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孔子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西书局  作者:黄坤明 编  页数:168  

前言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ì)》)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年春于杭州

内容概要

  在古代中国,孔子无疑是雄踞榜首的文化圣人。
  孔子的周游列国,是一次“栖栖一代中”的文化寻根之旅。他付出的是困厄和艰辛,抢救和收获的是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精粹。
  孔子的创私学、收门徒,为一个民族开创了学习新风。从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孔子提倡的礼乐精神、中庸和谐思想,有助于消弥人间的种种争端,使世界和平天长地久。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是人类永恒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追求,是人类走向自身完美的基石。
  曾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为了人类的共存共荣,我们必须学会“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孔子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更是整个人类的光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生地图
第二章 千秋学人
第三章 万世师表
第四章 文化寻根
第五章 学术钩玄
第六章 后世评说
后记

章节摘录

一问    现在有些史学著作上,称您出生在一个“贵族平民”之家。这就使我们感到迷惑不解了,贵族之家就是贵族之家,平民之家就是平民之家,怎么会是“贵族平民”昵?“贵族平民”是否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呢?    孔答:各位有所不知。“贵族平民”这一提法不错,它生动地反映了我的家族从贵族往平民下滑的过程。我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灭商,封微子启于宋,遂从王室降为诸侯。从微子启到我这一辈,大约传了十六代,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重要人物是弗父何,他是微子启的第五代子孙。当时宋室矛盾犬牙交错,弗父何是长子,按“父子相传”的惯例他本该当政,可是他偏不,他让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自己当臣下。这样,我家又从诸侯下降为卿。到我的六代祖孔父嘉时,宋国发生内乱,孔父嘉被杀,孔氏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我的三代祖孔防叔,始奔鲁,为防大夫,地位又降为大夫。到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我的父亲时,已经无权无势也无财,只是一名以勇敢著称的一介平民了。    这与后世不断“坠入困顿”的鲁迅差不多。鲁迅说:“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是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的。”也许是因为我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让我具有锐利的目光,我才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去变革社会。    二问    据《左传》记述,鲁大夫孟僖子曾说:“孔丘,圣人之后。”您自己也一直以“圣人之后”自谓。请问:这是一句客套话,还是一种实指?    孔答:这应该是实指。我祖上的那位圣人指的是正父考,是我的七世祖。他曾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君主,功业卓著,被封为上卿。但是,他很懂得自律,三次受命辅政,都表现得十分谦恭。第一次受命时,“曲身而受”;第二次受命时,“折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他地位越尊,态度越谦,走路时循着墙边走,对谁也不敢怠慢;常常只喝粥,不追求什么享受。这位先祖“圣人”对我的影响太大了。他的谦恭,他的自律,他的敬重众人,他的节俭,不时出现在我眼前,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问    如果有人问:孔子姓什么?人们会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孔子当然姓“孔”,还用怀疑吗?可是,有学者偏要怀疑,偏要考证,说孔门一族原先本不姓孔,以孔为姓是后来的事,您觉得这样的考证有意义吗?    孔答:意义是有的,从姓氏之变化可以追寻出一个家族的演变史来。追溯姓氏,说来话长了。我常说自己是殷商之人,殷商的始祖是契。这契可是让我感到荣耀得不得了的千年远祖。契帮助大舜治理国家,辅佐大禹治水,劳苦功高。于是,契被封于商,赐姓“子”。“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子”姓寓义这一族是“玄鸟”之后代。    这样看来,我家祖上该姓“子”。漫长岁月,世事变迁,“子”姓家族也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几度荣辱。周武王把微子启封于宋。这是我更直接一点的祖先。这时的孔门家族该姓“宋”。    我的一位远祖正考父晚年得子,生下玲珑乖巧的一个大胖儿子。这使宋君很高兴,热热闹闹地为孩子举行了一个“赐族之典”,赐孩子为“孔父嘉”——当时“孔父”是字,“嘉”是名。    孔子家族的这个“孔”字第一次浮出水面。    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说法,叫做“五世乃迁”,意思是经历五代就可以另立新姓了。从弗父何到孔父嘉刚好五世,于是这个家族的这一支就将“孔父嘉”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孔”定为姓了。这姓一定下来就是数千年,再也不愿“迁”了。    四问    一般人认为,“孔”有深远、盛大之意,赐之以“孔”姓,是寄托了前辈对后辈的一种希望,祝愿后代能光大祖宗之德泽,成就世代之事业。可是,我们在孔子后裔编的《孔子家族全书》中看到了另一种说法,把“孔”姓与“龙文化”联系了起来。这样说,妥吗?    孔答:后世的书籍中,常把“孔”姓与“龙文化”联系起来,以体现“孔”姓含义之深刻。“孔”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一个“子”字,右边是一个“乙”字。“子”,很清楚,是我孔子远古家族的姓。“乙”是什么呢?我们的民族是富于想象力的,说那是一只迎着朝阳展翅而飞的燕子,也就是《诗经》中说的“玄鸟”。后来,社会发展了,进而视为“龙”。看,“乙”字的字形曲曲弯弯的,上为首,下为尾,不就是一条活灵活现的“中华龙”吗?以“乙”配“子”,不正好应了“龙的传人”的说法吗?我认为,这样联系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读解,也是挺有诗意的!    五问    您的父亲叔梁纥,是位平民身份的武士,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武士以千万计,一般都活不成名,死不传世,为何唯独您的父亲事迹昭于史乘、英名传之后世呢?    孔答:我父亲在世时大约是我孔族迁鲁的第三或第四代,没有什么根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āu)邑。”这“陬”是山脚、山的角落的意思,说明当时孔家居住的地方不一定是穷乡,但肯定是僻壤。我父亲叔梁纥当了陬邑的大夫,相当于一个大村庄的保卫干事。    据《左传·襄公十年》记载,在一次逼阳人与晋人的战斗中,叔梁纥大显身手。逼阳城有两重门,一为晨夕开关出入之门,一为战时用的重门。晋人攻来,逼阳人先是开晨夕之门诱对方入内,当晋人部队进入_半时,逼阳城的重门突然放下,将已入城的与未入城的部队_切为二,欲分而歼之。这时,随晋军而至的叔梁纥挺身而出,双手托起重门,让进城的队伍顺利退出。这一事迹使原先没有多少名气的叔梁纥—下成了力大无比的英雄,连《春秋左传》也记述了。这对我后来形成“知、勇、仁”的道德观大有助益。P2-6

