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立法论治要义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范仁忠  页数:55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独辟蹊径,自出机杼,科学、深入地分析、阐明了《伤寒论》所体现的解表、涌吐、泻下、利水、和解、清热、温里、安蛔、补益、消滞、崮涩、兼治、外治诸法之立论旨趣、作用机制及其临床一运用,全面、系统地展示和弘扬了仲景立法论治的微赜大义。由此而确立的诊疗大法,业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方剂学》之中药、方剂的“功效分类”纵横相连,交融一体,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基础课程与经典课程立法与方、药分类的有机统一,相关内容浑然贯通,理论更加系统完整,时代特色鲜明。
  本书内容丰富,平正通达,紧扣临床,立足实用,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与启发性,是当今国内首部《伤寒论》治法学专著,对《伤寒论》难点、疑点的解读破泽颇具价值,有助于初涉杏林的新秀阅览研读《伤寒论》,探究经旨,登堂入室,久已从事诊疗的医师拓宽视野,开启思路。可供中医药医教研人员、中医院校学生、自学中医者参阅。

作者简介

  范仁忠,男,安徽省肥西县人,安徽中医学院教授。历任安徽中医学院基础理论学科硕士生导师、安徽中医学院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主任,现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会内儿科分会副会长。师从著名中医药学家王乐匋、陈超群、王槐三先生。1978年有幸被录取为温病大家王乐匋、陈超群教授指导的安徽中医学院伤寒温病专业首届研究生,1982年由湖北中医学院授予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教学、医疗及科研工作,承担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被评为师德标兵,荣获优秀教师称号。临床上力求病证合辨,擅长治疗呼吸、消化、心脑血管、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疑难病症。
  长期致力于《伤寒论》理论与临床运用研究,倡导《伤寒论》范仁忠教授是从寒立论,以寒统热,广论诸病,治伤寒学应立足临床,深思细悟,反复验证,古为今用。其论著“阳微寒凝探厥阴”,全面、系统地阐扬了寒邪伤阳贯穿六经的发展演变规律,认为厥阴证属于阴盛寒凝、正阳衰惫的至深且危阶段,设无峻温回阳救治,必阳脱而亡,故阴尽阳生、寒极酿热的观点是有悖临床实际情况的。该文在中华全国第二次张仲景学术讨论会上做了大会交流后,受到广泛关注。已出版《临证立法精要》、《中医治法精粹》等专著8部,合著出版《中医临床备要·伤寒论原文精选》、《中医临床精要·伤寒论方剂配伍特点及其运用方法》等著作3部,主持并完成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科研课题《汉方古籍丛书·伤寒论集成》的整理校注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42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辨证立法是《伤寒论》证治体系的灵魂
  一、《伤寒论》辨证立法的基本模式
   (一)六经辨证——《伤寒论》辨证立法的纲领
  1.六经辨证缘于《内经》,而又高于《内经》
  2.六经非从属于脏腑、经脉,而脏腑、经脉皆隶属于六经
  3.六经分证涵盖六证,而非六病
   (二)方证辨证——《伤寒论》辨证立法的基础
  1.方证辨证的涵义
  2.方证辨证的应用
  3.方证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二、《伤寒论》辨证立法的主要特点
   (一)分清主次
   (二)比较异同
   (三)推究真伪
  三、《伤寒论》辨证立法的重要特色
   (一)仲景论病,是中风、伤寒、温病、湿病与喝病
   (二)辨病分证,据证论治
   (三)病证合辨,治以应证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立法制方系《伤寒论》诊疗程式的血脉
  一、《伤寒论》立法制方的特色与技巧
   (一)力求方证相应
   (二)刻意顾护正气
   (三)注重综合调节
   (四)突出法中见法
  二、《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思路及方法
   (一)参照纲领证、基础证,据证联系运用法
   (二)审察病机,循机论治运用法
   (三)谙熟组方原理,探究方规运用法
   (四)掌握守方、易方规律,机圆法活运用法
  1.守方运用法
  2.易方运用法
   (五)理遵经旨,立足创新运用法
第二章 《伤寒论》立法论治总则
 第一节 调整阴阳法
 第二节 随证治之法
 第三节 表里先后法
 第四节 因势利导法
 第五节 调息康复法
 第六节 适时待愈法
第三章 《伤寒论》立法论治要法
 第一节 解表法
  一、峻汗开腠法
   (一)峻汗开腠法的主治证候
   (二)峻汗开腠法主治证的传变
   (三)峻汗开腠法的适应证及其方药组制与运用
  1.麻黄汤证、麻黄汤方
  2.葛根汤证、葛根汤方;葛根加半夏汤证、葛根加半夏汤方
  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方
  ……
附篇
附录

章节摘录

  姜春华先生亦持此论。他说:“或谓《伤寒论》六经是据《内经》‘热论”而来,‘热论’系另一派别。论热病之文,与仲景《伤寒论》完全不同。《内经》‘热论’六经统叙热证,《伤寒论》则三阳属热,三阴属寒,两者病证不同,可以对勘。”  在阐释疾病的传变规律方面,《素问·热论》谓一日在太阳,二日进阳明,三日人少阳,四日传太阴,五日转少阴,六日终厥阴,这种计日传经之论难与临床实际吻合。至于治疗,《素问·热论》则局限于汗、下两法,更未论及方药。谓:“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则以三阳为阳证,以三阴为阴证,既言热证与实证,也论及虚证及寒证;既注重经络,更重视脏腑;通过对伤寒的合病、并病、直中、两感、循传、越传、表里相传的全面阐析,勾勒其发病与传变的多样性、复杂性,明确提出六经证候的传化与否,切勿以病日数计,应以临床脉症为依据;并在制定针对伤寒病的总体治疗原则基础上列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且诸法兼备,方药俱全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药一脉贯通之证治体系,为外感病以及杂病的诊治创制了规矩准绳。由是看出,仲景旨在随证分经,并非因经而定证;据证组方,不是编方以待病。赋予三阴三阳以崭新的内容,《伤寒论》六经分证,是源于《内经》,而又高于《内经》。  2.六经非从属于脏腑、经脉,而脏腑、经脉皆隶属于六经  有关六经实质的研究,历代学者见仁见智,提出过诸多论述。有的专主气化,有的强调形层,有的等同部位,有的划分八纲,有的作为记号等,硕果累累,蔚成大观。实际上六经证候的发生发展及其复杂多变,无不是在正邪作用下引致脏腑、经络发生的病理反应,六经病变代表着脏腑、经络的病理过程,六经证候不可能脱离脏腑、经络而孤立存在。否则,必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故六经辨证,即是辨识脏腑、经脉的病理病证。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伤寒论立法论治要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很有收获,学中医必读!
  •   立法新颖,值得一读!积分换购10元抵用券,超划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