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本故事书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常宇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故事中学习中医(代序)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医都怀有一种很亲近的感情,毕竟从小到大都或多或少地喝过苦药汤、吃过保健补品,尽管不是很了解中医。  中医药本身虽然褪去了很多传统特色,但近年来却更深入人心,不仅被普通百姓津津乐道,甚至深入到美容、健身、养生、保健领域和很多高精的科技产业,成为白领的健康时尚和名贵们的新宠,还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健康保健经的流行,都说明民众对传统中医药的信赖。  黑药丸也好,苦药汤也好,民众就是接受中医,选择中医,看看那为让名老中医看病而起早贪黑排队挂号的长队,看看保健品专柜前的人山人海,就知道中医是多么的深入人心了!  还是患者们的话实实在在地道出了中医的长处:治病去根;全身调补,舒服;开几包便宜的草根树皮,吃着它就管用,扎一针两针就好,真神;找老先生瞧病,不像西医那样血淋淋冷冰冰,心里痛快;被西医宣判死刑了,到中医这也许还有盼头……  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博大精深的中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古老神秘的,是晦涩难懂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享用中医,我们带大家换个角度看中医,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像读故事书一样读懂中医——读完了一个个轻松易懂的故事,才明白中医原来这么简单、这么有趣、这么实用。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们接触了非常多的中医专家、中医文化学者和一些宗传的纯正的民间医生,所以我们广泛地约稿,并收集整理了从古至今的各种中医典故趣闻、悬壶诊病逸事、历代名家养生经验、华夏滋补药草、传统文化与中医药丝丝缕缕的联系、名方传奇等,语言生动有趣,短小通俗实用。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另外,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还得到了王惟恒、薛公忱、梁雄飞、丁兆平、张履南、李红珠、侯中伟、温长路、张存悌、段振离、梁丽霞等同志的赐稿,在此一并致谢。  谨以此书献给喜欢中医、从事中医以及想要了解中医的广大朋友们。

内容概要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千年来在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的同时,还留下了许多经典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在这本故事书中,有中医名言的典故由来、中医与中华文化的渊源、中药治病的故事、历代名家与中医的故事、历代名医悬壶诊病轶事等,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氛围中学习中医、了解中医、接近中医。   本书由《中国中医药报》资深记者通过采访中医药名家编著而成,适合对中医药感兴趣的老百姓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常宇,《中国中医药报》资深记者。

