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刘德生 编  页数:255  

内容概要

  《环境监测(第2版)》是在2001年出版的《环境监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环境监测(第2版)》在介绍了环境监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大气和废气监测,水和废水监测,土壤污染和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及其他污染监测,并简单介绍了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第2版)》在这一版中增加了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持久性污染物等的监测介绍,使内容更加充实。  《环境监测(第2版)》为职业教育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环境监测工作者参考和使用。

书籍目录

绪言0.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0.1.1 环境监测的概念0.1.2 环境监测的目的0.1.3 环境监测的分类0.2 环境标准0.2.1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0.2.2 环境标准简介0.2.3 环境标准的网络查阅0.3 环境监测学习指南0.3.1 环境监测内容0.3.2 环境监测学习要求思考与练习1 大气和废气监测1.1 概述1.1.1 大气及其组成1.1.2 大气污染源1.1.3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1.2 大气污染物样品的采集1.2.1 环境空气中污染物采样1.2.2 污染源中大气污染物的采集1.3 颗粒物样品的采集和测定1.3.1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1.3.2 大气飘尘浓度的测定1.4 大气污染物的测定1.4.1 氮氧化物的测定1.4.2 二氧化硫的测定1.4.3 一氧化碳的测定1.4.4 飘尘中苯并[a]芘的测定1.4.5 总烃的测定1.4.6 臭氧的测定1.4.7 氟化物的测定1.4.8 铅的测定1.5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与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1.5.1 固定污染源基本参数测定1.5.2 排气中水分含量的测定1.5.3 排气中C0、CO2、O2等气体成分的测定1.5.4 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1.5.5 烟尘中气态污染物的采样方法1.6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与监测1.6.1 室内环境污染国内、外情况概述1.6.2 室内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1.6.3 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1.6.4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1.6.5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1.6.6 室内空气中氨的测定方法(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1.6.7 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1.6.8 室内空气中氡的测定(气球法)1.6.9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2 水和废水监测2.1 概述2.1.1 水的循环和分布2.1.2 水体污染2.1.3 水质监测的目的和对象2.2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2.2.1 采样布点2.2.2 水样的采集2.2.3 样品的保存2.3 水的物理性质的监测2.3.1 水温监测2.3.2 色度的测定2.3.3 浊度的测定2.3.4 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2.3.5 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2.4 水中无机物的测定2.4.1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2.4.2 非金属元素无机物的测定2.5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2.5.1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2.5.2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2.5.3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2.5.4 挥发酚的测定2.5.5 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2.5.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监测——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3 土壤污染监测与固体废物监测4 生物污染监测5 噪声监测6 其他污染监测7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 大气和废气监测  1.1 概述  1.1.1 大气及其组成  大气(atmospheric air)和空气在习惯用语上没有区别,甚至是同义词,而在环境科学中大气和空气稍有不同。用于小范围的如居室、车间或厂区的称空气;用于大范围的如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称大气。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它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空气。人类的生产生活又和空气进行了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影响着整个大气。  1.1.1.1 大气圈的结构  由于地心引力和气体的压缩性,地球大气圈的大气质量从垂直地球方向看,其分布是不均匀的。世界气象组织按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具体划分情况见图。  对流层(troposphere):大气层下面靠地球表面的部分。层厚约10~18km,对流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80%~95%的空气集中在这里。对流层厚的上限称对流层顶。  平流层(stratosphere):对流层的上面是温度非常平衡的平流层,或称同温层,其高度是从对流层顶以上55km左右。平流层最大特点是:它的臭氧能够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同时臭氧被分解为氧原子和氧分子,而当它们重新组合成臭氧时,又放出大量的热,影响着平流层温度的变化。  中间层(mesosphere):平流层顶的上面是温度再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的中间层。其高度是从平流层顶以上35km左右。  热成层(thermosphere):又称暖层,中间层顶的上面温度随高度上升而迅速上升的热成层或暖层。其高度是从中间层顶至800km处。暖层的最大特点是带电粒子密度高故又称电离层。它可将电磁反向射地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环境监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