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云起

出版时间:1998-02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茜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学期刊的出现,是文学传播上的大事,也是整个文学史上的大事。先前,诗文写成,达到读者,只靠口耳传诵,笔墨传抄,既慢又贵且零散;从而,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作者、作品与作品的关系,文学与其社会人生背景的关系,文学与其社会人生效果的关系,等等,都是松散的,迟缓的,辽远的,朦胧不明的,难以预计的。即使在名山胜景、邮亭驿馆的壁上题写,在盛会雅集沙龙中吟诵,影响可以扩大一点,经久一点,究竟也很有限。印刷术虽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用于文学作品,长时期只是为前代作家或自己晚年才刻成集子,慢慢送人,不用于随时写成的单篇文字,除了进学中举点翰林时的刊文之外。而自清末始有文学期刊、民国20年代始有新文学期刊以来,情形大为不同了。一篇之出,短则以周计,长亦不过以年计,可以克期印成千万份,与千万读者相见。而且,还有别的作者,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以同一体裁品种或不同体裁品种的作品,同时在一本期刊上与读者相见。并且这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一段时期内总有某个期刊杂志在那里定期出版,作者甚至可以每期都有作品在那上面与读者相见,读者也可以期待着常在那上面见到哪些作者哪些作品。这样,作者就会相当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写给哪一类读者看,大致有多少读者,知道读者大致会怎样接受,欢迎不欢迎,考虑要不要适应读者,或是引导读者,或是改造读者,或是有意与读者为敌;也大致知道自己在这上面将与哪些作者哪些作品为伍,考虑要不要适应他们,或是我行我素,或是有意立异,或是委而去之。有了文学期刊,所谓“文坛”的“坛”才有了实物,“坛”就是主要由期刊组成的。新文学对旧文学的迅速胜利,就表现在新文学期刊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占领了期刊就是占领了文坛。新文学运动以来,认真努力作旧体诗文的人一直未绝,仍自有其师承流派,也有成就颇高的;然而,他们没有什么期刊,偶有几个也势孤力薄,不成气候,所以他们没有一个“坛”,就显得溃不成军了。有了文学期刊所组成的文坛,而后才可能有职业半职业作家。每种文学期刊有一个主编或编辑部,在作品的催生、接生,促进、促退,安排、协调,组织、引导等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在作者与读者的联系中起着很大作用,在作者与文学市场的联系中起着很大作用,这一角色是先前的文学史上所没有的,他给文学史带来许多全新的东西。大家知道,如果没有《晨报副刊》,没有“开心话”这一栏的设立,没有孙伏园,没有孙伏园与鲁迅的关系,没有孙伏园善于笑嘻嘻地催稿,就不会有《阿Q正传》,或者不会在那个时间写出来,或者不会是现在这个题目这个样子。《阿Q正传》如果是在没有文学期刊之前写出来的,即使能达到“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也不会在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危惧不安,恐怕以后要骂到自己头上,从而对作者为谁作种种猜测,多方打听,先是到处说《阿Q正传》处处在骂他、后来又逢人便声明不是骂他这些戏剧效果。甚至,孙伏园如果不是离开北京一段时间,《阿Q正传》就会比现在长些,阿Q被枪决就会迟些。    研究晚清以来的文学史,特别是研究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新文学史,当然要研究各种别集、总集、长篇专著,但单是这样还不够,还必须研究各种文学期刊(以及有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期刊)。一个文学期刊,往往大致上体现一个流派、一种主张、一种倾向;即使不是同人刊物,而是商业性刊物,也仍然有一个大致共同的倾向。