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设计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Jeff Johnson  译者:张一宁  
Tag标签:无  

前言

  序  交互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至少追求成为)一门科学。好吧,实际上不是科学,但可以说是一门计算机和认知学的交叉工程学科,基于科学的技术方法创造满足指定需求的交互系统。  就像汽车、建筑和服装,交互式计算机制品可以使人在情感上愉悦,展示风格和时尚,并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在艺术和工业设计上有很大空间可以使物品突出、耀眼、深入人心。但最终制品也必须正确地工作并适应人的活动。一座优美的建筑,其高耸的窗户却在夏日烘烤着居住者,或者房梁在暴风中弯曲,都是彻底的失败。设计者们在建造大楼前需要一定的方法将纬度、季节、通透性、容积和流通性放在一起来预测温度负载。他们也需要一整套的技术方案,例如选择隔热玻璃、窗帘、屋檐和风扇,形成规范的工程方案。工程学在设计中不是取代艺术,而是让艺术成为可能。  工程学对建筑来说已经够难了,对互动制品来说更难,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获取关于人的科学比关于建筑的更难。建立人机交互领域的追求之一就是提供这样一门支撑科学和工程学。  但要怎么做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可用性测试”,观察用户的操作,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并通过重新设计来修正。可用性测试是有用的、必需的,也是低效的。成果也不如工程学般能很好地积累起来,而且无法对失败有深入的洞察。认知上等同于通过烘烤让用户去发现大窗户的效果。但可用性测试可以发现系统的很多缺陷。它是可行的方法,因为交互系统的修改通常要比建筑物的重建容易得多。  最好能在一开始就避免许多错误,一种方法就是使用设计准则。与其在可用性测试中重复不断地发现红绿搭配的界面对色盲用户很不适用,不如设立准则,说明颜色使用的注意事项。  然而,设计准则也有自身的问题。在实践中,设计准则可能模棱两可,或者需要对环境做出精细的解释,也可能会与其他设计准则矛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这本书。  这本书的想法是将设计准则与其核心的认知学和感知科学高度统一起来。这样的形式有几个好处:与实际的设计联系起来使得心理学变得具体而容易理解,而设计准则因与其深层的基本原理相互关联而更容易在具体环境中应用。  Jeff Johnson 是写这样一本书的完美人选。他的整个职业生涯结合了界面设计和心理学两方面的工作。我第一次遇见他时,他是施乐Star 系列产品的用户界面团队成员之一。施乐Star 系列是图形用户界面的首例商业产品。因此在设计方面,他是GUI 设计的先驱。在心理学方面,他拥有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学位。他将设计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在商业交互系统上应用,在大学里教学,并从事咨询工作。他的独门秘技是能使用具体的设计范例来阐明抽象的原理。  事实上,他能一针见血并令人难忘地揭示因糟糕设计而“搞砸”的例子,在这本书里也是如此。  除了设计准则之外,用科学方法来帮助设计一个系统的另一种方法是设计模型。Jeff 的书也展示了使用这种方法的例子。他演示了如何依据对象和操作对任务环境构建模型,以及如何理解实时互动的限制。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为交互系统设计提供支持工程方法的书,同时,也是一本理解更广泛的人类行为原理的入门书,就算是设计者的认知科学速成吧。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要把事情做好的实干者们来说,这是一本对人类大脑有深刻洞见的书。

内容概要

  用户界面设计准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本书将设计与心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向读者剖析了一系列用户界面设计准则。作者从简单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丰富的范例,阐明了设计准则的理念以及在实践中应如何运用。
  作者是UI设计领域的大师,本书言简意赅,分析切中要害,意境深远,是交互设计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简介

  Jeff Johnson 拥有耶鲁大学及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学位。UI
Wizards公司董事长兼首席顾问。,他是GUI设计的先驱,著有畅销书《GUI设计禁忌》。

