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来风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张克群  页数:124  
Tag标签:无  

前言

北京有大量的新建筑,又有历史留下的丰富而古老的建筑和近代建筑,后两者可统称为历史建筑。新建筑和历史建筑都是不可或缺的,新建筑满足现今的实用需求,历史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人认为现今的建筑不如过去的,有厚古薄今的倾向,我主张以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观点对待古今建筑。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结合的产物。每一座建筑都烙印着建造年代的生产技术与社会人文气息。新建筑所承载的信息,仅限于当时当代,而老建筑在其存在的漫长岁月中,留下了过往人物与事件的痕迹,因而附着和积淀了比新建筑远为丰富的人文信息,相关的历史文化物化于其中,可触、可感,是某一历史片断的真实写照,能引人遐思,感动今人,因此更具价值。人们在国内外旅游,之所以对古老的建筑情有独,这是原因之一。建筑既是实用之物,又是一种艺术品,而且多数是一种公共艺术品,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看到和观赏。

内容概要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建筑,在这些建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历史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本书,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沉重地迈进了近代,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不得不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各种异域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华大地。作为政治中心的古都北京首当其冲,沐浴在浓烈的“洋风”之下,各种洋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为古都烙下了那个独特时代的印记。时过境迁,在今天回首望去,这片浓浓的洋风未被岁月所冲淡,反而成为古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闪烁着纷呈的异彩。除去各式风格的建筑外,北京还有着历朝历代留下的各种构筑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桥与长城,本书收录了这部分构筑物的内容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张克群,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退休定居美国。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作者家学渊源,亲友中名人辈出。父亲张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工程力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与钱学森自幼即为同窗好友。母亲陆士嘉,我国著名的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和中国籍留学生,参与筹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委员,主持建设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专业。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老师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儿子高晓松,著名音乐制作人。生活中的作者幽默爽朗,乐观达然,认真负责,坐言起行。

书籍目录

推荐序一 不薄今人爱古人 推荐序二 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 前言 我的建筑情结 引子 第一部分 洋风建筑  第1章 早期洋式建筑   宣武门南堂   八面槽东堂   西什库北堂  第2章 西洋楼式建筑   颐和园清晏舫   畅观楼   六国饭店   中南海海晏堂   陆军部衙署   恭王府花园   住宅门脸   乐善园大门  第3章 近代洋风建筑    东交民巷内的建筑   清末政府建筑   清末教会学校   清末新式学校   清末铁路建筑   清末公共及工商业建筑   民国初年办公及商业建筑 第二部分 构筑物  第4章 古桥   卢沟桥   万宁桥   永通桥   朝宗桥   通运桥  第5章 长城   金山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   慕田峪长城   司马台长城 跋 我的北京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早在13世纪,就有外国传教士来中国游说,并建了少量的教堂。元代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意大利传教士来大都传教,建了三个小教堂。其中一个建在元大都宫城边上。如今元大都只剩下土城了,当然这座小教堂也早就上了天堂(愿上帝保佑它在天堂里成为文物级的房子)。但据当时的记载,它的建筑形式令国人大为惊诧。可见大概不是一般的中式大屋顶。大概因为成吉思汗不排斥任何宗教吧,这个教堂敢弄出点与众不同的动静来。除此之外的一些早期的天主教堂如门头沟后桑峪教堂(公元1344年建),根本用的就是村里老地主的民房。连北京城里的宣武门南堂、西什库北堂,一开始都只敢建中式教堂。后来随着大清帝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才变成了洋式脸面。宣武门南堂南堂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兴建的,早期的南堂名叫宣武门礼拜堂,规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仅在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而已。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宣武门南堂重修工程开始。康熙这人比较开放,因此新的南堂就大胆尝试着建成了欧洲风格的。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北京发生大地震,南堂建筑在地震中遭到损毁,次年重建的南堂改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1904年第四次重修的南堂主堂仍然用的是巴洛克风格,但没有完全遵从老式样,而是在两侧加了走廊,正立面加高了山墙,山墙立面上有从下到上的通柱,顶部是巨大的涡旋形装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北平郊近三百年间建筑物极多,偶尔郊游,触目都是饶有趣味的古建;无论哪一个巍巍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或歌唱时问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梁思成北平,不比十里洋场,人民的心理比较保守,沾染的洋习较少较慢东交民巷是特殊区域,里面的马路特别平,里面的路灯特别亮,里面的楼房特别高,里面打扫得特别干净,但是望洋兴叹与鬼为邻的北平人却能视若无睹,见怪不怪,北平人并不对这一块自感优越的地方投以艳羡眼光,只有二毛子、准洋鬼子才直眉瞪眼地往里钻。地道的北平人,提着笼子架着鸟,宁可到城根儿去溜达,也不肯轻易踱进那一块瞧着令人生气的地方。  ——粱实秋所以在北平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平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淡,生活太无变化,一鞭子出走,出前门便觉胸舒,过卢沟方知天晓,仿佛一出都门,就上了新生活开始的坦道似的,但是一年半载,在北平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平,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平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  ——郁达夫

编辑推荐

《八面来风》:手绘古建,今昔物语。著名音乐制作人高晓松为母作序。西什库的教堂……瑞蚨祥的门脸……卢沟桥的狮子……东交民巷的外国公使馆……长城的垛口……生动讲解北京城的古建筑,慧眼识别身边的古建宝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八面来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想了解建筑的话这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   这本书折腾我很久了。先是买了精装版的《红墙黄瓦》,大爱,接着下单买另外两本《八面来风》和《晨钟暮鼓》,收到一看,是简装版的,质量差了很多,当然内容是一样的,但感觉不一样啊。忍了,谁让自己没看清楚呢,另外下单再买,这次看的清清楚楚买的是精装版,结果收到一看,还是简装版,只好退了。还不死心,第三次下单购买,不只这本,还买了别的,结果到货一看,别的都在,独缺这本。你缺货不要紧,怎么不早说呢?所以直到如今我也没见这个版本的真面目。
  •   这本书折腾我很久了。先是买了精装版的《红墙黄瓦》,大爱,接着下单买另外两本《八面来风》和《晨钟暮鼓》,收到一看,是简装版的,质量差了很多,当然内容是一样的,但感觉不一样啊。忍了,谁让自己没看清楚呢,另外下单再买,这次看的清清楚楚买的是精装版,结果收到一看,还是简装版,只好退了。第三次下单购买,不只这本,还买了别的,结果到货一看,别的都在,独缺这本。你缺货不要紧,怎么不早说呢?
  •   版次不同,封塑面的了,稍有些小失望
  •   画得也好
  •   轻松不做作的文字,配以专业级的素描,张老师不愧是梁思成的学生,建筑大师。看完以后对北京的建筑又增加几分认识
  •   从事专业的研究,可能台前没有儿子精彩,毕竟人生几十载,经历和故事更精彩,更有内涵.有很多手绘的建筑简图,才女,精彩的老人家.
  •   书不厚,但是内容较全
  •   我准备带着张克群写的《红墙黄瓦》《晨钟暮鼓》《八面来风》逛北京!人往往忽略自己天天都能见到的东西,比如光,环境,建筑。但我们往往都离不开它们。我觉得此书创意很好,我很喜欢,向有意了解北京的人文社会的朋友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