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火车的时光慢游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齐栋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乘坐绿皮火车旅行的游记。作者走黔西之川,行彩云之南,踏天府之国,经三秦之地,过陇西之路,至青色之海,达东北之极,详细介绍了值得体验的35段绿皮火车线路,向读者朋友传递了乘坐绿皮火车出行的乐趣,是火车迷及旅行爱好者的精神盛宴。如果可以,你不妨也来一段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旅
行吧。

作者简介

  齐栋,江湖人称“巴伐利亚酒神”。素来不按常理出牌的非典型旅行者,绿皮火车不可思议的迷恋者。自诩为一个无药可救的理想主义者,实则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

书籍目录

【35段经典绿皮车线路】
第一章 开往北极的绿皮火车
 2667次 (大连-漠河):奔向那北方的北方
 4182次 (满归-根河):从大兴安岭到呼伦贝尔
 香港小姐
 满洲里---边境中的积木王国
 杭州阿姨
 4188次 (满洲里-扎赉诺尔):那时花开
 4192次 (满洲里-绥芬河):中东铁路走一遭
第二章 从乌苏里江到黑龙江
 K295次 (北京-横道河子):200元,1500公里,温暖的卧铺车厢
 百年横道河子古镇:雾中风景
 6242次 (牡丹江-东京城):探寻渤海国遗址
 K7081次 (牡丹江-东方红):一路向东,到尽头
 饶河:一个人的乌苏里
 抚远:今夜请将我遗忘
 K7204次 (佳木斯-哈尔滨):夜奔
 二探哈尔滨:遇到第一位哈尔滨朋友41
第三章 贺兰山下,那神秘的西夏王国
 1817次 (通辽-呼和浩特东):只为那头顶上的苍穹
 2701次 (呼和浩特-银川):初探神秘的西夏国
 7511次 (银川-青铜峡):只有一个宁夏
 告别的时刻:塞上好风光,宁夏好儿女
第四章 最最苍凉的旅程,鬼斧神工的新疆
 1661次 (兰州-吐鲁番):最最苍凉的旅程
 7551次 (吐鲁番-乌鲁木齐):在北疆的日子
第五章 触摸瑰丽神奇的西南铁路
 6061次 (六盘水-红果):水柏铁路上的慢车
 乌蒙山
 母女俩
 北盘江大桥
 7454次 (红果-昆明):售票员不敢相信我乘7454到昆明
 昆明米轨 (石咀-王家营):百年滇越铁路
 K9614次 (昆明-大理):人民路上的好心情
 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骑行记:大理古城-喜洲村往返
 迪庆:漫游香格里拉王国
 5634次 (攀枝花-西昌南):从钢铁之城到卫星之城
 5620次 (西昌南-成都):中国铁路的景观大道
 嘉阳小火车 (石溪-芭蕉沟):如果有时光机
 1718次 (成都-广元):走剑门,出蜀道
 6064次 (广元-宝鸡):巍巍秦岭,雄壮北宝成
 L87次 (宝鸡-西宁西):跨越西陇海,走马上兰青
 一路奔向奇迹---从西宁到青海湖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茶卡盐湖行
 7581次 (柯柯-德令哈):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L9820次 (德令哈-西宁西):再见,西宁
第六章 湘黔桂三省画个圈
 1373次 (上海南-吉首):一直往湘西开
 1257次 (怀化-凯里):黔东南民族风情
 镇远     
 黔东南民族风情
 诗意肇兴     
 邂逅世外桃源
 在阳朔的日子
第七章 老火车游走在忧伤的华北平原
 5028次 (曲阜-青岛):通向蔚蓝大海
 青岛不够新奇的流水账
 许昌小火车 (许昌-郸城):最长的窄轨小火车
 4415次 (北京-沿河城):都说沿河城风景美
 4416次 (沿河城-北京):好马也吃回头草
第八章 上海周边仍然有绿皮车么?
 1461次 (北京-上海):永远的神车
 记忆中的神车
 两条腿丈量铁路:小走南何支线
 5218次 (泉州东-龙岩):被遗忘的国际化古都市
 杭州通勤火车 (南星桥-乔司):0元的铁道旅行
 7102次 (中华门-南京西):乘绿皮车郊游南京城
 浦口老站: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
第九章 火车杂谈
 1.绿皮火车,哪里有的坐?
 2.火车是异地恋人甜蜜与忧伤的载体
 3.绿皮火车---遥远的乡愁
 4.乘绿皮车的老外
 5.火车票的故事
 6.无谓事物的迷恋者

