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李学勤  页数:183  字数:9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乃至“二十四史”的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远古历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作者李学勤编著的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深度讲解,并系统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

作者简介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多所大学教授。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年被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东周与秦代文明》1984?、《新出青铜器研究》1990?、《比较考古学随笔》1991?、《周易经传溯源》1992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1994?、《走出疑古时代》1996?、《古文献丛论》1996?、《缀古集》1998?、《四海寻珍》1998等。

书籍目录

讲稿
第一讲
第二讲
文本
史记·五帝本纪
附录
走出疑古时代
谈“信古、疑古、释古”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大家再来看埃及的年表(我给出的数字是根据最新的一个年表,出自牛津大学1994年出版的《古代埃及史》,还参考了台湾一位埃及学者2001年的修正):古埃及的前王国时期(第一王朝到第二王朝)是公元前3150年到公元前2700年;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到第十王朝)是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040年;中王国时期(第十一王朝到第十七王朝)是公元前2040年到公元前1552年;新王国时期的前段(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王朝)是公元前l552年到公元前1069年。第二十王朝以后埃及就进入了被削弱、被统治的时期。 在时间范围上,古埃及的前王国时期加古王国时期与中国的五帝时期非常接近,仅仅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始比我们早一百五十年,但是这个数字也不一定很准确,所以可以说两者差不多。大家要知道,埃及的古王国时期还是铜石并用时代,不是青铜时代。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如果按照公元前2040年来算,与夏朝开始的公元前2070年只差三十年;两者结束的公元前1552年与公元前1600年,只差四十八年,太接近了。所以,我们的夏朝基本上就相当于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这是青铜器时代的开始。我们的商朝是繁盛的时期。尽管周朝有八百年历史,但春秋以后就分裂了,而商朝从来都是统一的国家,还有古人说商朝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年表看,我们的商朝和古埃及最盛的新王国时期的前段,起始年份和结束年份也很接近。 通过这份年表,我们就会有这样一个印象:“五帝时代”真是古老啊,真是中国文明的开端! 接下来,我们开始逐段阅读《五帝本纪》。 第一段讲的是黄帝的诞生和他所经历的战争。首先我们来看黄帝是怎样一个人: “少典”可能是古代一个国或氏族的称号。传说中的少典氏之国,按照《史记》之后的一些记载,多认为是在今天的河南新郑。我本人也去新郑看过,那里还有后人立的一个碑,写着“少典氏之墓”。这个不足为据,但毕竟有这么个传说。 我们读“三家注”可知,黄帝是“有熊氏”,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年代久远,因为古人的名字常常和动植物有关。黄帝是有熊氏,“有熊氏之墟”就在新郑,新郑现在每年都会举行祭祀黄帝的典礼,少典被认为是有熊的国君。西晋皇甫谧说:“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编辑推荐

《讲稿》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大学者精讲经典,精装精印,三联书店功德不浅!本集是由李先生2007年的讲座讲稿整理而成。他最大限度地利用考古成果,把我们的神话传说时期化为了信史,并对同时期世界各古老文明进行横向比较。这是一本篇幅不大却让人非常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好书。大学者的书去尽浮华,要言不繁,深入浅出,过瘾!
  •   书很小很薄,但是这个价钱也还行,内容少了些,后面一半全是附录,,这些都可以查到的,真不知道副那么多干什么
  •   大家的作品,看过李学勤的其它著作,感觉非常好,更能加深对《史记•五帝本纪》的理解。
  •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五帝本纪的讲义,第二部分是五帝本纪正文,第三部分是相关的论文之类。总体上来说不是内容不是很深,讲解比较中立,引用了很多相关文献的介绍,是一本研究五帝本纪以及那个时代历史的大学教科书式书籍。这是一个研究一个历史的引子。
  •   这本书写得比较简略,也许因为是演讲整理稿的缘故吧。感觉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不强,而且已经够薄的书还夹杂着许多不相关的材料。... 阅读更多
  •   通過一篇文章,給我們讀史以啓發
  •   文章还不错,就是篇幅太短了。剩下的都是凑数的文字。
  •   《史记·五帝本纪》讲稿
  •   小精装好书
  •   很干净黄桂芳京沪高姐
  •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李学勤老师作为学界泰斗,开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无疑极为令人期待,从作者,到题材,再到出版社的品质,这本来是一本想跌份儿都难的质量保证之作。但偏偏是这样一本书,高不成、低不就。说它手法太细,却又过于中规中矩;说它题材太宏,但仅讨论一篇史记文章又略显底气不足;说它学术,却一没有提出新颖观点,二也没能详尽地展示学术方法、文献解读的不同侧面和多样性。这本书内容几乎没有破绽,但除此之外却也乏善可陈。
      
