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韩非子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西书局  作者:郭志坤 等著  页数:148  

前言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ì)》)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内容概要

  韩非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位思想大家。他不只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儒、法、道、墨诸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采诸子百家学说之精华,构建起了“法、术、势”-体的中央集权、君主独裁政治体制的框架,为秦帝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高扬君权,是飘扬在韩非子政治理论阵地上空的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他创造了政治学上的“中央”这个新概念,用以与“四方”相对。  韩非自谓“新圣”,他的同学李斯称其言为“圣人之言”,后世学者也称颂“韩非圣于战国”。可是,就是这样-个超凡脱俗的圣者,最后被幽杀于云阳狱中,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大悲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孤愤著书
第二章 高扬君权
第三章 以法为本
第四章 处势操术
第五章 熔铸百家
第六章 战国新圣
后记

章节摘录

一问    凡为人立传,或想知人论世,总得弄清楚“某某,某年某月生,某年某月死”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吧!先生,在讨论其他一些更重要的问题之前,您能告诉我们您较为确切的生卒年月吗?记述您的生平事迹的资料并不是很多,您能告诉我们,哪些是最靠得住的吗?    韩答=对不起,实在不能。你们说的先秦诸子,其中除了一两人有明确的生卒年月记载外,诸子中大多数的生卒年月只能是个约数,甚至时过两千多年,后人还在那里为有些人的生卒年月喋喋不休地争讼不已呢!在我看来,对生卒年月,还是模糊一些的好,只要大致上有个年代的概念,道出其生命存在的背景就可以了。    关于我生平的材料,人们依据的基本上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供的一些素材。司马迁写《史记》时距我生存的年代只有一百多年,司马迁手中可能有一些现成的文字资料,就算凭的是传闻,也是比较可靠的。《史记》中说,韩王安五年(秦王政十三年,即公元前234年),秦兵大军压境,我受韩王安重托,出使秦国,谋求和解。这是我人生行事中的一个最确定无疑的年份。但是,单有这个年份还是定不了我的生卒年岁。大凡史学家就把我年龄的考证与李斯捆绑在一起,因为《史记》上说我与李斯曾同学于荀子门下,同学而同岁,那是比较靠谱的事。李斯的入秦,在《史记·李斯列传》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据此,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李斯韩非考》中得出结论:“韩非与李斯同学于荀卿,其使秦在韩王安五年,翌年见杀,时斯在秦已十五年。若韩李年略相当,则(韩)非寿当在四十岁五十岁之间。”这一寿数往上推,就是我的生年了。钱穆先生把我的生年定在公元前280年,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    二问    说钱穆的考证或者说是推论得到大多数学人的认可,那是可以的,但在我们看来还说不上是“一致认可”。有位名叫陈千钧的学者就并不认可钱氏的说法。他直接采集您自己提供的资料,说您应该生于公元前295年,即比钱氏的说法推前了十五年。对此,您有何看法?    韩答:的确,陈干钧先生的考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也去找来看了,文稿刊在1935年7月出版的《学术世界》1卷2期上。其根据是《韩非子·问田》中有堂谿公与相关人员的一段对话,对此韩非作了实录。韩非既能听到堂谿公与别人之间的对话,又能作出实录,那么韩非与堂谿公当然是并世无疑了。而《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又有堂豁公与韩昭侯的答问。既能答问,二人也是并世无疑的了。韩昭侯于公元前362年到前333年在位,假设公元前333年时堂谿公还是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则与我交谈时已是九十余岁高龄了。当时如果我是二十余岁的话,那我的年岁当较长于李斯了,按陈千钧的推断,我当生于公元前295年,到被人暗害而死的时候,应有60多岁。    我看陈千钧先生的立论和推断都还是不错的,可与钱氏的说法并存。录以备考,最后可以让历史来做出更确切的结论。    三问    讨论了您的出生年代后,我们很想了解一下您出身的家庭。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老子韩非列传》)我们都知道,国君之子谓“公子”。公子就是公子,太史公为何要说是“诸公子”呢?    韩答:所谓“诸公子”之“诸”,照字面讲就是“众”,也就是众多韩姓同宗公子中的一个。但实际上,一般被称为“诸公子”的,都是地位相当低贱的公子。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说我是“韩之庶公子”,把《史记》上的“诸”衍成了“庶”,实在是颇具深意的。中国历代的帝王国君,都明目张胆地实行多妻制,除原配夫人外,还有众多的后宫妃子。这样,帝王国君的子女,就以数十、数百计,其“诸公子”中的百分之九十九则是“庶公子”。庶公子的地位是不能与正室生养的嫡公子相比的。    四问    不过,情况似乎还是很复杂的,说身为“庶公子”一定地位卑微,也未必。庶公子相对正宫所生的公子包括太子来说是弱势,那是不待言的。但比起非王室公子来,尤其比起普通百姓来,那就相当强势了。他们要在国君那里谋点什么私利,不是很容易的事吗?这方面您总是有所感受的咿?    韩答:我太有感受了。那些祸国殃民的坏事,十件倒有七八件是那些公子哥儿们干的。我写的《八奸》一篇,揭露的八类奸行,当头第一种就是“同床”。“何谓同床?日: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那些受到国君宠幸的夫人,趁国君在后宫享乐,酒醉饭饱之余,求得她们所需要的东西,尤其是为自己喜爱的“孺子”谋取特权。我所列的“八奸”中,其他七奸都或多或少地与“同床”有关。庶公子们迷恋于“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把韩国糟蹋得不成样子了。要这些人干点有益于民众的好事他们干不了,可干“奸事”他们太在行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历来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说法,那些国君也是难过“美人关”的啊!我的《八奸》篇,其实说的就是韩国的实际情况。我生在韩国宫廷之中,对宫廷中事看得最多,了解得最深。庶公子们的腐败,是韩国整个王室,乃至整个国家腐败的一个缩影。P2-5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韩非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为孤愤著书,高扬君权,以法为本,处势操术,熔铸百家,战国新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提问韩非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