编辑推荐

海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火车的时光慢游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风光旅行合一
  •   服务很哈珀
  •   正在口味中!~
  •   老火车的时光漫游
  •   慢生活的好选择,做过几趟,喜欢
  •     没上大学前我没有坐过火车,第一次坐火车是卧铺上铺,果真只能卧着。T155/6/7/8,新空调特快,号称江苏人民北上的首选车次,夜车,早上6点多到北京,下午1点到沈阳。 多少次满怀期待的上学与回家,有过连站18个小时的煎熬,刻骨铭心。多少次想在车上跳下去,因为我讨厌坐车,坐车的空气太压抑,会让人心烦意乱。看完之后突然释然了,因为我也曾经做过一趟从鞍山道本溪的绿皮车,在车上的感觉确实很好,回想间我突然发现我曾经错过了许多美好的失误,我想再坐几年火车,最好是那种人不多的绿皮车,在初夏,打开车窗远看东北刚发芽的苞米地,一个个光滑的小山坡,偶尔穿越铁路有些浑浊,但如镜子般平静的河流,我会怀念这一段特殊的旅程,我的青春从此开始上路,不再畏惧,带着享受,不要特快,空调,有的只是自由的车厢,宽阔的原野,茂密的森林,舒畅或沉思的心情。2013年的初夏弥留之际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篇,我将牢牢记住这段时光,有过波澜,有过彩虹。生活刚刚开始我们在孤独路上心心相印。
  •     每一次旅行,会让人对这个世界的爱越来越浓烈,你会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世界有无限的温存和可能性。绿皮火车已经渐渐苍老,也许它将步古老蒸汽机车的脚步离开我们的生活。直到看到这本书,让我开始追怀童年里坐过的那些绿皮火车,where have all they gone?
  •      这本书是在从广州往汕头的“新空调特快”的软卧包厢中看完的。去汕头的时候看了一半,从汕头回广州时又看完另一半。在看的时候有点想笑,因为自己所搭乘的火车及软卧,无疑是作者在旅行中最抗拒的乘坐方式。
       对于火车我还是颇为熟悉的,多年来从汕头到东莞、到广州,都习惯乘搭火车。儿子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搭火车了,只要一上火车,他就目不转睛的看着周围的一切,非常好奇。也是在他迫切的语句中,我才知道“红火车”、“蓝火车”、“绿火车”之类的外观区别。很惭愧,在我的眼里,只有“火车”、“汽车”、“飞机”之分,而到底这些默默为我们辛勤工作的火车,是什么颜色的,竟然还要通过一个几岁的孩子的眼睛才观察得到。
       从这样的角度说,写下这一部《老火车的时光漫游》的作者,无疑拥有一双如稚子般纯真的眼睛,所以,他才能从这被人抱怨的、带着臭脚丫味和汗酸味的行走缓慢的老火车中,找到最美最朴素的旅行乐趣。
       记忆中,我似乎没有搭过绿火车。自己常搭的这条路线一直都是“新空调特快”,广州到深圳的是“和谐号”动车,广州到湖南的是高铁动车。再远的,拉萨到西宁,似乎也是空调车吧。至于其他地方不是飞机就是汽车。因为每次旅行的时间都不长,不可能花一两个月漫游,只能争取最快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所以,慢悠悠的绿火车便不在考虑之中了。
       现在年纪稍大,更追求享受,从硬座也改成了软卧,似乎更喜欢用小小的包厢,将整个喧哗的世界拒之门外,让自己的旅途清净。但是,在这一隅小天地里,当我看着这本书时,心里还是忍不住一种激动。
       作者以35段绿皮火车之旅为章节,写下了他在整个中国行走的过程。文字非常纯朴,读来犹如一股清风扑面,清新异常,令人心生向往。
       在他的文字中,多年来旅行时所带的奢靡之风,突然就被吹走,于是开始思索,我到底失去了什么。
       似乎失去的是在他的笔下描述的那种亲切与温暖,那种在旅途中结识陌生人的喜悦和快乐。我用纸醉金迷的华丽,把自己包裹起来,放弃了那种体会生活真谛的幸福感。
       于是,旅行仅仅成为一种放松的方式。住华丽的酒店,吃山珍海味,去景点行走……这些不是真正的旅游。
       旅游应该是如作者那般的,因为疯狂的痴迷老火车,而不惜一切的去体会他的喜和乐,幸福与痛苦;在行走的沿途中,结识许多善良和真挚的人,点缀彼此生命的章节;是回味和感受当地的风情与民俗,印记在自己的脑海中……我喜欢作者的行走方式,敬佩作者的用心良苦,欣赏他的生活方式。
       朋友看到这本书后爱不释手,我许诺写完书评后送给他,但是,此时又有些不舍了,我想,还是重新买一本送给他吧。至于手中的这一本,我要留着,等待自己去行走时,也搭乘一次生命中的绿火车。
      
      
  •     究竟有多少人会“把每一次旅行当作和这个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乐于在“用心灵去丈量大地”的旅途中漂泊?
      