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作品的“语境”,作品中未明言的所指,作家之间的关系,作家作品在当时的地位、作用、影响的比较和受读者重视欢迎的程度的比较。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文学流派倾向的全貌,看清一个个文学流派倾向如何以其全部作品而不仅是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在起作用。从期刊上,才较易于看清一个一个文学论争(也有些不纯是文学范围上论争)的全貌,看清论争的起因、发展、结局,看清论争各方的是非得失。鲁迅斥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近十多二十年来,时常被举为鲁迅如何“尖刻”如何“不宽容”的例子。只有研究了当时的有关期刊,才看到其实是梁实秋首先把“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这么一个文艺理论上的问题,引到“在电灯杆子上写‘武装保卫苏联’”的问题,引到“到××党去领卢布”的问题,给论敌扣上一顶当时千真万确会招来杀身之祸的红帽子,这才看得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称实在还是很宽厚的,这是近来逐渐有人弄清楚的了。    新文学运动以来,可以肯定地说,散文的成就在小说诗歌之上;鲁迅、周作人两个高峰的创作成就主要都在散文方面,就是证据。要研究新文学的散文方面的历史,尤其要研究文学期刊。除了上述理由之外,特别还因为,散文多是短篇小幅,无论是再现现实,还是表现自我;是针砭时弊,还是抒写性灵,多是一片一面,一花一叶,所以更需要从文学期刊上来研究,才能够把每一篇散文作品放在其具体“语境”中,同一流派倾向中,不同流派倾向的竞争中来理解。    新文学中的新散文,滥觞于《新青年》的“随感录”。《新青年》不是文学期刊,后来它一分为三:后期《新青年》继承了前期的政论而外,《小说月报》继承了它的文学方面;《语丝》继承了它的社会文化批判方面。《小说月报》原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是商业性的文学期刊,商务印书馆不能不任命沈雁冰(茅盾)出来接任该刊主编,是鸳鸯蝴蝶派失去了读者失去了市场的反映;沈雁冰接编后把它彻底改造为文学研究会的阵地,则是新文学的一大胜利。《小说月报》以小说和文学理论为主,其所载的散文随笔,常常带着小说的印迹,是后来的社会速写报告文学的先声,代表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语丝》则是第一个散文刊物,其主要人物是鲁迅、周作人兄弟,其共同点是充分发扬主体性,任意而谈,批判旧的,催促新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后来周氏兄弟分道扬镳,周作人从“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坚持思想自由、个性自主,在其领导或影响下,出现了《论语》、《人间世》、《逸经》、《文饭小品》等散文随笔刊物,被论者称为“闲适派”。鲁迅则从“我在故我思”的立场,坚持面向人生,解剖黑暗,在其领导或影响下,出现了《太白》、《杂文》、《鲁迅风》、《野草》等杂文小品刊物,被论者称为“战斗派”。这两个称呼未必十分贴切准确,但大致可以说,二者正好分别代表《语丝》的一面,是《语丝》的一分为二。二者曾经尖锐对立,今天从文学史的宏观上看,又未尝不可以说是合二而一,共同发扬了《语丝》所开创的光辉传统。此外还有比较中间比较兼容并蓄的《现代》和《万象》,二者不纯是散文刊物,而所载散文亦有相当分量,很值得注意和研究。    上面说的《新青年》之后的十种新文学期刊上的散文,大致包括了新文学史上民国时期的主要散文。现在按期刊分别选集,较常见的名家名作,也与同一期刊上较不常见的作家的优秀之作选在一起,这样就接近于以期刊为载体的散文发展史的“原生形态”,带露沾泥,生香活色,读起来自与读作家专集或他种选集不同,那些多少有些折枝花的味道。对于爱好散文的读者和研究散文的研究者来说,这是我们敢于说这套选本有他种选本所不能代替的价值的理由。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舒芜序于碧空楼。

