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的记忆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北岛,曹一凡,维一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前言

   北岛的序   这是一本关于北京四中的回忆文字的结集。十八位作者曾是北京四中的学生,除白羽是七零级初中生外,其他均属所谓“老三届”,即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时间跨度大致从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零年,共五年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文革”爆发时,“老三届”的年龄大约在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正值青春年少。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国最有名的中学之一,曾处在暴风雨的中心,在这小小的舞台上,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这些回忆文字,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记述了这场暴风雨中的个人经历。有些叙述往往会溢出校园以外,因为暴风雨是没有边界的。   为了尽量容纳当年不同的视角和立场,我们特别选取了当年具有代表性或争议性的人物,同时也兼顾不同类型的角色,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未能尽如人意。但愿今后会有更多的当事人加入进来,完成对这场暴风雨的共同记忆。   暴风雨过去了,如果连什么记忆都没留下,我们不仅愧对自己,也愧对我们的后代--幸好有了这本书。

内容概要

  这是三联书店2012年3月即将出版的一部力作。本书讲述了一段铭心刻骨、悲喜交加,曾令一代人难以忘却的记忆,本书名为《暴风雨的记忆》也更好的印证了这个事实。本书集中了十八位作者,以北京四中这所全国知名重点高中为背景,采用叙述的形式将1966年——1970年“文革”期间在北京四中发生的历史,真实的揭示给广大读者。每位作者都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运用自己的独到的叙事方式,给世人还原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通篇文字顺畅,生动真实,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我读者这本书,一同去体验那段暴风雨般的记忆吧……

作者简介

  1.
北岛——赵振开,笔名北岛,北京四中六八届高一(五)班学生。一九六九年被分配到北京第六建筑公司当工人,后做编辑及自由撰稿人。一九七八年底他和朋友创办文学杂志《今天》,一直担任主编至今。自一九八七年起在欧美居住并任教。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获得多种国际文学奖和荣誉。目前在香港定居,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
  2.
曹一凡——北京四中一九六八届高一(五)班学生。一九四九年生于四川成都,在北京成长。一九六五年考入四中。一九七一年八月分配工作,做烧火工,先后做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有专利成果若干。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工作与生活变动,此后在中关村经营电子科技公司
  3.
黄其煦——笔名维一,北京四中一九六六届初三(一)班学生。一九六九年先赴内蒙古阿荣旗农村挑水种庄稼,后去云南西双版纳农场砍树栽橡胶。一九七二年回京闭门读书。一九七六年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大门。“文革”结束后,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后到德国科隆大学继续研读。一九八九年后,至美国哈佛大学及德国法拉克福大学访学。现任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书籍目录


似水流年
昨夜星辰昨夜风
青春剑
“社教运动”与我
四中往事
我的“红色记忆”
亲历者的见证
风雨飘摇忆当年
为争取平等而斗争
走进暴风雨
读书声、风雨声
往事岂堪容易想
四申的“先生”
我的阅读与思考
一个七届眼中的四中
性压抑与政治中立
走在大潮边上
留在北京

章节摘录

   北岛--   文化革命爆发了。一九六六年六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六月三日四中正式停课。听到这一消息,我跟同学一起在教室欢呼雀跃,但自知动机不纯:那正是我数理化告急的关头--期末考试在即……   八月四日,一个冒充红卫兵的“反动学生”在王府井被发现,带回学校,在操场上打得半死。与此同时,有二十多个校领导和老师被游斗,被学生们拳打脚踢;八月二十五日,以四中几个高干子弟为首,成立“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简称“西纠”),接连发布了十号通令……   暴力随着暑热升级,到处是批斗游街抄家打人。北京城充满了血腥味。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红八月”,让人不寒而栗……   王祖锷--   “文革”爆发后,几名高干子弟被被团中央派来的工作组选为“校文化革命领导委员会”(简称“文革会”)的骨干成员,把“四清”后新组建的校领导赶下台,游斗并监督劳动……   不久,四、六、八中的高干子弟,在中山公园音乐厅举办了一场批斗市、区教育局和校领导的群众大会,包括“狗崽子”在内的三校师生均被“勒令”到场接受教育。批斗大会的主办者愤怒地声讨“黑帮分子”,指责他们破坏“四清”运动,压制打击“红五类”。“黑帮分子”不仅坐“喷气式”,还被强行下跪,饱受拳脚……   赵京兴--   一九七零年一月的一天晚上,我和陶洛诵在我姐姐家刚吃完饭,突然一帮我们学校的人闯进来,把我带走。到四中不久,来了几个警察,不由分说把我铐起来,塞进轿车……   犯人们被惊醒了,纷纷坐起来,为我腾出地方,我终于靠墙坐下。没过多久,第一次提审开始了。那是个高大壮实的警察,提审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他称费尔巴哈为唯心主义,我纠正他说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哲学家。我还引用了宪法和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自己辩护。这让他极为震怒,没几分钟就把我押回监房,上了背铐。一戴就是半年,除了上厕所,吃饭睡觉都不打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暴风雨的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7条)

