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唐红侠 等编  页数:150  字数:194000  

前言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破坏等土地利用变化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合作步伐正在逐渐加快。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波恩协定》、《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马拉喀什协定》和《德里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在加强全球共识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是目前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国际法律文书。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已经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1992年6月11日,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同时明确规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主要的历史和现实的责任,理应率先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与消除贫困。公约缔约方会议(COP)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高机构,1995年第一次公约缔约方会议(COPl)至2004年第十次公约缔约方会议(COP1O)共举行了10届。1997年12月1日至11日,第三次公约缔约方会议(又称“京都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次会议制定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中确定了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三种帮助发达国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灵活机制,三种机制的核心在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这三种机制在本国以外的地区取得减排的抵消额,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上述三种机制中与发展中国家直接相关的是清洁发展机制(CDM)。其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又产生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由此获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部分和全部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农业和林业领域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控制,《农林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共分为5章。第1章介绍温室气体的概况;第2章主要介绍了与陆地生态系统和碳循环有关的概念以及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力的武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第3章分别介绍了森林植被碳库和森林土壤碳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库的影响,从而给出了森林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有效减排措施;第4章分别从旱田、水田及土地利用的变化来分析温室气体的产生,从而给出了与农业相关的温室气体的有效减排措施;第5章介绍了与湿地有关的温室气体产生及减排措施,以三江平原为典型代表进行分析。  本书适合于从事环境工程温室气体和减排工作的研究人员参考,同时也适合于环保部门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阅读。

书籍目录

第1章 温室气体概况 1.1 温室气体  1.1.1 概述  1.1.2 主要温室气体 1.2 温室效应 1.3 中国1990年温室气体状况  1.3.1 能源来源  1.3.2 工业来源  1.3.3 农业来源   1.3.4 森林来源   1.3.5 废物来源 第2章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2.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概念   2.1.1 概述  2.1.2 相关概念 2.2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简介  2.2.1 生产力模型  2.2.2 植被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 第3章 林业温室气体与减排 3.1 概述 3.2 森林生物碳库  3.2.1 森林生物固碳分析  3.2.2 森林生物碳库估算方法  3.3 森林土壤碳库  3.3.1 森林土壤碳库分布及储量   3.3.2 森林土壤碳储量主要估算方法  3.4 不同森林类型及生长阶段碳储量的变化  3.5 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3.5.1 森林土壤碳释放(土壤呼吸)  3.5.2 通过森林生物产生的间接影响   3.5.3 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5.4 林业土地利用改变与管理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3.6 温室气体对林业的影响  3.6.1 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3.6.2 对森林分布和生产力的影响   3.6.3 对碳循环的影响  3.6.4 对森林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 3.7 林业政策  3.7.1 政策建议  3.7.2 技术对策第4章 农业中温室气体及减排 4.1 农业生态系统中碳的动态规律及碳减排  4.1.1 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库及碳循环  4.1.2 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4.1.3 农业生态系统碳减排的影响因素  4.2 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测定方法  4.2.1 箱法  4.2.2 微气象学法 4.3 稻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   4.3.1 排放机理及排放规律研究  4.3.2 区域稻田CH4排放的估算  4.3.3 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因素 4.4 旱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   4.4.1 N2O排放源及其产生  4.4.2 N2O排放的影响因素  4.4.3 对农田N2O排放量的估算   4.4.4 旱田生态系统CO2的排放  4.5 农业生产废弃物及饲养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   4.5.1 农业生产废弃物温室气体的排放  4.5.2 反刍动物CH4排放 4.6 减缓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措施   4.6.1 CH4  4.6.2 N2O  4.6.3 CO2第5章 湿地中温室气体及减排 5.1 湿地概述  5.1.1 湿地的定义   5.1.2 湿地的类型  5.1.3 湿地的生态性质  5.1.4 湿地的功能  5.1.5 中国湿地的分布  5.2 湿地生态系统中碳的动态规律和温室气体排放   5.2.1 湿地生态系统碳的动态规律  5.2.2 湿地生态系统甲烷的产生  5.2.3 影响湿地CH4排放的因素   5.2.4 湿地N2O的排放 5.3 芦苇湿地温室气体减排  5.3.1 芦苇湿地CH4的产生及排放  5.3.2 芦苇湿地CH4排放的动态规律   5.3.3 影响排放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5.4 湿地保护与温室气体  5.4.1 湿地资源保护成为温室气体减排增汇途径的国际趋势  5.4.2 我国湿地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需求  5.4.3 我国湿地土壤碳库变化与湿地保护 5.5 实例——三江平原  5.5.1 三江平原自然资源概况  5.5.2 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CO2、CH4和N2O排放特征   5.5.3 三江平原岛状林CH4和N2O排放特征  5.5.4 三江平原湿地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5.5.5 三江平原湿地可持续对策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温室气体概况大气中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导致气候变化一一气候变暖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受到人类社会的共同关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急剧上升、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干扰越来越大。1.1.1 概述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GHG)或温室效应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促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份额不足l%。其总浓度取决于各源和汇的平衡结果。源是指某些化学或物理过程致使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相反,汇是令其减少。部分温室气体自然存在于大气中,另外一些是人为活动造成的,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故人类活动可直接影响各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进而改变温室气体的浓度。

编辑推荐

《农林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农林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错,很好,值得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