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资源保护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聂呈荣 编  页数:222  

内容概要

  《农业环境资源保护》主要探讨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书中分析了由于农业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包括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污染问题、生物入侵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生态风险,提出了如何在发展我国农业的同时注意环境资源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实践,书中还探讨了我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环境资源保护》可供农业与环境资源领域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书籍目录

第1章Visi02003基本知识1.1Visio2003简介1.1.1Visio2003基本功能1.1.2Visio2003产品组成1.2Visio2003新增及改进功能1.3Visio2003中的辅助功能第2章Visio2003安装与启动2.1系统配置要求2.2系统安装、激活2.2.1安装Visio20032.2.2激活Visio20032.3启动与退出第3章Visi02003操作基础3.1基础知识3.2工作窗口3.3工具栏3.3.1工具栏的类型3.3.2显示、隐藏、移动、调整工具栏3.3.3自定义工具栏3.4菜单3.4.1菜单的类型3.4.2显示、自定义菜单3.5创建图表3.5.1用模板开始创建Visio2003图表3.5.2移动形状和调整形状的大小3.5.3向形状添加文本3.5.4连接形状3.5.5设置形状格式3.5.6完成和使用图表3.6模板和样式3.6.1新建、删除样式3.6.2应用样式3.6.3创建模板3.7绘图比例3.7.1绘图类型3.7.2设置页面绘图比例3.7.3按度量单位设置页面尺寸3.8图层3.8.1创建、删除、重命名图层3.8.2为图层分配形状3.8.3为图层分配主控形状3.8.4更改图层属性3.9快捷键3.9.1“菜单命令”快捷键3.9.2“页面浏览”快捷键3.9.3“形状”快捷键3.9.4“绘图工具”快捷键3.9.5“缩放”快捷键3.9.6“特殊文本字符”快捷键3.9.7“超链接导航”快捷键3.10颜色与声音3.10.1设置高对比度3.10.2颜色设置3.10.3添加声音3.10.4插入声音3.11缩放绘图3.11.1显示比例缩放绘图3.11.2缩放绘图页3.11.3智能鼠标滚动和缩放绘图3.11.4打印时缩小或放大绘图3.12背景和前景页3.12.1创建背景页3.12.2添加、删除背景设计3.12.3将背景分配给其他页3.12.4显示、编辑、删除背景页3.12.5前景页转换为背景页3.12.6打印背景页3.13多页绘图3.13.1多页绘图的用途3.13.2在各页之间进行浏览3.13.3重新排列前景页顺序3.13.4在新窗口中显示特定的页第4章文件管理第5章绘图类型第6章形状第7章形状组织第8章文本操作第9章自定义功能第10章图层与打印第11章Visio2003的综合应用第12章高级功能第13章综合实例第一章 我国农业环境资源简介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资源问题一、环境的概念二、资源的概念和类型三、环境资源问题的实质四、农业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第二节 我、国的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特点二、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第三节 我国的气候资源一、辐射资源二、热量资源三、降水资源四、风能资源第四节 我国的水资源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二、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第五节 我国的生物资源一、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三、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第二章 农业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第一节 历史上各种农业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一、原始农业二、工业化前农业--传统固定农业三、工业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农业第二节 森林砍伐和草原植被破坏一、森林砍伐二、草地退化第三节 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概念与危害二、水土流失的原因第四节 土壤退化一、耕地沙漠化二、石漠化三、土壤盐碱化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一、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二、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三章 农业环境的污染问题第一节 土壤污染一、土壤污染的定义二、土壤污染物及污染源三、土壤污染的基本方式四、土壤污染的特点五、土壤污染的危害六、中国土壤污染的现状与趋势第二节 水体污染一、水体污染物二、水体污染类型三、中国几大水系的水体污染状况第三节 大气污染一、大气污染概述二、大气污染的分类三、大气污染源四、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五、大气污染的危害第四节 酸雨一、酸雨的概念二、酸雨的分布三、酸雨的形成原因四、酸雨的危害五、我国目前酸雨危害状况第五节 农业面源污染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和种类二、化学农药污染问题三、化肥污染问题第四章 生物入侵第一节 生物入侵概述一、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二、生物入侵的模式和入侵过程三、入侵种的一般表征四、生物入侵的后果第二节 发生在我国的生物入侵一、生物入侵现状二、生物入侵种的主要特点三、引入途径四、生物入侵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五、对外来种问题认识的不足六、生物入侵的预防与管理对策第五章 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第一节 GMO生物安全评价一、生物安全评价的重要性、目的和任务二、生物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三、生物安全的检测方法四、国内外近年来GMO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五、关于我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争论六、我国生物安全管理现状、运作机制和对策第二节 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二、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三、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四、结语第六章 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节 土壤污染的治理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二、化肥污染控制三、农药污染控制四、我国目前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工作第二节 水体污染的治理一、控制水体污染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一、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二、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和控制途径第四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制定适当的政策措施二、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三、加强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体系建设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农业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四、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五、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六、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第二节 可持续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一、可持续农业思想发生的客观背景二、可持续农业的舆论背景三、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四、可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五、可持续农业与各种农业思潮六、可持续农业的实践经验七、推行可持续农业的种种障碍第三节 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前景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二、可持续农业的主要技术措施三、可持续农业的试验成果第四节 生态农业的原理和方法一、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二、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三、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四、我国生态农业的组织与管理第五节 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现状一、我国稻田生态农业模式二、华南地区其他若干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第八章 生态恢复实践第一节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与原理一、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三、生态恢复的过程、途径及标准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第二节 生态恢复案例--现代集约农业下退化基塘系统的生态恢复一、基塘系统的特点和生态合理性二、现代集约农业下基塘系统的退化三、退化基塘系统的生态恢复四、基塘系统生态恢复实践五、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我国农业环境资源简介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资源问题  一、环境的概念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围绕着人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指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土壤、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动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如果按要素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矿藏环境、生物环境、星球环境、宇宙环境等。社会环境包括聚居环境(如院落、村镇、城市)、生产环境(如厂矿、农场)、交通环境(如车站、港口)和文化环境(如学校、剧院、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如果按功能分,环境可分为劳动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和全球环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做了如下的界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可见,我国环保法规定的是一个“大环境”的概念,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秦大河等,2002)。

编辑推荐

  《农业环境资源保护》通过探讨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污染问题、生物入侵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生态风险,探讨我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道路。全书分四个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介绍中国农业环境资源状况;第二部分阐述现代集约农业发展对农业环境资源的破坏,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介绍人类历史上各种农业形态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现代农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和生物入侵问题;第三部分即第五章,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主要关注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第四部分探讨农业环境资源的治理、恢复与对策,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分别介绍各种污染的治理技术、生态恢复工作和可持续农业。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业环境资源保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