内容概要

《坐看云起》是“民国名刊简金”系列丛书之一。选录了刊物《论语》上的散文随笔110多篇,包括:丰子恺的《湖畔夜饮》、老舍的《吃莲花的》、林微音的《手的消失》、林语堂的《“幽默”与“语妙”之讨论》等。
《坐看云起》由吴茜选编。

书籍目录

前言独抒性灵  无眠爱夜  说早起  午睡  言梦——人情涵泳(三)  说茶  茶里的人生  饮茶随笔  湖畔夜饮  吃莲花的  说抽烟  家在陶然亭  钱江看潮记  西湖春景  重游玉皇山小记人间鬼话  谈鬼  鬼话  “鬼”的箭垛  鬼与狐  乡人说鬼  邻家的鬼  上海鬼语  说鬼  拾翠移鬼话  手的消失  谈鬼者的哀悲  狗·鬼·狗鬼世说新语  故乡的事情  我的理想家庭  家  一家言  五世同堂的金字匾额——家是躲避风雨的避难所  忆祖母  沉默的和尚  菩萨和耶稣  糖瓜祭灶  吃斋  吃瓜子  烟与清代文人  玩  苍蝇脚上的毫毛  压岁钱  过年  谈岁时风土  上海年景  成都的过年  广州的三个特点  香港杂感  青岛与我  慈慧殿三号——北平杂写之一  后门大街——北平杂写之二  北平的垃圾  头发和换朝代  推销术阿Q转世  朱湘骂人  酸葡萄  中国人与蛋  中国人(节选)  脸与法治  谁的矛盾  阿Q转世  提倡做狗  谁是真正的中国人  高等华人论  智人·愚人·聪明人  贼  文人与装鳖——又名《读(论语>》  人力车  谈洋车  弱者王道天下  广州脱险记  娜拉的下落  半部《韩非》治天下  梳、篦、剃、剥及其他  孔子绝粮以后  半饱论  家信  上海之歌  北投草山记  牯岭,避暑乎!趋炎乎!  王化  天下太平  我的五愿  活埋论  京话  游艺救国  理发救国论  元旦试笔  民意——记“一二·九”运动  芦沟桥事件闲言妙语  笑之宝鉴  赞哭  牢骚  迁怒  谈吃  吃在这个年头  信仰  知识  论看女人  论女人和美  论雅与俗  闲言  论无话说  论骂人文章  说翻译和创作之类  谈小品文  有不为斋解  “幽默”与“语妙”之讨论  《老舍幽默诗文集》序  谈灵感  论语社同人戒条  缘起  我们的态度  “《论语》一年”——借此又谈萧伯纳  我的话——《论语》三周年  《论语》复刊词“民国名刊简金”丛书例言

