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出版时间:2001-01  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s Press  作者:曹禺  页数:4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由专事外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几十年来用英文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现当代,力求全面而准确地反蚋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灿烂成就。这些英译图书均取自相关领域著名的、权威的作品,英译则出自国内外译界名家。每本图书的编选、翻译过程均极其审慎严肃,精雕细琢,中文作品及相应的英译版本均堪称经典。

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的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剧旦角演员。  [编辑本段]作者生平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文论说文范等课程。他在到育德中学任教之前,将《雷雨》的剧本送到了《文学季刊》。一部《雷雨》让他苦苦构思了近5年,苦心写作半年,五易其稿。写成后将剧本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靳以与巴金共同负责《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文学季刊》的主编是郑振铎。靳以人很正直,他觉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没好意思将《雷雨》剧本向主编推荐,稿子一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这期间,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学尽心教学,但他始终放不下心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直到他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雨》还是石沉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与巴金一起谈论《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巴金说:我们要注意文坛的新人,组稿面要宽一些。靳以便将曹禺的《雷雨》交给巴金。巴金当晚就读完,被深深打动,把剧本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在当年《文学季刊》的第三期发表。之后很快由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在日本东京上演,东京神田一桥教育馆发行了《雷雨》的日译本,成为畅销书。鲁迅看了日译《雷雨》剧本颇为兴奋,对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田汉、洪深和一个新出的左翼戏剧家曹禺。正在东京的郭沫若观看了《雷雨》的演出后亲自为《雷雨》的日译本作序说,《雷雨》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曹禺由此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一跃成为中国剧坛的巨星。  曹禺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曹禺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1915年,5岁的曹禺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但他承认,“《狂人日记》当时没读懂”,而《女神》却使他的血“沸腾”起来。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其诗作《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和《南风曲》有着郭沫若《女神》的影响。1927年他还参加了丁西林、田汉和易卜生剧作的排演。  曹禺作为左翼戏剧运动影响下的作家,虽然是1934年以后的事,但在1928年,曹禺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后,就开始了《雷雨》的构思。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同年夏天,曹禺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但他对政治经济学课程不感兴趣,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大学。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就读,广泛涉猎西方文学特别是戏剧文学,课余还常常与巴金、靳以去看京剧。年底,与钱锺书等人一起成为《清华周刊》编辑。  1933年,23岁的曹禺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曹禺参加清华大学留美考试,未被录取。毕业后去保定明德中学任英语教师。年底生病回京,病愈后回清华研究院,专事戏剧研究。1934年1月,由郑振铎主编,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创刊,巴金在靳以那里看到《雷雨》后,主张立即发表,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而引起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好评。1935年,由东京帝国商科大学的中国学生邢振铎译为日文,由留日学生剧团中华话剧同好会于4月27日在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郭沫若看后立即撰文《关于曹禺的〈雷雨〉》,大加赞赏。8月17日,在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作国内的首次公演(也是该剧第三次公演),立即引起轰动,著名京派戏剧家兼评论家刘西渭(李健吾)发表《〈雷雨〉》一文称:这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1934年9月,应邀去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白天为女师学生上课,晚上埋头写作,6月至9月开始在《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1936年,在曹禺尚未写出第二部作品《日出》时,《雷雨》即作为《曹禺戏剧集》(第一种)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因此,《日出》不仅是巴金的期待,也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日出》发表后,由萧乾主持,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邀请了当时文坛上各种派别的几乎所有大家,包括茅盾、巴金、叶圣陶、沈从文、靳以、李广田、朱光潜、杨刚、荒煤和燕京大学西洋文学系主任"中国通"谢迪克等,进行了两次集体讨论,盛况空前。为一个剧本,整个评论界如此迅速、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话剧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1936年8月,应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赴南京任教,讲授“剧作”、“西洋戏剧”和“现代戏剧与戏剧批评”等课程。11月,在南京导演话剧《镀金》。1937年4月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  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10月,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暑假期间,创作《蜕变》。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初冬率剧校师生赴重庆演出《蜕变》,蒋介石看后下令禁演。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人》,翌年公演。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金的《家》。1943年8月,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作准备,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1946年,与老舍同时接到美国国务院邀请,经上海赴美讲学,并两次会见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1947年返回上海,后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自导演。1948年底,到香港。1949年初经中共地下党安排经烟台到北平。  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1年自编《曹禺选集》,对《雷雨》、《日出》、《北京人》作大量修改。同年任《剧本》、《人民文学》编委。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演话剧的国家剧院)成立,任院长。同年,为创作以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主题的剧本《明朗的天》收集素材,1954年开始创作,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剧本、导演、演出一等奖。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创作历史剧《卧薪尝胆》(后改名为《胆剑篇》),并就剧中的若干史料问题请教沈从文,沈从文回长信详细叙说战国时期吴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后又对该提出修改意见。1962年8月,在北戴河度假期间开始创作《王昭君》。文革期间曾先后被纠斗、在北京人艺剧团和宿舍看守传达室。1973年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被安排在北京话剧团工作。1975年参加第四届人大。1978年北京话剧团恢复原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再次任院长。同年8月,为创作《王昭君》去新疆,并完成初稿,载《人民文学》当年第11期。1996年12月13日逝世。