      有个很酷的名字“巴伐利亚酒神”的,喜爱乘坐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沉醉于“在路上”的感觉的旅行者齐栋认为,旅行更像人生的缩影——才相聚,旋即又别离,而美丽的东西都留不住……
      
      谁说不是呢?无论是人生抑或旅途,我们常常会有惊艳或者突然被幸福、温暖、纯净等妙处深深打动的时候,但徒然无奈的是,美好的感受却总是转瞬即逝、无计可挽留。
      
      或许正是这些旅途中的思考让作者悟到:“乡愁,并非异乡人才有乡愁,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一些珍惜却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是啊,乡愁。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韶光的流逝,无数的人们曾怀着对于故土、家乡的眷恋漂泊在外。乡愁,是堪比爱情的永恒主题。
      
      为什么我们会有乡愁?
      
      故乡,至少在我们的想象中,是那永远有着我们从小吃惯的家乡风味、习惯的生活方式、无论成功亦或平庸甚至失败都会毫无保留地接纳你、予你以温暖的庇护的、藏着心底最幸福、最美好、最珍惜的回忆的地方,所以,顺流、逆流,高兴了、失意了、累了、找不着北了……我们总会因为各种甚至常常截然相反的理由,想念故乡。
      
      在乡愁沁入肺腑浸润着所有思绪的时候,或许我们才会领悟到,出于贫困或者平庸,当现实的生活不堪承受的时候,人们便渴望着“生活在别处”,不止如此,我们也常常渴望着“生活在它时”,如同有人把这种冲动充满诗意地表达为:“一定有一些马,想回到古代……”
      
      古代有什么好?古代可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千余年后的我们行吗?别忘了问一问那些房奴、孩儿奴的意见,而且,此时此地,“弄扁舟”恐怕也不太可能是你可以自由自在想弄就弄的事情了。所以,很多时候,在我们如饥似渴、急不可待地追求着“幸福”的时候,很可能我们已经跑过了头却不自知。
      
      当初我青春年少,开始“追求真理”(想明白点儿事理)的时候,我也曾经想弄明白“幸福是什么”这样有些“终极”的问题。那个时候,有一些很伟大、很“正确”的说法,比如说“幸福在于奉献”,这样的说法也对也不对——如果这个说法没有前提条件的话,奴隶岂不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个时候我读到了“渔夫与游客”的故事:一个游客看到一位在海滩上懒洋洋躺着晒太阳的渔夫,便劝喻他应该勤奋一些,多出海打鱼以求发家致富,渔夫追问游客发家致富后要做什么,游客说这样你就可以闲来无事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
      
      你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个故事的精神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我得说明一下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初),很自然地,当时我也被这个故事搞晕了头,想了很久也没完全想明白。当然时至今日我已经“不惑”了,就会明白这个故事的背景很重要——这个故事想必发生在欧美已经“小康”了的时代,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原始积累”的残酷年代。
      
      时至今日,差不多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大国崛起”了,回过头来再看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网上已经有了很多个不同的版本了,但是我觉得,我们领导还是没有弄懂“什么是幸福”这个很有终极意味的重要问题(说这个问题很终极,因为它涉及到“国”是拿来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我们需要有个“国”在我们上面来决定我们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尽管已经有人声称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了,但是地方与部委官员们追求“政绩”的惯性仍然在迫使本该唾手可得的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
      
      有一次我的文章里提及王小波对我们的启蒙时,曾经有网友表示过很不屑。无论如何我得承认,尽管当时我买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但是一直静不下心来仔细阅读,是小波先生的文章让我知道了“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个道理,并且通过先生的文章使之深入我心。
      
      是的,幸福可以是奉献,也可以是占有;可以是劳作,也可以是享受;可以是悲悯地普度众生,也可以是横向比较后的沾沾自喜与得意,或者努力竞争上位……只要是自由的选择并且不伤害别人的合理利益就行。罗素先生这句话出自《西方哲学史》书中《艾拉斯摩和莫尔》一章,在原文中他主要批评的是莫尔的乌托邦社会里生活的单调枯燥——“可是必须承认,莫尔的乌托邦里的生活也好像大部分其他乌托邦里的生活,会单调枯燥得受不了。参差多样,对幸福来讲是命脉(另一种翻译),在乌托邦中几乎丝毫见不到。这点是一切计划性社会制度的缺陷,空想的制度如此,现实的也一样”。
      
      我们的祖国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便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脱胎换骨般的前进,比如我们的火车由提速而空调、进而动车、继而高铁;比如我们的城市由旧城改造到城市更新,拆迁与营建高楼大厦几乎全部吞噬了历史的积淀与痕迹……由于这种改变过于快速与彻底,造成了相当多的人民跟不上步伐,以致迷失了方向,开始怀念那再也回不去的往昔时光。
      
