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宋晓凯、 吴立军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宋晓凯 编  页数:275  

前言

《天然药物化学》第二版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编写。本版与第一版教材相比,重点在第一、六、九、十章的内容方面进行了部分的修改、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同时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介绍了近几年来新出现的气质联用技术、液质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在第六章,介绍了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及应用实例;在第九章,介绍了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及应用实例等。此外,对近年来国际上有关新药开发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也进行了一定补充。第一版教材出版后的6年中,经国内各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使用,反映良好。教材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还被作为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推荐教材之一。《天然药物化学》主要适用于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制药企业、药物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参考。本教材由宋晓凯教授任主编,吴立军教授任主审。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陈虹教授、周晶教授、凌宁生教授级高工、潘勤教授级高工。此外,天津医科大学张瑶舒教授也参加了部分编写及修改工作。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化学工业出版社和有关院校专家和同行的热情鼓励与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编者水平和能力,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内容概要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全书共10章。第1章总论,介绍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工业化新技术;第2~9章分别讨论了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有些章节结合实例介绍了工业化新技术;第10章讨论了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一般程序。  《天然药物化学》在第一版基础上修订,调整了部分内容的顺序,补充和更换了部分应用实例,使《天然药物化学》更具实用性。  本教材可作为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成人教育以及生产、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总论11.1 绪论11.1.1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11.1.2 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概况21.1.3 生物多样性、化学结构与活性多样性61.2 生物合成途径与生物转化71.2.1 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91.2.2 生物转化研究的进展121.3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方法141.3.1 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传统提取、分离与精制方法141.3.2 提取及分离技术的发展181.4 结构研究方法251.4.1 化合物的纯度测定261.4.2 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261.4.3 结构测定常用的波谱分析27参考文献38第2章 糖和苷392.1 糖和糖苷类结构类型与分类392.1.1 单糖及其立体化学392.1.2 低聚糖432.1.3 多聚糖类442.1.4 苷类452.2 糖链和糖苷键的降解472.2.1 酸催化水解472.2.2 酸催化甲醇解472.2.3 碱催化水解472.2.4 酶催化水解472.2.5 氧化开裂法482.3 糖和苷的提取分离482.3.1 糖的提取分离482.3.2 苷的提取分离492.3.3 多糖提取分离实例492.4 多糖的纯度鉴定与结构测定502.4.1 多糖的纯度鉴定502.4.2 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502.4.3 多糖的结构鉴定512.4.4 多糖的纯度鉴定与结构测定实例512.4.5 核磁共振技术在糖类化合物化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512.5 多糖的生物活性54参考文献54第3章 醌类化合物563.1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563.1.1 苯醌类563.1.2 萘醌类573.1.3 菲醌类583.1.4 蒽醌类593.2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呈色反应623.2.1 理化性质623.2.2 呈色反应643.3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663.3.1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663.3.2 醌类化合物的分离673.4 醌类化合物的色谱鉴定703.4.1 薄层色谱703.4.2 纸色谱703.4.3 高效液相色谱703.5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713.5.1 紫外光谱713.5.2 红外光谱713.5.3 核磁共振谱723.5.4 质谱733.5.5 结构鉴定实例74参考文献75第4章 黄酮类化合物774.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与生物活性774.1.1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774.1.2 结构分类及其结构类别间的生物合成关系774.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794.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显色反应824.2.1 性状824.2.2 溶解性824.2.3 酸性与碱性834.2.4 显色反应834.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864.3.1 提取864.3.2 分离894.4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934.4.1 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944.4.2 紫外及可见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954.4.3 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994.4.4 质谱在黄酮类结构测定中的应用1084.4.5 黄酮类化合物在结构研究中的注意事项1134.5 结构研究实例115参考文献116第5章 苯丙素类1185.1 苯丙酸类1185.2 香豆素类1205.2.1 香豆素的结构类型1205.2.2 香豆素的化学性质1215.2.3 香豆素的提取分离1245.2.4 香豆素的波谱学性质1255.2.5 香豆素的生理活性1265.3 木脂素1265.3.1 木脂素的结构类型1285.3.2 木脂素的理化性质1315.3.3 木脂素的波谱学性质1315.3.4 木脂素的提取分离1325.3.5 木脂素的生理活性133参考文献134第6章 萜类和挥发油1366.1 萜类的生源学说1366.1.1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1376.1.2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1376.2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化合物1386.2.1 单萜1386.2.2 环烯醚萜1436.2.3 倍半萜1466.2.4 二萜1516.2.5 二倍半萜1546.2.6 四萜类1556.3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556.3.1 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566.3.2 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566.4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1596.4.1 萜类的提取1596.4.2 萜类的分离1606.4.3 提取分离实例1616.5 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1646.5.1 紫外光谱1646.5.2 红外光谱1646.5.3 质谱1646.5.4 核磁共振谱1656.6 挥发油1656.6.1 挥发油的组成和分类1666.6.2 挥发油的性质1676.6.3 挥发油的提取1676.6.4 挥发油的分离1686.6.5 挥发油成分的鉴定171参考文献174第7章 三萜及其苷1757.1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1757.2 四环三萜1787.2.1 达玛烷型1787.2.2 羊毛脂烷型1807.2.3 甘遂烷1827.2.4 环阿屯烷1827.2.5 葫芦烷1837.2.6 楝烷型1847.3 五环三萜的结构类型1857.3.1 齐墩果烷型1857.3.2 乌苏烷型1897.3.3 羽扇豆烷型1917.3.4 木栓烷型1927.4 理化性质1927.4.1 状态1927.4.2 溶解度1927.4.3 颜色反应1927.4.4 溶血作用1937.4.5 沉淀反应1937.5 提取分离1947.5.1 三萜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947.5.2 三萜皂苷的提取与分离1947.5.3 提取分离三萜皂苷实例1957.6 结构测定2007.6.1 紫外光谱2007.6.2 质谱2017.6.3 核磁共振谱2017.7 生物活性2027.7.1 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027.7.2 抗炎活性2037.7.3 抗肿瘤活性2037.7.4 免疫调节作用2037.7.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2047.7.6 抗菌和抗病毒活性2047.7.7 抗生育作用204参考文献204第8章 甾体及其苷类2068.1 C21甾类化合物2078.1.1 C21甾类结构特点及类型2078.1.2 C21甾类性质与检识2108.1.3 C21甾类的提取与分离2118.2 强心苷2118.2.1 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2118.2.2 强心苷的理化性质2168.2.3 强心苷的波谱性质2208.2.4 强心苷的提取与分离2218.2.5 强心苷的检识2258.3 甾体皂苷2268.3.1 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2268.3.2 皂苷的理化性质2298.3.3 甾体皂苷元的波谱性质2318.3.4 甾体皂苷的提取与分离2328.3.5 皂苷的鉴定235参考文献236第9章 生物碱2389.1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2399.1.1 希夫碱形成反应2399.1.2 Mannich碱形成反应2399.1.3 酚的氧化偶合反应2409.2 生物碱的分类2409.2.1 有机胺类2409.2.2 吡咯衍生物2409.2.3 吡啶衍生物2419.2.4 莨菪烷衍生物2419.2.5 喹啉衍生物2429.2.6 异喹啉衍生物2429.2.7 菲啶衍生物2449.2.8 吖啶酮衍生物2459.2.9 吲哚衍生物2459.2.10 咪唑衍生物2459.2.11 喹唑酮衍生物2459.2.12 嘌呤衍生物2469.2.13 甾体生物碱2469.2.14 萜生物碱2469.2.15 大环生物碱2479.2.16 其他类型生物碱2479.3 理化性质2479.3.1 一般性质2479.3.2 碱性2499.3.3 沉淀反应2529.3.4 显色反应2539.4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2539.4.1 生物碱的提取2539.4.2 生物碱的分离2549.5 生物碱的结构测定2569.5.1 光谱法在生物碱结构测定中的应用2569.5.2 生物碱结构测定的实例2599.5.3 液质联用技术分析延胡索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实例261第10章 天然药物的开发设计26410.1 天然药物开发的一般程序26510.1.1 样品的选择与制备26710.1.2 活性筛选26710.1.3 活性跟踪26710.1.4 结构改造和构效关系研究26710.2 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分离研究方法26810.2.1 两种不同的方法与思路26810.2.2 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追踪分离活性化合物的两个实例26810.2.3 追踪分离天然活性化合物时的注意事项27010.3 天然化合物的化学修饰或结构改造272参考文献275

