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政道,冯远 主编  页数:520  字数:1056000  

内容概要

围绕这一主题,《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分设“艺术与科学”、“信息空间”、“生态场域”、“设计智慧”四大版块,收录了来自海内外各个研究领域的94篇论文。这些论文,记录了越来越深入的,对于艺术与科学结合的认识,也承载了在当下时代中,我们对于人类美好未来的不断探索与愿景。本书由李政道、冯远主编。

书籍目录


前言
一、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科学:服务并完善原初的“人”
 生命与信息——我的一点思考
 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部艺术/科学运动的简史:从引领者的角度来看
 空间技术促进科学发现和社会进步
 费斯托的仿生学学习网络——受自然启发的自动化
 各学科间的交集:在自然、艺术和技术交汇点上的合作
 何种科学与何种艺术——关于艺术与科学研究对象的拓展
 重新想象静态的乌托邦:反思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内容的容器一种被称为“手提包”的容器:论艺术物品
 叶绿素显现
 古代造字思维与现代标志设计
 齐白石、毕加索、爱因斯坦——艺术与科学思维的跨国度、跨学科共鸣
 天空克隆项目:利用二氧化硅气凝胶纳米材料创造空间的空灵之美
 感知与思维是否分裂?——有关“视觉与思维”的思考
 汉字艺术建构中的神经美学研究
 基于生物反馈的用户体验研究方法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
 技术理性视野下的新感性批评
 艺术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研究
 让想象力飞翔——论艺术创造力在当代视觉艺术中的升华一
 集体化时期农村卫生科普的符号化实践
 以“城市针灸”重燃地方之气——艺术家的反思
 回应科技——浅析现代金属雕塑之特征
 人体雕塑中的中西审美差异
 化石引发我们思考,并给我们以灵感
 “无限”来临时,我们要什么
 信息时代篆刻艺术面临的挑战
 北京当代美术群体与艺术园区生态可持续发展解析
  ——以798等艺术原生态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共存研究为例
 细胞,人,社会
二、信息空间
 具身·交互·体验:互动媒体艺术审美趋向
 沉浸、触控与分享: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与科学的“生命”形态
 情境与体验
 信息的重构:具身认知视野中的设计
 信息科学下文化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对文化遗址数字化重构的思考
 修辞:信息传达的设计应用
 建筑表皮设计信息化趋势
 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特征研究
 虚拟展示中信息交互形式选择及评估
 基于移动平台的三维交互动画太极拳应用开发研究
 基于生态信息感知的人居环境系统设计——以光照系统设计为例
 媒介·主体——语言重构与设计嬗变
 城市媒体:智慧城市的交互体验设计研究框架
 数字建构与表现:对两种不存在的二分法与两种二律背反的分析
 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新媒体艺术探析
 论前沿信息技术对不同设计领域的影响
 信息社会条件下的室内设计状况
 近未来移动计算与汽车信息交互界面设计展望
 关于叙事性交互衍生系统的定制式多媒体界面设计建构
三、生态场域
 中国古典设计的生态观:从“天人合一”到“以天合天”
 构筑设计新生态
 由“艺术之美”走向“环境之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艺术设计审美观
 设计的复杂性——复杂性设计观下走向生命时代的环境设计
 城市文化生态链中的历史景观——保护与再生
 中国生态城市化创新之路
 生态城市背景下景观规划设计浅谈
 中国传统微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手法研究——以自然通风为例
 生态建筑中的技术乌托邦
 “可持续”的灵感
 探究最佳配置塑造高品质生活
 设计可以不做什么——“少即多”设计思维的生态性
 论生态观在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中的体现
 天然染料的媒染剂与媒染方法
 取草木之精华还时装以天然
 衣生态——无处不在
 “信息、生态、智慧”——情感科技与高性能运动服装设计之间的内动关系
 基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专业自行车服的设计创新
 艺术品中的“造树”与“植树”
四、设计智慧
 从分离走向统合——艺术与科学的设计学建构
 呼唤工业设计的国家发展机制
 朋克运动和英国20世纪晚期的设计思潮
 展示设计研究的天道——设计资源整合及利用研究
 艺术设计评价的五个关键词
 情感性设计:信息时代的非物质设计智慧
 论中国家纺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战术
  ——从注重产品生产设计到强调信息整合设计的战略跨越
 在时尚设计与艺术的跨界合作中寻找“本真”
 现代服装业的隐形翅膀——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网络运用
 服装空间
 着衣之慧:内衣发展的艺术与技术
 旗袍——从平面结构走向立体结构
 “冒烟”的会展业
 从瑞典陶瓷设计的平衡发展看设计智慧
 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引入”参数化设计“的初步探讨
 展示行为中的参与性——单方意愿下“互动”气氛营造
 自媒体时代展示设计的新特征