后记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一块砖、加一片瓦,我们花费了数年时间编纂了这套定名为“提问诸子”的丛书。我们的人手不多,写作这样大部头的书稿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好在大家都有决心.齐心协力地干,几易其稿,现在终于可以面世了。    有朋友看了样稿后赞道,这是对国学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这当然是同道的过誉和奖掖,对我们来说实不敢当。国学博大精深,涵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除我们涉及的子学外,还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若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若以思想分,先秦时期就有所谓的“诸子百家”,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思想体系。我们触及的只是整个国学中的冰山一角,岂敢以偏概全?所言‘精当的阐释和大胆的浅化”,倒确是我们的初衷之所在。这个“子”那个“子”,历代统治者为了一己之利,早已把他们涂抹得面目走样了,为文化自觉和自信计,非得还其原本的真相不可。在“精当”两字上,我们确是花了不少气力的。至于浅化,那更是当务之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应是国策。既然这是关乎“全民”、“国家”的事,岂有不浅化之理?    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除了笔者的努力外,丛书主编黄坤明先生在选题和框架构想的设定上功不可没。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诸子故居所在地纪念馆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纳了张晓敏、江曾培、李国章、陈广蛟、秦志华等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有关编辑胡国友、刘寅春、李梅、李琳、贺寅、周俊、金燕峰、孙露露、王华、王凤珠等作了精到的修饰和校正,在图文合成中,得到了梁业礼、王轶颀、本本、曾初晓、卢鹏辉、卢斌等的帮助,倪培民教授为丛书简介作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致谢。    当然,由于作者学力有限,必有偏差、失当和粗疏之处,在此诚望方家好友不吝指教,以待重版时修正。书中的图片有的是请友人实地拍摄的,有的是购买或有关方面赠送的,在此表示谢意外,谅不一一注明了。还有极个别图片已多处使用,且署名不一,实难确定作者。有的图片虽经寻访,但仍然找不到原作者。日后这方面的工作如有所进展,定当按相关规定付以稿酬。    作者    2011年10月18日

编辑推荐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由郭志坤等著的《提问孔子》是提问诸子丛书之一。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为人生地图,千秋学人,万世师表,文化寻根,学术钩玄,后世评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提问孔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