章节摘录

插图:我国利用海洋药物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已有700多个中成药组方中有海洋生物。在全球现有的3百万至5百万种物种当中,海洋物种占据近一半。海洋生物作为天然药物的巨大资源,基本未被开发(关于海洋天然产物的文献报道多以细胞毒性为主,其目的在于用简单的细胞毒检测作为抗肿瘤活性的模型)。在目前陆地植物发现新骨架化合物几率急剧下降的形势下,海洋生物成为作用机制新颖、化学结构多样化的新药和先导化合物的来源。近年来,由于超微量物质的分离及结构测定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占地球表面积2/3的海洋中所含生物资源正在得到逐步的开发,在对海洋动植物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结构新颖并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比如在海洋生物中已发现有多肽类、大环内酯类、萜类、聚醚类等200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从中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抗癌、抗病毒活性物质,显示出海洋药物研究利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新药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首先是因为传染病的有效控制使人类的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近年来,一些引起人类死亡或者严重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病种疾病,诸如微循环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恶性肿瘤、肝炎、老年性痴呆、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难于找到有效药物。其次,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一些原先在偏僻落后的地区内局部流行的病毒性疾病开始向外扩散。其中以艾滋病(HIV)最为严重,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猖獗。这些病毒性疾病由于缺乏有效防治手段,对人类危害极大。天然产物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被认为是寻找有效抗HIV药的重要资源。新近研究证明,从药用植物中分离出的萜烯类、酚类及一些稀有多糖类可以有效抑制HIV的复制。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对于疑难杂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1.2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概况50多年来,我国以中草药为原料开发出了40多种特有新药,如黄连素、四氢巴马汀、东莨菪碱、莨菪碱、樟柳碱、石杉碱甲、芫花酯甲、靛玉红、天麻素、草乌甲素、蒿甲醚及丹参酮ⅡA等。尤其是近10多年来,国内外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长足进展。

编辑推荐

《天然药物化学(第2版)》第一版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戒严优秀教材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然药物化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