书籍目录

第1章 我们感知自己的期望  
 经验影响感知  
 环境影响感知  
 目标影响感知  
 对设计意味着什么  
第2章 为观察结构优化我们的视觉  
 格式塔原理:接近性  
 格式塔原理:相似性  
 格式塔原理:连续性  
 格式塔原理:封闭性  
 格式塔原理:对称性  
 格式塔原理:主体/ 背景  
 格式塔原理:共同命运  
 将格式塔原理综合起来  
第3章 我们寻找和使用视觉结构  
 结构提高了用户浏览长数字的能力  
 数据专用控件提供了更多的结构  
 视觉层次让人专注于相关的信息  
第4章 阅读不是自然的  
 我们的大脑是为语言而不是为阅读设计的  
 阅读是特征驱动还是语境驱动  
 熟练阅读和不熟练阅读使用大脑的不同部位  
 糟糕的信息设计会影响阅读  
 软件里要求的阅读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对真实用户的测试  
第5章 色觉是有限的  
 色觉是如何工作的  
 视觉是为边缘反差而不是为亮度优化的  
 区别颜色的能力取决于颜色是如何呈现的  
 色盲  
 影响色彩区分能力的外部因素  
 使用色彩的准则  
第6章 我们的边界视力很糟糕  
 中央凹的分辨率与边界视野的分辨率比较  
 边界视觉有什么用  
 电脑用户界面中的例子  
 让信息可见的常用方法  
 让用户注意到信息的重武器:请小心使用  
第7章 我们的注意力有限,记忆力也不完美  
 短期与长期记忆  
 对记忆的一种现代观点  
 短期记忆的特点  
 短期记忆的特点对用户界面设计的影响  
 长期记忆的特点  
 长期记忆的特点对用户界面设计的影响  
第8章 对注意力、形状、思考以及行动的限制  
 模式一:我们专注于目标而很少注意使用的工具  
 模式二:我们使用外部帮助来记录正在做的事情  
 模式三:我们跟着信息“气味”靠近目标  
 模式四:我们偏好熟悉的路径  
 模式五:我们的思考周期:目标,执行,评估  
 模式六:完成任务的主要目标之后,我们经常忘记做收尾工作  
第9章 识别容易,回忆很难  
 认识容  
 回忆很难  
 识别与回忆对用户界面设计的影响  
第10章 从经验中学习与学后付诸实践容易,解决问题和计算很难  
 我们有三个大脑  
 从经验中学习(通常)是容易的  
 操作已经学会的动作是容易的  
 解决问题和计算是困难的  
 在用户界面设计上的影响  
 前文中提到的问题的答案  
第11章 许多因素影响学习  
 当操作专注于任务、简单和一致时,我们学得更快  
 当词汇专注于任务、熟悉和一致时,我们学得更快  
 风险低的时候我们学得快  
 小结  
第12章 我们有时间要求  
 响应度的定义  
 人类大脑的许多时间常量  
 时间常数的工程近似法:数量级  
 为满足实时交互的设计  
 达到高响应度交互系统的另外一些指导原则  
 实现高响应度是重要的  
后记  
附录 著名的用户界面设计准则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有许多差别。与短期记忆不同,长期记忆的确是记忆的存储。然而,具体的记忆不会存储在任何神经细胞或者大脑的某个部位。如前所述,记忆,像感觉一样,由大量神经细胞的活动模式组成。相关的记忆与重叠覆盖的神经活动模式相对应。这意味着每个记忆都是分布式存储,分散在大脑的许多部位。这样,大脑中的长期记忆与全息成像的图像类似。长期记忆经过进化,得以很好地为我们的祖先和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而服务。然而它也有很多缺点:容易出错、印象派、异质、可回溯修改,也容易被记忆或者获取时的很多因素影响。现在,让我们列出这些缺点。易产生错误几乎所有我们经验中的东西都存在于长期记忆里。不像短期记忆,人类的长期记忆似乎没有限制。虽然(1986)使用人的平均学习速度来计算一个人一生能够学习到的信息量①,但还没有人测量过或者预测过人脑的最大信息存储量。然而,长期记忆不是我们经验的准确的、高解析度的记录。用计算机工程师熟悉的话来说,长期记忆可以说是使用了高压缩比的方法而导致了大量信息的丢失。图像、概念、事件、感觉和动作,都被减弱到抽象特征的组合。不同记忆以不同的细节层次记录,也就是按特征的多少记录。例如,短暂接触了一位对你并不重要的人,你仅仅记录他为留着胡子的普通高加索男性的脸,没有更多的细节,也就是一张减弱为三个特征的脸。如果在他不在场时要求你再描述他,你能诚实地说出的最多就是他是个“留着胡子的白人”。你无法从警察排出的其他留着胡子的高加索人中把他认出来。然而,对你最好的朋友,你记忆中他的脸就带有非常多的特征,使得你能够给出详细的描述,并在任何警察认人要求中把他认出来。尽管如此,那也还是一组特征,远远不是一张点阵图像。再举一个例子,我对童年时被一台扫雪机压过并受了严重的割伤记忆犹新,但我父亲说那事发生在我弟弟身上。我们其中一人肯定记错了。在人机交互方面,微软Word的用户可能记得有一个命令可以插入页码,但他们可能忘了这命令在哪个菜单项里。这个功能在用户学习使用时可能就没记住。或者,也许菜单位置被记住了,但用户在试图回忆如何插入页码时,这个信息没能从记忆中被激活。

编辑推荐

  全彩印刷,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不一样的用户设计体验  告诉您设计准则背后的心理学基本原理

