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双眼,重组世界

出版时间:2012-9-1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于格•德•蒙达朗拜尔  页数:169  字数:290000  译者:桑韶华  
Tag标签:无  

前言

程抱一先生致译者函韶华女士:承您寄来于格书稿之中译稿。此书当年问世时——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曾听说过,却未得机会读到。今日以中文阅读它,恐怕会有隔世或隔阂之感。然而这些顾虑是多余的了。您的翻译力求忠实、确切——也许在转弯衔接之处,以及作者进行特殊思考时,可以设法为中国读者作更明晰的交代——牵引读者步步深入这部独特著作。我们知道此书主题是作者在纽约旅居时遭受歹徒残暴袭击,双目被硫酸侵蚀而成为盲人之先后经历。以硫酸作为残害之工具,过去在中国亦时而发生。我个人所知具体事实就有两三件。可是受害者的切肤感受却鲜为人知。此书中作者给予了令人震撼的描述,他肉体伤痛所面对之酷烈考验,他精神如何坠入绝望深渊。又怎样逐步适应生活困境,怎样因生存欲望而激发生命搏斗。更值得指出的是,此书不尽是见证性的写实。作者出生于法国望族世家,是位有文化修养之艺术家。他呈示了深度的内心历程,在探求与转变之中,他也享受到爱情之光照,甚至某种程度之欢愉。您说您有缘结识作者,并说读了此书后极为感动。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读者也都会感同身受,从中获得启示的。我衷心祝贺您完成了这项饶具意义的翻译工作。——程抱一

内容概要

  于格·德·蒙达朗拜尔是名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电影制作、记者、画家),他旅居纽约华盛顿广场旁一条艺术家聚居的小街。英年失明,无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灾难,何况对一个画家呢?他身处死亡与重生之间。于格以极为真挚的口吻,不屈不饶的精神,富有哲理的思想和他的幽默风格写下他失明前后的生活轶事,特别是对他重新获得的这个世界,对不可见的世界的思索与追求。
  在他的口中、笔下,有很多的叙述都是那么富有诗意,并且栩栩如生。使我们立即感到如聆其声、如临其境。还有他的黑色幽默手法,他的敏锐思想和其坦荡透彻的个性,以及鲜明的文化烙印都是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的。于格自由豪放的性格,博学以及鲜明的个性,他酷爱生命的人生态度,令人们为之感动。书中大段的浓郁文字也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爱情、以及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和深层思考。也许,于格并不是所谓的完美无瑕的英雄,这本书也并不仅是一本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励志书,可贵的是他以诚实、坦率的态度记录了一个画家失明后的挣扎、疼痛与煎熬。使我们真实地看到他那超人的毅力,他那炽热的生活态度和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的举动。

作者简介

  于格·德·蒙达朗拜尔(Hugues de
Montalembert),1943年出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一个五代军宦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博览群书,精通绘画,大学时就读法律,二十五岁的他抛开优越的生活,去闯荡世界。在美国期间,他曾从事拍摄纪录片电影、记者、画家等不同职业。1978年某日,两名吸毒歹徒上门抢劫,他被穷凶极恶的暴徒泼来的硫酸烧毁了眼睛组织。经过多次医疗努力,最终不幸成为盲人,年仅三十五岁。
  经过这场不可承受的痛苦,他在绝望中挣扎、苦思、追索。在爱情的激励下,通过再教育的训练,他的生命重新焕发出活力。他以不屈不饶的精神开始写作生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痛斥暴力行径,至今,他已经出版四部小说。他热爱中国,曾多次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工作。
  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很大轰动,几家电视台专访,各大报纸争相报道,曾先后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西班牙、德文等。在法国畅销十六万多册。在欧洲畅销数十万册,至今仍是年轻人自我奋进的励志经典。

