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

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熊彼特  页数:157  译者:孔伟艳 朱攀峰 娄季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经济发展理论》: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并告诉你一个和马克思所述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   本书是熊彼特西方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早期成名作。在书中,他以“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对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包括从“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作用,直到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则进一步分别阐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利润以及资本的利息等问题。第六章运用“创新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和特点。

作者简介

熊彼特,美籍奥地利人,西方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熊彼特早期成名作。在书中,他以“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从而闻名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
  熊彼特的其他著作有《资本主义、社

书籍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灵魂  ——《经济发展理论》导读第一章  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第一节  经济研究的范畴 第二节  人类经济行为最抽象的描述 第三节  最基本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土地服务 第四节  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价值决定 第五节  时间因素及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第六节  在交换经济中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 第七节  交换经济中货币价值及价格的决定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下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创新、新组合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信贷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第四节  新组合的实现与企业家的职能 第五节  在现有经济体系中创新的困难 第六节  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  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第一节  购买与信贷 第二节  信贷的本质 第三节  信贷的作用 第四节  资本的本质 第五节  货币市场存在的价值第四章  企业家利润 第一节  企业家利润产生的一般形式 第二节  企业家利润产生的多种途径 第三节  在非交换经济中利润的产生 第四节  非交换经济中利润的归属第五章  资本的利息 第一节  利息的本质 第二节  利息的两难困境 第三节  利息与剩余价值 第四节  利息的分类与企业家利润 第五节  利息的货币形式 第六节  购买力对利息的影响 第七节  利息的形成与货币市场 第八节  利息与货币供给 第九节  利息与永久性收入 小结 第六章  经济周期的初步论述 第一节  对经济周期的基本看法 第二节  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论经济周期对企业家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企业家对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第五节  经济萧条产生的原因 第六节  经济萧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第七节  对经济危机治疗方式的探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第一节经济研究的范畴社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事实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经济问题,只不过是运用抽象的方法,从繁杂的社会过程中找到其中的经济事实而已。这种抽象是我们在心理上对现实的技术条件所进行的模拟。可以说,经济学研究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纯粹的经济事实,它还包括其他方面,有时这些方面甚至更为重要。社会事实是人类行为的结果,经济事实则是经济行为的结果。我们这样定义经济行为:它是以获得物品为目的的行为。在这种意义上,经济事实的领域也就被经济行为的概念所限定了。在此领域中,每个人都必须有(至少有一部分)经济方面的行为,要么是一个“经济主体”,要么依附于一个“经济主体”。其实,根据对经济事实领域的限定,我们可以把社会中的人分为两大类,一类人的主要活动是经济行为或商业行为;而对另一类人来说,经济行为并非他们活动的主要方面。此时,经济生活就可以由第一类人组成的集团来代表——尽管其他社会成员也有经济方面的行为。于是我们说,这个集团的活动构成了经济生活。这里需要再次强调,我们要研究的是那些目的在于通过交换或生产取得物品的经济行为,以及由此限定的领域,而暂不涉及经济动机和社会经济力量等较为宽泛的领域。本书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的发展。在提出论点以前,我们将在本章完成一些准备工作:提出一些原则,设计一些概念,同时提供一些便于掌握公理的方法。这些准备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论点。在本章我将不使用“注释”的方法,同时提醒大家注意,尽管本章所论述的的确是经济理论的一部分,但并不需要读者具备特殊的知识对其进行论证。另外,本章中我将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尽可能采用简单的表达方式,因为我们的论证的确很少涉及理论上的结论。总之,本章将遵守这样的原则:凡是在专业术语对论述没有更好的帮助之时,都将使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法,尽管这样可能会在准确性上做出牺牲。经济学和其他科学一样,都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对未知问题的解答。尽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研究经济事实的态度同样是严谨的。经济学家们同样会把研究客体看做“未知的事物”加以研究,追根溯源,直到相对来说使它变成“已知的事物”。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到底有多大呢?当我们找到’所研究的经济事实的原因,并且论证这些起“原因”作用的现象是非经济现象,那么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以后就让其他学科来对这些非经济现象进行研究。