章节摘录

无眠爱夜    俞平伯    “睡”是怪难讲的,假如出“不睡”专号,便觉好写得多了。这个理由容易明白。我们常说“不什么”照例属负性,说“是什么”或不说“不”才是正,但讲到困觉这件事来恰好相反。不睡属正面,睡反而是负的。您想,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非负而何?    我这想法也稍有因由的。当我小时候老想注意“怎么样才会睡着了呢”?然而不知怎的,老失败,不是清醒白醒地困弗着,便迷迷糊糊地已经困着了。一寤(音忽)天亮,叫声“啊呀”。    又作这般想,睡与梦连,假如出梦的专号,这文章大概也比较好写得多。梦虽迷乱,总有些微的内容也。编者的意思或者本来不太严格罢。这个年头儿说说做梦,也许无碍罢。一一虽然,我不想这般做,一则文不对题近乎缠夹,二来万一碰着了心分析者弗老爹之徒,梦也不会轻易被饶过的呵。如“古槐梦遇”、“槐屋梦寻”,我诚自悔其“少作”也。    睡的特色,只是空白,为没有内容。有了内容便非纯正的睡。古人说“至人其寐不梦”正是这个境界。但须问,如何可说?可说的或在它的四旁,所谓烘云托月,或在它的反面,又岂所谓背面傅粉欤!    睡虽然没得可说的,但不睡,您受得了吗?    假如睡成为问题,人对于睡的问题,真够伤脑筋的,而且对它的态度亦非常特别。在一端看来,似乎对它非常的关切以至于贪得无厌,仿佛越睡得多,得便宜愈多哩。有人把这八小时的睡眠紧紧抓住不放,缺了一点半点钟的觉,来朝便将以失眠的姿态出现,带着一脸严肃沈郁毫不幽默的神情。    眠食常常连用。问人好,总说“眠食如何?伏维万福”!但咱们对付这两桩大事,态度却不很同。吃虽够重要的,而我们至少已进步到不致于勉强自己吃或勉强他人吃的程度,当自己或他人实在吃不下的时候(请客殷勤布菜,劝酒至于吵嘴打架,那算例外),虽然离杨妹还很远很远。    我们对于睡却不然了。勉强他人固力不从心,但我们的确每天,大约每天晚上在那边暗暗地勉强自己睡。“你快睡罢!你快睡罢!”诱导之不足,继之以逼迫,逼迫之无效,乞灵于“蒙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就是那“不睡您受得了吗”这句话在那边作怪呀。所以与其说贪睡之利,不如说害怕这不睡尤为的确。    这是一极端。其另一端正相反,虽然抱这意见的究属少数,而真能实行的或仅有绝无其人,但这总不失为人类古老幻想之一,这样的奢侈而又这样俭省的。试想百年只三万六千场耳,而古稀之说无端又打了个七扣。长生方剂,今古尽多,而成效难期,离“人寿二百年”还差得远哩。其实最简单的延年益寿法便是不睡。以八小时计,当二十四小时的三分之一,质言之,一个人假如不睡而能活到一百岁,即等于活了一百三十三岁零四个月。我们实在把好好的光阴白白地困斯懵懂的断送了也。古诗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夜长须秉烛,不言不睡者乃古人措词之委婉,今语所谓幽默是也。    在这睡得愈多愈好、愈少愈妙两端之间,我们对付它的态度如何的微妙而尴尬,您也可以想象出来了。    夫睡即眠,眠即睡也。我们不常常说睡眠吗?这和睡觉不同,睡与觉对待成文,犹之长短大小快慢也。但眠睡虽异文同义,如各安上一个“不”字,其义即不尽同。不睡者,不想睡,不需要睡,或者干脆不睡就是不睡。不眠却是困不着,即失眠的另一种说法。在此二者之间则有“无眠”。    为什么要拉扯上这语文上的顽意呢?这关于我的身边琐事,觉得这“无眠”两字怪有意思的,曾取作室名:“无眠爱夜两当二乐之轩”。