书籍目录

在纽约遭受袭击
预兆
哈尔兰玛的伏都教
我的非洲父亲阿奥
医院以及人造眼泪
耶稣教父
望加锡
清理污垢
第一次手术后,我仍然保留双目
我害怕会吓着她
外部世界
厌恶的生活
直走
灯塔中心的再教育训练
孤独
瓦露赤卡
没有撞成碎片的墙壁
巴黎
我的母亲-优(Yo)
“闭上双眼睡觉”
禁锢强制协奏曲
狂热的爱情
昼夜漫步
巴塞罗那之一,尖刻的注视
看不见的诱惑
偶然的台球
切断魔牛的咽喉
墨西哥
奇遇被淹没
巴塞罗那之二,黑暗和关闭的迷宫
巴厘岛,在一条开膛的船上吊起白帆
在爪哇海里清洗死亡
爱你,沙子没能由黑变白
黑夜盲行
新加坡
哈马说到“鸦片”
火山的光焰驱散黑夜
译者题跋
作者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住进这所医院一月有余,这里的时间节奏和我以往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这瓶人工眼泪护理水,真是活像一件护身符悬挂在我的睡衣上。不知为何,护士们老是忘记这个简单的护理。然而,这种护理对我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阻止烧伤的眼睛脱水,还能严防眼睛丧失所有的生理机能,并尽可能地避免未来的其他麻烦。我不断地按电钮,要求他们来为我滴洒眼药水,有人回答说: “过一会儿”。可是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我的眼睛早就应该做湿润护理了。又过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人来。我重新再按电钮,护士过来说道: "Oh I'm sorry.I forgot."她转身又走了,而且再也没有过来。换班了,新来了一位女护士。我重新提出要求,我开始怒火中烧,我为能得到这些简单护理所做的努力实在感到疲倦。无可奈何,最终她们只能委托我——亲自为自己做滴洒眼睛的工作。我十分需要用它持续不断地浇洒、湿润我的眼睛。最初,我以为是她们对我漠不关心,这没准儿是错误的。但是,这种疏忽大意的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我并不是为我的怒气来辩护,护士们反倒很习惯我的令人奇怪的好脾气。 我感觉不太对劲,到了上午九十点钟了,我仍然处于半睡眠状态,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我觉得自己非常木呆愚笨,脑子好似失灵。这是心理上的反映吗?也许是的。可是,我怀疑到每天早晨她们给我送来的,装在一个平底大口纸杯里的药片。“这些药是为了刺激胃口和帮助消化的”,我用手指寻找到两个长形胶囊,两个中间隔有一道裂缝的扁状园形药片。药片的形状和裂缝引起我满腹疑虑。 “这是……这是什么药?” “镇静药剂瓦立秀木(Valium)。” “我从来没要求用这种瓦立秀木。” “这是医生开的药方。” 我取出那两枚药片,把它们投进烟灰缸内。 “从今天开始,就别再给我瓦立秀木药了。即便给我也没用,我会把它扔了的。” “您弄错了,这药有助于你镇静和更有效地承受精神上的打击。” “如果我需要的话,我会提出要求的。” 在没有告知我的前提下,医生有什么权力在我的体内采用这种麻醉药品!其后果,这种半睡眠状态使我万分焦虑、十足恐慌,我还以为这是我脑神经经受刺激以后的反应。这次大脑和思想的失控,使我看到我的潜在意识极其懦弱。我接受了我自己这部分的弱点,是由于我无法控制它,正如他们所云,在此情况下采用这种药是暂时的,也是必要的。