      不,这既不是想自虐以重复过去的苦日子,也不是纯浪漫图个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炫耀资本……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就是喜欢慢的权利”,这不仅是因为有些人喜欢“诗意的生活”,而且因为“如今对于青岛、淄博、潍坊等地的人来说,进沪的唯一选择变成了高铁。对于这些地区的人来说,选择慢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而我们都知道,大致上,绿皮变红皮票价差不多要翻番,红皮变高铁的话更离谱。说实话,我真的弄不明白,用取之于民的钱大建高铁然后用各种手段逼迫人民花高价“被高铁”是什么逻辑。逻辑啊逻辑,我们的教育里面最回避的科目之一就是逻辑。
      
      所以读者要懂得,作者真正要说的话常常是在意象之外的,如同他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言说的那样,“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路上的风景和沿途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是的,在一段段或美丽或有趣或艰辛或无聊的旅程中,作者对于旅行的意义是有很深的体悟的,他说“好玩不好玩永远是个人化的认识,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也都不一样”,嗯,每个人的天性、阅历、世界观、人生观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必太在意他去过了哪里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我觉得,他从中收获了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通过阅读所能获得的“思维的乐趣”。
      
      作者动情地告诉我们,“这个国家无数个年轻人正放下书本,忘掉职场中的烦恼,流连在一个又一个火车站,一个又一个国道路口。”
      
      年轻人们都怎么了?
      
      作者指出:“旅途劳累或许是为了能够找到属于自己心灵栖息地的所在”,而总有些人们会厌倦高科技的新事物,情不自禁地“怀念已经消逝的老旧东西”。实际上,“迷恋风景,迷恋过去,这都是借口,其实是不愿意承认并且正视大城市的种种不如意”。
      
      大城市、大都市!这是我们国家如今高速发展的目标与趋势,城里的人习惯了便捷的都市生活,即使厌倦了却也根本无法割舍离弃,城外的人目迷于五光十色灯红酒绿,即使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要拼命挤进来……可是,作者在行走中却发出了天问:“城市真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吗?”其实,生活在这些新兴都市里的人很容易就能与作者一样感受到,“大部份人在生存的压力面前,已经很难再保持一种缓慢的生活节奏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要求“时代的发展应该给人保留更多的选择余地”。
      
      这实际上正表明了人民已然厌倦于总是难以捞到真正好处的“高速发展”,他们正在要求幸福——可以自主选择的多元化社会而不是“尽善尽美”却单调枯燥的理想国。简而言之,即大众正在日益厌恶“被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忍受为了可望却总是不可即的伟大目标而万众一心地“无私”奉献,他们开始要求“幸福”的承诺现在就马上兑现。
      
      一直以来,自身的经验都使我相信,人一生最喜爱的口味,是小时候习惯了的家乡风味,而或许我们最向往的生活方式,也是小时候习惯的生活方式吧。
      
      与“巴伐利亚酒神”一样,我小时候也曾多次乘坐绿皮火车往返于京沪线上,即使在卧铺车厢里,我也喜欢长时间坐在窗边看“风景如清风迎面而来”,甚至穿越傍晚时随着光线而朦胧暗淡直到完全看不到的景物,通宵守候窗外偶尔倏忽来去的那一盏盏照亮黑暗的温馨夜灯……
      
      我记得看到过杨柳青的农人赶着猪在路上走,也记得唐山大地震后天津一座拐大弯的铁路大桥下那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抗震简易窝棚……在那个年代,被齐栋称为神奇的“时光机器”的黝黑锃亮、浑身充满了力量与机械的美感的蒸汽机车还是货运火车的主力,江苏无锡的舅舅带我去工作场所近距离观看蒸汽机车时还特意嘱咐我,火车拉响汽笛时要塞住耳孔张大嘴巴跟着呼喊,以防被那无可匹敌的巨大声浪震聋了耳朵……然后是蒸汽缭绕中崭新的黑红二色的巨大铁轮与曲轴那充满了力与美的运动……前尘往事一时间纷至沓来、历历在目……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还是个初中生的我就曾骑着自行车从北京火车站沿着铁轨一直骑到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琉璃河,而89年,当理想破灭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永远离开了那个伤心地。那年来到深圳的时候,广州与深圳之间一百公里多点的铁路上还有全程要花四五个钟头的站站停的绿皮火车呢……
      
      随着时代越来越快速的发展,蓦然回首间,除了天安门城头的伟人像和两旁的标语外,似乎世间已再难觅儿时熟悉的景象。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老了,越老越是容易怀旧嘛。实际上,我终于慢慢发现,我们逐渐被飞奔的时代抛离,甚至难以寻觅可以安放灵魂的旧时风物,以至于连自身的存在感也不知于何时失落去了。很多时、很多事,我们都成了“被”生活的傀儡,成了被时代裹挟的行尸走肉。我根本不敢重回江南水乡儿时那快乐老家,看到电视里那光怪陆离、高楼林立的跟家乡同名的那个城市,我害怕自己站在街头恐怕会像“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小孩一样只能以哭泣来表达心中的惶惑。
      
