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调整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编  页数:293  字数:41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时期,2010年的信息化发展报告确定了以转型与调整为主题,力图从应对危机和危机后复苏增长过程中,实证性阐述信息化的作用和表现。2009年是我国通信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我国3G牌照发放,带动了新一轮通信业投资增长和发展转型,一系列新业务萌生并发展,为应用深化和扩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互联网用户达到3.8 4亿,电话用户超过10.7 亿户。2009上半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产出和出口出现了负增长,大量企业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停产倒闭,增长率大幅下滑。2009年4月,国务院及时颁发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继制定了出口退税、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半导体照明产品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呈现企稳向好态势,出口在年底恢复快速增长。围绕应对金融危机和发展转型,许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加大了信息技术的投入,一些企业提出了从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转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出新步伐。在国家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政策下,电子政务迈上新台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家居生活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新典型、新经验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回溯危机成因和推动发展转型时,信息再次成为一个焦点: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整、不及时、不准确使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只手”同时失灵,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宽带网络、物联网、智慧地球、基础设施智能化成为危机后转型的重要方向。这样做,是否抓住了历史演进的本质?推进发展转型,应该从历史演进的生产力体系和方向看这次危机所展示的文明演进本质。

内容概要

本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编写的反映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最新的一份年度报告。报告以“转型与调整”为主题,力图对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趋势和新问题做出宏观性描述,分析我国信息化进入“转型与调整”附段后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以促进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一近期重点战略目标。  本书内容一如既往地涵盖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各领域,既有对2009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性判断,也有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互联网信息资源开发、社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信息化发展环境等主要领域发展状况的详尽分析。同时,报告还针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技术变迁与创新的路线图、互联网治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评估等专题进行了广泛分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金融危机下的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进展   (一)全球电信业在低谷中徘徊   (二)信息产业步入新一轮调整期   (三)信息通信技术加快战略基础设施改造   (四)信息化仍然是产业竞争的焦点   (五)数字化生活全面融入现代社会   (六)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更趋复杂  二、后危机时代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技术泛在化、智能化、集成化趋势凸现   (二)信息网络加快向宽带、泛在、融合方向演进   (三)全球信息产业在复苏中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   (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步伐加快   (五)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提速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将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  三、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信息化进展   (一)电信业正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二)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严峻考验   (三)战略基础设施信息化进程加快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进一步深化  (五)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六)电子政务进入深化应用新阶段   (七)科研教育信息化加速普及应用   (八)社会领域信息化取得新突破 第二章 战略型基础设施转型与创新应用  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新的基础设施战略   (一)世界各国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战略部   (二)宽带成为各国构建下一代战略基础设施的优先领域   (三)物联网引领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  二、我国宽带应用加速发展   (一)信息通信网络加速向宽带化、融合化、泛在化演进,战略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   (二)宽带信息化应用持续创新发展,带动产业链整体跃升  三、物联网应用备受关注   (一)塑造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范式   (二)构建安全高效、精准管理的智能基础设施   (三)打造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人们生活质量   (四)推动我国战略型基础设施智能化  四、关于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三章 信息产业调整与发展  一、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   (二)软件服务业   (三)电信业  二、新兴产业成长   (一)光伏产业   (二)LED(发光二极管)产业   (三)生产性服务业  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   (一)影响因素   (二)增长前景 第四章 信息技术变迁与创新的路线图  一、信息技术变迁与创新的典型案例   (一)信息技术领域重大创新案例之一:互联网   (二)信息技术领域重大创新案例之二: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三)信息技术领域重大创新案例之三:高性能计算机   (四)信息技术领域重大创新案例之四:TD-SCDMA  二、信息技术促进信息产业规模发展,创新布局日益完善   (一)信息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布局日益完善  三、信息技术变迁与创新发展路线图   (一)我国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二)信息技术变迁与创新发展方向   (三)信息技术关键方向变迁与创新路线图   (四)信息技术创新未来发展预测   (五)科研信息化将引领信息技术创新及信息化向深度渗透 第五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形势与战略选择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丰富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   (一)国家层面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   (二)地方政府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行动   (一)国家层面推进两化融合的行动   (二)地方政府推进两化融合的行动   (三)重点行业推进两化融合的行动   (四)重点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主要做法  四、2010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展望   (一)建立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体系   (二)深入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   (三)积极推进区域两化融合建设   (四)推进行业两化融合建设   (五)推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   (六)加强两化融合支撑体系建设 第六章 农村信息化进展  一、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和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扩散   (二)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   (三)提高农村居民信息素质   (四)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培育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农村信息化模式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信息化模式的特点   (三)培育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一、全球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现状   (一)全球互联网普及率   (二)全球域名数   (三)全球IPv4地址数   (四)全球网页总数  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现状   (一)基础资源   (二)网站基本情况   (三)网页数量和长度   (四)网站内容   (五)在线数据库  三、我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重建设、轻维护现象较为严重   (三)内容资源还需要不断丰富   (四)交互服务类资源建设不足   (五)网站内容与组织业务关联度有待加强   (六)网站可持续发展较难保证   (七)网站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有待加强  四、我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   (二)加快中西部互联网信息资源建设   (三)加大互联网内容资源建设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互联网信息资源发展环境建设 第八章 电子政务与“加速转型期”政府治理  一、“加速转型期”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   (二)政府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二、电子政务驱动政府治理创新的格局已经形成   (一)电子政务驱动政府治理创新   (二)电子政务建设战略体系基本形成  三、电子政务支撑行政体制转型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电子政务与行政服务标准化   (二)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   (三)电子政务与“大部制”改革   (四)电子政务与“省管县”体制改革  四、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已具雏形   (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二)公共信息亭   (三)“市民卡”工程  五、电子政务带动社会管理转型的进程已经起步   (一)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创新   (二)电子社区:社区治理的起步与探索   (三)电子公务:公共问题的协同管理  六、电子政务引导化解社会风险的模式正在探索   (一)网上信访   (二)政府呼叫中心   (三)应急指挥系统 第九章 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转型与调整  一、社会信息化驱动力发生变化   (一)后危机时代社会信息化作用彰显   (二)重大自然灾害后社会信息化建设走向共享与深入   (三)公民信息需求的快速增长成为社会信息化重要的推动力   (四)多年的建设积累促使社会信息化发展寻求突破  二、科研、教育信息化加速普及应用   (一)科研信息化   (二)教育信息化  三、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一)医疗卫生信息化   (二)社会保障信息化  四、就业信息服务受到广泛重视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   (二)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  五、环保信息化建设注重实效  六、数字家庭试点取得新进展  七、社会信息化展望   (一)进一步完善国计民生的内容   (二)发挥社会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加强社会信息化的统计工作   (四)公共安全应急系统将进一步完善 第十章 信息安全:变中求实  一、2009年国际信息安全形势新变化   (一)世界各国的网络信息安全政策调整呈联动之势   (二)网络对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的影响日益增强   (三)世界各国仍将关键基础设施作为信息安全保障的核心内容   (四)信息安全漏洞仍然是技术和内容安全的首要威胁  二、我国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网络引发群体性事件乃至恐怖活动持续增多   (二)漏洞成为信息安全攻防的基础性工作   (三)木马、病毒、僵尸网络等带来的危害依然严重   (四)新技术和新应用带来大量新的安全问题  三、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信息安全工作受到高度重视   (二)围绕重大活动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有效开展   (三)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国家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有序展开   (五)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持续深入   (六)电子政务建设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成效明显   (七)漏洞分析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八)信息安全认证认可进一步推进   (九)信息安全产业化及科研投入继续加大   (十)信息安全技术法制标准修订工作得到加强   (十一)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  四、结语 第十一章 我国互联网治理的进展和展望  一、互联网治理:问题和紧迫性   (一)非法不良信息内容治理问题   (二)网络传播引发的社会问题   (三)网络犯罪问题   (四)青少年网络保护问题  二、我国互联网治理进展   (一)互联网行政管理体制建设   (二)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三)自律机制建设   (四)互联网治理专项行动  三、我国互联网治理的经验和展望   (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治理   (二)互联网治理必须多管齐下   (三)从注重突击治理逐步转向长效机制和制度化建设   (四)加强互联网治理的国际合作 第十二章 国家信息化发展环境  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进展顺利   (一)贯彻落实《战略》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二)《规划》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三)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全面有序实施   (四)《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稳步实施  二、两化融合在探索中前行   (一)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全面铺开   (二)两化融合的政策环境逐步建立  三、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   (一)三网融合进展情况   (二)三网融合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 第十三章 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的评估与分析  一、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总体情况  二、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完成情况评估   (一)国家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信息化应用在经济社会三大领域全面推进   (四)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   (五)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   (六)网络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国民素质整体提高  三、当前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四、对“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第十四章 中国信息化展望  一、国际环境变化对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一)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对信息化的定位   (二)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对信息化进程的影响  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我国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显   (二)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方面,信息化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三)在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方面将有所突破   (四)国家信息化将向高端发展   (五)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  四、需要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继续将推进国家信息化作为基本国策   (二)“抓两头、带中间”的政策   (三)促进和加快三网融合发展的政策   (四)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  五、结束语  附录: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标一览表