后记

该书中叙述了我们的离别情景。几年以后,当这本书的写作差不多终于结束之际,我把书稿一经交给出版社就决定立即奔赴印度。因为,我听人说过,瓦露赤卡在克什米尔地区一带的喜马拉雅山旅行跋涉。整整两个月当中,我疾步走在靠近冰川、位于大高原上的森林里,我穿越了拉达克(Ladâkh)、詹丝卡(Zanskar)高原山谷。在旅途上我时而步行,时而骑驴。偶然间,我会出乎意外地遇见个批发干果的商贩,或者一位出游的和尚。然而,我没有找到瓦露赤卡,但是我重新找到了自由。身体的和精神上的自由。该书在好几个国家赢得了很大荣誉,这令我感到无限鼓舞,并让我得以继续写作。为了树立个人风格,我重返印度尼西亚,又先后来到葡萄牙、法国和意大利各生活一段时间。在意大利时我没有错过命运的机遇,或者是说捕捉到了让人孜孜不忘的追求。我遇见著名的芭蕾舞女明星G小姐,还有鼎鼎大名的法国舞蹈编舞莫里斯•贝嘉(Maurice Bejar)先生。我们产生了合作的欲望,即由我挑选音乐段落,他俩编写舞剧故事情节和舞蹈设计。整整四年当中,我们从威尼斯到巴黎,自罗马到开罗,经华沙到东京,到处推广演出我们的舞剧。这在纽约的医院病床上,我从未设想过这般美妙的职业,这一切让我感到心花怒放。但是,由于这位芭蕾舞女演员的热情蒸发散尽,这些精彩难忘的演出又突然间永久性地结束了。1985年左右,在巴黎我结识了几位来自西安的年轻人,他们分别从事法文教学、骨科医学、生化研究等不同领域。这条友谊之线是由我的朋友,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工作的让.德米里拜尔为我们牵引起来的。在我的旅行生涯里,包括在失明以前和以后的阶段,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环绕了世界。但是,至今我还从来没有闯入过中国。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巴黎这间简朴的学生宿舍里,中国正向我打开了大门。由于过去我对中国的情况不甚了解,这次的相见,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个新发现。需要说明的是,在那个年代,在地球的这一边,中国这块土地几乎被遗忘了。通过几次交谈,我看到我原先的思想偏差就像地球与冥王星一样遥远。我发现,虽然我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可是我们双方对相同的题目一样着迷,我们双方拥有相同的幽默感,乃至连我们的质问也能彼此分担,只是有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这个发现,推动了我思想上早已形成常规的懒惰,我开始怀疑我以前的信念,以致迫使我重新考虑我个人的前景。突然之间,我的生活又变得富有冒险性了。年轻的法文老师郭太初精确、随意地为朋友们做翻译,同样也为我敞开他们的内心世界。笑声不断,友谊相随。他们走后,我向他们保证要去“那边”探望他们。时光流逝如水,1995年的某日,我结束了在澳大利亚的一段工作,决定离开那里后前往中国。我一共停留三周,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曾作几场报告,报告会往往会对欧洲、美国、西方的青年,以及生活和期望等内容进行很开放的讨论。我感觉到这批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人长于回顾以往,展望未来。同时,在西安市的边缘地区,秦始皇、汉武帝、唐代武则天等高陵大墓,特别是司马迁祠,碑林博物馆的块块碑石在告诉我,他们中间每一个人都是这悠久辉煌文化遗产的拥有者。我和朋友们继续长久的探讨,而且又结识了一些新朋友。2001年,我第二次重返西安,这一次我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工作了半年之久。