      在我们被迫付出高昂的税收与票价以对于大部份普通百姓来说毫无必要的“高速”旅行的时代,在我们“收入”的人民币数字越来越高但可以买得起的东西却越来越少的今天,自嘲怀抱着“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的旅行者齐栋用这本似乎是游记的小书大声呐喊:“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旅行、拥抱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么?”是的,我们希望保有绿皮火车那样的旅行方式,不仅是为了可以吹得到自然风的美妙与自由自在的感觉,更是为了能够以“符合大多数普通百姓实际拥有财富的票价”旅行。幸福感或许并不遥远,只要领导们努力保留多种多样足够丰富的生活方式使得人民可以自主选择。这样,或许我们就会少些怀旧的怅惘,多些对当下时代真心真意、心口如一的赞颂与热爱。
      
      有时候,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想,或许应该取消铁道部,由各省独立运营的铁路线可能会保留更多的特色,并且定价更符合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防止以举国之力肆意扩建高铁导致的通货膨胀无情地掠夺还远未达到最起码的温饱线的广大人民群众。说到这一点,我就真的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一面投入数万亿建设着那“不知究竟有多少人日常旅行时会选择乘坐”的高铁,一面却号召城市居民捐款给乡村小学生买午餐?
      
      说实话,我常常惊诧于日益臃肿的公务员队伍以及越来越多的报考公务员的年轻人——做官难道真的是一件那么容易混的事情么?“责任”真的是一个轻松到无所谓的问题吗?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官员来替我们作主么?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一直很以“替别人作主”为费力不讨好甚至风险颇大的蠢事,却不知我们领导为何一直屡败屡战乐此不疲。若是纯粹出于智商不高及善意热心,犹为可恕,但应勇于认错并让贤,并真正大力精简公务员队伍;若是自恃手段高强视天下百姓如砧上鱼肉待宰羔羊的话,恐怕终究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而已。
      
      诚如作者所言,“旅行的意义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路上的风景和沿途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或许,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能占有多少而在于你体验过什么,国家的意义不在于GDP的排名而在于国民的幸福感,读书的意义不在于了解了多少知识而是能不能懂得点真正的道理……
      
      说起铁路与火车,对于困顿在当时当地的人们来说,那常常意味着远方,意味着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生活,意味着梦想与机会……因此谈到铁路与火车,便无可避免地要谈到2000年贾樟柯讲述80年代的著名电影《站台》。作为行者,齐栋对于《站台》的品味是深刻而到位的:为什么年轻人都渴望着离开家乡?因为他们渴望着“超脱平庸的生活”,而火车“正代表着一种能够碾碎这无奈现实的某种东西”。遗憾的是,十来年过去,尽管很多东西已然面目全非,但最需要改变的一些东西却仍依然故我……
      
      我又想到作者记述的在从柯柯到德令哈的火车上,那个打破“规矩”让作者和老陆进入铁路职工家属专用车厢的男列车员。这个细节里有些东西挺值得咂摸滋味的。撇开“人民建造并供养的铁路旅客列车上为什么竟然有人民不能进入的铁路职工家属专用车厢?谁才是人民铁路的真正主人?”这些问题不论,为什么那位男列车员会对作者和老陆“网开一面”?从他后来特意问作者是不是传说中的“驴友”来看,可能是触动了心中的梦想,因而瞬间有了些心软吧——每个人心里不都藏着一些梦想么?
      
      当今世界,合作正日益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而沟通则是消除隔阂把事情做好的不二法则,可是,在这个一意孤行自顾自飞奔的年代,有什么好办法才可以让领导与人民相互走进彼此的“旅程”中,同舟共济以求幸福,而不是攫取尽可能多的资源以备覆舟时弃船?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领导们成魔还是成佛我们决定不了,但是且记取“巴伐利亚酒神”一言:“我们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努力向自己证明着一种在生活挤压下的某种倔强。无论幸运抑或不幸,彼此皆深信不疑的是:太阳总会再次升起,在人生旅途中的每一天。”
      
      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在行走中思考着的有着浓郁的诗意、情怀与生活气息的小书。读到酣畅处,我情不自禁去查这位“巴伐利亚酒神”的底细,果然,比我小一圈,同一个属相,同一个星座,难怪,一样是性情中人^_^
      
  •     我不是一个有铁路情结的人,但这本书依然读得我有点热血沸腾,有一种想要马上去体验一次绿皮火车长途之旅的冲动。
      
      从小成长于一个没有山只有水的江南小镇,火车对我来说比小船更加陌生。生平的第一次坐火车已经是高中毕业了,那个暑假人生中第一次坐上火车一路往北,从苏州到北京,K字头列车,一个晚上的硬座,一路上所有的人和事于我而言都是新鲜又好奇的。
      
