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沈克宁  页数:22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试图将建筑类型放在城市框架和结构中进行整体研究。类型既保持了文化与传统的连续性,也提供了创新和变化的可能。在城市建筑领域,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研究不可分割。讨论城市形态学便需涉及建筑类型学,城市形态与建筑类型的这种性质还意味着城市形态反过来也决定一座城市中大量性住宅类型的选择。建筑类型和城市形态学的互补性质通过存在的城市形态与建筑类型建立起联系。建筑类型学理论强调自主现象和城市现象,这两者的关系也是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之间的关系。城市建筑学同时考虑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类型学讨论历时变迁中建筑实体与空间形式的规律性,形态学研究各种类型在特定社会文化和物质、物理环境,尤其是城市中的共时空间关系,因此类型学与形态学两者之间互不可分的性质建立了建筑与城市,类型与形态历时与共时的辨证关系。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建筑类型学  1.定义与历史:理论的建构    1.1 洛杰尔:类型与起源    1.2 布朗戴尔、布雷和勒杜:类型和特征    1.3 德·昆西:原型、模式、与类型的定义    1.4 迪朗:类型图示的建立    1.5 阿尔甘:再读解    1.6 新理性主义类型学  2.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自主结构    2.1 建筑作为自主结构    2.2 作为结构的类型    2.3 历史文化与建筑:历时与共时、结构与意义、类型与文化    2.4 类型与功能  3.类型学与设计方法:实践的建构    3.1 罗西的设计理论    3.2 普瑞尼的“元”设计    3.3 其他建筑师第二章  城市形态学  1.定义与历史    1.1 城市形态学:理论基础    1.2 意大利城市形态研究历史    1.3 穆拉托里学派    1.4 英国学派和法国学派  2.本体的城市    2.1 地理、场所与城市形态    2.2 城市持续性:科学与历史    2.3 集体记忆与心理和精神症结  3.系统的城市    3.1 地产划分    3.2 城市要素与城市组织    3.3 辩证的统一与互为定义    3.4 城市构成原则第三章  实例:理论与实践  1.罗西的城市思想:《城市建筑学》      1.1 纪念性建筑、住宅与基本要素    1.2 城市组织中的个体与城市组织结构  2.克里尔的城市理论    2.1 城市空间构成    2.2 古典城市复兴  3.“新城市主义”与类型学    3.1 新城模式、旧城改造与城市形态    3.2 杜安尼和普蕾特一兹伯格的理论与实践  4.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与城市形态    4.1 营造之制:城市建筑类型    4.2 营国之制:城市空间与形态    4.3 术书、规制与典章结语参考文献后记插图来源

章节摘录

插图:最终,在1825年出版的《艺术词典》第三卷中,德•昆西写下了“类型”的条文,他的类型概念的简单定义就是所谓的“某物的根源”。德•昆西是古希腊文明及其表现的最高形式“神庙”的忠实崇拜者,他试图重新建立起“类型”原初和纯粹的意义。建筑的“类型”曾经被定义为“先存在的根源”、起源以及原始的起因。因此,神庙类型是所有建筑的类型,也就是原始的茅屋。但是,坚持建筑的类型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模仿茅屋。相反,从严格和古典的角度讲,真正的类型概念和思想其实是一种隐喻的思想。德•昆西批评那些机械地模仿类型的人们之做法实际上是在将类型转变为一种“模式”的做法。他认为那些将类型思想限制在一种想像的模式、一种实证和明确模式上的思想和操作,实际上是将“类型”作为具有某种物理实质的思想和做法。因此,德•昆西仅仅部分地继承了洛杰尔的“茅屋”思想。洛杰尔将自然作为模型,同时也将自然作为建筑进步的原因。这样,艺术成为模仿自然的过程,模仿的原因与自然过程相联系,文化进步成为自然进步的复制活动。德•昆西虽然重复地使用了“茅屋”这个词汇,但是通过避免使用洛杰尔严格的自然主义概念,而将“茅屋”理论与人类文化中更为抽象的概念联系了起来。从而洛杰尔那种建筑起源于自然原因的理论被代之以德•昆西的人类在自然中留下印迹的理论。德•昆西认为类型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词汇,其定义可以由如下词汇来加以描述:起源、转变和发明创新,因此类型表达了某些与过去联系的特征之永恒性,它是一种知觉识别的开始。类型概念还可以被描述为“生成设计的规则”,它指导结合的过程,新要素的出现以及最终产生的模式。德•昆西将类型介绍到建筑理论中的目的是将内在于建筑中有关系统的理论思索转化为建筑设计和创造的操作工具。

