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日本史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伟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是日本的祖师,日本是我们的老师。不是自大,不是妄自菲薄,是真正的客观描述。日本的近代史其实是连续的,即使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明治维新的积累也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当年日本军旗没有插到的地方,在今天却被日本商品占领,而其背后的企业多是一百多年前就创立的,它们至今仍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一直以来,我们忽略了这个事实,忽略了这个国家成长路径背后的精彩,直到我遇见《麻辣日本史》。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让读者觉得历史原本很精彩,那么同样精彩的《麻辣日本史》会让读者感受到其用,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表”。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与中国改革开放在时间上相差了100年,但在过程和效果上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激荡的改革开放有30年,而明治维新的历程大约也是30年。《麻辣日本史》在探讨明治维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中,把王阳明的“心学”放在很高的位置,如果说日本可以成为中国的老师,那么中国就是日本的祖师。梁启超曾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心学”的核心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用邓公的话说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可是中国人时间久了常常要数典忘祖,无论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都曾试图与中国传统文化分道扬镳,却漠视了日本正是在有效继承东方文化的基础上,移植西方文明才获取成功的。后世的人喜欢归纳演绎故做高深的文章,于是日本和它的那段历史就始终保持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形象。不过还好,我们有了这本《麻辣日本史》,它“有真性情、有朝日啤酒和生鸡蛋”。在入世的嬉笑怒骂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当年的日本如何颠簸激荡;在现代的幽默情怀里,我们又活生生目睹了这个岛国如何崛起。嬉笑怒骂、嬉皮笑脸,各种幽默、智慧信手拈来,却又有收获、有激情。陈伟站在我面前的时候,大约是2008年10月。当时他还是《东方企业家》杂志的记者。在言谈之中,我发现眼前这位年轻记者跟以往接触的记者大不一样,对日本企业很了解,对日本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有着深刻的见地。固然,日企的工作经历、日语专业的背景,能让他更接近日本,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对文字的驾轻就熟以及80后特有的幽默态度才成就了这本书的问世。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讲故事的书,又是一部简明易懂的断代史。作者用调侃风趣的笔触,勾画出明治时期的重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界人士的群像,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图卷。  本书立体地再现了从幕末到日俄战争间的近40年的日本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是如何从闭关锁国走向文明开化,如何从贫穷弱小走向繁荣富强,又是如何从满怀激情的国家复兴之路转向罪恶的侵略扩张。一本津津有味的小书可以为你打开日本近代史的沉重大门,让我们从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认识这位一衣带水的邻邦。

作者简介

陈伟,阴错阳差地在外交学院学习了日语,结果对日本历史、文化、商业产生了近乎狂热的迷恋。在高杉晋作的刀锋里,在村上春树凄美的文字中,分明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性情与精神。
  或许是因为对文字的长时间修炼,媒体为其打开了一扇通向理想的窗口。在为《东方企业家》和

书籍目录