名人推荐

“本书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先让二者轻柔碰触,而后缓缓调和,最终完全融为一体。我强烈建议你每天都要阅读本书。警告:这本书会让你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  ——Don N0rman,《未来产品的设计》一书作者“本书不落简单列举规则之窠臼,而是讨论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家提出的原则。换言之,这是一本关于交互系统使用者的书。”  ——英国计算机协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认知与设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1条)

 
 

  •   用户界面设计准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本书将设计与心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向读者剖析了一系列用户界面设计准则。作者从简单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出发,通过丰富的范例,阐明了设计准则的理念以及在实践中应如何运用。
  •   《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 罗列了一些设计准则,从原理讲到设计实例,阐述得很清楚,没有废话。内容不少,页数不多。一读起来就放不下去,读完放一边可当工具书。实用、推荐!
  •   理解UI设计准则(UI领域大师力作)该书上的资料和案例已经过时了,不过有些理论是可以学习的,
  •   首先全书是全彩色印刷,这个对读者对UI设计理解体验非常好,内容也十分的充实,里面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说明设计的准则,不过章节铺排不是很严谨,看到中后边感觉有点凌乱。
  •   从各种学科角度来介绍UI设计的准则,不错
  •   当我们使用iPhone,并且拿出2004年老的功能机进行对比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神---乔布斯,他只做了一件事,设计了手机的新UIUI改变了手机同样,UI改变了软件和页面,游戏等等。它改变着这个世界。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用----用实际例子来讲,在UI设计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背后的心理学和认知学的知识,娓娓道来,让人信服。强烈推荐。
  •   很系统的讲了一些明确的设计概念,本身不是设计师,但是相信对很多ui设计师都会是一本好书,而对于策划人员和产品经理之类的人更加有用,因为很精辟详尽的讲解了一些我们常常忽视掉的基本概念,对于产品前期策划有很大作用,可以很好的指导之后的ui设计工作
  •   从事UI设计的同学们的必备良书~
  •   一本对UI设计讲解很透彻的书籍,UI设计爱好者很值得一读的书籍。
  •   该书的UI设计就很不错,大气又权威干,多层次不失活泼,有内容!
  •   看到一半才来评价的,这本书虽然很薄,但是从人眼以及人心理等方面切入讲解了UI设计,我觉得对我本人的帮助挺大。
  •   里面不仅用于ui同样可以用到其他设计方面,比如工业设计
  •   不错,很容易读懂,设计准则的来龙去脉讲的清楚。
  •   理解能力要强,读这本书,学到的不仅仅是UI还有……自己体会吧
  •   这本书把设计心理学具体运用到交互设计上了,非常棒!!!
  •   我是个UI菜鸟,所以还是看看大师的书,省的走错路,不错
  •   这本书不能不说,作者写的很棒。对于我们常犯的ui规范问题,点的很到位。每个细节讲的很深入,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   理论知识得跟上啊,做了这么久的UI
  •   帮朋友买的,记说还不错,学习UI帮助挺大的.
  •   学习ui好教程
  •   作为一个刚入行的GUI设计师看了这本书之后确实受益匪浅,研究用户的交互心里机界面的各个排布,这些都是从未想过的。所以这本书会让你surprise的!
  •   刚到的货,看了看目录,翻了一下,质量不错,全彩印的,印象中以为是很厚的一本准则式书籍,到手发现才150来页,挺轻薄的,估计废话应该会很少
  •   直接从用户和经验讲述设计原则,很具有启发性。
  •   设计是艺术,但也有科学,了解了人的人识原理,有如灯塔,让你有信心达成目标。
  •   很清晰地评判一些典型案例,区分“好的设计”和“不好的设计”,但也有一点点非此即彼的思维。
  •   可以当本提升认知的书,有些部分比较晦涩难懂,只能说慢慢消化吧。。。
  •   刚到手,没想到这么薄。翻了翻目录和开头几页,感觉内容很好,正是我想要的认知和视觉的题材。
  •   这个书质量很好,全彩页。很实用的一本书,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很容易理解。两天就读完了。
  •   一切都蛮好的,读着像是心理学 呵呵 排版印刷都还不错
  •   翻了翻,感觉比很多书好,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国人心理学基础本来就差。
  •   全彩。
    观点鲜明。也有举例子。讲解不啰嗦。
    有些是平时没注意到的。
  •   做开发的人应该学点心理学~
  •   用户体验讲的非常好
