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居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雍振华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前言

  秦以前,相传中华大地上主要生存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连年不断的战争,最终华夏集团取得了胜利,上古三大文化集团基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强大的部族,历史上称为夏族或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在东南地区还有一个古老的部族称为“越”或“於越”,以后,越族逐渐为夏族兼并而融入华夏族之中。  秦统一各国后,到汉代,我国都用汉人、汉民的称呼,当时,它还不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直到隋唐,汉族这个名称才基本固定下来。  历史上的汉族与我国现代的汉族的含义不尽相同。历史上的汉族,实际上从大部族来说它是综合了华夏、东夷、苗蛮、百越各部族而以中原地区华夏文化为主的一个民族。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带又出现乌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南方又有山越、蛮、俚、僚、爨等族,各民族之间经过不断的战争和迁徙、交往达到了大融合,成为统一的汉民族。  汉族地区的发展与分布  汉族祖先长时间来一直居住在以长安京都为中心的中原地带,即今陕、甘、晋、豫地区。东汉一两晋时期,黄河流域地区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永嘉之乱后,大批汉人纷纷南迁,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当时大量人口从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他们以宗族、部落、宾客和乡里等关系结队迁移。大部分东移到江准地区,因为当时秦岭以南、淮河和汉水流域的一片土地还是相对比较稳定。也有部分人民南迁到太湖以南的吴、吴兴、会稽三郡,也有一些迁入金衢盆地和抚河流域。再有部分则沿汉水流域西迁到四川盆地。  隋唐统一中原,人民生活渐趋稳定和改善,但周边民族之间的战争和交往仍较频繁。周边民族人民不断迁入中原,与中原汉人杂居、融合,如北方的一些民族迁入长安、洛阳和开封、太原等地。也有少部分迁入陕北、甘肃、晋北、冀北等地。在西域的民族则东迁到长安、洛阳,东北的民族则向南入迁关内。通过移民、杂居、通婚,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间加强了经济、文化,包括农业、手工业、生活习俗、语言、服饰的交往,可以说已经融合在汉民族文化之内而没有什么区别。到北宋时期,中原文献中已没有突厥、胡人、吐蕃、沙陀等周边民族成员的记载了。

内容概要

民居是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民居常常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江苏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因而造就了当地民居的典雅和精致。虽然密切的交流使江苏民居在宏观上已趋于同一,但如同民风、习俗始终顽强地保留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样,不同地区特殊的处理手法也使江南、宁镇、江淮及苏北的传统民居在统一中显现出差异与变化。    本书首先对江苏的风土、气候、历史、文化做了扼要的介绍;继而回顾了江苏从民居到聚落、村庄、市镇、都市的演变概况,并介绍了它们的风格与特征;再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江南、宁镇、江淮及苏北四大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居实例予以分析,探讨它们的空间格局、结构方法以及装修特点,以期让读者有一全面、概括的了解;最后就传统民居、历史村落、城镇、街区的保护提出作者的见解。