 行业惯用色与品牌色彩识别设计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婴幼儿书籍设计构想
 从实用性、美观性谈老人家具的造型设计
 香港设计艺术的文化基因
 试论设计艺术的“思乡情结”
 智慧与技艺并存——信息时代下对三位手工艺者的探访
 设计的民主化、理性和意义——由菲利普·斯塔克设计引发的思考
 当代智能服装设计研究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现代技术的进步不能不归功于资本主义的带动,但资本主义与以公共福利为宗旨的社会主义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技术在资本主义的带动下走向功利主义。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书中著述专业分工、标准化、最优化的科学管理理论,他认为最高的产量要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而实现最大的收益。当时,技术的目的和使命是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带来高利润、制造大量财富。社会推崇功利主义,以资本为根的价值观,利用低层人的劳动而获利,来创建他们的金钱帝国。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批评当时的资本主义和技术是“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的”。资本家扩大其业务来扩展市场增加利润,而发明家开发新技术来生产更多新商品。他们不但违背了启蒙运动原来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更远离了对人民的关心,而将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核心。“资本主义将人们从可以触摸的血肉躯体变成不可触摸的东西:变成一种符号,如同桑巴特所指出的,变成一本账本:生活价值在于账本上的赢利或亏损。”②技术理性促使人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世界、计算人生的意义、单单追求效益、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需要。 人寄托现代技术可以带来富裕和脱离封建专制,但谁知道这是一个外表漂亮的新官僚主义,每天在技术统治的系统下工作和生活,高度专门化使人格分离,单一而重复的身体劳动导致生活模式变得越来越机械化和自动化。马尔库塞批评“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这正是发达工业社会极权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③哲学系教授卢风在2011年清华大学第三届人文学术活动的“现代性与现代科学”讲座中批评了部分当代人的不合乎人性的生活方式——“工作+休闲”或“工作+消费”或“挣钱+花钱”,还有如大生产、高消费、都市化、世俗化、去神圣化、盲目乐观主义等的现代性社会现象,无一不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产生的后遗症。其实,这些“病态”不单单存在于西方现代化的国家,在比较丰裕或技术化的国家也非常明显。技术改变、生产转型、劳动转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和技术物质化所产生的人的异化早已不知不觉地把人变成单面性——一种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批判性的思想。 2社会主义信仰的技艺 一个新词语的出现反映着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历史性的改变。在18世纪以前,艺术和技术本是同为一体,古代所谓“艺”同时包含了人类生产性活动所累积的艺术性技能和其他事物技能。“艺术”(an)的英文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ars和希腊文techne,词源上既是指“技艺”,又是指“艺术”,凡是有用的技能和知识如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手工、农业、医疗、骑射、烹饪等称“艺术”。中文“技艺”一词最能表达它的原义,因为它同时包含了“技术”和“艺术”的意思。“技艺”是一种属于原始技术——以人体劳动为主导和辅以简单工具的技能,表现为人在长期造物劳动中所积聚的经验和能力,相反,现代技术是应用机械和工程原理来设计自动装置的技能。主张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的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论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在于它不能复制的原始性价值,而人手劳动中产生的人类文化是有别于机械的制造。所以,尽管手工艺术常常给人感觉粗糙和不完美,但它的真实、原始、人性的表征是机器制品不能模仿或被取代的。

编辑推荐

《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汇集了“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90余篇优秀论文。本活动以“信息、生态、智慧”为主题,是对艺术与科学结合性的探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买这个是因为里面收录了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单纯为了读,不建议买,因为文章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挺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