在工作之余,我们还沿着古道丝绸之路,寻觅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踪迹……通过接触和观察,我认识的中国人民,很快地成为了我勇敢和现实主义的榜样。他们懂得在不由我们意愿决定的强暴或运动面前,在似将被毁灭的情形之下,好似暴风骤雨中的芦苇一样的百折不挠。他们认识生活应是美好的,生命才是最可贵的。因此,我写这本书并不只是以此叙述我个人的悲剧,我们应该视它为人类世界中又一件强暴事实的纪录。为了这个目的,我愿意充当一名见证人。我十分感谢我的朋友桑韶华所作的翻译工作,由于她的努力,使我方能着手和中国人民开始对话,借以倾吐衷肠。她还四处搜寻照片,为中文版增加了活力。(大多数照片首次发表)在此,我还要感谢国内出版界的朋友们。对于我来说,中国人的家院里拥有许多的秘密花园。有时候,经常是出乎意料地,有人为我打开一扇花园的门。我总是被那些简朴端庄、清新娇嫩的花朵所折服,自然也为它们的能量所赞叹。我以为,这本书也正是我心中花园的大门,我诚恳地邀请中国读者朋友特此光临。于格•德•蒙达朗拜尔二零零五年十月于巴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它不仅仅是一部盲人的自传作品,也并不是一项单纯的创作。确切地说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杰出、严酷,时而讽刺时而感悟并具有多姿多彩的作品。硫酸损坏了他的双眼但并没能把于格内心世界的景象和阳光烧毁、熄灭。——《费加罗报》(le Figaro)恐怖,激动人心,富有诗意,黑色幽默… 他是一个被命运摧毁的艺术家,更是一个具有极高潜力的作家。——《星期天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没有自怜。这是部诙谐有趣,充满诗情画意,黑色幽默,令人不安。是一部卡夫卡式的作品。——《伦敦标准报》(The London Standa)令人惊奇,具有教育性,能启发灵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历。——《观察杂志》(The Observer)保罗•贝利Paul Bailey 他忽然陷入荒谬的医院和再教育中心……一个男人惊人的经历,他的毅力势不可挡。——《早报》(Le matin )就像作者的人生经历,这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它开阔,令人好奇,充满生气,幽默。丝毫不做作,十分真诚。这本书像一片映着自己样子的刀片一样令人心惊。——《生活杂志》(La vie)傲然富有才气,通过这场愚蠢的悲剧他始终坦诚而自尊。这个男人定会领悟到人们的理解。这本书触及到真正的诗意!作者堪位才华横溢的新作家!——《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这是一本让人感叹,富有感性和诗意的书,一切令人无法抗拒,因为一切都是真实的。作者是对视觉概念作了最好的定义。——《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这是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格的写作风格,在感觉上有一种惊人的直接感受。他的书成功的把我带领到一个盲人所经历的世界。当我们读着这个男人的生命和损失时,我们知道他获得了新生,他成功地写下这本响当当的书。——《小姐杂志》( mademoiselle magazine)这本书不仅只是一本以第一人称所写的悲剧和如何改变一个受害者的经历,它已经超越了它的本身的文学类型。于格用一种抒情,富有激情的文笔写出他的蜕变,即使恶性事故使他突然失明,他仍是以前的那个他,他仍然拥有自由。——《星期日邮报》(The mail on Sunday magazine)