因太长,刻个图章太贵,做齐匾更了不起,而且这样狭长的匾,蜗居也容它不下,只好说说算了。    是的,“无眠爱夜”。夜是很好的境界,可惜被我们的眠哩梦哩给耽搁了。睡为什么必须在晚间呢?我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只好说是人的一种习惯,或者运命了。在这儿,我想对那些“俾昼作夜”的人们表示敬礼,可惜他们在那时候一多半开了烁亮的灯,加倍的活跃着,这好像又差个点儿。我只想在这黑暗里悄悄地待着。不睡么!也不。我是想睡的,而且想早点睡,故有句云,“寒夜虽长宜早睡”。但也要睡得着呵。假如睡不着呢,那真不如无眠爱夜了。盖无眠者果然不是一定不要睡,也不是纯粹的睡不着,不知因不要睡而睡不着呢,还不知因睡不着而索性不睡了呢,反正有点像狐狸们的蒲桃,又好像小孩子摔跤就地打个滚。我们生长在这夜晚上,您想,我如何能不爱这夜哩?    由睡说到夜,已有点添枝添叶了,若再扯上别的,罪过罪过。    三十七年六月四日北平    载第155期(1948年6月16日出版)    说早起    山东人    清早的光阴很宝贵罢,有人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诚然,这是不可忽视的;证诸史籍,一般“功在社稷”;“德被蒸民”的“圣王”们,哪个不除了“夜寐”之外,还要“夙兴”呢?    然孟夫子有“鸡鸣而起,汲汲为利者,跖之徒也”的话。难道他老人家还甚不赞成“早起”吗?不,决不!这不足为骂人“早起”的铁证,盖此语之出,讥“为利”也。参考夫同是“鸡鸣而起”,而对“汲汲为善者”,独嘉之日“舜之徒也”的上句,就能了然了。    孟夫子也是赞成“早起”的。    我在蒙稚的时候,曾读破好几本官版正字的《朱子家训》,因为是低能儿的缘故,始终没丢开书本背过一次。直至今日,听人哼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一句,还以为是泰西哲人的格言。但到底读过了它,学有根柢。有次在谁家客厅里见悬着四幅条屏,正楷写在红格子里;先看“朱柏庐治家格言”几个字,生得很;然而头一句“黎明即起”却有些熟,仿佛在哪里见过。真的,到底读过了它,学有根柢,猛地想起,《朱子家训》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我对于这并不自怨自艾,读破了几本《朱子家训》,只有头一句是记得的。我还得意呢,的确地;我发现了一道奇迹——    朱子也是主张“早起”的。    不特“圣王”、“贤哲”为然也,吾省“主席”亦尝以“早起”勖僚属,以“早起”论政绩矣。据说:某次,“主席”视察×县,天未明即传见县长及其下属,县长以晏起撤职。有××局长者,彻夜作“竹林”游,闻讯趋往,“主席”嘉之,立擢彼为县长,以励来兹。由是观之,“早起”就好。而亚圣斤斤于“为善”、“为利”之别,真是“迂哉夫子”!    书读得太少了,迄今未看到劝人“晚起”的什么著述,世界之大,册籍之多,不至于无罢?——也许。    不过我已经惯了“晚起”。这“晚起”不是载诸经传,见之某科的讲义的。    没有谁教过我“晚起”,竟会“晚起”了,觉得真有些“知难行易”。    终天价哼着“一日之计在于晨”,依旧实行不了“黎明即起”,觉得真又有些“知难行亦不易”。    我迷惑了。    不管它“知难行易”,“知难行亦不易”吧,但愿明天能够“早起”。    九月三十日,一九三三    载第30期(1933年12月1日出版)    P2-5