致读者推荐一推荐二引子 第1章 漫长的分裂  佩里断定,这个国家的人想法奇特甚至变态,他更加相信,这个国家肯定像他的邻居中国一样好欺负。第2章 开国创举  四个藩的藩主美坏了,不仅端上了公务员的铁饭碗,还能照旧说了算,哪有这样的好事? 第3章 进取精神席卷日本  很多武士都有公费旅游的机会,但他们不能坐VIP舱,不能住豪华旅店,桑拿按摩更是想都没想过。第4章 为民权而战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日本军士们的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一种极端忠诚的影子开始笼罩军队。第5章 立宪猛男群像  虽然没有新东方在考试上给予强大的支持,但很多人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海外。第6章 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  涩泽荣一虽然不是公务员了,可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他之后的生涯才是真正的辉煌半生。第7章 后宪法时代的来临  就在谈笑间,天皇地位大定,也让日本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资本主义之路。第8章 日清战争  等到清军使者满意地离开之后,他们立刻换了一副面孔—离开?想得美!好戏才刚刚开始!第9章 就这样崛起  金牌上面有一行小字。众人凑过头来,只见这块金牌上书:一生俯首拜阳明。最后一瞥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第1章 漫长的分裂 从黑暗时代到城堡时代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款名叫《帝国时代》的游戏受到各个宿舍痴迷般的追捧,翘课、不写作业、放弃和姑娘约会也在所不惜,只为了在这个战场中厮杀不停。我们不妨用《帝国时代》划分时代的方式来重新梳理日本的历史。游戏《帝国时代》将人类的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黑暗时代、封建时代、城堡时代。日本黑暗时代的起点至今没有定论,基于这个起点的故事倒是很多。比如,有人说是秦朝大将徐福率500童男童女远赴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定居于此,也有民间戏言,说日本人是武大郎的后人,武大喝下潘金莲的毒药之后并没有死,反而练得了绝世神功,因为看破红尘一怒之下带着几个小弟奔赴海外修炼,最后碰巧比哥伦布早四五百年发现了新大陆,并且过上了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第一种说法没有力证,第二种说法更是荒诞。实际上,从史书上看来,从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3世纪,日本已经有少量的农业,打鱼狩猎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日本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非常类似于《帝国时代》里黑暗时代的景象,有人杀猪、有人宰羊、有人耕田。日本人将这个时期称为弥生时代与绳纹时代。绳纹时代之后的200年里,日本原始部落间开始互相争斗不休,到公元后5世纪,实现了统一。在这个时期,大量中国和朝鲜人移民至此,在他们的帮助下,日本人终于学会了种植成块的田地。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开始向当时的中国纳贡,并且将稻米引入了自己的祖国,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种的粮食,他们终于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这几百年,日本被称做弥生·古坟时代。接下来,日本就进入了封建时代。大唐文明开始源源不断地席卷而来。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这个民族在其2000多年的历史中有过数次伟大的改革,但其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出现一个商鞅、王安石、周杰伦、陶那样具有原创精神的人,他们的每一次改革都是向其他国家学习、效法之后的产物,他们习惯将别人的想法、行动巧妙的更改,最终成为日本化的文明。在我们的这部断代史中将出现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利用自己的种种身份向邻国或者遥远的国度学习、成长,经过几次强烈的变革,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而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也是这本书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写到这里,第一位学生就要闪亮登场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于公元592年被推古天皇立为太子,辅佐朝政。推古是日本古代非常有名的女政治家,为了顾全大局,她毅然决然地扶植起颇有政治能力的外甥而没有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这也成为日本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因为本书的重点是描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发展路径,所以圣德并非浓墨重彩描述的人物,在这里只是简要记述一下他的功绩。在圣德太子及他后人的努力下,日本基本上确立了以天皇为顶点的中央集权,确认了依法治国、佛教为国家宗教的制度。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794年,奈良时代终结。794年,对中国来说也是个不安分的年代,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日本也陷入了混战时代。