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腧穴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人民卫生  作者:王德敬 编  页数:28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教材内容包括经络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经络的纵横关系、经络腧穴现代研究、附录五部分内容。     本教材的运用项目课程教学法,整合经络和腧穴教学内容,利于经络腧穴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学习及教学进程安排、课程衔接上的方便。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简要介绍了腧穴的命名,将腧穴主治内容用序号编排。增补了奇经八脉的循行歌诀,便于学生记忆复杂的奇经八脉的循行。书末附人体十四经穴彩图,以及重点腧穴的表面解剖与应用解剖彩图,以便学生形象直观的学习。突出专科教材特点,理论实践一体化,有配套《经络与腧穴实训指导》、《经络与腧穴习题集》以及光盘,便于学生学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二、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三、腧穴的定位法    (一)体表标志法    (二)骨度分寸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背俞穴    (五)募穴    (六)郄穴    (七)下合穴    (八)八会穴    (九)八脉交会穴    (十)交会穴    五、腧穴的作用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三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手太阴经络    (一)手太阴经脉    (二)手太阴络脉    (三)手太阴经别    (四)手太阴经筋    二、手太阴腧穴(11穴)  第二节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手阳明经络    (一)手阳明经脉    (二)手阳明络脉    (三)手阳明经别    (四)手阳明经筋    二、手阳明腧穴(20穴)  第三节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足阳明经络    (一)足阳明经脉    (二)足阳明络脉    (三)足阳明经别    (四)足阳明经筋    二、足阳明腧穴(45穴)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二)足太阴络脉    (三)足太阴经别    (四)足太阴经筋    二、足太阴腧穴(21穴)  第五节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手少阴经络    (一)手少阴经脉    (二)手少阴络脉    (三)手少阴经别    (四)手少阴经筋    二、手少阴腧穴(9穴)  第六节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手太阳经络    (一)手太阳经脉    (二)手太阳络脉    (三)手太阳经别    (四)手太阳经筋    二、手太阳腧穴(19穴)  第七节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足太阳经络    (一)足太阳经脉    (二)足太阳络脉    (三)足太阳经别    (四)足太阳经筋    二、足太阳腧穴(67穴)  第八节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一、足少阴经络    (一)足少阴经脉    (二)足少阴络脉    (三)足少阴经别    (四)足少阴经筋    二、足少阴腧穴(27穴)  第九节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一、手厥阴经络    (一)手厥阴经脉    (二)手厥阴络脉    (三)手厥阴经别    (四)手厥阴经筋    二、手厥阴腧穴(9穴)  第十节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一、手少阳经络    (一)手少阳经脉    (二)手少阳络脉    (三)手少阳经别    (四)手少阳经筋    二、手少阳腧穴(23穴)  第十一节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一、足少阳经络    (一)足少阳经脉    (二)足少阳络脉    (三)足少阳经别    (四)足少阳经筋    二、足少阳腧穴(44穴)  第十二节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一、足厥阴经络    (一)足厥阴经脉    (二)足厥阴络脉    (三)足厥阴经别    (四)足厥阴经筋    二、足厥阴腧穴(14穴)  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经络与腧穴    (一)督脉经络    (二)督脉腧穴(28穴)    二、任脉经络与腧穴    (一)任脉经络    (二)任脉腧穴(24穴)    三、冲脉    (一)循行分布    (二)功能与病候    四、带脉    (一)循行分布    (二)功能与病候    五、阳跻、阴跻脉    (一)循行分布    (二)功能与病候    六、阳维、阴维脉    (一)循行分布    (二)功能与病候  第十四节  奇穴    一、头颈部穴(18穴)    二、胸腹部(6穴)    三、背腰部(12穴)    四、上肢部穴(11穴)    五、下肢部穴(13穴)第三章  经络的纵横关系  第一节  根结与标本    一、根结    二、标本  第二节  气街与四海    一、气街    二、四海第四章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第一节  经络现代研究    一、经络现象      二、经络检测    三、经络脏腑相关      四、经络实质假说  第二节  腧穴现代研究    一、穴位形态结构研究    二、腧穴生物物理研究    三、腧穴病理反应研究    四、腧穴刺激效应研究附录一  经络腧穴歌诀选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附录三  《经络与腧穴》教学大纲人体常用穴的表面解剖与应用解剖彩图人体十四经穴与常用奇穴彩图

章节摘录

插图: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为经络系统直行的主干,深而在里,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浅而在表,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将脉按大小逐级分为经脉、络脉、孙络和浮络。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经络学说不仅是针灸学科的理论核心,而且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临床各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灵枢.经别》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由十五络、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1)。(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府藏(腑脏),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下肢。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之气的多寡。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多少):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三阴三阳之间组成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表1-2)。如将隶属于肺、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称为手太阴肺经;将隶属于大肠、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据此方法,命名其他十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编辑推荐

《经络与腧穴(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络与腧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讲解很清楚,就是经络图不是很清晰!
  •   先买本科教材,但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就又买了一本,本科的教材还不如这套书。
  •   内容详尽,适合自学使用
  •   对于医疗保健行业,很有指导意义
  •   别的师傅看到这书,觉得好,就给他带了一本
  •   正是一直在找的书,刚刚收到,正在阅读
  •   正版经典,值得珍藏。推荐购买。赞一个!
  •   详实,充实,丰富,很棒
  •   很具体 讲解的思路很清晰
  •   便于初学者学习。
  •   对于针灸爱好者,我首选学习教科书
  •   货真价实,不愧为人卫出版社!
  •   这本书后附的穴位图三阴交穴怎么不是三条阴经的交点?
  •   内容详细 易懂 与之配套的实训 和题解也很详细易懂 实用 物超所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