        当然,如果我们了解本书是根据“大学通识教育”的推广项目上的短短几堂课的演讲稿听录而成,大概也能猜到“通识班”这种名为“经典文本细读”,实为大学生夏令营&summer school的项目中,课程的深度能有几何。说白了,这类活动更像是一个兴趣班和学生交流活动,而基于这类活动出版成的书,自然也都透露着一股水灵灵的气息。
      
        首先,本书由于基于《史记·五帝本纪》展开,内容其实相对较窄,虽然李学勤老师也纵横捭阖地介绍了许多关于《史记》成书的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史记》为何要从“五帝”开篇等等背景知识,但其讲授内容中的广度还是大受局限。
      
        其次,若是做深度的“文本细读”也无不可,毕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是我们了解文献的基础。但是本书中只是就事论事讨论《五帝本纪》说了啥,既没有向学生传授解读分析古代文献的一些常用方法手段,也鲜见其横向地将此书与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进行比较来辨析《史记》的史学史意义。简而言之,李学勤受人以鱼,而未授人以渔。就像解说员讲解一场足球比赛,如果全部内容都是:“A将球传给了B,C一脚球打高了,D摔倒在了场上”,那么这样的足球解说无疑对于球迷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更希望听到解说员会去跟你分析场上的形势、教练的战术、换人的技巧、一周前的比赛对今天这场比赛的影响。
      
        第三,既然在宏观的历史、学术背景,以及微观的文本细读方面都鲜有发挥,那么也许提出一种新的观点那也不错……但是,李学勤老师真的只是扎扎实实地按照主流观点、传统认识和标准注疏来讲解,并没有什么新见。当然,这点确实也是客观使然,毕竟“通识班”的旨趣并不在此,而且在学界有普遍共识的情况下,也完全无须一味求新、为新求新。但是,这本书可以出版的最后一条“学术理由”也随之落空。
      
        最后,本书“文本”的内容居然就是一字不差、全文抄录了裴骃注解的《史记·五帝本纪》,在这本本就不厚的书中(180页左右),居然占据了1/3的内容;而“附录”中,更是塞进了两篇李老师的成名旧作来撑长篇幅。我无意对作为学界耆宿的李学勤老师和作为业界良心的三联书店有任何不敬,但一本书最后要被注水成这样,也着实说明了夏令营讲座的特性所导致的演讲内容本身的单薄,对于一本“准学术”书籍的毁灭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从属于的“经典通识讲稿”系列中,仅就我读过的几本而言,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上所提及的问题,虽然诸如王铭铭和朱鸿林老师都能在短短的篇幅中,不仅完成了规定动作,甚至还能将自己业已发表的研究其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一一展现给学生看,使学生在了解经典文献的同时,也能一窥学术门径。但更多的著作不是充斥着矫饰主义的过度阐释,就是带有明显派系色彩的独断之言,对于求知若渴但又无所适从的很多青年学生来讲,着实不是一个福音。
  •     今天看到了实体书。主体是两节课的讲课记录,在200页左右的小开本书中,仅占60页左右。占了最多页码的是史记五帝本纪的原文及三家注。另外收了李著中较常见的《走出疑古时代》等两篇小文章。除了讲课记录是新东西,其他部分均有凑页数之嫌。所以,此书不推荐。
  •   子曰,亦各言其志耳。在下基于自己的视角,说自己的观感,未曾负责考虑其他人是否读过史记和李学勤。若是对李先生文章和史记原文、三家注都不太熟悉的读者,在下既已说明理由,想来他们亦自有明鉴,不会受这说法的影响。——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是不。
    兄若不说,还真不知道这有“蒙住了双眼”,“求知的功利”,“无法合理的看待”,“过多的要求”,“恨不得书中遍及宇宙真理,一下子获得千万真知灼见”之嫌。谢谢指教。;)
  •   我并未特意针对某个人,引用了兄台的言语也只不过是个基本展示,并未过多驻留于贵文之上,如有欠妥,还请包涵。
    说这些,恰不过觉得于此书最后大家“通力合作”出了6.8分有些不妥,也只是对于常见差评的概括而予以迥异。
    另,具体而言,虽说于内容上你有所交待,但“凑页数”这样的话,且不论如何,我想这世上本就缺些善鉴之人。
  •   楼主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无比的认同。
  •   谢捧场。
  •   如此则似同鸡肋
  •   三联的书 也凑字数 ?
  •   抵制一切鸡肋
  •   听说了,所以放弃入手
  •   可惜了这,漂亮的装帧
  •   三師兄,我記得天涯有個高人寫過有關資治通鑒的書,挺系統也挺有思想的,就圓銳。。。忘記名字了,那會追著看了些,後來出書了。。。。可惜第一本因為出書,天涯刪除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