从794年一直到1603年,日本进入“城堡时代”。庄园力量的强大促使武士阶层崛起,这些起初为了维护庄园安全而招募的保安们力量越来越大,最强大的一些武士发展成了割据一方的大名,大名与大名之间又不断混战,而天皇也就成了摆设。有很多人喜欢拿日本这一段历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相提并论。的确,大名之间的争夺历史在日本被称为战国时期(1467~1573年)。只可惜日本国土过于狭窄,每一个大名根本称不上一个小国家,无非是这个镇的镇长把那个村的村长给灭了。再加上,日本的征兵制有严格限制。一般农民是不能当兵的,武士也都是世袭制,属于半贵族,所以能拿着武器打仗的人也不多。比如,那位赫赫有名的织田信长的成名之战是与骏河国大名今川义元的对决。今川义元率大军而来,人数是25 000人;而织田信长的精兵则有5 000人之多。到1603年,德川家康在杀妻、杀儿以及和无数村长死斗之后,终于统一了日本,创建了德川幕府,史称江户时代。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很多能人志士也期待着维新救国,最后都无疾而终。实际上,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之前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别。江户时代日本的社会结构表面上和中国比较类似。国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士为武士阶层,掌握着兵权;农就是农民;工指的是手工业者;商是商人。在商之下还有两个备受歧视的阶层,一个叫做秽多,也就是很脏的意思;还有一个叫做非人,干脆就不是人了。在这里要特别描述一下日本农民的生活。日本农民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虽然从当时的法令来看,农民不能擅自离开自己土地,但史料上记载农民迁徙的案例并不少。一种迁徙是因为难以忍受苛捐杂税而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还有一种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奔赴水草丰美的地方。随着社会逐渐稳定,农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好,他们会借着去神社里祭祀的名义游山玩水。而一个村落只要按时按量缴纳赋税,还是有一定自治权的。村里的村官通常负责征税,他们本身也是农民。当政府派遣检察官下来检查税收情况时,村官就邀请检察官大吃大喝,酒肉温泉洗浴一条龙之后,检察官流着泪向上级汇报说,这个地方太穷了,饭都吃不上,自然税收大减了。后来政府为了稳定税收就实行了“定免法”,根据过去三年或五年的平均收入来决定税收。江户史学家田中圭一说,江户时代的农民是一群极不安分而且非常独立的群体,只要税收政策少不合理就敢起义闹事和幕府对抗。如果四个农民凑在一起不堪税负就敢扯起大旗上书“FARMER FOUR(F4)”而与幕府血拼。农民虽然气性大,动不动就起义,但跟中国农民比起来,他们绝不是大字不识的乌合之众。对比中日两国维新的背景你会发现,教育程度,似乎决定了成败。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教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这也为日本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百日维新之时,梁启超就认为,中国科举网尽举国上才之人,专事空疏无用之学,使学生“悉已为功令所束缚、帖括所驱役,鬻身灭顶,不能自拔”。而江户时代的日本,教育已经广泛普及,并且形式多种多样。譬如日本当时的公立学校叫学问所,主要教授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研究,平时还向民间小孩子们传授识字学习。跟中国类似的是,当时的公立学校也是把儒家学说当做教育的核心任务,但有特色的是,日本的儒家教育家们把修正中国的古典思想体系当做最重要的功课来做研究。比如说,中国的儒家学说讲求三从四德,这个大家都知道,女子要忠贞不贰。而日本在这方面就开放很多,后人都说,日本人有“色”的传统。日本经典文学作品中,男欢女爱的描写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在那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枕草子》当中就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古旧的木屋、纸拉门,烛光闪烁,身穿和服的武士、发髻高簪,对着他的情人‘哼’了一声,那女人头颈低垂到完全看不到脸,迅速爬了过来,武士矜持地坐下,然后……”对比一下中国,虽然说咱们国家是泱泱大国,但毕竟自古含蓄,一部《金瓶梅》如今翻阅还随处可见此处删掉多少多少字。让我们回到有关教育的话题。除了儒学之外,日本在与外国发生了关系之后,很多学问所也开始讲授荷兰语、西方技术等济世之学。在日本地方的各个藩也有自己的学校,起初藩校是为了培养武士,让这些保安不仅身体强壮而且具备文化素质,避免“业主”的挑剔。到了江户末期,很多蕃校也开始增设了军事、外语等学科,正因为如此,武士阶层逐步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有技术、有力量、有理想的“四有新人”,他们蓄势待发,等待着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除了学问所和藩校之外,日本还有民间学塾与寺子屋。