章节摘录

插图:(一)塑造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范式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核心是将信息和知识作为基本生产要素,实现智能化发展。例如,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主要应用领域即是战略型基础设施转型与创新应用。该理念核心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之间交互的方式,以进一步提高交互的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因此,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人们通过创新交互方法变革决策方式、提升决策智能;增加知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转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增强生产活动智能,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增强政府决策智能和基础设施智能,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增强社会劳动力智能,提升创新能力;最终改变产业结构、经济体系、组织体系和社会结构,重塑世界发展模式。整合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创新,将实现人类社会的深度联网,构建出人与物共享的泛在网络,从而实现网络空间与物质世界的贯穿和统一。广泛分布的传感器、RFID和嵌入式系统显著提升感知、识别和智能处理能力,使得物理实体具备感知、计算、存储、执行和应变能力而成为智能对象,可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形成无处不在的智能系统和智能环境;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将无处不在的分布式智能系统、人、企业、组织、政府和自然系统进行连接,形成一个互联互通、无处不在的网络空间,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业务协同;超级计算和云计算利用强大的运算能力和互联网络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海量数据进行知识挖掘和信息加工,进而形成智能决策,从而支持对物理世界实时便捷的管理与控制,对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细动态管理与调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利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战略型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将可能强化发达国家竞争优势,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国家安全新挑战。当前,全球正酝酿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各国都力图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复苏,并提升长远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战略型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理念,迎合了发达国家长远战略需求;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被重新审视,再次被各国视为应对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后记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作为一个连续发布的年度报告,已经在我国信息化领域引起了越来越积极的反响。为突出报告的年度特征与历史延续性,每年都需要确定一个特色鲜明又切合现实的主题。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应对美“智慧地球”理念挑战的批示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会员,组织开展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战略研究。在分别对电力、电信、铁路、海关、水利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典型企业、新兴产业等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型与调整”这一主题。之后,又得到了两院众多院士、经济学家、行业专家的认同,最终形成广泛共识。将2010年发展报告主题确定为“转型与调整”,至少基于以下的分析和判断:一方面,“转型与调整”既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之后,转型与调整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复苏和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和必然的选择。在确定了报告的主题并经部领导的同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有关机构和研究者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设计了全书的结构框架,并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协助进行课题的日常管理和报告的组织工作。在各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4月底,圆满完成了报告框架设计、编写分工、初稿审核、修订和统稿等工作。现在奉献给大家的这份报告就是课题组集体努力和精诚合作的成果。《转型与调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共计十四章,各章作者(括号内为作者单位)分工如下:第一章安筱腮鹏(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李宏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廖毅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张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第二章廖小伟、王爱华、续合元、康彦荣(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第三章罗文、牟淑慧(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第四章谭铁牛、廖方宇、洪学海(中国科学院)第五章刘雅轩、周剑、陈杰(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编辑推荐

《转型与调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转型与调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在工作翻翻有参考意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