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兴起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北京  作者:(美)哈斯金斯|译者:张堂会//朱涛  页数:104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内容概要

  《大学的兴起》是哈斯金斯在布朗大学讲座演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通俗性的学术著作,它为我们详细描绘了一幅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图景,展现了大学的独特精神和魅力。

作者简介

  哈斯金斯(1870-1937),美国教育家、历史学家,中世纪史权威学者。其主要著作有《欧洲历史上的诺曼人》、《12世纪文艺复兴》、《中世纪文化研究》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前言第一章 最早的大学导言博洛尼亚大学与南方巴黎大学与北方中世纪的遗产第二章 中世纪的教师学习与教科书教学与考试学术地位与学术自由第三章 中世纪的学生信息来源学生手册学生书信学生诗歌总结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最早的大学  导言  大学与大教堂和议会一样,都是中世纪的产物。可能令人有些奇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并没有我们在过去的七八个世纪里所谓的这种“大学”。它们有高等教育,但这与大学的本语不是一对同义词。虽然它们有许多在法律、修辞以及哲学上令后人难以企及的教育,但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学习制度。像苏格拉底那样伟大的导师并不向他的学生授予文凭。如果一个现代学生跟从苏格拉底学习三个月的话,他会要求一份证书,也就是能证明这段学习经历的某些确实的和客观的东西——顺便说一句,这也是适合苏格拉底对话的一个绝好的题目。只有在12世纪和13世纪,世界上才出现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有组织的教育的一些特征,即由系科、学院、课程、考试、毕业典礼和学位组成的教育体系。所以,我们所继承的这些遗产不是来自雅典和亚历山大,而是来自巴黎和博洛尼亚。  当然,早期的大学与今天的大学相比有着非常显著的和惊人的差别。在整个起源时期,中世纪的大学没有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捐赠物品,以及自己的建筑物。依现在的标准来看,它很可能不符合卡耐基基金会的要求。正如美国一所最年轻的大学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的那样——虽然它无意识地带有一点儿地方色彩,这种大学“没有任何我们认为是显而易见的物质存在的属性”。中世纪的大学正应了帕斯奎(1634-1719,法国神学家——中译者注)的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它是“人的组合体”。这样的大学没有董事会,不出版任何宣传手册,也没有学生社团——除非说大学自身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学生社团,也没有校刊,没有戏剧表演,没有体育活动,更没有现代美国学院“校外活动”(它们是美国学院内部不活跃的主要理由)中的任何一个。

编辑推荐

  《大学的兴起》中世纪大学荣耀之处在于学问的神圣化这种影响沿袭至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的兴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