书籍目录

一、 中医百事由来 神奇的“药葫芦”  “杏林”美名代代传  “倒药渣”的来历  橘井泉香  何谓“青囊 ”  中药店为何称“堂”  端午熏药渣的来历  抓药的传说  三折肱知为良医  中药店为什么供獐狮  “药锅”为何称“急销”  中药为何称“本草”  “大夫”与“郎中”  病入膏肓  望梅止渴  高枕无忧  薏苡明珠 二、文化中医 幽幽药墨香  武术造就了少林伤科 中医中的文化魅力  太极拳与中医  魏晋风度与五石散  中药使高僧肉身千年不朽  僧医的贡献  导引按摩调气漫谈  源远流长腊八粥  屠苏酒——春节的保健习俗  祖传秘方神不神  中药店铺的招幌  八宝印泥的来历  中医药与重阳旧俗 “偷”与“借”药锅的民间风俗  敦煌石窟文化中的中医药学  端午插艾话中药  三、 华夏药草 十月萝卜赛人参  驻颜延寿话枸杞  蛇药多多  无竹使人俗  仙药灵芝  百药之长话人参  茯苓佳话   利尿明目属车前  漫话珍珠   乌发延寿话首乌  从“松香治癞”说开去  鹿的一身都是宝  益肾固精吃桑葚  益智强志的远志  神奇的水蛭疗法  延年益寿墨旱莲  敛疮止血话血竭  峻下逐水话牵牛  补肾良药话杜仲  平补肝肾的菟丝子  延年益寿话黄精  土鳖治病史话  善解鱼蟹毒的紫苏  止血良药白芨  凡草不凡是甘草  苦口良药黄连  祛除鼻疾佳药:辛夷花  三月茵陈治黄痨  杀肚虫的槟榔  妇科要药益母草  止血金不换三七  养血安神话龙眼  悬崖飞渡采石斛  祛风止痛用川芎  治补两益话黄芪  血家圣药:当归  药食皆宜话山药  消肿散结蒲公英  祛风止痛用天麻  补气养血吃党参  无可比拟的神奇植物:沙棘  血瘀良药数红花  身世奇特的冬虫夏草  药食俱佳鱼腥草  从宫廷谋杀案说附子  闲话山楂  淡淡菊花香  清热解毒金银花  止痉而味美的全蝎  御用重药:大黄  常食生姜御百邪  四、名家养生  邵雍的修性闲适养生诗  叩齿咽津食“玉泉”  陆放翁养生有道  苏东坡养生逸闻  从书法益寿看中医长寿  医林状元龚廷贤的养生箴言  名联里的养生学问  郑板桥画竹解肝郁  曹操的养生诗  武则天与益母草  慈禧太后与茯苓饼  王羲之与“鹅掌戏”  胡适常喝黄芪水  孙中山的“四物汤”  孙思邈的《养生铭》  明人李诩的健身十法  晋代葛洪的养生智慧  “乾隆爷”的长寿秘诀  郭沫若的静坐养生法  孔子养生诀窍  陈立夫:怎样才能活到100岁  《红楼梦》中的五大养生方法 五、神医悬壶  扁鹊断病如神  陆仲安治愈胡适重病  漫议神医喜来乐的“观字诊病”  华佗诊病二三事  “悬丝诊脉”是咋回事  张仲景诊病趣闻  钱乙黄土救太子  孙思邈巧治疑难病  王怀隐浮小麦治盗汗  叶天士诊病拾趣  李时珍巧断奇病  朱丹溪奇法愈怪病  吴本与花轿公庙  张从正三笑愈狂病  陈道隆心慈济困  施今墨诊病妙法  冉雪峰野山参煅灰为引  蓝茂西瓜救命  陈筱宝巧治闭经  程钟龄施计治足痿  庞安时治难产  开明士绅李鼎铭是名医  唐由之为毛主席手术  张景岳用磁石排误吞铁钉  喻嘉言一针救二命  徐灵胎诊病愿以性命相抵  张锡纯善用山药救危症  张骧云开砒霜  范文甫诊病轶事  焦竑凉水治疫疠  萧龙友弃官行医  徐小圃自摘“儿科专家”招牌  蒲辅周诊病轶事  马二琴诊病趣闻  魏长春登门纠误  李东垣奇思治眩晕  张锐救死不为图钱财  盛寅宁死不苟且  郭玉巧对皇上  不贪钱财丧天良  杨吉老冰做药引治腹痛  顾筱岩焙干蛔虫治疔毒  郭彭年大剂柴胡治鼻衄  戴星甫六味地黄疗怪疾  赵绍琴一味紫苏治顽症  崔默庵得其因而后治  郑钦安巧借锯屑治痼疾  刘大用淤泥巧诱蛭  姚僧恒大黄之用见真知  赵海仙暗渡陈仓治胀满  郑奠一撤香治癃闭  刘宗序姜附君子汤治暑痢  王彦伯切脉断知中毒案  童心传望而察知麻风病  莫君锡两幅画浇灭龙雷之火  史载之一味紫箢治便秘  薛已童便黄酒治外伤  陈存仁食疗治肠炎  朱良春与中医三奇葩 六、名人与中医 美国总统的中医药情结  郭沫若与桑枝酒  蒲松龄槲皮治毒疮  苏轼与中医药  康熙赐曹寅地黄汤  纪晓岚与《阅微草堂笔记》  苏辙疗疾用茯苓  王维治好了秦观的病  宋代皇帝和中医  朱元璋与药引子  范仲淹与中医学  唐伯虎田螺救人  慈禧太后与乡村御医  曹雪芹把脉知病源  王勃与豆豉  戴安娜求治中医  诗圣与中草药的情缘  宋美龄与中医  中医推拿使张学良离开轮椅  陈存仁在上海为于右任老诊病  柳宗元的《柳州救三死方》  大枣汤治好九世班禅的肠炎  章太炎先生的中医情  鲁迅到底是怎么看中医药的  苏加诺:这是中医学的奇迹  鉴真东渡对日本医药的影响 七、文苑医话 趣谈《西游记》的仙药和仙术  金庸武侠世界里的四大名医  《幽闺记》中药名写庸医  《镜花缘》中的中医药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  晴雯和尤二姐,皆遇庸医命不同  《草木传》里的中医药  张说的医药奇文《钱本草》  《水浒传》之蒙汗药  《儒林外史》中的医案  《老残游记》中的串铃医 八、中医疗法 洞穴疗病  针法溯源  保健足浴,延年有方  药浴疗疾  拔罐治百病  针法溯源  刮痧是怎么治病的?  浅谈足疗法  鲜为人知的脐疗法 九、名方传奇 华佗与麻沸散  传奇的季德胜蛇药与蜈蚣  冯玉祥与六神丸  御用圣药“龟龄集”  还少丹使人返老还童  话说诸葛行军散  曲焕章与云南白药  郑相国与青娥丸  夏令清暑利湿药:六一散  清凉油的来历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  二至丸的传说  屡用屡效神仙粥  国宝名药——片仔癀  梨膏糖传奇  妇科良药“定坤丹”  长国人志气的人丹  马应龙眼药与马应龙痔疮膏  王老吉凉茶历史 十、杏林点滴 奇香和奇臭的中药  胡庆余堂的金铲银锅  兔唇修补术的最早记载 