后记

笔者真诚感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黄居正先生,没有他的鼓励与支持,本书无法成型。还要感谢本书编辑徐冉女士和何楠女士的精心编辑和校订,为本书付出的心血。本书的写作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感觉好像前前后后经历了20余年。笔者对建筑类型学的兴趣起自1986年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读研究生时,虽然读的是中国建筑史,但对西方建筑理论也感兴趣。中建史导师是尚廓和程敬琪两位先生,选题是《夏商周三代城市分布》皆因选修了贺业矩先生的中国古代城市史课程,对贺先生的学识和修养深深崇敬。论文完成后也呈送所里的傅熹年先生,傅先生治学谨严,研究繁忙,原没有期望先生能够读论文、提意见,出乎意料傅先生在一次聊天中谈了他的看法,说看得出写论文时间仓促,我说是三个月的精力。写论文用三个月时间,其他时间大都用在读西方建筑理论的书籍与杂志了,其中不少精力用在理解什么是建筑类型学上。当时所里的年轻研究人员中,陈同滨女士在进行西方建筑的研究工作,一些讨论是与她进行的。历史所不仅有学术气氛,而且书籍、杂志等资料丰富。当时不少有关类型学的资料刊自英国的《建筑设计》上,但这些论文并不系统,读来读去,终不得解。后来在院图书馆馆藏英国建筑期刊《建筑协会宗卷》中发现了班蒂尼写的《作为惯例的类型学》一文,这篇论文解释了我当时有关类型学的一些疑团。1987年历史所将所里研究生送清华上西方建筑理论课程,当时授课的是汪坦教授。时值历史学家程应缪先生来家中,程先生与家父在昆明西南联大时相识,得知是汪先生授课,便修书托我转交,由此得与汪先生征询西方建筑理论的问题。汪先生知我对类型学感兴趣,便将他收集的有关建筑类型学英文论文卡片送我。后来从家父处得知程先生的胞弟便是建筑界令人唏嘘的程应铨先生。笔者第一篇有关建筑类型学理论的文章完成于1988年,由于当时该理论在国内尚无人涉足,加上当时还在读书,送交的稿件很快被退了回来。恰逢顾孟潮和王明贤两先生及其他人士所办的建筑文化沙龙正在组织一个集子,蒙他们收录了该文,于1990发表在由洪铁城先生主编的《建筑文化思潮》中。更要感谢同学及友人朱建平和魏莱将我的《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一文推荐给《世界建筑》杂志社李婉华女士,并于1988年底刊于该刊。这篇文章介绍了罗西的类型学理论,类推设计方法和类似性城市思想。以后还曾于1991写过《设计中的类型学》(载《世界建筑》)和2006的《重温类型学》(载《建筑师》)。国内早期对类型学的重视还可见诸于马清运先生1990年发表在《建筑师》中的文章,随后类型学的讨论在国内相当广泛和普及,有影响的有朱锫和陈伯冲诸先生的论文,2000年后且有汪丽君女士的《建筑类型学》和汪丽君与舒平《类型学建筑》两书问世。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对建筑类型与城市形态学研究有所助益,而非起“添足”之用。本书的写作还得到友人张祖建在译名、理解和哲学概念上的帮助和指正。在此深表感谢。

编辑推荐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是建筑文化与思想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国内不错的专业书籍,推荐一下
  •   抽象啊
  •   主要梳理了欧洲三种类型学理论的发展及主要成就,这本书前半部分讲了建筑类型学的特点与方法.后半部分与城市有关,但个人认为,后面的对建筑学的没多大关系.整本书来看,有点杂,如果想看类型学的书,就找天大出的就可以
  •   一直在当当购买图书。
  •   刚开始看,发现内容东拼西凑,有些混乱。感觉作者学术功底不扎实,混的。
  •   喜欢类型学,只有这几本书
  •   还是不错的,详细讲解了类型学的起源和发展,并用实例讲解。很是受用!
  •   内容翔实,主要是建筑类型学和城市形态学的空间角度解读。引用文献丰富而翔实,是一本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