民间学塾主要是一些学者自己开的学校,传播儒学、国学,后来重点教授外语和技术。学生也不仅仅限于武士们。到了江户末期,很多渴望报效祖国、改变国家境况的有志青年们纷纷加入到民间学塾来。像后来的倒幕英雄高杉晋作,日本最著名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著名改革家、教育家福泽谕吉,都毕业于民间学塾。所谓的寺子屋则是进行儿童教育的民间学校。因为日本农民的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所以很多老百姓都热心于教育自己的子女,从城市到乡村,寺子屋随处可见。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商业非常发达。因为各地的大名经常要到江户向领导汇报工作而不得不频繁往来于江户和领国之间,这给所经之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个道理很简单,哪个领导到达一个地方不得吃吃喝喝、没准还要顺便游山玩水、买点土特产。后来,幕府更是开通了五大商路和几条海路,这些通道沿途的商人们就承接了给过往的官员、客人提供马匹、人手帮助的项目。随着米市、手工业的发展,富商和高利贷者成为了令日本人艳羡的职业,就如同我们今天崇拜巴菲特一样。而日本传统的商业城市大阪也成为汇集商人、高利贷的繁华城市,这个城市还形成了大米的期货市场,是世界上最早的期货市场。几百年后,曾经被视为美国投资天堂的华尔街一夜之间变得冷清凄凉,而大阪这个有些古老的商业城市依然坚强的运转着,发端于这个城市的众多财团、企业依然支配着世界经济的走向,它们在未来会迸发出更强劲的力量来改变世界。有谁会想到,其实,早在明治维新之前,这一切都已经注定。农业、商业、教育、运输,这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发展着,能人、志士、武士们也都蓄势待发,到了19世纪中叶,他们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他们似乎发现了一个精神密码,打开之后,一个美轮美奂,充满激情的世界依次展开,而他们则用奋斗、阴谋和杀戮震惊了世界。接下来,我们就会掌握这个密码,看到这个新世界。天皇,唯一的依靠15岁的睦仁生活是很困苦的。他常常一顿饭只吃一个饭团子加一杯煎茶。他居住的京都宫殿里也非常冷清,加上睦仁从小性格懦弱,宫里人都把他当做一个少言寡语的少年。他的父亲孝明天皇比他好不到哪去。因为,在日本有两个“朝廷”,一个是居住在京都的孝明天皇,一个是掌握着国家真正权力的幕府将军。也许你会认为,即使被软禁在京都,天皇的小日子应该也过得不错,不愁吃穿吧。那你就错了。天皇一直过着撑不死、饿不着的日子,粗茶淡饭而已。一方面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本身就没什么好吃的东西,像中国皇帝(包括傀儡们)一顿饭好几百道菜、满汉全席,他们想都不敢想。况且,除了天皇的女人和几个女官以外,宫里能伺候他的人少之又少。宦官?恐怕天皇都不知道宦官为何物!这是个有意思的插曲。在日本的宫殿里是没有宦官的。有的史学家们认为:日本是一个岛国,基本上没有畜牧业,所以没有掌握阉割的技术,故而没有宦官这个奇特的阶层。的确,阉割绝对是门技术活。在中国,从事帮助普通人成为太监的工作是一项很热门的职业—技术含量高、薪水高,而且永远不会失业。就算是金融危机了,皇上也要有半男不女来伺候不是。而好的阉割师傅必须下手快、迅速止血,保证不会感染等等。据说当年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因为实在太贫困没钱请专业技师阉割,只好自助,结果流血不止,晕倒在大街上,幸亏一个老中医好心拯救其于血泊之中。天皇没有太监照顾,而权倾天下的幕府将军更是不拿正眼看他。睦仁和他的父亲一样,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比冷宫还要寒冷的宫殿里。

后记

“人过二十九‘古来稀’,奔三之前把自己该写的写了,该做的做了,该哭的哭一场,该大笑时笑一次吧。”哥们儿手握着肥瘦均匀的羊肉串,一边往嘴里塞毛豆,一边含混不清地对我谆谆教诲。之后,安下心写作的欲望,伴随着烧烤架上腾腾升起的浓烟越发强烈。遂开始提笔,告诉自己,走上这段与文字和历史有关的征途吧。虽然也纠结过,为了写满一本书的文字,错过了冬天里最后一抹夕阳,错过了初春街头姑娘们的新短裙,错过了盛夏胡同里一缕缕的槐花香。但回头看去,电脑屏幕上爬满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目光里充斥着奋斗、杀戮、刀剑、彪悍、软弱,中间夹杂着罗永浩、郭德纲、小沈阳、周杰伦的只言片语。没想到,就这样有时激动、有时散漫地写完了一个故事的横断面,完成了一次文字的旅行。还算是字正腔圆、精神饱满吧,至少我记录了历史表层下的杀人越货、怪力乱神、刀枪剑戟,虽然自己也常常被重叠的历史弄得晕头转向,但我明白那些人想说什么,想做什么,想喝什么酒,想杀什么人。偶像是一本本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盼着自己也能写得如此春秋曼妙,夕阳、弓箭、杯酒都挥洒自如,却一不小心荒废了心事。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世的人喜欢归纳演绎故作高深的文章,于是日本和它的那段历史就始终保持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形象。不过还好,我们有了这本《麻辣日本史》,它“有真性情、有朝日啤酒和生鸡蛋”。在入世的嬉笑怒骂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当年的日本如何颠簸激荡;在现代的幽默情怀里,我们又活生生目睹了这个岛国如何崛起。   ——白益民,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著有《三井帝国在行动》我从陈伟的文字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祖国的历史,有了新的发现。不知他究竟阅读了多少本书,才能对异国的历史积累这么丰厚的知识和理解。他对日本历史的兴趣、热爱和激情,以及进取、求知和向心的态度,我是感觉到了的。我很有信心地向诸位读者推荐这本书。   ——加藤嘉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留学生 著有《以谁为师》轻松幽默的笔触,把一段值得中华民族铭记、借鉴、反思的历史娓娓道来,轻飘飘的写法背后,传承了大国民的沉重感。  ——肖宾,《京华时报》经济新闻部主任 著有《地产江湖》和《千年财经》日本这两字一看就清汤寡水,怎么可能麻辣呢?但我被辣到啦!陈伟是个顽皮的历史学家和庄重的说唱歌手。   ——困困,《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编辑推荐

《麻辣日本史:明治物语》:他是顽皮的历史学家与庄重的说唱歌手你可以不懂历史,但你不可以不看邻国崛起的精神密码中国必须了解的历史真相比《明朝那此事儿》更好看,比《德川家康》更值得阅读!你可以不懂历史但你不可以不看。我希望用这样一种笔调来记录这一切有战争、有人物、有真性情、有朝日啤酒和生鸡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麻辣日本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首先书的包装很不错。
    我是在看完陈伟的《日本商业400年》两本书后才买的这本书,感觉里面诙谐幽默的语言令人很容易着迷,蛮像当年的《明朝那些事儿》
    对于有的说这本书写的太过于开玩笑的观点,我觉得,历史本来就是故事,历史应该写的很好玩。
  •   首先声明: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日本这个邻近国家没有任何的好感!日本在120年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达到95%!!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1962年的新干线通车,甚至在现在,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日本产品。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事实,日本是一个远远比中国发达的国家(到目前为止)中国人一直为自己悠久的历史而骄傲!自豪。从来都对其他的国家不屑一顾。一直保持着以大国的姿态面对众生。但是!!保持姿态,保持优越性,那就必须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如今的中国除了吹嘘自我30年的经济成就,似乎更应该放低姿态,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落后并不丢脸,学学“三明治”,虽然出尽洋相,却也说明他们对这个世界敞开了心扉。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的国民目前缺失的究竟是什么?信仰国家大义!这些似乎离现在的我们好遥远!!!
  •   师兄的书,很赞,帮助我进一步了解日本。
  •   对日本有了新的 认识 头脑决定屁股~~
  •   偶尔看看外国史也是不错的。书很好
  •   送货很快哦,只是有点遗憾,封面有磨损,但是不影响阅读,这就好。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细看,拿到喜欢的书,就像遇到一个好朋友,要慢慢地坐下来,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地品位,静静地听他把故事娓娓道来,不急的
  •   增加精神食量
  •   读了《宛如梦幻》再读这本书,书写的很好!!!!
  •   物流很快,书的质量很好,已经看完了。
  •   内容很精彩,读起来很轻松
  •   说了比明朝那些事还有趣,其实不然,一般般吧。
  •   总体来说很不错,但个别地方不符合史实~
  •   弟弟很喜欢~
  •   好着了好着了好着了
  •   写得很有意思
  •   原来明治维新也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呀。看过这段历史,我们会深刻的意识到,日本之崛起是必然的。虽然在明治维新之后军界渗透至政界引发了日本的侵略狂潮,但我想这也许是探求国家与民族崛起的一段不忍回首的历程吧……如果日本民间不曾有过信仰和向心力、不具备牺牲精神和探索崛起之路的勇气,如果明治政府没有追求宪政、追求公平民主的意识和不懈努力,那这段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   通俗易懂,幽默的讲述历史
  •   书很有趣,寓教于乐的典型
  •   中国人感觉被轻视、愚弄、侮辱、坑害,因为没有敌人了解自己。
  •   送货快值得表扬。
  •   虽然没看完,但是还是挺满意的
  •   我是完完整整看完的,综合评价,这本书属于日本明治年的初级史,写的比较浅,只是介绍了明治朝的杰出政治人物,没有解恨深入的介绍明治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改革,这样使读者误以为日本只是靠这些有理想的政治青年在空喊口号而一天天的强大,所以这本书适合有政治抱负的高中生;还有就是作者太过于注重语言的诙谐,反而显得太过于“贫”,什么周杰伦、马云、英语四六级之类的,太贫!