书籍目录

登场人物  时间和地点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

编辑推荐

  我们意识到,这些英译精品,不单有对外译介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也是极有价值的读本。为此,我们对这些英译精品做了认真的遴选,编排成汉英对照的形式,陆续推出,以飨读者。《雷雨》是精品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雷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周朴园无论是置身于过去还是现在,他都是毫无疑问的成功人士。况且在当时,少爷与丫鬟偷偷情什么的,实在是太普遍了。我相信年轻的周朴园确实曾经深爱侍萍,剧本中也没有明确说明是周朴园赶走侍萍的,所以这可能是家族里的大人背着周朴园所为的。
      
      而后周朴园规规矩矩地按照家里的吩咐,娶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然而爱人的能力却是永远地失去了,剧本中他即使对貌美如花的蘩漪也是冷酷无情的。
      
      时间真是奇妙的玩意。居然可以把一个本是热血的青年扭曲成怪异的老头子。他记得侍萍的生日,三十年没有改变老屋的摆设,侍萍因生周萍害了病不能吹风他便三十年不愿开窗子。往事不能遗忘,矢志不渝,多么深情啊。
      
      可是——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
      来,--你知道么?”
      
      什么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不是一个丫环吗?这是记忆的美化功能作用吗?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 不,不,谢谢你。”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说了两遍!)
      
      “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忽然)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胡思乱想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拟补我一点罪过。”
      
      好一个深情的人。人的心理力量是非常大的,周朴园甚至把自己也给欺骗了,他认为自己是爱侍萍的,刻骨铭心,甚至为此封锁了自己的心,若是再爱上别人就是对侍萍的背叛。可当真正的侍萍出现在眼前,他便冷汗直流心惊胆战,害怕侍萍,直觉就是用钱把她给打发走。
      
      这个谎言被打破了,赤裸裸地暴露在自己面前。我有感觉他是痛苦的,一个伪善的人,看到自己的龌蹉,大抵是痛苦的,可是这抵不过他的直觉上的恐惧。
      
      侍萍是危险的,赶紧远离。
      
      
      故事到了高潮时候。
      
      
      
      “(明白地)怎么--(向鲁妈)侍萍,你到底还是回来了。
      
      (悔恨地)侍萍,我想你也会回来的。
      
      (嗯。(烦厌地)繁,你不必再故意地问我,她就是萍儿的母亲,三十年前死了的。
      
      (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注意曹禺用在他身上的形容词“悔恨”、“厌烦”和“沉痛”,这或许也是一种迹象,表明周朴园在不知不觉间对侍萍感情的变质,从前认为这是他对侍萍的爱,然而如今的表现确实反映了他的一种思想,当年他与侍萍相爱是一件错事、烦心事,若是侍萍死了还一了百了,可是如今……这件烦心事又找上门了。
      
      
      “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妈叹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
      
      在这一幕之前,有一幕是周朴园和周冲的对话。周朴园觉得自己老了,想亲近自己的儿子周冲,然而即使亲近自己的儿子这种行为也是生硬刺人的。
      
      “你怕你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拂你,你不怕么?”
      