作者简介

雍振华,1956年9月生于上海,1982年1月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3月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苏州科技学院建筑城规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建筑史、古建构造、建筑文化、中外造园史、园林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现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苏州民族建筑学会理事、苏州风景园林学会理事、苏州香山帮营造协会理事。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一章  江苏民居总论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条件  第三节  历史沿革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五节  文化经济第二章  江苏民居演变概况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江苏民居    一、江苏北部地区的原始民居    二、江苏北部地区的上古城池    三、苏南地区的原始民居与聚落群  第二节  先秦时期江苏的城池    一、淹城    二、吴大城    三、江南城址的特色  第三节  汉、魏六朝的江苏民居与城池    一、明器中的民居    二、考古发现的城市聚落  第四节  唐宋时期江苏的民居建筑    一、住宅形象    二、扬州故城  第五节    明清时期江苏的住宅与聚落    一、民居建筑    二、宅邸园林    三、市镇发展    四、明南京城  第六节  近代江苏民居第三章  江苏民居人居空间  第一节  住宅建筑    一、小型民居    二、中型住宅    三、大型府邸  第二节  村落    一、水乡村落    二、山地村落  第三节  市镇    一、市镇的形成    二、市镇结构    三、市镇网络    四、市镇特征  第四节  都市    一、都市的演变    二、都市的构成    三、都市现状第四章  江南民居  第一节  玉涵堂    一、年代考察    二、构造特色    三、装修装饰  第二节  彩衣堂    一、建筑组群    二、建筑构造    三、建筑彩画  第三节  张厅    一、居宅范围    二、风格特征    三、结构形式  第四节  沈厅    一、居宅范围    二、布局特征    三、结构形式  第五节  古村明月湾    一、古村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    二、古村的建筑特色    三、古村的建筑结构与装饰    四、古村及其传统建筑的存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古镇周庄    一、周庄镇的形成    二、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周庄古镇的平面格局    三、城镇要素与周庄古镇的空间结构    四、民风习俗与周庄古镇空间的多义性第五章  宁镇民居  第一节  甘熙故居    一、建筑组群    二、单体建筑    三、建筑装饰  第二节  五柳堂    一、建筑现状    二、建筑特色    三、装修装饰  第三节  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故址  第四节  杨柳古村    一、古村格局    二、民居建筑    三、建筑修饰  第五节  高淳老街    一、老街概貌    二、沿街民居    三、建筑构造与细部  第六节  西津渡古街    一、昭关石塔    二、救生会    三、英国领事馆旧址    四、古街传统商铺与民居第六章  淮扬民居  第一节  吴道台宅第    一、建筑组群  二、构造特点  三、装修装饰  第二节  卢氏盐商住宅    一、建筑格局    二、建筑构造    三、装修装饰    四、花园特点  第三节  汪氏小苑    一、园宅概貌    二、建筑构造    三、装修装饰    四、园林艺术  第四节  朱自清故居    一、建筑格局    二、结构特点    三、装修装饰  第五节  刘鹗故居    一、刘宅旧貌    二、刘宅现状    三、建筑构造    四、装修装饰  第六节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一、建筑格局    二、建筑构架    三、装修特点  第七节  安丰古镇    一、市街格局    二、建筑特色    三、鲍氏大楼    四、吴氏家祠第七章  苏北民居  第一节  李可染旧居    一、建筑组群    二、构造特色  第二节  户部山民居    一、李蟠状元府    二、崔焘翰林府  第三节  徐州民俗博物馆    一、余宅构成    二、翟宅构成    三、建筑特色  第四节  古镇窑湾    一、市镇格局    二、建筑特色    三、保存价值  第五节  连云港南城镇东大街民居建筑第八章  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民居建筑的存在意义    一、科学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历史价值    四、社会价值    五、经济价值  第二节  民居建筑的保护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传统建筑保护意识的产生    二、由个体建筑的保护到聚落整体的保护    三、从单一的利用到多方位的利用  第三节  当前民居建筑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影响    二、关于民居建筑和传统聚落保护中的“原真性”    三、拘泥于“模式”,造成民居建筑和传统聚落特色消退  第四节  传统民居保护原则    一、历史性保护原则    二、整体性保护原则    三、多样性利用原则  第五节  传统民居保护措施    一、对现存传统民居进行普查和归档    二、对现存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研究    三、传统民居保护意识的宣传普及    四、因地制宜地借鉴成功经验第九章  民居保护利用实例  第一节  平江客栈    一、建筑格局    二、特征考察    三、改造构想    四、社会评价  第二节  松风会所    一、建筑现状    二、修造原则    三、设计构思    四、保护措施  第三节  民居建筑保护利用的启示附录:江苏尚存传统民居、聚落(部分)一览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作者简介

章节摘录

  在元朝统治的九十余年中,江苏与我国许多地区一样,未能使社会保持像宋代那样的发展。到朱明王朝的建立,江苏又迎来新的辉煌时期。由于朱元璋的反元势力的兴起是在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因此在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割据势力后即在“六朝古都”南京建都,并挥师北上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尽管燕王朱棣即位后不久将都城迁到北京,但南京依然作为“留都”而继续对周围地区施展影响。明代前期的百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在经历了恢复、发展之后逐渐显示出繁荣的景象。当时苏南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已达到全国最高,其赋税之重也名列全国之首。  清初,江苏境内爆发剧烈的反清斗争,许多地方惨遭战争破坏,扬州、苏州等城市都曾一度受到严重摧残。由于当时的江苏尤其是苏南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所以在战争平息后不久即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以康、乾两帝南巡为契机,江苏尤其是南部地区迅速繁荣,再现并超越了昔日的辉煌。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兴起,并迅速席卷南方数省,不久建都于南京,之后与清军在江苏南部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致使繁华的江苏再遭破坏。  进入近代社会,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将香港割让给了英国,同时被迫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地开放为通商口岸。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发生蜕变。江苏因地处东南沿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率先受到影响;而当地历史上文化发达,让人们有感于清代末年的国运衰落,奋发图强,也期望用西洋文明来振兴国家,于是在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苏民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江苏民居是一部能读懂建筑的好书,感兴趣的书友可以看看。
  •   系统的介绍了江苏民居的产生发展过程及保留现状
  •   书的内容很好,对民居的阐述很全面,只是书有一节印反了...
  •   学校老师编的,内容好,发货速度快。
  •   读江苏民居感概万千,读到书后附录江苏各地民宅在录时,不觉惊奇!无锡市是一个历史名城,建于东汉初,书中在录民居只有13处,大大少于江苏各县市,更感惊奇!无锡百年来一直是工商名城,地处长三角,千年来风调雨顺,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早是全国四大米市了。而近年来强调经济发展,建立特大城市,和全国大多城市一样千遍一历新面孔。拆老城建新城,把民俗民居都没能好好保留,现在大建仿古一条街,正如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所言:拆去真古董,建起假古迹。
    读书如读历史,感谢书本还留下些老照片!
  •   概括比较全面,深度不太够. 江苏的民居本身南北的跨度比较大,风格差异比较大.本身课题就比较复杂.希望了解江苏民居风格的,值得一看.
  •   很好的一本书,图文并茂。唯一的缺点是没有放在整个江南文化的背景下是阐述这种建筑文化。
  •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编写的。内容很翔实,呵呵,如果再有一些墨线图的话就更加精彩了。
  •   有些内容觉得不很深入啊
  •   讲的东西比较泛,不是我想要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