编辑推荐

《失去双眼,重组世界》被誉为法国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畅销欧洲数十万册,他涅槃重生的人生点亮我们生活的心灯!数十帧珍贵照片首度出版,全面修订后再度问世。法国著名华裔作家、法兰西学院终身院士程抱一写下感动的文字,著名画家靳尚谊推荐!他的人生如凤凰涅槃一样重生,他摆脱绝望的荆棘,他超越自我的意志力为我们点明生命的心灯!《失去双眼,重组世界》一经出版就引起极大轰动,先后被译为英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德文等,在欧洲畅销数十万册,至今仍是年轻人自我奋进的励志经典。

名人推荐

我首次听到于格的名字是一九八五年,那时我在西安。来到巴黎以后,我们真正结识当始一九九七年。我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曾几次向他索求这部自传体小说。(书店脱销)阴差阳错,一直等到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十三日,他才将把这本写于二十几年前的书赠送于我。当晚,我翻阅着,泪水不止一次地遮住我的双眼,以致无法阅读下去。 我非常欣赏他自由豪放的性格,十分敬仰他酷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凡与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也都被他的豪爽、博学以及鲜明的个性所吸引。当我读完最后一页,掩卷闭目,思绪如潮涌。谁知竟涌出来个心愿,我想将之翻译成中文,推荐给我的中国朋友。激动之余,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于格,他的反应是那么的兴奋。可是,在开始工作之后,我方然得知自己的法语水平是多么有限,在本书里,作者叙述了大量的复杂心理活动,和一系列的梦幻或似梦非梦的境界。他还运用较多的现实与梦境、过去与现状掺揉交错,错位叙述的处理手法,以及采用古希腊神话的若干典故等等。也许是画家的天性,特别是为了杜绝与视觉世界失去紧密联系,他执著的追求实践多种感官、记忆、想象性视觉神经的日常性训练。在日常的生活里,他总是自然而然地说:“我看,我看到,让我看看”等等口语。因此,在他的口中、笔下,有很多的叙述都是那么富有诗意,并且栩栩如生。使我们立即感到如聆其声、如临其境。还有他的黑色幽默手法,他的敏锐思想和其坦荡透彻的个性,以及鲜明的文化烙印都是引人入胜、令人深思的。书中大段的浓郁文字也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爱情、以及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和深层思考。也许,于格并不是所谓的完美无瑕的英雄,这本书也并不只是一本激励残疾人乐观向上的励志书,可贵的是他以诚实、坦率的态度记录了一个画家失明后的挣扎、疼痛与煎熬。使我们真实地看到他那超人的毅力,他那炽热的生活态度和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的举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有幸能时而向他本人请教。有一次,他为我出示收藏在书柜中的一本本书写手稿,字迹密密麻麻,但并不凌乱。从那一排排坚定有力的手写字体里边,我又一次看到他不可摧撼的坚韧性。他还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在巴厘岛的一农家小屋里,他日日不停地艰苦写作,一天早上,他来到桌前坐下,请每天来此帮他料理杂事的渔民朋友为他翻到前一天写的最后一行,朋友翻了几下说:“没有,”再翻一页,“什么也没有,”那你把本子转过来看看,是不是写在另一面了?“没有,什么也没有。”原来,昨天他的油笔没有墨了。结果,一整天的辛苦写作付之东流。他还告诉我,书大致写完,只是第一章他无论如何也写不下去,他只好拿起录音机口述。整整一章,一气呵成,一字未加,一字未减。从中我们不难体会他书写这本书时付出的双倍、甚至乘以几倍的艰辛。还有一次,在意大利的电视专访节目中,记者问他,您看不见了,每当您听到他人讲到“看见”、“看到”这一类话题的时候,您心里一定很难受吧?他回答道:“从不。真正让我感到难过的是那些有眼‘无珠’的人,我很遗憾他们看不到多少东西,看不见人世间的真、善、美。” 记者再问,“自从您失明以来,您切身感到最缺少的是什么?”他感到最最缺少的是能够“目睹地球之美,触摸落日彩霞。”记得前不久,我在网上给他发邮件,由于电脑里的中文系统,在他的法文回信中总会夹杂着三三两两的奇异汉字,很是滑稽。我忍不住和他开玩笑地说,你现在的中文写得真不赖,他无限深情地回答:“韶华,你知道,我是多么渴望看看这些汉字啊。”是的,遭此不幸,的确给他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但是,坚强的他,仍然保留了他往日的爽朗大笑,并且笑得坦坦荡荡。作为半路盲人,他对得与失,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等问题现象,有着特别深刻和不同凡响的见解。无论是与他长期接触,还是与他片刻聊天,我们都会多少产生一种敬佩和自省心理。我想,我之所以渴望将他的事迹转告给我的中国朋友,无疑是深深受到他人物本身的激励,或者是感悟到一种文化信使似的责任感吧。我由衷地想说: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们,假如在你们的生活里遇到困难和不幸的话,假如你或她一时陷入精神黑谷之时,你们决不能轻易丧失生活勇气,更不应该为在进取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而气馁。