      这句话有胁迫的意味。
      
      “(无表情地)嗯,怕。”周冲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以为父亲今天很奇怪。
      
      周朴园有些后悔。他认为自己老了。他想到弥补,如果说之前给侍萍的那五千块的支票是搪塞,一种责任的推卸,一种这次之后一了百了的解脱,那么这次是真的想要弥补了,弥补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依旧认为是周朴园以求安心的行为,或许还夹杂着一丝丝的悔恨,毕竟人物性格是会改变的。
      
      
      
      
  •     初读雷雨实在高一的时候,因为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片段,记得当时是在午休之前会看一会,两三天就看完了,看完后感觉写的真不错。我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从来没有完整地度过一篇名著,所以也算是我读过的第一部名著了。
      读完后和同学说真好看,记得当时还被说成重口味,关于乱伦的书,在许多人眼中都显得有点不入道,但是,曹禺先生对于人物塑造还是很成功的,在情节方面也很不错。你不得不承认它写的很精彩即便内容很“前卫”。
      我和其他不少人读过这本书的人差不多,对繁漪这个角色映象最为深刻,也觉得她是一本书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看完这本术后我记得看过当时的一些大家们的书评,其中也有不少表达了对繁漪的兴趣,认为她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爱,因为她面对自己的不幸时能够毅然地选择斗争,尤其是遇到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爱,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我想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即便是现在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足见她的爱之深。我想很多人想自己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敢爱的人陪伴自己,她能够抛弃一切去爱你,你还有理由不喜欢她么。关于她一些性格方面描述,时隔6,7年我已记不大清楚啦。
      恨,也是由她的爱缘起,可能不少人认为她的爱过于自私,爱得肆无忌惮,爱得伦都乱了,她的爱伤到了很多人,也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
      爱与恨,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是站在那个她爱的人的角度,我想你也会爱她;反之,如果你站在那个会被她伤到的人的角度,你就会恨她。
  •     
       读《雷雨》,最牵动人心者莫过周繁漪。
      
       偌大一座充溢着资产阶级腐朽气味,充溢着压制与憋闷的“朴园”里,她是那汪表面平静却暗波汹涌的深水,枯枝落下来,败叶落下来,愁郁落下来都掩不住水上渐繁的涟漪,掩不住她骨子里的果敢阴鸷,掩不住她的固执和被昏暗发酵过后的女人才有的霉气。
      
       年华萎在一池浮萍,浮萍又有凤来依。这样燥热的夏天,这样苦痛的挣扎里,妒恨与手段悄悄滋长。心水若起玻璃皱,骇浪不远矣。
      
       她站在三十年的恩怨之外,讨自己的生机;为了自己的爱与“新生”她含泪咽下苦药,她找来侍萍赶走四凤,她暗示周冲自己可以给他与四凤在一起的机会, 她在鲁家窗外死死关上周萍逃走的可能,她怂恿自己的儿子因所爱的人和哥哥逃走而大胆地制止与报复,她喊来周朴园,好,就做一次困兽的斗!
      
       然而,繁漪毕竟仍在局里,对渐近的巨大的悲哀不曾设防。攒聚的矛盾与戾气是一张悬在众人头上的网, 她带着兴奋与渴望把每一个结扣都松开,哪知自己也纠连着被包围。
      
       让我深深触动的,还有她心底里从未变质的善良。雷雨夜里一切真相挑明,她最先想到周萍由于自己的报复而引来的阴差阳错的伤害,痛哭着道歉;我知道十八年以来不论夜多黑周公馆有多少阴霾,来自最初的哀静,文弱,明慧在她身上从未熄灭过。
      
       当半生落幕,所有的悲欢成烬,周繁漪,这个女人的热情与反抗,争取与深鸷酸酸地烙在每个观众,读者的心里。
      
       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想起她,总能看到一袭黑缎旗袍的女子,手指勾着柄团扇缓缓下楼,那冷而遥远的神情隔着几十年的晴天雨天,如夕阳余晖般投了一地凄然的寥落。
      
  •   写得太美了。有文笔有情感有思想
  •   真哒么……这说明我高中的时候是个爱思考爱措辞哒童鞋!
  •   :)那你现在肯定更强了
  •   我变懒了╮(╯_╰)╭……看来要好好读书,谢谢亲肯定我,我反省之后努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