 
 

  •   看见北岛、陈凯歌这些名字就有使人想读的冲动。历史书上对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一笔带过。对于文革期间的档案更是开放的少之又少,至今在国中还未能见讲这段历史的名篇巨著。而本书通过个人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文革中的北京四中,为我们展现了与文革进程有着密切联系的一所学校以及他的学生们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对那段至今仍躺在档案馆中的历史有一个较为真切的认识。
  •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文革虽然过去了,但对文革的却远远反思不够。北京四中作为红卫兵“西纠”的起源地,涌现了孔丹、秦晓等风云人物,连马凯副总理(时任辅导员)都侧身其中,马凯竭力保护档案,才为李敖留下在北京四中学习的印记(档案与成绩单)……北岛当时还是赵振开,亦是北京四中红卫兵一员……总而言之,这是了解老红卫兵风起云诵的一本好书。值得购买!!
  •   以文革为背景,以北京四中这一著名中学为舞台,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其实应该算是本文集,好多人的回忆文章攒成一本书,不乏北岛、陈凯歌等名人,不同视角展现了那个年代的苦涩历程,值得一看~
  •   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 历史
  •   虽然本书写的是文革时期发生在北京四中的事情,实际也是反映了全国各地中学当时的情况。因为那时候,我也同他们年龄相仿,也参加过一段活动,因此读来如亲临其景一样的自然。从才开始读的几篇来看,都非常真实,我很敬佩他们的记忆力。另外,文笔也很不错,不愧为北京四中的学生。
  •   关于老北京已经老北京的历史,是由(65-70年)北京四中的毕业生分别撰写的。大家的记忆加在一起,大致能客观还原一种集体记忆。
  •   让我们了解了文革期间的北京四中,了解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   文革中的北京四中,一本有吸引力的书
  •   多个视角,多种诠释。展现名人眼中的北京四中,以及那个…………的年代……,才读几篇,最大的体会倒不是对历史的深思,而是对当下教育的疑问——为何彼时的中学生才情那般高
  •   这是一本关于北京四中的回忆文字的结集。
  •   我们拿什么告慰自己支离破碎的灵魂?我们拿什么告慰后人?这本书是最好的答案。感谢亲历者的勇气,即使这娓娓道来来得有些迟。但是你们仍是先行者,正如北岛先生所言,记忆往往带有选择性、模糊性,在这相互交错的错位中,我们殊难回到历史的真实。但是,这并不能消减我们的同情和理解,也丝毫消减不了这些回忆的意义。暴风雨过去了,望着这满地枝杈,我们仍能回到那个雨夜。
  •   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
  •   不知道是不是卖得不好,有点黄了。内容很有意思,四中还有陈凯歌吗?不可磨灭的记忆,不可错过的历史
  •   送给老妈的书,我记忆中北四中只有题库
  •   四中,贵族的四中,同样脱不了历史的摧残
  •   半夜没睡,读了一半左右。仿佛亲临当年的四中,经历那番腥风血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四中可谓人才辈出。
  •   在诸多四中同学的笔下,对当年红卫兵的描写,既有类同的,也有不同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个人轨迹。即使四十多年过去,当年疯狂行为造成的彼此隔阂和对立,在他们小心翼翼的行文中仍有明显的流露。个人最喜欢的几篇文章分别是陈凯歌、李宝臣、秦晓写的,陈的文笔最具艺术风采,李的文章中对当年同学的怀念可谓饱含深情,同时也有很多的反思。
  •   作者中有陈凯歌、秦晓、刘东、北岛、唐晓峰等,他们的那段青春记忆,漫出了校园,成了一个时代的苦痛记忆。
  •   因为是北岛,所以关注了这本书,因为叙述文革的,买下这本书,最近都在看伤痕文学之类的书,触动很大
  •   喜欢北岛,更喜欢那一代人得真实。无论如何,历史,总会教会我们些什么++++++++++++++++++++++++++
  •   暴风雨的记忆 知道一些那时的历史
  •   蛮好的~是北岛找了好几位当时经历过的人写的
  •   喜欢北岛的文字,坚实有质感。
  •   当当送货和服务态度都很好,书的包装和内容都让人很满意,喜欢北岛的读者值得一买
  •   历史不能遗忘,也不容遗忘!永远的北岛!
  •   这是一本真实的,回忆文革初期的书,无论经历过这段历史还是未经历这段历史的人如果有时间都应该看一看。
  •   生于八十年代,但对于文革年代有着诸多好奇,有位长辈推荐了此书,说写的很真实、很深刻,于是在当当上购入,工作太忙,一直还没机会阅读,心向往之。
