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颅底CT、MRI及底断层解剖对照图谱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韩德民 主编  页数:171  

内容概要

我国的鼻颅底外科在手术入路上不断改良和创新,已能进行鼻内镜下颅底外科手术,并能应用先进手术器械和新技术术中CT、MRI、手术导航等技术,使综合治疗效果有所提高,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鼻颅底外科的发展方兴未艾,而影像应用解剖学研究是安全开展鼻颅底微创手术前提条件之一。本书采取同一层面的CT和MRI影像断层对照观察,同时配以相应的火棉胶切片,能让读者从多个侧面理解鼻颅底解剖结构特征,相信会对安全开展鼻颅底相关手术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韩德民教授,男,1951年5月生,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理事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会长。曾获国家优秀归国人员奖、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奖、华夏医魂十大杰出院长、王忠诚优秀人才奖、何梁何利奖等十余项殊荣。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鼻内镜外科技术、鼻变态反应学、鼻及颅底微创外科技术、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嗓音医学、人工耳蜗技术基础与临床应用以及喉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等。已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主编专著20余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15项和发明专利3项。
领导课题组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理生理学、解剖影像学及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系列研究。系统阐述了鼻内镜外科的基本内涵,率先提出了影像学筛窦骨化分型,主持制订了国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期和疗效评定标准,首先在国内倡导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促进了传统鼻外科不断向鼻内镜微创外科转变。完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成果获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明鼻腔清洗器及鼻腔手术硅胶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并分别获国家专利。最早提出喉癌转移过程中喉声门上区与声门区的解剖学分界,为喉癌手术保留喉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国内最早采用CO2激光显微技术治疗早期喉声门癌。提出联合使用多种客观测试指标估算主观测试结果的方法,扩大了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适应证。创建国内第一所临床听力学校和本科听力学专业。主持制订了我国咽喉科学领域第一部OSAHS诊疗指南,创建了H-UPPP术式。

书籍目录

绪论 鼻颅底手术的现状和未来第一章 鼻颅底相关成像技术和解剖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鼻部CT扫描方法和参数   第二节 鼻窦、鼻腔及鼻咽部MRI   第三节 鼻颅底主要组织结构在CT及MRI显像特点和鉴别   第四节 火棉胶切片制作法   第五节 阅图说明第二章 鼻颅底断层影像和薄层切片图对照   第一节 水平位图集   第二节 冠状位图集   第三节 矢状位图集

章节摘录

  第三节 鼻颅底主要组织结构在CT及MRI显像特点和鉴别  一、鼻颅底区域主要组织结构  鼻颅底区域为—个笼统而不确切的概念,大体上主要包括鼻腔、鼻窦(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共四组)以及前、中、后颅底骨质、颅内外交通的孔道及其内走行的血管、神经、脂肪组织等。鼻腔为一个上窄下宽、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的不规则狭长间隙,前端起自前鼻孔,后端以后鼻孔通鼻咽部。鼻腔被鼻中隔分成左右两部分,每侧鼻腔又分为前部的鼻前庭和后部的固有鼻腔。  鼻窦是围绕鼻腔、位于面颅骨内的含气空腔,一般左右成对,共有4对;依其所在面颅骨的位置,命名为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根据解剖部位及其窦口位置,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包括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均开口于中舜道;后组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分别开口于上鼻道和蝶筛隐窝。  颅底主要由额骨眶板、筛骨平台、蝶骨体、蝶骨大翼和小翼、颞骨岩部和枕骨构成,从前向后形成明显的三个窝:(1)颅前窝,容纳大脑额叶,其正中部为嗅丝穿过的筛孔。(2)颅中窝,主要容纳脑颞叶,中部为蝶骨体形成的垂体窝,其两侧由前向后依次为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分别通过进入眼眶的神经和血管(包括劫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展神经和眼动脉)、上颌神经、下颌神经、脑膜中动脉等重要结构。在蝶骨体与后外方与颞骨岩部尖端交界处有破裂孔。(3)颅后窝,容纳小脑和脑干,中部为枕骨大孔,其前方为斜坡。枕骨后部正中向内侧突出部分为枕内隆突,其两侧为横窦沟,向前续乙状窦沟。颞骨岩部后内缘可见内耳道。  二、鼻颅底区域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CT和MR机出现之前,鼻窦与颅底仅依靠传统放射学平片来检查,如瓦氏位(Water’位)、柯氏位(Caldwell’位)、颏顶位(即颅底位)等来观察诸组鼻窦含气的窦腔、高密度的窦壁以及颅中窝底部的骨性结构;由于结构重叠,对细节的显示较差。  常规体层摄影根据不同层面显示不同深度的结构,能够比平片更清楚地显示和观察鼻窦腔内、外的病变及窦壁骨质情况,比普通x线平片有了较大进步,但其分辨能力仍然非常有限,现在已经基本被淘汰。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tomography,CT)是放射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发明,由于其薄层断面成像以及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其很快应用于全身检查,极大地促进了放射学的发展。近年来由于鼻颅底区域内窥镜手术的普及,CT已成为鼻颅底区域的常规检查方法。通常采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CT,HR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鼻颅底区域的微细骨质改变,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变异、邻近结构、颅底骨缝及孔道等;还可观察鼻窦窦腔及其周围的软组织结构,如黏膜肥厚、黏膜下囊肿等。  常规CT扫描位置包括横断面和冠状面,冠状面对于鼻窦尤其重要,可很好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根据需要还可辅以直接或重建矢状面或斜矢状面。一般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冠状面为听眶下线的垂线,层厚2mm,层距2-Smm,矩阵512x512,骨算法重建,窗宽1500-3000HU,窗位150-400HU;需观察软组织时可加软组织算法重建,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以一次容积数据采集,包括所有鼻窦区域,根据需要作横断面、冠状面或者矢状面等其他位置的图像重建,通常采用准直器宽度1-2mm,重建间隔小于或等于准直器的50%。  ……

编辑推荐

《鼻颅底CT、MRI及断层解剖对照图谱》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鼻颅底CT、MRI及底断层解剖对照图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此书从横断面、矢状位、冠状位多个层面展示了鼻咽、颅底的结构,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适用于放疗住院医生的培训
  •   从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个方位,包含CT软组织窗、骨窗、磁共振T1、T2像,逐层标记重要解剖结构,乃鼻咽癌等的阅片及放疗计划设计必备的基础影像知识,读后受益匪浅,推荐给头颈肿瘤放疗医师。
    不足之处:MRI图像质量差,不知是作者所在医院机器不好还是印刷技术差?另外,CT/MRI都没有增强对比,确实一大遗憾。
  •   同层面对照很清楚,标注到位,非常好。也是朋友推荐的,自己借来看了后觉得不错,自己买了一本。
  •   不算很细,但很适合刚刚入门的医学生读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籍。
  •   图文并茂就好了
  •   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好书
  •   送货快 态度好 好 好
  •   要是再多点病例就好了
  •   书挺好的,就是价格贵了点
  •   是正版,书不错。
  •   好内容,好封面
  •   非常不错,主要是作者牛X
  •   以前嫌贵,不敢买,今天终于下狠心买下了。
  •   MRI的质量一般
  •   颅底解剖不够细致。
  •   MRI图是小图放大的,不清晰(或者原本就是机器不行)有的结构还指示错误了(例如45页 听小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