      但是毕业之后,生活中却开始上演不断“在路上”在情景剧,或是工作或是旅行,不断往返于各地,火车也自然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这些年也有幸亲自体验了中国铁路非凡的速度。沪杭动车始发的时候正好要去杭州出差,于是有了第一时间坐上动车组的机会。之后又有了高铁,从上海到南京从3~4个小时一下变成了1小时13分钟(在高铁没有降速的时候),从上海到北京都只要不到5个小时。这对于长期在路上奔波的人来说,确实是好事。
      
      我自己的唯一的一次绿皮火车经历,也是在工作之后,有一年从苏州到上海,车票很紧张,最后买到了一张慢车的站票,7块钱,便宜到不可思议。上车的后一看更呆了,不是说站票吗?怎么每节车厢都这么空荡荡,只有少数的座位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人。随便找了个空位坐下,然后心里默默想着,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绿皮火车啊!最后更让我惊喜的是,火车非常准点的到达了上海站。虽然已经不记得当时那班火车的车次了,但是绿皮火车给我留下的是一段有趣而美好的回忆。
      
      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绿皮火车只在始发站出售坐票,顿时揭开了那个困扰了我很多年的疑惑。大概因为绿皮火车那个的铁路系统还没有全国联网这样的手段,所以也无法知道到途中各站的售票情况。但是现在这样标准化的售票系统,从一个方面来说却是让人失去了惊喜的机会。
      
      同样生活在这个超快节奏的“魔都”,有时候想慢下来都觉得不可能。如今看来,我几年前那趟苏州到上海的绿皮火车之旅也几乎成为了绝唱,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列车就如这两座城市的发展一样,变成了一场速度之争。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旅途中的半个小时和一个小时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对于火车来说却是高铁和绿皮车的巨大差距。
      
      很欣赏作者旅行的心态,就跟这慢悠悠的绿皮火车一样,不是为了追逐什么,而是追随着自己的内心,用最生活的方式去旅行。我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旅行,不过是换个地方生活。这句话在作者身上有着最好的体现。
      
      读完这本书,让我这样一个非火车迷顿时有了火车情节,好想去体验一回嘉阳的小火车,好想去见识一下东北的蒸汽机车,还有那些让人充满遐想的车站名字,都足够成为一场远行的理由。虽然短时间内无法去体验绿皮火车的快乐了,但好在一场异国的火车之旅正在等待着我。
      
      希望以后自己能有机会,沿着书中作者的某条路线,去感受一番这样的“老火车,慢生活”。
      
      
      
  •     我对于绿皮火车的记忆,停止在了去大学的路上和去西安的途中。上大学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火车的情形,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目不暇接地注视着窗外的风景,看到旁边的人睡得乱七八糟的模样,我甚至都替他们惋惜,路边的风景怎么能这么浪费地错过呢?无论车速快慢,我都不眨眼地盯着窗外,想把那个我未知的世界全部收进眼底。家乡虽然越来越远,而梦想却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忐忑不定。大二的一个假期,我和同学结伴去了一趟西安,那是我另外一次关于火车的深刻记忆。那一次旅程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原来人可以被挤得很扁很扁!现在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人在只能一只脚支撑重心的情形下,居然坚持了二十小时!那就青春啊,没有神马不可能!任何的不可能在青春都会变成可能。
      
      曾经的绿皮火车,作为一种可以通往远方的象征,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事实上,作为一种工业革命诞生的重要交通工具,曾经的绿皮火车也的确实现了许多人到远方去的梦想。今天,虽然有了高铁、航空等更快捷更舒适的交通工具,“绿皮火车”却依然能够打动和吸引许多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嘉阳的小火车,嘉阳的小火车作为硕果仅存的蒸汽小火车,被称为“工业革命的活化石”,正在吸引着许多人去体验一次充满时代感和历史感的旅行。
      
      还记得中学的地理教科书,那被称为“三纵”“三横”的铁路线,就像六条主要的经脉一样分布在雄鸡地图上。虽然地理老师绘声绘色、慷慨陈词,但是那时的我关于铁路的印象也只能是起于地图、止于地图。作者的这35段绿皮火车的旅行体验,让我羡慕不已。它应该是许多人的梦想,包括我自己。我想,如果我要开始这样的一番旅行的话,我一定要从这“三纵”“三横”开始。作者在每段旅行的前面都给出了列车班次和车票信息,在每段旅行的后面又都给出了路线建议,还温馨提示:杀价!O(∩_∩)O哈哈~ 然而不得不说,往往是旅途中那些不是很愉快的经历加深了我们对于旅程的记忆。就像大学时的那趟西安之旅,拥挤成了最难忘的记忆,也成为我定义某个生活时期的清晰标记。
      