章节摘录

  神奇的“药葫芦”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葫芦,古代写作“壶”,俗称葫芦瓜。《诗?豳风?七月》中“八月断壶”,特指的就是盛药的葫芦,即“药葫芦”。  古今许多神话故事,几乎涉药就有葫芦。道教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就常背一个装有“灵丹妙药”的药葫芦,周游江湖,治病救人。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五回中说:“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老君)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考药葫芦之典故,当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之记载:“费长房者,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惟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耧上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类似记载,还可见于晋?葛洪《神仙传》及一些古史杂说等。大概都说的是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这位“壶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时有汝南人费长房,见此老翁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因而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开业则以“悬壶之喜”等为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行医者悬葫芦于诊室为医之标志,更为众多药店、制药厂等沿以为用。  看上述典故,虽然记述多带有传奇色彩,但若揭其神诞外衣,不难知费长房乃东汉时名医,药葫芦只不过是一只盛药的“药壶”,或曰一种行医、卖药的“招幌”而已。不过,医家挂药葫芦还有深意处:一是向世人表明其“悬壶济世”之宏愿;二是看重葫芦之实用价值。仔细推究起来,用葫芦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从历代史籍中得知,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背着葫芦,如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时就必挂一个药葫芦。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医治很多疾病。  “杏林”美名代代传  世代相传的“杏林”与中医结缘的典故,人们并不陌生,皆知其出自三国时的名医董奉。据《三国志?卷四十九》记载:三国名医董奉,隐居江西庐山期间,对众多慕名而来求医的百姓,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要求被治愈者种植杏树作为纪念,患重病而被治愈者种五株,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数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计其数,种得杏树10万余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读书看病,很是惬意。杏熟以后,来购买者一律不收钱,只用米交换。一担杏子换一担米,他得了米,就用这些米救济山上山下穷苦百姓。董奉死后,庐山的百姓们非常怀念他,就把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称之为“誉满杏林”。  董奉与“杏林”之典故,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人其事呢?据晋代葛洪(公元261~341年)的《神仙传》和《南海府志》所述,董奉字君异,原籍福建候官县(今福州市)人,后至豫章郡(今江西南昌)隐居庐山下。大约活了100多岁,方于“永嘉中仙去”。永嘉是晋怀帝的年号(公元307~313年),按董奉活了100多岁推测,他可能生活于公元200~313年间。说他“成仙而去”固然是溢美之词,但在当时人均寿命不足30岁的历史条件下,他竟能寿过百岁,实在是难得的了。《神仙传》的作者葛洪是略晚于董奉的一代名医,两人生卒时间仅相差几十年,而且董奉卒年时葛洪已有40余岁,葛洪笔下记述的董奉,诚为可信。  那么,杏林仙址何处寻呢?据考证,杏林系在如今江西省星子县以西约二十五华里处的醉石之东。所谓“醉石”,乃是庐山南麓虎爪岩下的一块巨石。相传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曾醉卧其上。醉石之东有归宗寺一座,两者相距约三华里。当年郁郁葱葱的杏林,即在醉石与归宗寺之间。  星移斗转仙去也,长存“杏林”美名传。历经了多少年代,“杏林”几乎成了医务界的代称。至今,人们还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颂医家们高尚的医德医风;用“杏林高手”赞誉技艺精湛之良医;“杏林佳话”述轶事、“杏林春秋”载医史;至于“杏林春满”、“杏林春风”等,更是歧黄世家及中医药店堂之常用联语。  “倒药渣”的来历  在许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着一种“倒药渣”的习俗,就是病家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过往行人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因为俗谚有“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和“一经他人双脚踏,病魔就被众人压”之说。据说,这可以驱病出门,托人消灾,或被行人带至别处,不再作怪害人,病人能够尽快痊愈。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慰,并没科学依据。不过,以下几则传说中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一说:药渣辨优劣很久以前,江南小镇有一家“宏德堂”药店,起初由于药材货真价实,炮制优良,信誉很高,生意格外兴隆。但过了一年,买药的人越来越少,生意萧条,门店冷落。  一天午后,店主正在椅子上打盹,朦胧中,忽见一鹤发仙翁,手拈拂尘,飘然而来。语之曰:“我乃药神是也,统管天下采药、买药之人,你近来掺卖劣质药材,坑害病人,现在无人买药,就是对你的惩罚。”说罢,给他丢下一张纸条,遂又飘然而去。他急忙拾起纸条,一看是一首六言诗:“配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治病救人为本,切忌图利忘义。”他看过后猛然惊醒,心中大惭,怵惕不安。他知道自己近月曾将一批劣质药材充优销售,大大降低了药的疗效,故人来渐稀。如此竟连“药神”也已知晓,令他惭愧不已。他想着药神的话向患者传话出去,凡今后在“宏德堂”抓药配方者,药煎完后,将药渣倒在门前,好让药神检验优劣,看“宏德堂”的药材是不是都属上等佳品。说来也真奇怪,此后,人们在“宏德堂”购买的药物,药效灵验,众口皆碑,“宏德堂”生意又兴旺发达起来。如此日久天长,老百姓中便传开了,只要把药渣倒在路上,任千人踩、万人踏,就会药到病除、早日康复。  二说:药渣可导医相传,唐代药王孙思邈,医术精湛,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深得人们的敬重。在他隐居深山时,有一次,他为一个受了伤的老虎解除了病痛,老虎为了报恩,就自动为孙思邈当护卫、坐骑。孙思邈行动是方便多了,可把病人都给吓坏了,谁也不敢求医于他。孙思邈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每到一家看病,便让病家把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哪家门口有药渣就表明他在哪家行医。这样一来,老虎就不必紧随相跟,只在远处守着就行了。久而久之,药渣成了行医人的标志。很多人对此人云亦云,众人相附,代代相传,也就形成了煎中药后倒药渣、踩药渣的一种民俗。过去,在药王的塑像和画像中,都是坐于虎身之上,这种艺术形象也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又一说:药渣识真假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归根结底,“倒药渣”的习俗包含了一个药渣的处置问题。煎完汤药后,自然要把煎取药汁后的药渣倒掉,但对有毒中药则应埋掉。还有一种做法是把药渣暂时倒在窗台上晾干,待二剂三剂全部煎服完后,才一起倒掉。这样,即使发生医疗纠纷,查看药渣,有据可凭,既对病人负责,又对医生负责,自当有可取之处。  (王惟恒)