  •   缩略版的日本史,不推荐
  •   笔者文字功底十分平常,略显混乱的时间安排,流水帐似的人物传记,间或加一点过时的或不那么好笑的网络语言(个人觉得有强凑进去的感觉),没有那种阅读的快感。书的名字倒是起得十分不错,我就是冲书名来买的,有点后悔。
  •   作者意图赶上目前流行的“麻辣”风潮,尝试用一些轻娱乐的语言对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物描写勾勒出当时风貌。但是很遗憾,虽然字里行间作者确尽努力,然而力有未逮,不但不能让人投入那段历史,也不见得足够娱乐大众,甚至读者会读得很痛苦,一些过期的网络时代语言实在与当时人物格格不入,让人读来毫无乐趣。讲冷笑话也需要天分的好吧?还不算上混乱的历史时间安排了。。无论如何,本书能让人知道当时明治某些人物,仅此而已。读者若想麻辣娱乐,或者启蒙阅读,恐怕都要失望了。
  •   对于初级日本史爱好者而言可以读读玩玩,对于我这个步入中级日本史探究者而言,这书如嚼鸡肋,陈伟毕竟不是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把看来的史料不加考辨地拉到篮里都是菜,乱炖一锅,好听点是相扑火锅,不好听点就是难以下咽的大杂烩,加藤嘉一的推荐过誉了。
  •   欢畅读完。忆起童年时代看忍者乱太郎的窃笑。当然这不是一部搞笑书。只是作者用更轻松的姿态去描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虽然不是抱着了解历史的心态来读。但通篇读完还是不小心更深入的了解到了伊藤博文。推荐给喜欢《忍者乱太郎》和《帝国时代》的朋友。对明治历史感兴趣的童学们一同。
  •   很一般,不过没有日本历史观的人,可以了解下。
  •   和 《日本商业四百年》内容一样 改都不改 就拿来用啊!很失望!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伟大年代,这些年代不外乎几个特点:开明的伟大君王群星璀璨的精英、伟人(名将、政治领袖、文学巨匠、科学大师等)国家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向上的氛围对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罗马的凯撒、五贤帝,英国的伊丽莎白二世,德国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拿破仑等历史时期都是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明治维新年代却由于“日本”这个政治敏感词,使中国的历史文献刻意对其进行了轻描淡写,甚至很多人将 “明治维新”等同于“军国主义策源”。不懂得尊重对手,反而对历史进行歪曲,这是对中国当权者总标榜自己心胸宽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莫大讽刺。我认为中国人,特别是有仇日情节的中国人,需要好好研究一下明治维新这段历史。然而反观国内的相关著作,要么是流水帐式的、陈述事实的学究著作,读起来味同嚼蜡;要么是苦大仇深、人物脸谱化,看了以后让人羞愤不已的政治宣传品。总让人怀疑,是不是中国的日本近代史学者和作家都被洗脑和阉割了?!直到看了陈伟的《麻辣日本史》,才知道日本史原来可以写地这样精彩。只用了一个晚上就一口气读完,很爽!找回了大学时期通宵读金庸的感觉。但是...静下来回味,更多的却是反思。反思自己的国家,反思中俄两国的当权者,在具备绝对硬件优势下,为什么输的一塌糊涂?相信每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找到答案。为了提高娱乐性,陈伟对历史做了适当戏说和演绎,但对史实没有影响。因为多数人的智商能分出哪是演绎、哪是史实。所以提前奉劝那些抨击这本书不符合史实的人,别再丢人了。^_^最后,感谢陈伟,带来这么优秀的著作!期待你的下一本书。[...] 阅读更多 ›
  •   比较有趣的一本书,如果读了这本那同时也推荐买《日本商业四百年》,也是陈伟写的。
  •   挺好的一本书,语言生动活泼有趣,伴着愉快的心情畅快淋漓的读完了
  •   知道明治维新,当时看这本书之前,并不了解其中的曲折。了解日本,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中国。
  •   内容不吸引人,不喜欢。
  •   描写了日本崛起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值得中国人一读
  •   日本明治史写得如此清新易懂,真是难得。
  •   本来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去读的,可....文章的脉络不清楚,通篇有模仿明朝那些事的痕迹
  •   比起上大学时枯燥的让人睡觉的日本史来,本书确实不二之选。推荐某老师看一下。哈哈顺便崇拜下师哥的大作。
  •   作者并非专科出身 通过自身日语的功底 以及对于一些日本史著作的见解写出的书。 作者在调侃之时不失历史的解读 但作者不能算得上历史学家 后边的书评过于夸大了
  •   浅显通俗并不是很难,但难在如此海量的历史知识被麻辣的这么到位,顺口, 实数不易。同属亚洲的日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屹立于世界之林,必然有非常多的因素,其中不乏大量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很多国人有“顺我者对,逆我者错”的老大精神,对历史的多面性缺乏学习,以为历史就是教科书上的那些东西,实在可笑。...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