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设计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作者:成玉宁//张祎//张亚伟//戴丹骅  页数:260  字数:53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湿地公园设计》探讨不同类型的湿地特征,对生态条件、空间形态以及交通条件等层面展开分析,归纳各因素对场地环境影响的强弱。同时运用GIS、数字化叠图法及其他量化技术与评价的方法,针对场地适宜性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应案例加以研讨。以集约化设计理念为导向,针对湿地公园本身的特征,优化设计与场地环境问的关系,有机协调与整合生态、功能以及空间三大设计目标,进而生成可量化、可比较、可操作的集约化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湿地公园的设计方法在于利用自然或人工湿地本底,科学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重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协调湿地环境中生态、空间、功能的相互关系、生成丰富多彩的湿地空间环境。

作者简介

  成玉宁,1962年4月18日出生于南京市,1984年获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农孥学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87年8月,就职于南京市园林规翱设计研究所,1990年、1993年分别获东南、大学建筑系工学顿士学位、博士学位,1993年起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景观学科学术带头人。
  成玉宁从事景观与景观建筑规划设计及其理论研究25年,先后完成景现及建筑、风景区、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百余项,获部省级优秀设计奖10次,主编《园林建筑没计》教材,参与编撰《江南理景艺术》、《南京的建筑》等专著。

书籍目录

第1章 湿地公园及其进展
1.1 湿地与湿地公园
1.1.1 所谓"湿地"
1.1.2 湿地公园及其内涵
1.2 湿地及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
1.2.1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1.2.2 湿地公园的环境特征
1.3 湿地公园及规划设计进展
1.3.1 多视角的规划理论研究
1.3.2 多类型的营建设计模式
1.3.3 湿地公园营建中存在的问题
第2章 湿地公园的基底资源分析与评价
2.1 湿地公园基底环境特征
2.1.1 江河型湿地公园基底
2.1.2 湖泊型湿地公园基底
2.1.3 滨海型湿地公园基底
2.1.4 农田型湿地公园基底
2.1.5 其他类型湿地公园基底
2.2 湿地公园生态资源分析
2.2.1 水文因素
2.2.2 土壤因素
2.2.3 植被因素
2.2.4 动物因素
2.3 湿地公园空间格局分析
2.3.1 竖向变化
2.3.2 水陆比
2.4 场地人工影响分析
2.4.1 交通因素
2.4.2 人工设施因素
2.5 湿地资源整合评价
2.5.1 湿地资源评价的方法
2.5.2 基于生态适宜性的湿地公园评价
第3章 建构集约化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3.1 基于生境条件的设计策略
3.1.1 保护与利用优先策略
3.1.2 基于生态恢复的设计
3.1.3 基于适度改造的设计
3.1.4 湿地景观可持续化策略
3.2 满足使用功能的设计策略
3.2.1 项目适宜性设计策略
3.2.2 特异性设计策略
3.3 建构景观空间的设计策略
3.3.1 系统协调性设计策略
3.3.2 适度优化策略
第4章 湿地公园景观空间建构
4.1 基于生态格局的空间建构
4.1.1 湿地生态格局组成
4.1.2 生态格局优化策略
4.1.3 湿地生态格局类型
4.2 基于使用功能的空间建构
4.2.1 使用功能分类
4.2.2 功能布局与生态格局
4.2.3 功能布局类型
4.3 基于景观形态的空间建构
4.3.1 湿地景观形态组成
4.3.2 景观形态组织
第5章 基于不同基底的湿地公园景观空间营造
5.1 基底与湿地景观空间
5.1.1 湿地空间构型
5.1.2 湿地基底与空间构型
5.2 基于不同基底的景观空间营造
5.2.1 农田型湿地公园
5.2.2 湖泊型湿地公园
5.2.3 江河型湿地公园
5.2.4 滨海型湿地公园
5.2.5 修复型湿地公园
5.2.6 示范型湿地公园
第6章 湿地公园的生境设计和群落恢复技术
6.1 湿地恢复和营造的策略
6.1.1 湿地恢复和营造
6.1.2 湿地恢复和营造的策略
6.2 湿地生境恢复与营造技术
6.2.1 基底环境恢复与营造技术
6.2.2 水环境恢复与营造技术
6.3 群落修复技术
6.3.1 湿地植物配置设计
6.3.2 湿地动物群落栖息地的营造
第7章 湿地公园的生态化营造技术
7.1 湿地公园生态技术措施
7.1.1 竖向改造设计
7.1.2 湿地生态岸线设计
7.1.3 湿地水环境维护系统
7.1.4 湿地建构筑物设计
7.1.5 可再生材料与清洁能源的运用
7.2 湿地公园生态管理技术
7.2.1 湿地诱发环境问题的控制
7.2.2 湿地生态预警
7.3 湿地示范园区适宜技术
7.3.1 表面流人工湿地模式
7.3.2 潜流型人工湿地模式
7.3.3 垂直流人工湿地模式
7.3.4 复合型人工湿地模式
7.3.5 人工湿地系统常用水生植物
7.3.6 小结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场地原有乔木树种少,针叶树的水杉群系仅见于水渠及河流两旁,为人工种植。阔叶树中多棵枫杨沿水边成行分布,零星生长的还有苦楝、榆、刺槐、槐等。杞柳分布在一些池塘或水溪旁,面积不大,没有形成大的群落。另外,场地内水边还有河柳、旱柳等,但都不成片。 灌木如构树、柘树、牡荆、白檀和木槿等,常居于枫杨、杞柳之下,长势不良。草本生长茂密,种类繁多。 以莎草、禾草、杂草占多数,特别是芦苇分布十分广泛。 根据调研,场地内湿生植被的分布主要如下: 芦苇群落:分布在中和桥附近河道转弯处; 往草群落:建群种萑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群落几乎布满七桥瓮附近整个坡岸; 大狗尾草群落:该群落分布在七桥瓮排涝站附近浆砌石护坡上部,高约50cm,径达4mm,伴生种有酸模,喜旱莲子草,菊花脑,灰藜,野莴苣,野燕麦,短柄草,萑草,构树,香附子等; 一年蓬群落:分布于七桥瓮排涝站附近,盖度为80%~90%。 由图中可以看出,场地中的主调植物为芦苇群落,在设计过程中着重强调了对这类植被群落的完善,维持并提升场地原有景观特征。 2.2.3.2 人工作物 在大部分湿地基底中由于人为耕种的介入,场地原初环境中除一般的湿生植物外同时往往还伴有大量的人工作物。较为常见的有水稻、棉花、大豆以及果树等。人工作物的种植一方面是利用湿地本身良好的水土环境,如水稻,同时其也起到了增加耕作土层有机质和改良土壤的作用,如棉花、大豆的种植。 在对湿地进行恢复的过程中,对于大面积的人工作物应区分对待。如对果树、菜田等开花与结果类作物可适当地加以保留,以反映场地特色;对于如水稻、棉花等作物则可考虑进行场地的改造,恢复湿地植被,营造湿地环境。 南京汤山现代农业园(图2—37),为冲田型湿地基底,场地为周边汇水区的过水通道,其水系由北向南蜿蜒经过场地,并有多个水塘分流洪水。水系周边低洼地带种植水稻,东西两侧非过水区种植棉花以及果树等作物。这一处理方式有效利用场地水土环境,同时缓解了水流速度,起到了固土的作用。 2.2.3.3 农田防护林 通常农田田埂上都以树篱或成行的乔木作为防护林带,是为了防止农田风沙危害又方便耕作为目的而建立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能够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防护林带通常是场地中陆生植被生长良好的区域,并且为湿地中的林鸟提供了栖息环境,应在保留的基础上适当优化其现有结构,调整景观效果。