  •   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是本好书。
  •   北岛的书都收藏了,何况是我感兴趣的年代。
  •   我看过牛津出版社的版本,在国内是禁书。没想到会在三联出版。于是赶紧下手购入一本,国内这种书太少,对文化大革命这十年的历史忌讳太多。虽然已是21世纪,但还是有诸多的谜团没有解开。当年的混乱和对生命的轻视甚至延续到了今天。书中的当事人虽轻描淡写,也有真情忏悔,但无一不是推卸自身的责任而归结为外因的驱使,当年他们只有十五六岁,大的也不过十八九岁。如今这些人历尽沧桑之后,有的身居高位,有的功成名就,有的看透红尘,有的移居海外。错了就是错了,讳莫如深也是错了,为当权者讳,不仁之心犹在。
    但令人欣慰的是毕竟有人愿意去面对这段历史了,当年的红卫兵如今都已过知天命的年龄,如果不留下点什么就真的什么都留不下了。
    只愿我辈后学之人真正秉承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保持独立的思想,以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去经营我们的生活,净化我们的灵魂。
  •   好久没读过这样一本好书了。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对“文革”时期那段特殊历史感兴趣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郑重推荐此书!
  •   真实,深刻。回忆者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他们的文革经历都是惊心动魄,人生也是跌宕起伏。只要不想忘记过去的人们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   看了后让我想起了那段历史。
  •   作者都是亲历文革甚至是运动中的叱咤风云的弄潮儿,回忆具有代表性,也看到很多几乎要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不为人知的事物……好书
  •   平铺直序,还多有躲闪的文字集合,一次次震到心灵深处,能感觉到疼。可惜了激扬的青春,被历史覆盖了,更可惜没有那段历史,如何青春激扬。人生走的路不同,风景真是不同,我们竟是瞎子
  •   真实的记忆!对于经过这个年代人来说,这本回忆录能够勾起不少往事的回忆。对于没有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本回忆录能够让他们知道父辈们的苦难历程!
  •   相比那一代人丰富而又能震撼人心的记忆,我总是觉得我的记忆太贫乏。将来,我们能用什么来自省?庆幸我们有这样的书读,用别人的故事来丰富我们的心灵。
  •   文革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是读此书所收录的文章,又觉得文革好像是昨天刚刚发生一样。从亲历者个人的角度去感受当年,有一种亲历现场的感觉。
  •   那段历史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应该有这样的人写这样的书,应该让后人了解真实的历史
  •   虽然官方说彻底否定文革,但事实上文革根本没有被否定。因为文革没有解禁,人们难以接触更丰富的信息,也就无法正确认识文革,所以会有很多人出于对现实的不满,就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文革作为理想。清算文革的第一步,就是开放文革资料,让人们看清楚文革的罪恶。
  •   书很好。正是有这样的书,才会有现在不多的忏悔出现。建议大家购买,尤其八零九零后的朋友
  •   如题,希望彻底反思文革,我感觉现在的许多政治语境还是没有脱离文革的元素,政治生态更是没有走出文革的影响。
  •   由于自己出生在文革,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内容也比较感兴趣,这本书很好,大致翻了一下,还没来得及细读,非常好。
  •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wg的人,看到这些事实后也会感到触目惊心
  •   大佬们对那段历史的回顾,不过缺少反思,有些情节让人怀疑作者不够坦诚
  •   崖山之后无中国。文革起到了类似的功效。只不过,崖山之战毁掉的是汉族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而文革毁掉的是五四以来的德先生和塞先生。将一个民族推去赤裸裸的惶恐、无知和毁灭的边缘。文明,就像生命,美好却又脆弱的不堪一击。
  •   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那段历史
  •   暴风的记忆,实质上是惨痛的记忆、不可抹灭的记忆。短短的几年却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
