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张文敬  页数:217  

前言

科学探险  其乐无穷    科学探险,是指以科学发现为目的,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探险活动。科学探险是科学研究的一种特殊途径,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一种重要手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都是始于科学探险。认识宇宙需要科学探险,认识地球需要科学探险,认识人类自身也需要科学探险。    “科学家带你去探险”丛书所记述的科学探险活动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科学探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高山科学探险、极地科学探险、沙漠科学探险和无人区科学探险等,也包括我国科学探险家带领我国青少年走近大自然,走向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然科学的科普活动。    本丛书的作者都是这些科学探险活动的组织者或参加者。作者在写作中力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普及我国科学家在这些领域的新发现,以真实的记述来揭示他们在科学探险活动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乐,以珍贵翔实的图片来展示他们在科学探险活动中的环境,以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展现他们丰富的科学人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味科学人生的真谛。    科学家们在科学探险中的主要体会是:亲近大自然,走向知天知己。所谓“知天知己”就是人类在逐渐溯源客观世界自然面目的过程中逐渐溯源自身的自然面目,并把自己的自然面目镶嵌在客观世界自然面目的恰当位置,从而能够比较愉快地生活和工作,比较有所成就,比较顺心地享受大自然,进而达到其乐无穷的境界。    “科学家带你去探险”丛书是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推出的科普图书,整套丛书都坚持原创性。诚然,丛书一定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恳请读者不吝指正,以使我们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更好地改进工作,将更完美的作品呈献给广大读者。    我衷心期望通过这套丛书能与广大读者,特别是与广大的青少年读者产生共鸣:在接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逐渐走向知天知己,达到其乐无穷的境界。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    高登义    2011年7月

内容概要

《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以作者张文敬亲历的形式记述了作者在西藏、青海、新疆从事冰川科学探险活动的所见所闻,讲述了中国西部壮美的山川、丰富多彩的文化与风土人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冰川世界。《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不仅讲述了冰川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展示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情怀。

作者简介

张文敬,出生于四川省旺苍县,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副研究员、研究员,西藏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登山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1998年在西藏南迦巴瓦峰科学考察论文中准确地表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雄伟最深邃的大峡谷,并首次提出和论证了西藏帕隆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三大峡谷。曾发表100余篇科研论文,近百篇科普散文,专著或合著12部,其中《神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青藏高原二万里》、《雅鲁藏布大峡谷冰川考察记》获中宣部、文化部、科技部、广电部、中国科协、中国作家协会等颂发的全国优秀科普一等奖和三等奖。

书籍目录

科学探险  壮怀激烈
人在征途
高原趣话
第一次进西藏,我想乘飞机
我学会的第一句藏语
晚上一觉醒来,头上满天星
篷中的霜花
戒烟斗争
不晕车不晕船的“秘诀”
雪上摩托驰骋在冰原上
我与科教片电影《中国冰川》
差点儿,我就去横穿南极了
多彩的藏区
在浪卡子县,豫剧团演员翻不了跟头
水磨原理帮助喇嘛转经
碉楼,并非羌寨的专利
亲历特大泥石流
崎岖的考察之路
关于墨脱的故事
西昆仑山中的故事
几被遗忘的邮票精品
羊卓雍错的鱼多得就像在鱼市上一样
科学考察探险的“纪念品”
叶尔羌冰川考察
我曾是在编的中国登山队队员
说不尽的冰川世界
壮丽的山谷冰川
最美丽的冰川在哪里
山谷、河谷和峡谷
海拔最低的冰川在哪里
风光绮丽的冰川湖
两大洋的分水岭与山垭口
两个大洋的分水岭
山垭口,考察的必经之路
高原生物世界
不同寻常的高原动物
蓝眼睛的“波密狗”
在树上栖息的藏家鸡
野猪的近亲——藏香猪
煮熟的鸡“飞了”
动物们也有高山反应
长江源牧羊犬的瘸腿之谜
“笨”雪鸡和“凶”雪豹
冰雪世界的植物王国
南迦巴瓦峰的杜鹃树林
冰川雨林
雪莲花、雪绒花
新疆是个好地方
沙漠中的绿洲
独特的风景线——露天电影院
两角钱,香甜的沙杏随便吃
奇妙的沙漠水利工程——坎儿井
不用电的天然冰箱
好吃好香的新疆“馕”
木扎尔特冰川古道
并非多余的话
一统中华的历史见证
准确认了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高登义在任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和主席期间,先后组织了北极建站科学考察和西南极科学探险考察,我都有幸受邀参加。尤其是北极建站考察让我最终实现了我的地球三极科考之梦。渡边兴亚教授是我结识并长期保持友谊的第一位日本冰川学家朋友。1981年,受施雅风所长委托,我负责组建中日天山博格达峰冰川联合考察队。日本方面派出两位科学家,其中一位就是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圈研究所的冰川学家渡边兴亚教授,另一位是水圈所的冰川气象学家上田丰助教授。1985年,渡边兴亚教授再次来华,对中日西昆仑山冰川联合考察进行侦察考察。受时任冰川所所长谢自楚教授委托,我再次陪他和另一位日本冰川气象学家中尾正义博士同去新疆,经喀什、叶城,沿新(疆)藏公路转战数千千米,对西昆仑山的多塔冰川、崇测冰川进行考察。无论是在天山博格达峰还是在西昆仑山,我们都精诚合作,互相学习,让日本朋友在中国度过了虽然高山缺氧、十分艰苦但却又非常愉快的时光。博格达峰中日冰川联合考察是改革开放后冰川冻土所第一次与外国科学家进行的大型合作考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冰川科学家首次来华进行的科学考察,中日双方高度重视,都视之为中日长期冰川与环境科学合作研究的良好开端。作为国际合作研究开端的见证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我感到十分荣幸。