编辑推荐

《湿地公园设计》以集约化设计理念为导向,针对湿地公园本身的特征,优化设计与场地环境问的关系,有机协调与整合生态、功能以及空间三大设计目标,进而生成可量化、可比较、可操作的集约化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湿地公园设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非常好的介绍湿地公园的一本书,对想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人非常有用
  •   什么是人工湿地?人工湿地的功能怎么样?怎样设计建设人工湿地?在读此书前,任由设计单位信口雌黄。读完此书,一切了然,居然还问倒了设计单位!
  •   不错的一本专业书,对湿地公园的研究很有帮助!
  •   想学习一下湿地公园,所以买了这一系列书,还没看呢
  •   成教授的书好!!读了长见识!
  •   非常丰富和实用的图书
  •   正在仔细研读,很不错的一本书
  •   还没仔细看,粗略的翻了下,很喜欢
  •   内容具体,如果多些案例就ok了
  •   给搞湿地的朋友买的,他很喜欢。
  •   发货配送及时,图书内容全面、丰富,图文并茂!符合本人工作需要;书籍保存完好,发票同包裹一起送达!感谢卓越!
  •   湿地公园的设计典范,特别是香港湿地公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包含了技术方法在内的湿地公园营造方法,全书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和图示,不仅有广度还有深度,非常实用的一本书籍,读后受益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