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卷

出版时间:1996-12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作者:中国农业百科全 部  页数:343  

前言

  一、全书以农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设卷。卷由条目组成。  二、条目按条题第一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个同音时,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声调顺序排列;第一字同音同调时,按第二字的音,调顺序排列,余类推。条题由拉丁字母、俄文字母、希腊字母或数码开头的,排在末尾。  三、大多数条题后附有对应的英文。  四、各卷正文前设本卷条目的分类目录,供读者了解内容全貌或查阅一个分支或一个大主题的有关条目之用。为了保持学科或分支学科体系的完整并便于检索,有些条目可能在几分类标题下出现。  五、有些条目的释文后附有参考书目,供读者选读。  六、一个条目的内容涉及到其他条目,需由其他条目释文补充的,采用“参见”方式。所参见的条题在本释文中出现的,用黑体字排印。所参见条题未在本条释文中出现的,另用括号加“见”字标出。  七、条目释文中出现的外国人名、地名、外国组织机构名,一般只有汉语译名。  八、一部分条目在释文中配有必要的插图。彩色图片按内容分类编成若干贴插页,顺序插入卷中。  九、正文书眉标明双码页第一个条目及单码页最后一个条目第一字的汉语拼音和汉字。  十、各卷正文后均附该卷全部条目的汉字笔画索引、英文索引和内容索引。  十一、本书所用科学技术名词以各学科有磁部门审定的为准,未经审定或尚未统一的,从惯。地名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的为准,常见的别名必要时加括号注出。

内容概要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荟萃中外古今农业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科学知识的积累源远流长。中国历代刊行的许多农学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至今为国内外学者所珍视。到了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科学已发展成为多学科构成的综合体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编纂出版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把农业各学科的知识准确而简明地提供给读者,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愿望。  中国农村经济已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加速农业的全面发展。为了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加速发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培养众多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材,向广大农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需要运用现代农业科学原理整理历代农学遗产、总结农业生产实践经验;需要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编撰出版一部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人类现有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迫切需要。  1980年初,国家农业委员会决定编撰出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开始进行筹备工作;1981年6月成立了编撰出版领导小组和总编辑委员会,负责领导和指导编撰出版工作,并责成农业出版社设立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1982年,国家农业委员会撤销后,全书编撰出版工作由农牧渔业部主管,与林业部、水利电力部、机械工业部、国家气象局等有关部局协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编撰《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农业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组织农业科学界和有关部门的专业工作者进行撰稿、审稿;发扬学术民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讲求书稿质量,贯彻百科体例,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以汇总农、林、牧、渔各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概述基础理论的同时,重视应用技术的介绍,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实用性。它的主要读者是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农业大专院校师生、具有高中或相当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业干部和农民。这部专业性百科全书,以条目的形式介绍知识和提供相应的资料,每个条目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主题;不仅具有一般工具书检索方便、查阅容易的特点,而且由浅入深地介绍知识,有助于读者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以农业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设卷,计划出30卷左右,按分卷陆续出版;标示卷名,不列卷次,同一学科或专业设两卷以上者,则注明上、中、下。采取这种设卷方式,便于读者按需要购买,也便于分卷编撰出版。