后记

我在科学考察、探险生涯中,还结识、了解了一些勇于探险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朋友。    张祥松教授曾经是我在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同事、学科组长和研究室主任。在1985年新疆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洪水科学考察中,他又是我们考察队队长。在研究所内,我们曾同在一个办公室,他会带一些苹果之类的水果,研究间隙取出小刀削一个水果作为补充营养,在叶尔羌河上游冰川区考察时,每当吃饭时,他也总会将好吃的饭菜让我们多吃,有时还亲自给我们夹菜。    张祥松教授英文功底好,尤其是笔译,他翻译过帕特森先生的《冰川学概论》,让我们受益匪浅。他还曾经向我推荐过一本英文的《景观地貌过程》(The Landscape Process),我的专业英语水平就是通过阅读这本书大有提高,并学会了不少新的冰川地貌景观过程的基础和应用知识。    张先生参加过著名的希夏帮马峰、珠穆朗玛峰冰川科学考察,天山冰川科学考察,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尤其在中(国)巴(基斯坦)公路巴托拉冰川科学考察中更是成为施雅风教授麾下的绝对冰川研究的主力成员,为该冰川的动态变化预报、中巴公路的建设和中国冰川研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高度作出了不朽贡献。    由于长期科学考察及连续不断的野外冰川探险,张祥松同志终于倒在了肝癌病魔面前,英年早逝,去世时不满60岁!这时我已经调到了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噩耗传来,为表达对这位良师益友的哀思,我传真了一副挽联给兰州的治丧委员会,上联是:“冰星陨落雪山垂泪”;下联是:“斯人逝去朋辈举哀”。张祥松先生无论学识、为人、道德、文章都属于真正的院士级权威,可惜当年却未能如愿以偿。    1977年在天山托木尔峰登山科学考察中,我认识了196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国家登山队队员王洪宝同志。这是一位陕西汉子,个头虽不是很高,但看上去浑身都充满了可以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活力。    早在1975年珠穆朗玛峰登山活动中,王洪宝同志就曾攀登到海拔8600米的高度,奉命担任向峰顶冲击的突击队队长。可惜因登顶队长邹宗岳遇难并失去了登顶路线图,加上后援供应不足等原因,王洪宝等同志不得不忍泪下撤。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他仍不忘科学家的重托,采集了海拔8600~7700米之间的极高山冰雪与岩石标本,并在每份标本上记录好采样地点、采样时间。当在海拔5200米的登山大本营将背包中的样品完好地交付给科考队时,王洪宝已经在极度疲劳中昏了过去。    在天山托木尔峰登山活动中,王洪宝再次担当登顶突击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两批共28名男女队员先后登顶成功。随后他又加入了撤营装车等一系列杂事工作中,在下撤返回阿克苏的行程中,他和我们一同乘坐装满行李的大卡车,丝毫没有登顶英雄的明星架子。    1979年5月的一天,当王洪宝同志与两位日本山岳会登山队队员结组上到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近7000米的时候,突然脚下的冰雪发生滑崩,结果王洪宝与另外一名日本队员被越来越快的雪崩体连带跌下,从此这位年仅40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便永远定格在了世界屋脊之上。    1980年,当我协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殷虹先生一行抵达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珠峰广场北端一处冰碛垅上拜谒王洪宝烈士的墓冢。    1990年在云南梅里雪山的攀登途中,一次特大型雪崩将17名中日登山勇士连同登山营地埋在了厚厚的冰雪体中。其中中方队长宋志义是我多年前在登山科考中结识的又一位国家登山队朋友。这位甘肃西凉大汉是中国登山界精英,在天山托木尔峰、珠穆朗玛峰、西藏阿里拉木那尼峰的时候,我们都愉快相处,互赠礼品,互致祝福。