我们要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面对人生,要以不畏艰辛、不惧坎坷奋进前行的意志来渡过难关。于格是个诚实的人,当医生宣告他不能复明以后,百般苦思,他立志做个正常的人。历尽千辛,凭着坚毅的性格,他首先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技巧,继而敞开心窗,打破了盲人的禁忌,在黑暗中得以重生———重新拥有了自由。 他以令人信服的语言告诉大家:在肉体惨遭毁灭之时,剩下的是什么呢?是精神!只有精神不倒才可以重新站立起来,才可以获得新生,才可以让生命展现出不朽的意义。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社会、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在此。我期望通过于格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给予大家一些启示,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最大的光亮。我是第一次做翻译小说的工作,想必遇到不少困难。为了能够准确表达其文其义,我的确像在修复一幅巨大油画般的精心工作。如果说于格在黑暗中以钢笔代画笔绘出他生命的心曲,那么我是在极力选用最准确、最优美的音符和色彩来再现他人生的杰作。在翻译中,我常常完全进入状态,我随着于格脚步而行。时而缓慢,时而顿足,时而豁然开朗并会心一笑。 经历了一年来的自我磨练和工作堆积,我终于看到耕耘后的收获。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书的翻译,完全是被于格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还有家人的关切与支持。有一天,我实在累了,我想中途停下找另人翻译后十章。我丈夫当即说:“做事理当有始有终,凭你对于格的了解,凭你对文学的理解、喜爱,再难还有比于格做个正常人难吗”?当这本书出版之际,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首先感谢于格,他一开始就非常信任我能够完成此任。我要感谢我丈夫雷纳,他经常回答我的不解之问。还有女儿马征,她不厌其烦为我扫了我的电脑盲。特别使我感动的是,程抱一先生(作家、诗人、书法家、法兰西学院院士,françois Cheng)在百忙之中阅读了这本书的翻译手稿,并给予我许多鼓励与具体指正。我还要感谢前教育部付部长韦钰女士,她对于格和本人的关助与鼓励令人难忘。 借此机会,我诚挚地向凡是支持、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和出版社的朋友们深表谢意。——桑韶华可谓过目不忘!于格以他令人恐惧的真实经历写成的这个故事一定会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Alan Sillitoe 英国小说家,儿童图书作家,剧作家和评论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失去双眼,重组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我有时候会莫名地感到不安和对未来的忧虑,但是要我说因为什么具体原因,我也说不清。我想你也许也会有这个时刻。但是,当我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的心便会沉静下来,不为外物所扰,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精神给予的神奇力量吧。起初被这本书的封面的宣传语法国版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吸引,因为海伦凯勒的故事在我上学时期曾经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主人公于格先生傲然而富有才气,硫酸损坏了他的双眼但并没能把他内心世界的景象和阳光烧毁、熄灭!这本书告诉我,不论顺境与逆境,一个人的毅力势不可挡!
  •   这本书我看到报纸上推荐买的,真正拿到手上翻开时,我没想到里面还有那么多张照片,从照片里我就强烈感受到了这个人的难以想象的经历,更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刚毅与坚强。我真的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中的光彩,是能够发光的,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人的魅力与力量。我读的时候,有时真的不忍再读,但是,又是于格的坚持与魅力让我一直心里惦记着没有读完的章节。可以说,这是我今年读的最好的一本书!真的!
  •   聆听了作者本人的讲座,阅读此书对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生命需要不断的精彩和辉煌!感谢于格!
  •   还没读完,但是非常震撼,于格本人太有魅力了!
  •   一个失明的人都能做得那么好,我相信自己也能做到最好。
  •   书送来的时候,刚开始没有仔细看。后来吃完饭回来仔细看一下了。 书从127页以后都被撕裂开一个小缝。可能是由于运送的路上出现的意外。
  •   很震撼的书,给人力量,作者的正能量无比强大,给我指引方向
  •   值得一读,值得珍藏
  •   书开头几页的照片比较有意思,后面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