编辑推荐

  《中医是本故事书》演绎千年草木春秋,揭秘中医百事由来,千古名医悬壶济世,中医养生名方传奇, 医乃仁术,济世活人之本。  纵观医学史 趣谈古今事,演绎千年草木春秋 揭秘中医百事由来 揭开中医神秘面纱 轻松掌握养生密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是本故事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看故事中学习中医,中医博大精深,给外行看的哈,中医专家看就太简单了
  •   不错,中医故事增加对中医的了解。
  •   中医小故事,传播中医文化
  •   讲到很多中医内外的故事 长了见识
  •   看故事学中医,培养中医兴趣的好书。
  •   很详细~推荐给各位。对于了解中医是一本很好的书。
  •   启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的书。
  •   了解文化故事
  •   好 好 很好
  •   棒,一切尽在不言中
  •   收到很满意,谢谢!祝生意兴隆!
  •   想找关于中医的故事,这里面太多了。
  •   了解中医历史休闲好书
  •   书挺好的,就是封面和印刷一般,适合普及中医药知识
  •   书中涉及的故事有趣、生动!推荐
  •   需要给孩子们讲故事,买来学习一下。
  •   挺好的,当看故事了,故事性多过于实用性
  •   只有天宁寺青霉素的那个故事有意思
  •   稍嫌粗糙的一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