而此时我们已经到达了经济学领域的边界。例如,如果我能说,地租是由于土地质量不同所引起的.那么我们就已经完成了在经济学上对它的解释。同样,如果我能对某种价格运动追溯到商业的政府管制,那么作为经济学家的任务就完成了,因为政府对商业的管制并不是以通过交换或生产获得物品为直接目的,从而它并不属于纯粹经济事实的范畴。经济实践有其自身的逻辑,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准确地表达这一逻辑。这时,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会设定一个孤立的社会,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就是本书所要研究的。第二节人类经济行为最抽象的描述在此,我们首先假设这样一个国家:在商业上组织得井井有条,其中,私人财产、分工和自由竞争占据主导地位。然后,我们以这样一个国家为基础展开论述。在这个经济体制中,会出现这样一个经济事实:农民种植的谷物被运送到遥远的城市,以供面包师制作面包,但这个农民根本不知道他的谷物被运送到哪里以及被谁消费。对于那些对经济体系毫不了解的人来说,这一切犹如天方夜谭,尤其是当他进一步发现谷物通过一些人之手到达最终的消费者那里,而这些人也不知道这个最终的消费者是谁时。但是,那些了解这个经济体系的人能够很容易地解答这些疑问,这一切都是缘于长期积累的经验。对于农民来说,长期的经验使他懂得应当考虑需求的大小和强度,并告诉他生产多少能使他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他会尽可能维持这个数量,除非市场环境变化,这个数量才有可能改变。除了以上的例子,农民在其他的经济活动中也会采用同样的核算方法。在这个经济体系中,他会像企业家那样自觉地、完全地核算他的经济活动,也会半自觉地在习惯的影响下进行核算。在智商、知识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根据长期的经验,农民通常能够确定他所需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价格,他也知道自己需要付出多少劳动(他可能是按照纯粹的经济学原理来估算自己的劳动价值,也可能是用不同于其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劳动),同时他还能够选择最适合的耕作方法。同理,与农民有交易关系的人也会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判断市场和需求。由于我们假设的经济体系不存在失效的情况,所以经济周期的循环流转会进行得比较迅速,并且在每个经济时期都会发生相同的情况,因此我们所描述的各种交易都是精确的。我们也由此可以下个结论:个人的经济活动由过去的经济周期决定——这不仅仅因为经济周期支配着个人的行为,还因为农民的生活或者依靠前一时期的物质产品,或者依靠用这种产品的收入去获得的东西。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每个人的经济活动都被涵盖在这张网中,没有人能够轻易摆脱,而这张网正是由长期的经验结成的。在这张网里每个经济人都可以找到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此刻,最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假设:在每一个经济时期,每一个人都是靠前一时期生产的物品来生活。在我们描述的经济体系中,农民的例子并非特例,这里我们对其加以推广。我们假定: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生产的全部产品售出,而且当他消费自己的产品时,他也是顾客,这种个人消费也同样由市场价格决定。这时,所有其他的经济主体(例如商人、工人等)就和上述农民的情况一样了——他们在同一时期既是买主又是卖主。我们先以商人为例,他们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生产产品和寻找买主。此时,这些商人的产品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但由于存在着各种原因,很可能有干扰)必将完全卖出,因为这些经验的确是准确和有效的。对此,我们作进一步的说明:屠户出售多少肉要由他的顾客——比如裁缝——将要购买多少肉并按什么价格购买来决定。可是这又取决于裁缝的营业收入,而裁缝的收入又取决于他的顾客,比如制鞋匠的需要和购买力,而制鞋匠的购买力又取决于他所为之生产的人们的需要和购耍力;如此循环,直到最后我们遇到那些收入来自将自己的物品售与屠夫的人。在这张经济之网里,所有的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可以随处见到。上述的稻谷、面包等都是被消费者习惯了的商品,而人们却很难习惯于把自己看做是土地服务、劳动服务的消费者。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看做是这些商品的消费者,那么的确能使我们所描述的图景更加全面,因为这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各种物品循环流转的过程。显然,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每一类商品的每一单位并非经过同一条道路到达同一个消费者。但是,在此我们做出一个假设:不同经济时期生产商品的目的在于到达同一个消费者。这必须以不改变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为基础。因此,在经济体系的某一处。每一项需求都在等待一项供给,而且在这个体系中,必然存在着一种商品的补充品,而这一补充品恰好是人们手中的其他商品。人们根据由经验确定的条件,用补充品来交换这种商品。这时根据所有商品都能找到市场的事实,我们说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结束了。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是根据来自经验的数据和方式做出各种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们赖以做出决定的数据并非完全不变。例如,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供求数据发生变化,从而人们也会立即改变行为来与之相适应。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更愿意选择自己已经习惯的经济方法,除非来自外界的压力过于强大。正因如此,经济体系才不会随意变化,任何时候都与以前存在的状态相联系。这可以被我们称为“威泽尔的继续性原则”。在此,如果我们描述一个完全没有变化的制度,那么这的确是一种抽象的过程,但是其目的只是为了阐述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本质。其实,通过另一种方法,同样可以更清楚地证明上述结论。我们首先假设:在一个经济周期终结之时,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把本期生产的产品堆放在一个仓库里,然后按照某种原则进行分配。那么,是否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某些做出贡献的人分配不到物品,或者分配不到想要的数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这里,长期的经验同样起着作用。根据这些经验,人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为了获得理想的物品,他们需要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贡献(他们已经想到了每一份物品都包含一定量的劳动)。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看做一个仓库,把社会总产品看做仓库中的物品,那么情况也是一样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所有的数量关系都是根据经验获得的,那么在经济周期终结之时,所有的贡献与所有的需求份额必然相互抵消。