  •   纪实文学中不错的作品。同事是那个时代长大的人他说这部小说很真实,写的也很生动!
  •   这本书是朋友介绍的,一直都想买。今天刚刚到,大致的翻了一下,字体间隔什么的都很好,阅读起来很方便,有不会累眼睛。
  •   这本书是替家人买的,家人是老知青,看后赞不绝口,值得购买
  •   真实再现了那段日子,是了解那段日子不可多得的资料。
  •   想多了解文革的事情,父母亲身经历过也很关注,可惜物流实在不咋样,也没电话通知我就直接扔到单位传达了,我上网上查询已经签收了才到单位传达找的,可我并没点击确认收货怎么就签收了?这多当当来说是一个问题,不如其他购物网站,希望尽快改进!
  •   文革时期的大串连,于此可见一斑。
  •   那是初中高中的学生,似乎远比现在的大学生考虑的更深,更多~
  •   大概这些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回忆起来 也会感觉青春有悔吧。这本书很真实 内容很生动 让人更能了解那个时代对人的冲击和影响 以及作为个人的无能为力。
  •   早就在等三联版了,里面写的还原给我们一个比较真实的65-70年代
  •   了解一段历史,同学推荐的!
  •   对那一段历史有兴趣
  •   木一段的历史
  •   多了解一段历史
  •   整体来说算是一段历史的陈述!
    所看,所闻,所想,所写
  •   打算仔细看看,了解下母校不为人知的那段历史……
  •   好书看书评后买的
  •   读这本书为了不让自己忘却那个年代,让那些悲剧不再出现……
  •   那个红色的青春岁月,那些青春少年。曾经的历史也许就是在这些个人的回忆中得到更加详实的还原。
  •   还原历史,从每个人开始。
  •   刚看了几篇,觉得写得比较真实。
    有些人只是简单的自述,有些人还是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目前看的几篇里还是陈凯歌的文笔好,不愧为搞艺术的。
  •   这本书拿到之后感觉非常棒,再现了都是的真实景象
  •   这一本书他们写得很好,真实地回忆了那些年的时光
  •   一本很有历史沉淀感的书,反映特殊时期的人和事
  •   同事托人从香港买了本看着,觉得很神秘,还寻思为啥大陆就不出呢。这不,三联发了,感谢三联。书写的很不错,对那个年代好奇的80,90,可以买来看看。价格嘛,三联这边太公道了,香港的要80多港币,到大陆这边,纸张比港版的好很多,价钱便宜一大截。
  •   我对于这种私人非官方的历史讲述很感兴趣,当做对正史的补充,
  •   那段日子呀!让我们慢慢了解!
  •   百花齐放,各抒己见,讲求真实,刻骨铭心,痛定思痛,
  •   真实与片面
  •   通过凡人生活了解历史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翻看。
  •   刚看了一篇。角度新颖,很有特色的一本书。
  •   尽管经历了重重坎坷,但诸多的作者和他们笔下的同学如今都成为了中国政坛、学界和商场上的领军人物,足见当年精英教育的成功之处。 细细读下去,对后来者的人生不乏启迪。
  •   读此书能了解那时代的些许背景,出版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   这个群体,家庭背景、家族渊源影响至深,个人经历也颇多曲折,既有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又有对过去的反思,很成熟的一代,当引领中国走向未来!!
  •   还没看,但是喜欢这种历史的东西
  •   喜欢那封尘的、不为人知的历史
  •   亲历者的责任和担当,不应、也注定无法遮蔽的历史!
  •   是一本历史读物,很好
  •   记录痛苦的历史!
  •   了解历史 了解政治
  •   历史总是那么耐人寻味
  •   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喜欢看这类历史书
  •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
  •   还可以 了解那个地狱般的时代
  •   关注这个作者很久啦,终于入手
  •   将城门开中的部分章节进行扩充,更全面的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东西
  •   刚好在学问个史,更加好的去理解那个时代
  •   老老实实看完了,对于那个年代所知不多,能读到这样一本回忆录,而且有针对性的回忆录,让我们更看清楚了那个时代的诸多细节。真心希望永不再发生,永不再出现。
  •   值得一读,从微观角度对那个年代有直观了解,丰富了自己的认识。
  •   很棒,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侃侃这本书
  •   很喜欢这本书给人的感觉。看看那个年代的那些人的青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