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出版时间:1999-10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朱文锋  页数:9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内容涵盖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肛肠等科的928个病种及49个常见症。每一病种分为概说、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四部分。全书以国标为准概说病标准定义,简要介绍病名出处、别名、西医相关病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传染病、寄生虫病类1.1 霍乱;时疫霍乱1.2 鼠疫1.3 春温;春瘟1.4 暑温;暑瘟1.5 软脚瘟1.6 时行感冒1.7 麻疹1.8 白喉1.9 百日咳;顿咳1.10 烂喉丹痧1.11 痄腮1.12 肝热病1.13 肝瘟;瘟黄;疫黄1.14 痢疾1.14.1 暴痢1.14.2 疫毒痢1.14.3 休息痢1.14.4 噤口痢1.14.5 奇恒痢1.15 湿温;湿瘟1.16 疫斑热1.17 温毒发斑;瘟毒发斑1.18 稻瘟病1.19 疟疾1.19.1 瘴疟1.19.2 久疟1.20 狂犬病1.21 沙虱病1.22 炭疽;疫疔1.23 麻风1.24 梅毒1.24.1 下疳1.24.2 横痃1.24.3 杨梅疮;杨梅疹1.24.4 杨梅结毒1.24.5 梅毒攻心1.24.6 梅毒致痿1.24.7 胎传梅毒1.25 花柳毒淋1.26 赤虫病;扁虫病1.27 肺(吸)虫病1.28 寸白虫病;绦虫病1.29 囊虫病1.30 包虫病1.31 丝虫病1.32 黄胖病;黄肿病;钩虫病1.33 蛔虫病1.34 蛲虫病1.35 鞭虫病1.36 肝虫病1.37 益虫病1.37.1 急性益虫病1.37.2 慢性益虫病1.37.3 晚期益虫病第二章 脑系病类2.1 痫病2.2 癫病2.3 狂病2.4 癫狂病2.5 多寐2.6 不寐2.7 卑谍2.8 神劳2.9 脏躁2.10 百合病2.11 中风2.11.1 出血中风2.11.2 缺血中风2.12 风痱;喑痱2.13 厥头痛;真头痛2.14 风厥2.15 气厥;郁厥2.16 血厥;脉厥2.17 痰厥2.18 冷厥;阴厥;寒厥2.19 酒厥2.20 尸厥2.21 中恶;卒忤2.22 脑痨2.23 脑瘤2.24 脑络痹2.25 脑萎2.26 痴呆2.27 颤病;脑风2.28 口僻;面瘫2.29 偏头风;偏头痛2.30 面风痛2.31 颅脑痈2.32 脑鸣2.33 晕动病2.34 头部内伤第三章 心系病类3.1 心痹3.2 心衰3.3 肺心病3.4 心瘅3.5 心动悸3.6 胸痹(心痛)3.7 厥心痛;真心痛3.8 高原胸痹3.9 心厥3.10支饮3,11风眩……第四章 肺系病类第五章 脾系病类第六章 肝系病类第七章 肾系病类第八章 男性前阴病类第九章 颈瘿、乳房病类第十章 疮疡病类第十一章 皮肤病类第十二章 妇女经、带、杂病类第十三章 胎、产及其疾病第十四章 新生儿病、小儿特发病第十五章 眼 病 类第十六章 耳鼻咽喉口齿病类第十七章 肛肠病类第十八章 躯体痹、瘘、瘤等病类第十九章 时行病、中毒及其他病类第二十章 症状性名称附录一 方剂笔画索引附录二 中西医病名笔画索引

章节摘录

  20.8 健忘  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  临床若对导致健忘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健忘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  1.健忘指善忘前事,而思维意识仍属正常,与痴呆之智能减退,不晓其事可以鉴别。  2.据病情进行诊断思考,如:  (1)病久体弱,并有其他虚弱症者,多属神劳、不寐、卑惵等病。  (2)形体不弱而健忘,甚至有遗忘,且与精神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者,多为气厥、神郁等病。  (3)老人健忘明显者,常见于脑络痹、脑萎、脏躁等病。  (4)外伤、中毒、酒厥等所致健忘,必有相应的病史可查。  3.必要时,可考虑作脑血流图、脑电图、头颅X线平片及CT扫描等检查。  【辨证论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记忆力减退,或健忘前事,精神疲倦,食少腹胀,心悸不寐,舌淡,脉弱。补脾益气、补血养心。归脾汤加减。  2.阴虚火旺证:健忘,多梦,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补益心肾。心肾两交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健忘,精神萎靡,腰酸乏力,甚则滑精早泄,舌淡,脉沉细无力。补肾填精。大补元煎加紫河车等。  4.瘀痰内阻证:健忘,头晕而痛,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心悸不宁,舌暗,苔腻,脉沉弦。祛痰化瘀。加味四物二陈汤加远志、琥珀等。  【对症处理】  1.-般处理:据不同的病因,用不同方法处理,如:  (1)因营养不良而致者,应加强食物营养,多吃富有多种维生素、铁、锌、镁等的蔬菜和水果。  (2)因精神因素而致者,应调节情志。  2.常用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液、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  3.常用中药:灵芝、益智仁、远志、菖蒲等,可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选用。  4.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多辨证取穴,头痛用太阳透率谷、百会;腹痛加足三里、丰隆;痰毒、外伤、气血逆乱、阴阳衰竭及其他强烈刺激等,使神明失主所致。疾病过程中出现神昏或昏厥时,多为急危重症。神昏的深度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多种外感温热、疫病类疾病,各种厥病、脱病、痫病、中风、中暑、中毒、头部内伤、电击伤等,均可出现神昏或昏厥。  临床若对导致神昏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神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救治。  【辨病思路】  1.神昏指人事不省,意识完全丧失,时间较久而不易苏醒。其轻者为一过性短暂的意识丧失,称昏厥或晕厥。神昏及昏厥与痴呆、头晕、但欲寐、昏睡等有所不同,当予鉴别。  2.体检除脉象、血压、体温、呼吸等之外,应检查反射情况:  (1)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反射尚存者为浅度神昏;  (2)角膜反射消失,瞳孔反射迟钝,病理反射阳性者为中度神昏;  (3)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吞咽反射消失者为深度神昏。  3.根据神昏、昏厥发生的原因和经过等,进行诊断思考,如起病的急缓、有无诱发原因等。如:  (1)有头部外伤、在暑热高温下劳作、暴遇寒冷、过饥过累等病史和诱因,而致神昏者,分别为头部内伤、中暑、冷厥、饥厥等。  (2)因过量饮酒、食服毒物、吸入煤气等所致者,为酒厥、食物或药物中毒、煤气中毒。  (3)因精神剌激或情志变动等引起者,常见于气厥、血厥、痰厥、中恶等病。  (4)以往有风眩、肺心病、心系病、肝系病、消渴、肾水等病者,多为中风或脏厥,如心厥、肺厥、肝厥、肾厥、消渴厥等。  (5)儿童出现神昏,多因肺热病、疫毒痢、暑温、春温等所致。  (6)中老年人突然出现昏迷,多见于出血中风或缺血中风。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我爱这样的书,看了很满意的。
  •   书就是一般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