以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图景还是过于复杂,为了更好地展现经济体系运行的本质,我们做出以下简化:假设在没有任何关于交换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同一民族的人在文化品位、技术知识以及消费品、生产物品的最初存量方面都是相同的。这时,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办法,才能达到最大可能的经济福利目标。在此,我们只是为了突出经济行为的基本原理,想要对经济体制或组织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运转情况进行分析。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可能很多,但它的意义总是在于满足需求,因此,我们从需要这个事实得出的概念和命题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效用的概念,以及由它引出的边际效用,或者说是“选择系数”。进而我们提出了某些原理,即关于资源在被使用的各种范围内的分配原理,物品间的补充性和竞争性原理,我们还可以合乎逻辑地引申出交换比率、价格以及古老的源于经验的“供求法则”,最后是我们达到价值体系及其均衡条件的初始思想。在需求之后我们需要讨论一下生产。生产到底是什么呢?约翰?雷从自然事实的领域将其解释为:它是一个观察自然过程的结果,并将其充分利用的问题。但是,这种解释能够运用于经济学领域吗?自然事实与经济学到底有多少联系呢?恐怕没有人能够一言以蔽之。因此,像收益递减规律这样的理论对于具体的经济结果是否有意义,意义到底有多大都是难以判定的。说得更直接,人类福利的重要性和在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性之间并元联系。探究完生产的物质和社会方面,我们就要进入更深的层次,即生产行为的具体目的。经济人在生产时所追求的目的,对生产的方法和数量印下了清楚的烙印,也必然会在给定的生产资料和客观需求的结构内决定着生产“什么”和“为什么”生产。在非交换经济内,生产目的同样决定着整个经济过程。在这里,人们都是为了直接消费而生产,而这种需要的性质和强度,在实际可能的限度内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给定的外部条件和个人的需要共同决定着经济过程。而对于交换经济来说,对一些细节加以修正,也可以得到上述结论。我们可以看到,生产的“社会方面”使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必须同生产的物质方面,即纯粹技术问题区别开来。它们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例如,工程师建议采用一种新工艺,而商人则以这样做不会获利为由加以拒绝。工程师和商人都可能会这样解释: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他们都是根据恰当的知识做出该决定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个人对恰当性的认识互有差异。商人所说的恰当性是商业利益,在他看来,生产过程的改变只有增加需要的满足才是恰当的。因此,如果工程师提出的新工艺不能达到上述要求,那么在商人看来只不过是资源的浪费而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当技术因素同经济因素发生冲突时,技术因素总是屈服于经济因素。但这并不能否定生产技术的独立存在及其意义,以及工程师观点的恰当性。在此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予以说明:假定一台蒸汽机的所有部件都符合经济上的恰当性,因此,蒸汽机能够被充分地利用。如果通过用更多的燃料,让更多有经验的人操作它,对它加以改善等方法,使它能够更充分地被利用,但是假如这么做没有什么好处的话,那么这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需要考虑的是,在什么条件下机器能做更多的工作,能多做多少,利用现有的知识可以怎样改进它等等,这些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一旦这些改进变得具有恰当性,便可以立刻付诸实施。经常把理想同实际进行比较,以便使被放弃的可能性选择不是由于无知,而是由考虑成熟的经济原理决定的,这样做也是有好处的。总之,在一定时期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存在一种误解:生产创造财富,因此生产自然具有创造性。其实,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生产都没有在物质的意义上创造出什么新东西。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生产所做的只是影响或控制事物及其过程。这种影响和控制力就是一种“力量”,它包含了不同的利用物品和处理物品的方法,包括各种位置上的、机械的、化学的和其他的过程中的变化。在经济学意义上,所有这些力量的作用是相同的:改变生产资料和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新的生产方法来改变人们所需要的现存状态。可能有些新的方法在技术上也是完美的,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许多时候技术的完美要让位于经济利益。每一种生产方法都是各种力量和生产资料的特定组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处的角度不同,这种组合也必然有差异。但是以技术完美为目的的组合与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组合必然不同,前者涉及现有的需要和手段,后者则涉及方法的基本思想。如果非要找出经济上的最佳和技术上的完善背道而驰的原因,那只能是由于人们缺乏知识,以及懒惰造成的,或者是由于先进的技术不能适应给定的经济条件。

编辑推荐

  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发展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熊的经典之作,翻译质量也还行
  •   还不错哦
    希望还有更好的作品
  •   i ***e it, the ***ment be delayed.
  •   这本书是非常出名的,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现在读起来还是有点怪怪的,可能是不了解历史背景和写作环境吧,有点读不懂。
    对于经济理论的分析有些到现在也很受益,是必看的经济学书籍!!
  •   很好的书,入门初学经典书籍
  •   能把小道理讲得这么明白透彻的人,不多见啊。小熊真棒
  •   还可以,是删减的,不知原味如何
  •   看不懂此书,不知道原因为何,可能是我本身知识还不够,可能是因为书中缺少了什么,是不是有删节了。没有系统性。
  •   不全,适合初级读者
  •     绝对是神作。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作为中学教材,以让大家抛弃劳动创造价值这种迂腐的、斗争号角式的马克思经济学观点,而重视包括商业创新的一切创新行为,让劳动者明白自己创造价值几何,不要抱怨工资低,这样整个国家才有希望。记住,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如果你劳动而不创新的话,你的劳动和石油或者一块芯片没有区别。只有智慧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多少和智慧所影响的人的多少有关。
  •   同意前半部分的评论,后半部分选择性支持。
  •   我强烈赞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