书籍目录

前 言 凡 例 蚕 业 条目分类目录 附:彩图目录 正 文 索 引 条目汉字笔画索引 条目外文索引 内容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形态。成虫翅展26~36毫米,橙黄色。前翅颜色艳丽似花布,翅面黄色,有6条黑线;位外缘后部具朱红色斑,并向翅基分出4条红纹;缘毛黄色,其后角处有近方形黑色毛斑。卵圆形略扁,淡黄色。幼虫体长27~35毫米,头部黑色,虫体灰黄,有13条褐色纵线,体表疏生白毛。茧暗黄色。蛹茶褐色,长约10毫米(如图)。 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在辽宁省翌年4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从丝囊中爬出,取食柞树芽苞。幼虫进入5龄期食叶量大增,5月下旬~6月上旬老熟幼虫在柞树下的落叶层、土石块下结茧化蛹。成虫于6、7月间出现,白天停息在叶背,夜间飞翔,黄昏后交尾,有趋光性。卵产在柞叶背面,块状,卵块上覆粉红色绒毛,卵期10天左右。幼虫孵化后群集在卵块周围,于卵块下及周围吐丝结成灰白色丝囊,并将叶柄用丝连结在柞枝上。幼虫潜伏在丝囊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使一些叶片远看似“白叶”。10月中旬以后,幼虫从树冠陆续向树干或向大枝上转移,成纺锤形丝囊,在其中群集越冬。在江苏、浙江以3龄幼虫越冬,春季3月份气温升至9℃左右时,幼虫开始活动,5月上中旬老熟。成虫寿命5~8天。 分布。为害花布灯蛾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省,为害多种柞树的芽叶。使受害芽及芽苞干枯,影响养蚕。天敌有寄生蜂、四星埋葬虫等。 防治。寻找枝干或树叶上的丝囊,消灭群集其中的幼虫,特别是秋季在柞蚕场内的绿叶中查找被虫为害后的“白叶”,摘去表面有粉红色丝囊的叶片,消灭里面的幼虫。在幼虫发生严重的地区,可用敌百虫或敌敌畏等药剂防治。 华北螳螂(north China mantids) 捕食 性柞蚕害虫之一。俗称刀螂,属螳螂目,螳螂科,学名为Paratenodera augustipnnis。在全国各柞蚕区均有发生和为害。山东、辽宁、吉林等地,为害柞蚕的螳螂,除华北螳螂外,主要还有中华螳螂、薄翅螳螂、小螳螂等。 形态。成虫雌虫体长68~73毫米。全身绿色或黄绿色。头部三角形,有一对突出的大复眼,中间有3个单眼。触角丝状较短。前胸背板长而大,中间有一隆起纵线。前翅绿色。腹部膨大。前足为捕捉足。雄虫体长62~68毫米。前翅灰褐色。第9腹节有尾须一对。卵呈淡黄色,弯月形,卵藏在卵鞘内的卵室中。卵鞘为帽形黄褐色,其背面中央有一条宽0.5厘米的鳞状物排列着,卵鞘表面有一层覆被物保护着卵。若虫:形状与成虫相似,体小色淡。具有一对翅芽。行动不如成虫活跃。 习性。华北螳螂在辽宁一年发生1代。以卵鞘在树干上或石块下越冬。6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为若虫,7月下旬若虫发育为成虫。8月上中旬成虫开始交尾。9月中下旬雌虫产卵后逐渐死亡。栖息在树上的成虫,日出前后多在向阳的叶面上活动。中午天气炎热时或雨天,就隐避在树冠里不活动。雌雄虫可多次交配。交配后,选择温暖向阳背风处产卵。产卵时分泌一种粘着物质,将卵壳粘附在树枝干上,一般24小时即完成。雌虫一生只产一个卵鞘,内有卵200—300粒。若虫喜欢在地面的草丛中活动。螳螂为肉食性,食性很广,能捕食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螳螂的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很大,高温干旱年份发生很多,为害重,多雨年份发生少,为害轻。为害螳螂为害秋蚕,其成虫食害1~5龄柞蚕。但1~2龄受害较重。华北螳螂和中华螳螂为害重,一头华北螳螂一次可食1龄柞蚕5—8头,发生多的年份或虫口密度大的地方可导致柞蚕减产。 防治。①杀灭卵块,秋末及早春,到蚕场背风向阳的地方在石板下或树干上寻找螳螂卵鞘,收集后可就地烧毁。②捕杀成虫,在8月份蚕期,特别是小蚕期捕杀螳螂成虫。在日出或日落后以及雨后天气转晴时,螳螂活动活跃,捕杀效率高。

编辑推荐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是一部荟萃中外古今农业科学知识的大型工具书。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科学知识的积累源远流长。中国历代刊行的许多农学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至今为国内外学者所珍视。到了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科学已发展成为多学科构成的综合体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编纂出版具有现代意义的,把农业各学科的知识准确而简明地提供给读者,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愿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蚕业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内容详细,配上恰当的彩色插图,不错。价格合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