      坐火车会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而且还会有一种真实地走过每一寸土地的感觉,因为铁路线是在我们的脚下延伸的。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也很期待自己能开始像作者这样的旅行。期待森林、雪山、草原、河流、蓝天、白云从我的什么飞驰而过,期待脚下的路随着心情无限延伸。
      
      
  •     
      7月初去云南旅游,事先托朋友买昆明到大理的火车,朋友说都是绿皮车呵。当时,心里呆了呆,想“什么是绿皮车?”旋即回过味来“就是小时候乘坐的没有空调的火车吧。”脑子浮现出拥挤的人群、闷热混浊的空气。生活在长三角,以为全中国的火车都空调化了呢,真是难以置信,居然还有这么老的火车在正常运行哎。结果因为没有什么选择,也只好买了绿皮车的票。等到上了车,舒口气: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车是旧,但车厢里尚整洁,因为是夜间车,全都是卧铺,人人有的睡,就不会人挤人了。而且,昆明大理丽江一带,夏天也不热,无需空调。并且有一个空调车比不上的优势:可以开窗。
      绿皮车的这一优势,被本书作者屡屡赞美,打开窗,呼吸原野的新鲜空气,享受变幻的风景,美得很呐。此为本人和作者的同感,还发现另一个同感,那就是对大理的赞美: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除此而外,找不到更多的同感,多的是我对作者的羡慕。能够享受乘绿皮火车转悠的乐趣,该有对生活多么深重的迷恋啊。再说,他怎么就运气那么好,到处碰到好人。
      其实,不是作者运气多么好,而是他的善意和心地的单纯,注定了总是能够获得具有同样品质的人的回应。这一点,也是他能够从绿皮车的旅行中,收获大量的快乐,而多数人却难以复制的原因之一。
      至少,我是不太可能以绿皮车作为自己旅游的首选交通工具。这也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虽不可能亲身体验,到底还能跟随作者来次绿皮车的神游。
      坐绿皮车,省钱为一大好处,人与人交流简单为另一优点,还有,绿皮车可以把你带到无数的小站,那些特快、动车、高铁决不会停的站里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请看被作者誉为“最牛的一张火车票”:从东方红开往太阳升。呵呵,不是说笑,在东北平原,实实在在有个叫作“东方红”的小站,曾经是中国铁路的最东端,太阳升是另一个小站。
      此外,绿皮车还有个被多数人视作缺点,但为作者着力推崇的特点:慢。西昌南到成都,500多公里,要停61个站,耗时15个小时。换我去坐这趟车,非崩溃不可。作者却乐在其中,他看满车各色旅客,跟对面的彝族男孩聊天,欣赏窗外转瞬即逝的崇山峻岭,期盼着到嘉阳后与蒸汽小火车约会。
      作者以绿皮车之旅告诉我们:溢满热爱之情的心灵,能够感应到最棒的风景。
      
  •     我一直相信,作者在乘坐绿皮火车的时候,是一边看风景,一边听着iPod的(他自己坦言他的装备中有这玩意儿),而其中的歌曲,多数是民谣——是游吟。看过了不少的旅行书,这一本,格外有诗意。诗意的思索和探寻时刻从文字中渗出,偶尔爆发式的诗意的挥洒让人怦然心动。作者的出游不是为了做交换生,不是为了打工,不是为了追寻或伴随某个人,更不是因为受资助写书而刻意为之。绿皮火车的出行,也许就是一种纯粹诗意的体验,一种累计几百日几千公里的壮游。君不见婴儿们总是在大人怀中挣扎着要去户外耍;小孩子一听说要“出远门”便格外兴奋;对辛劳日久的亲人和自己,最好的奖励便是出游;最有趣的生活,永远在路上。《孤独星球》的作者惠勒夫妇认为旅行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地球生物的本性。旅途中有新起的感受、神奇的发现、生活的改观,以及,对人生的超越。旅行的意义?不必问,那只是一种活着的方式。
      绿皮火车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不适”、“脏乱”和“慢”其实是与诗意并存的。为旅行而进行的乘坐,势必要选在恰好的时候:季节、时令,以及,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疏远它们,甚至永远放弃它们后,这样的乘坐,才可以更安静、更洞彻地去观看沿途的风景,去互动人与人难得的贴近与坦诚。大学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徒步穿行北京郊县和城区,在郊野的车道与田垄间远观云天山树,在城区的各条小路和胡同间经略各色的人间烟火。所有那些明灭闪耀的记忆虽然微小,却是刻骨铭心一直不忘,真是一种莫名的执著的感动。我相信,绿皮火车体验之旅给作者带来的感受,跟我的徒步行走是一样的。每当那样超然行走的时候,所有的纠结、不悦、压力,全都不存在了。那是灵魂最彻底的释放,我们不需要背负什么,不需要承诺什么,没有人认得我们。我们回归最自在最快乐的赤子之心。
      对于旅行,总有两种论调在针锋相对。一种是提倡人生不要太紧张,无论如何都要“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一种便是提醒人生还有许多的责任和义务,奋斗挣扎比没心没肺地东走细看更有意义也更“值得”。——没有发现吗?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言论都默认为,“旅行”,指的是去境外的,需要一定花费的,去国不怀乡。而酒神的这本游记,讲的全是在神州大地上山川风物。从东北到西北到西南,湘黔、华北、东南。尤其普通人不熟悉的边境之旅:充满俄国童话色彩的满洲里、让人瞬间遥想唐代民族交流史的东京城、神秘的西夏国……那些总是想着国外有多好、外面的风景多灿烂的朋友们,可曾想到,其实你知道却未必意识得到神州大地有多广袤?其实你不知道的美丽的故园风景远远超过你了解到的他乡画卷?
      仍然回到旅行。没有人不向往旅行,但是,中国人,总被批评为“最不会玩”。大多数的国人出游,在乎行程的舒适度,在乎照相留念(以及留念之后发微博),在乎是不是有效率的能在几天内玩多少景点,还尤其在乎购物。以上在乎尤其适用于出国游。旅行,难道就不能只是出去,到远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跟别人聊一聊?而无论你是骑车还是搭车还是飞机还是绿皮火车还是多种交通工具交替,只是享受在路上,享受与这个世界交流,享受悄然邂逅的惊喜,享受某些惊鸿一瞥飞越过生命的动人风物,享受相比之下仿佛悄然停下来的时光,难道不就够了么?
      不会旅行的人,找不到旅行之乐的人,就是不会生活的人。
      绿皮火车、时光漫游,这两个意向结合,成为这本书的书名。但我真心觉得,其实作者未必多么迷恋于绿皮火车这种东西。绿皮火车,其实就是诗意、宁静、舒缓的象征。而一辆辆的绿皮车已经或正在被更多更快的列车所代替,宁静和舒缓,那种与天地清风近距离接触的活泼体验也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罕。从这个意义上说,乘坐绿皮火车的时光之旅,将是永不再复现的发现体验之旅,是对我们少小时候关于“出行”的直观记忆(那种惊喜和震撼)的最后纪念。
      