他曾答应将他在南迦巴瓦峰海拔7000多米高处拍摄的冰雪景观资料送给我,可是他却永远地躺在了至今也无人征服的那座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积累区!    1991年,当我和日本朋友赤松纯平、森永由纪一行路过西藏芒康县时,遥望澜沧江西岸的梅里雪山和明永冰川,我们点燃了专程从日本京都和四川成都带去的香烛纸钱,真心地祭奠我们所熟悉和不太熟悉的为科学探险献身的朋友。那次雪崩中殉难的日方队长井上一郎正好是赤松纯平的朋友,他本来决定在梅里雪山登顶成功后赴兰州与我商谈藏东南冰川灾害考察计划,不想他与宋志义等登山英雄同时不幸遇难。于是赤松纯平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我也失去了一位中日联合冰川科学考察探险的合作者。    1981年我带队进到天山博格达峰北坡海拔3600米的登山大本营,在一片盛开的美丽天山雪莲围绕中,一块刚刚矗立不久的墓碑吸引了我,在那块不过两尺见方的天然片石的简易墓碑上写着“日本白水小姐之墓”。    原来几天前,正当日本山岳协会登山队胜利登顶时,为迎接登顶归来的日本队员,来自日本神户的白水小姐从大本营出发上到海拔4000米的前进营地为登顶下撤的人员志愿服务。在返回途中,白水小姐不慎踩塌一条冰川裂隙上面的浮雪,跌进了一条虽然宽不过30多厘米却深不见底的冰裂隙之中。白水小姐个头不大,身体瘦小,在背上的登山背包阻挡下,暂时跌入得并不很深,被卡在了一处相对比较狭窄的地方。可是同行的人却又够不着她,她自己也无法使劲往外攀爬。同行的日本人便嘱咐白水小姐等在裂隙中,他返回前进营地去取登山营救的绳索器材。可是等这位同伴返回来时,白水小姐由于体温对冰体的加热融化,身体已下沉到更深的缝隙中,同行者将手电筒连同登山绳吊入裂隙中,却无法让白水自己拴着自己得以施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天黑了,救援却没有任何进展。大本营的同行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故,也未派人前往增援,最后那位日本同行只好放弃救援。临走时,仍然还能听到白水小姐越来越低弱的呼救声……据说,这一天正好是白水小姐30岁生日,而这条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正好叫做阿克苏河(维语阿克苏即白水之意)。    这不是传说,而是我亲历的真实故事。    我也为这位献身登山探险事业的日本友人献上了一朵美丽的雪莲花,在用冰碛石彻成的拜台上还放着两个从日本带来的硬黄塑料酒杯,杯中的茅台酒还未挥发完。    我将白水小姐的故事告诉了我的两位同赴博格达峰考察的日本朋友,其中的渡边兴亚先生说:“在日本,每年因登山探险遇难的人数高达200人。”    不过据我所知,在中国各种登山、科考活动中,科研人员所面临的野外艰难并不比登山家们的少,可是科考队出事尤其是牺牲生命的事故却少之又少,而登山队伤亡的比例却非常大。这除了环境条件有所差异外,那就是科研人员在行军、营地选址、工作环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讲究科学。大凡有科考队员参加的登山活动,在营地建设等工作中总是要对四周的环境做一番认真考察,即使有雪崩、山洪、泥石流发生,也能绕开或适时规避。    我自己在几十年的科学考察生涯中把握的原则就是安全第一,第二还是安全!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初稿于五极居    2011年7月27日再次修改于成都五极居

编辑推荐

《科学家带你去探险: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听科学家亲述探险故事,共同欣赏大自然的绮旎风光,领略鲜为人知的异域风情,学习野外生存的技巧,揭示地球的无穷奥秘,分享科学发现的喜悦,感悟科学人生的精彩与生命的美丽。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渺无人烟的大沙漠。从冰天雪地的两极到潮湿酷热的热带雨林……科学探险就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进多彩的冰川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刚收到,还没怎么看,略翻了一下纸张不错,图片也还ok,因为要去墨脱,应该不错,略扫了几段写的挺有意思。
  •   这套书一般,没有标题那么引人入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