  •   这个都是经典理论的分析总结,写的也易懂。需要仔细研读,并且体会指导我们的实践。个人感觉应该买,OR一定要买!BUT,很薄,意犹未尽,要是再便宜些就物有所值了。
  •   讲了很多原理和模型方面的东西,彩页印刷也很漂亮!
  •   很好,都是需要的书籍,正品,印刷质量不错
  •   前面理论介绍的非常恰当和实际。尽管还没看到后面,但是觉得此书还是值得收藏的。购买的朋友稍微注意下描述中书的页数,因为真的很薄。但是纸张很舒服,内容很饱满。
  •   书不错,质量很好,内容简单翻阅后发现比较不错
  •   公司订书,都是在当当网上订的,送货快,书籍全,质量好
  •   送货速度和书的质量都相当满意,有需要会继续买!
  •   还没来得及看,先来写评价,包装很严实,书也是新的,就是有一点点脏了,但是不影响阅读,纸张还是很不错的。
  •   很不错的一本书,给公司买的,很实用
  •   适合PM/UXD看
  •   还是学到了不少多细
  •   从里面能学到不少东西
  •   很不错的几本书,价格相当实惠,正在研读中!
  •   比较抽象,在读中……
  •   比我想象中精彩很多:D
  •   推荐,图文并茂,结合案例,内容也不错。
  •   内容很好,内容很丰富。
  •   这本书确实很好,不管是学生,从业者,这些理论对我感触颇深。
  •   非常理论
  •   正准备阅读,刚看了目录不错!
  •   书感觉挺好的,从网上看的评价挺高,希望有用
  •   暂时还没有读呢,但是这是一本值得强烈推荐的书。
  •   很不错的书,速度很快,还有温馨的短信提醒快递行程,活动期间物美价廉,祝当当网越办越红火!
  •   书好薄,原以为是本比较厚的书。质量还不错,内容也还ok
  •   送货很快,书也是新的
  •   书讲的理论性的东西很不错,受益啊
  •   听说这书还好,他很满意
  •   书到的很快 质量也不错 内容还没细看
  •   昨天才收到. 书角有点皱
  •   书很薄,外国人一向比较注重简约!
  •   书不厚,挺精炼也挺实用
  •   书的内容还没看,不过很快就到了,书的质量很好
  •   很棒!就是这书有点贵,薄薄的一本就标价快60。
  •   不错~很简练,但是很精华
  •   翻译真的烦~
  •   真是真心不错
  •   经典,很有启发
  •   这本书内容有些干活,值得品味。
  •   看后有些启发
  •   整体看来还不错
  •   经典书籍~值得细细品味~
  •   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喜欢。
  •   看到领带桌子上放的
  •   看了还挺喜欢的
  •   快递真快啊,哈哈,别人推荐的,大体翻了看看,可以
  •   第一次看就很喜欢,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   好书呀,不过要慢慢读,写的有点深,慢慢消化
  •   非常好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   挺喜欢的 包装也挺好
  •   已经粗略看过一遍,整理出要点笔记,但还尚未完全消化。对以后的工作,肯定有莫大的指导作用。
  •   帮同学代买的,听说不错。,
  •   图文并茂,而且是彩印,质量很好
  •   浅显易懂,绝对的好书
  •   但是 翻译还是这类书的硬伤 总觉得看起来有些吃力 希望有更好的译本~~~
  •   作为一个开发人员,而非一个专业的设计人员,虽然之前看过许多UED的书籍,但是这是我看过第一本结合用户体验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书籍。虽然页数不多,但是每一章都很有含金量。先阐述概念,拿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导你入位,再结合实际的UI设计问题进行讨论,看起来非常舒服。我认为每一个接触到UI方面设计的人员,不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为此我还专门买了心理学导论、认知心理学等著作准备研习一下。
  •   本书是讲设计原则的,而验证这些设计原则的方法就是从认知心理学来讲起,受益匪浅。
  •   拿到书,发现很薄,但是全彩的。内容出乎意料的精彩,学到不少知识,强力推荐
  •   这本书的英文版是本好书,我愿意打五颗星但是这本,最多三星英文版的书名是 Designing with the Mind in Mind再和这本书的中译名比比,差了多少这本书是在讲到一些大脑内部神经方面的话题时,显然译者没有这方面的足够的功力,我不知道译者回过头来能不能明白自己翻译的内容很认真的看了这本书,只能说,连猜带蒙能理解80%吧
  •   内容简短精炼,适合初学的人
  •   内容比较偏理论,感觉和《简约至上》的内容在框架和重点上比较相似但是排版和彩印让人愿意读下去。
  •   推荐设计界同仁阅读,哪怕你是“身经百战”的老手,翻翻这本书对你都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希望受之于你是“渔”。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何乐而不为?
  •   书比较薄,纸张和印刷比较好。内容相当入门。
  •   不得不说,这是看UI设计方面书籍中最为出色的一本了,并没有一味的拿各种设计例子不停的去说,而是从心里,认知,人脑工作等等具有极强说服力的科学依据面前引入,然后以例子来说明。强烈推荐阅读。
  •   阅读中!微博上推荐的,应该还不错。之前有一本类似的《设计之美》
  •   挺好的,比较深的理解设计的准则,还不错,还在看。
  •   翻译的有点死板,多点趣味,通俗易懂就好了!需要耐心,坚持把它读完!
  •   学习用书,读完有所收获,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