      即使有一天,所有的绿皮火车都消失了。我相信,作者还能以另外的方式在路上,到别处去。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旅行,去拥抱生活,就是一种幸福。我们必须知道并且学会这种幸福。
      离开,经过,回归。生活。
      
      
  •     老火车对于我来说是一段幸福的时光,少年时期从多雨的江南举家迁徙到湿热的南部,最先的方式就是坐着“咣当咣当”的火车晃悠上个两天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一路上车厢里不啻于是一个小小的社会,从相互认识到分手别离,会上演形形色色的故事,甚至会上演爱恨情仇,是我儿时最爱的娱乐!
       看这这本书,我不期然会想起“慢生活”这三个字,在如今分秒必争的匆忙世界里,飞机几乎是大家出门的第一选择,其次就是高铁,反正一切以快和迅速为主,而坐着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出门已经是一种几乎被精英族放弃的方式,而对于我来说能够坐着绿皮车晃悠晃悠的去向某个远方(特别是铺位上防止滑落的设备是两根皮带的那种绿皮车),是一种奢侈、一种梦想,而这本书的作者能够把自己的爱好、梦想和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在我眼里是一种幸福和幸运呀!
       “巴伐利亚酒神”按照地区把火车线路分为北极(大连到绥芬河)、乌苏里江到黑龙江、西夏王国(通辽到青铜峡)、新疆、西南铁路、湘黔桂、华北平原和上海周边,最后还加了一章杂谈,把我好好的馋了一把。书里提到很多地方我是从来不知道的,孤陋寡闻的我是一个纯粹的大城市动物,无趣而忙碌,每天都不会抬起头看看路边的大树,就象作者说的,我们不愿意承认并且正视大城市的种种不如意,可是我们又不能彻底和城市一刀两断,虽然向往自由的生活,却又不能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纠结着纠结着就老了,绿皮车的梦就远了!
       书的每一节的开篇都介绍了这节作者坐的火车的车次、始发站、终点站、价格、里程和时间,给读者以参考,每一节的结束都有作者给读者特别提出的“旅游小提示”,很实用,让看了本书有去坐绿皮车的冲动的读者有个参考!
       其实这不光光是一本旅游指南,书里有很多作者的感想和思考和读者交流,也有很多人生感悟与我们分享!
       其实对于我来说绿皮车不光是一种旅游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有些人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自己的梦想就是一种幸福!
      
  •   真心说,在看过那么多流水行记(出书了的以及未出书的)之后,这一本算狠有文艺感的了。抒的情全都让人感同身受。引的歌词也让人很有去搜索原曲的意愿。
  •   据说欧洲、台湾阿里山等地方都把乘坐老火车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特色之绿。国人现在还没有习惯慢生活。
  •   写得很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