人眼里看文豪,又是一个角度,值得了解的。
  •   孙犁我由衷敬佩。内容不敢恭维。没有多少实在内容。孙犁的内心世界和主要性格表现不充分,可能是作者了解太少和表达能力问题。价格偏高。
  •   作者是著名作家孙犁的女儿。与父亲朝夕相处,理应了解远离众人视线后,在家庭私密环境下父亲的另一面;人们希望通过作者的眼睛,近距离观察孙犁先生。可惜的是,作者像普通人一样,从仰视的角度看父亲,像常人一样景仰父亲,却无法发现父亲独特的人生哲学。于是,本书就成了琐细小事加华丽辞藻的“集成”。作者坦言,父亲并不希望她继承父业;看来,真是“”知女莫若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