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激进主义语境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岳凯华,卢付林 著  页数:227  

内容概要

  立足于现代中国思想语境,解读文化激进主义在晚清、五四时期、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和十七年时期等历史时段的具体特质,审视现代中国文学之审美观念、文学思潮、文学派别、文体样式的现代性变迁特征,挖掘清末文学改良、五四文学革命、三十年代文学、四十年代文学和十七年文学得以生成的复杂动因,揭示现代中国文学转型和嬗变的内在规律。  《百家文库:文化激进主义语境中的现代中国文学》适合中国文学研究者阅读。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晚清文学:新民思想规约的文体革命第一节 新民思想与革命心态一、新民思想的规约二、革命心态的萌发第二节 “三界”革命的开展一、诗界革命的动因二、文界革命的起点三、小说界革命的缘由第二章 五四文学:民主浪潮引发的民间趋向第一节 横空出世:文化激进主义与新文学的倡导一、革命策略:断裂与渐进的交融二、革命路径:从“活的文学”到“人的文学”第二节 走向民间:民主精神制约的文学走向一、文体观念的民众化二、人物形象的大众化第三章 三十年代文学:阶级意识激发的左翼浪潮第一节 左翼文学思想的罗曼蒂克一、革命文学的锋芒毕露二、左联纲领的激情喷发第二节 “文化围剿”重围中的中流砥柱一、立场的分野:对右翼文学思潮的清算二、错位的对话:与自由主义文人的冲突第四章 四十年代文学:民族战争潮流中的文学选择第一节 战国策派:民族主义情绪掀起的狂飙一、民族意识的张扬与个人主义的抑制二、英雄崇拜的狂热和传统文化的贬损第二节 延安文学:工农兵方向规范的文学选择一、启蒙主体的置换二、大众品格的追求第五章 十七年文学:毛泽东文艺思想语境中的文学论争第一节 鸣放期的鸣放:对教条主义思想的抗辩一、双百方针:抗辩教条主义思想的时机二、鸣放:对教条主义思想的清理第二节 “一”与“多”的辩驳:关于题材、人物及风格一、关于题材的辩驳二、关于人物的辩驳三、关于风格的辩驳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革命策略:断裂与渐进的交融  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能够顺利地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乃借助于五四激进文人革命激情的全面喷发和无比威力,而直接倡导中国新文学并推动其蓬勃发展的则首推激进文人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凭借《新青年》这一生龙活虎的传播媒介,中国文学首次以激进的“革命”方式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靓丽的青春风采。  在学界看来,1917年1月和2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和第6号上的先后发表,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发端。①在文学革命运思方式上,胡适和陈独秀虽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但总体来看他们的并不含有“暴力、暴动”倾向的革命姿态,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彻底颠覆和全面背叛。  (一)渐进式的文学改良  没有胡适,何来五四新文学?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上,胡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作为文学革命出色的拓荒者,他最先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正如陈独秀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②然而,随着学界对胡适正面历史价值的不断定性,对其撰写的可以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经典的《文学改良刍议》的认识存在很大歧义。一个比较突出的观点是认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并无“革命”的内涵,是陈独秀把它粗暴地改为带有政治色彩的“革命”。看起来这种反思不无道理,但触摸历史脉搏,它却经不起诊断和推敲。其实,胡适的“革命”意念由来已久,“革命”本来就是《文学改良争议》的题中之旨、文中之意,它响亮提出的“八不主义”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彻底性革命和根本性破坏,其宣告了旧文学的终结和新文学的来临,足可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③。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激进主义语境中的现代中国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