后记

“民国名刊简金”丛书例言    晨钟暮鼓——自古以来,钟声总是伴着东升的旭日,宣告黑夜的消逝和新的一天的开始。钟声的浑厚、雄壮,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新的希望、新的生机。当新文化运动的钟声报道了旧文化旧思想的一统地位的终结后,人们发现,透着新思潮新观念的气息、一展新文体新文风的格调的散文园地,也迎来了它的满园春色。如果说,“五四”运动前后现代散文尚处草创期,尚有那样多的旧的思想文化桎梏需要进一步冲破,那么,从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的十年间,现代散文则步入了一个多彩多姿花团锦簇的时代,正如朱自清先生《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中所说——散文“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在那众芳争妍的散文苑囿中,尤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文体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小品文”文体最具影响力。对前者来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十分注重文章的战斗性,强调散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而不是“小摆设”。它反映出在当时中国那样的黑暗时代,“敏感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进步的作家们一定有一番新的奋起、新的努力”,决不会像“归去来兮”的陶渊明那样“自谓是羲皇上人”而超然物外。    对于大张“性灵文学”旗号的自由主义作家而言,因为“立志做‘秀才’”,不愿持久地用肩膀承受“国事”那样的重负,所以总是希望把散文带入一种“闲适淡雅”、“和平静穆”的境界,“百忙中带入轻笔,严重中出以空灵”,追求散文纯粹的艺术美、意境美,并不理会那山河破碎时节的“十万军声半夜潮”的气氛。从理念上说,这般超脱世务牵累、心仪平和冲淡,对散文意境的深入开掘,对散文文风的进一步发展,不是没有意义。只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犹如此心平气静,自成一统,坐看浮云,闲庭信步,那显然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错位,理所当然地要遭到学界的激烈反对。尤其抗战爆发后,这种文学主张也就陷入了明日黄花的境地。    当抗战的烽火也燃遍整个文学界时,传统的“儒生无力荷干戈”、只作“艰声长叹”的状态,被现代身兼救亡与启蒙双重角色的知识分子所改变。他们手头的笔,既是唤醒民众的号角,也是刺向敌人的投枪。这样,战斗性的散文成为这时期散文领域的主流。就其奋勇进击、鼓舞民心方面看,这种文风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而且其时确也形成了抗战文艺中暴风骤雨式散文的新气象。然而,挟带着激愤、焦躁情绪,在一个相同的主题下,用一种近似的文风,所创作出来的散文势必缺乏个性,从而显出了格调单一的弊端。尽管曾有人发出没有硝烟味的、“与抗战无关”的文章也应做做的呼吁,但在群起鸣鼓而攻之的氛围中,那种试图有所更新、有所恢复战前已达到一定高度的散文文体、文风的声调,终究是微弱的。抗战胜利后,劈头而来的又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内战,使政治关系左右散文创作方向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散文除了在严肃的主题下体现时代精神外,似乎很难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嬗变。    有感于现代散文曾取得那般辉煌的成就,也有感于现代散文曾历经那样曲折的道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发表散文的重要阵地——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期刊,试图从中一览现代散文发展变迁的概貌,并欣赏到其中最精彩的散文篇章,同时也让人大致领略不同期刊的思想志趣、文章风格的区别。于是,我们有了分刊分类整理出版旧刊中的散文名作的愿望。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早已说过选文章之难:选者“眼光愈锐利,见识愈深广,选本固然愈准确”,但如果选者“眼光如豆”、那可就是一个“文人浩劫”了。尽管我们也深知此中之难,但岁月的尘封湮没了多少曾经流光溢彩的“金声玉振”之作,旧刊的面貌今人也已难以知晓,为了使读者在欣赏旧作的过程中获得关的享受、品性的陶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知识面的增广,也为着免去专业研究者查找旧刊上的某些散文的麻烦,我们还是尽自己所能去遴选,并且也自信基本能选出诸刊中短小散文的精华、反映各刊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基本风貌。《世说新语·文学》中谓:“潘(岳)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机)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本乎此义,故题丛书名日“民国名刊简金”。    既是丛书,自有“凡例”之类说明文字:    时间——以散文领域流派纷呈、千帆竞发的30年代的文学期刊为主,亦兼顾20年代和40年代。    刊物——首批所选之刊物有:《小说月报》(1921~1931)、《语丝》(1924~1930)、《现代》(1932~1935)、《文饭小品》(1935)、《太白》(1934~1935)、《杂文(质文)》(1935~1936)、《论语》(1932~1937,1946~1949)、《人间世》(1934~1935)、《逸经》(1936~1937)、《鲁迅风》(1939)、《万象》(1941~1945)、《野草》(1940~1943,1946~1949)。    文风——既注重闲适清新、诙谐美妙之作,亦不忽略伤时感事、忧国忧民之文及愤世嫉俗、勇猛奋进之章。对各家各派兼容并包,反映特定时代、特定流派的思想志趣和艺术特点。当然,派别不同,立场有别,某些文章就难免带有门户之见,甚而有彼此相互攻讦的文字;并且也不排除个别文章在思想倾向上有偏差的情况,这就需要读者将文章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阅读、去理解了。    作者——名家固不可少,无名作者而有精妙之文亦广为容纳。个别作者后来在思想立场上或许是消极甚至反动的,但他们当时的有些作品却有进步意义或有较高审美价值,故也适当选录。    形式——以2000字以内的短小精悍之文为主,亦适当选入(或节选)某些长文。当然有的长篇名作只得忍痛割爱了。一刊(或性质相同的两刊)之作编为一书,并根据刊物特点,将所选文章分为几类,如民风世象、雅人深致、百味人生、书里书外……之类。    此外,为便于读者理解,个别疑难问题作有简注。但原文文句有不合乎语法者,不加改动;一般的异体字也保持原样。唯以下几种情况有所修改:    原刊不规范的标点符号,径改之;不规范的版式,适当作调整;明显错字或不规范字,径改;疑为错字或当时通行而现在视为错字者,酌情用[]标出正字;衍字,直接删除;漏字,用<  >补上。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切都在变化,都在更新。当新世纪的钟声行将敲响,回首那半个世纪前散文园地曾有过的烂漫与辉煌,重温那个性鲜明、异彩纷呈的美妙篇章,我们感受到了时代风云撞击下的心灵震撼、艺术享受中的品性净化。我们不禁要期待“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新时代的散文华章对以往的超越,我们也坚信,随着五四运动“‘个人’的发现”的传统的发扬光大,散文创作更美好的春天必将到来。    (陈益民)

编辑推荐

吴茜选编的这本《坐看云起》是《论语》散文随笔选萃,分独抒性灵;人间鬼话;世说新语;阿Q转世;王道天下;闲言妙语6部分编辑。所选文章既注重闲适清新、诙谐美妙之作,亦不忽略伤时感事、忧国忧民之文及愤世嫉俗、勇猛奋进之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坐看云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增加对幽默文体的认识,也可以多角度了解鲁迅论战的全貌,可以更加感受到鲁迅先生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是大悲悯情怀之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