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导读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 迪尔凯姆 著  页数:1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迪尔凯姆是与马克思和韦伯并称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导读》中,他用心良苦地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他还尝试划定社会学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基本范畴,成为社会学方法论日后发展的重要理论渊源。

作者简介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生卒年月:1858.4.15-1917.11.15  国籍:法国  社会职业:社会学教授  家庭情况:出身于一个古老的犹太家族,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犹太教的教士,而他却最终成为一名无神论者和大学教授。不过,他仍然与家族和犹太社会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他的许多同事、学生都是犹太人。  主要著作:  迪尔凯姆一生的学术研究涉猎极广,几乎囊括所有社会学科,包括社会哲学、宗教学、人类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史及社会学方法论等诸多方面,算得上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集大成者之一。其主要社会学著作有:  《社会分工论》,1893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  《自杀论》,1897  《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1912  还有一些著作是在他去世之后出版的:  《教育与社会学》,1922  《道德教育》,1923  《社会学与哲学》,1925  其中,《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其最重要的著作。西方社会学界认为,这本书是每一位学习社会学的人的必读书。

书籍目录

一、作者简介/1他的一生——战乱中创造辉煌/2地位——又一位犹太裔思想巨匠/8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9主要著作/22二、关于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及《社会学方法的准则》/23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吗?/23社会学的发展历程/27社会学在中国/30社会学的视角/33社会学的研究步骤/37一些相关术语/38不能不读的理由/39三、精彩导读/43把科学的理性主义扩展到人们的行为中去/43研究社会事实要靠观察而不是内省/44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47如何界定“社会事实”的定义/48为什么社会事实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49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54社会学研究要坚持价值中立原则/58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下操作性定义/61社会学研究必须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64社会学研究必须有助于社会的改良/67正常或者病态的标准是什么?/68只有正常的社会,没有完美的社会/70犯罪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吗?/71什么是“社会种”?/77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82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85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89假设——检验/91“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就越好吗?”/92“自杀是由精神疾病引起的吗?”/94结论/96四、大家跟帖/98五、拓展阅读/101经典案例/101社会调查影响美国大选进程/105努力读书会获得好成绩吗?/107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的一生/108相关书籍/108

章节摘录

  一、作者简介  他的一生——战乱中创造辉煌  战乱中的晚年  迪尔凯姆一生的命运总是追随着国家兴衰的轨迹。普法战争失败后所激发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最终将法国拖入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之中。  战争期间,除了担任战争研究和文献出版委员会秘书以外,迪尔凯姆的主要工作就是编辑《法国社会学年鉴》。战争中,迪尔凯姆的左派观念和犹太背景,使他逐渐成为国内右派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攻击的靶子。而他耗尽毕生精力培养起来的学生纷纷被送上前线,成为炮灰。这使得心灰意懒的迪尔凯姆无法继续发挥他的才华,学术研究几乎陷于停顿。1915年,他的儿子安德烈战死于保加利亚前线,这给迟暮的老人以沉重的打击。1917年,大战还没有结束,迪尔凯姆就撒手西去,终年59岁,他最终也没能看到自己的故乡洛林重回祖国怀抱,更无法看到社会学的再次兴盛。法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重新夺回了马尔萨斯和洛林,但战争对法国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  迪尔凯姆生于战乱,死于战乱,一生饱经忧患。他以一位知识分子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试图对转型时期社会所发生的种种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解答。然而,作为一介书生,他却无法真正改变社会整体的命运,甚至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面对帝国主义战争无与伦比的摧毁力,他只能徒留一声叹息。  地位——又一位犹太裔思想巨匠  迪尔凯姆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也是又一位令世人瞩目的犹太裔思想巨匠。  但凡一个人的思想、信仰发生重大转变,总是跟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事件有关。迪尔凯姆也不例外。  前面提到,迪尔凯姆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这使得他在少年时期离开家庭,进入学校。这个时期的法国学校逐渐脱离了教会的控制,成为世俗的、讲求科学的知识殿堂。在那里,迪尔凯姆先是受到一位女教师的影响改奉基督教,之后又彻底成为无神论者。  在巴黎,迪尔凯姆亲身感受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威力和影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使他触目惊心。这激发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社会现象、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发展。  19世纪70年代,西欧和中欧,特别是法国,出现了现代反犹思潮,包括反犹立法的确定、大规模的群众反犹运动以及民众对反犹观念狂热的、盲目的信仰。这种反犹思想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导致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这些促使迪尔凯姆逐渐脱离家庭的、犹太社团的宗教影响,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探索犹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由于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迪尔凯姆最终走上了实证科学之路。犹太教少了一位拉比(教士),却多了一位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的卓越学者。作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独立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又一位伟大的犹太裔思想巨匠。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迪尔凯姆身处的19世纪,正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西方社会遭遇了前所未闻的多重危机,即经济危机、以劳资冲突为代表的社会危机和以自杀与悲观为代表的精神危机。正如西方社会学家所述:“我们感到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机,以至使我们产生一种日益增长的瘫痪感,因为这种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力量好像使得任何个人的努力就像唐·吉诃德的风车那样倾覆。”然而“我们理解宇宙的奥秘多过对我们自身和社会体系的理解,甚至可能每天因为经济和社会制度所造成的死亡人数要比有限的自然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所以19世纪的法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色彩。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都不是像德国或英国哲学那样抽象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而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迪尔凯姆在其一生的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些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具体问题。他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就是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他认为,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的真正基础,重建集体意识则是解决危机的基本途径。  迪尔凯姆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的另外两位奠基人——马克思和韦伯有区别。马克思和韦伯的方法是哲学的方法,而迪尔凯姆则注重实证研究,也就是借鉴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思辨抽象的方法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比如,对于“男人和女人谁更富有同情心”这样一个命题假设,“同情心”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但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一系列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事实:我们可以让一个实验者假装盲人过街,然后统计主动帮助盲人过街的男女人数;我们也可以守在乞丐的旁边,统计主动给乞丐钱的男女人数;我们还可以统计主动向灾区捐款的男女人数,等等。这就是实证主义(Positivism)的方法。  迪尔凯姆和马克思都强调人的社会性,把个人看做社会当中的个人,而韦伯强调的是解释个体。迪尔凯姆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不应考虑行为人的感觉,其实很多人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是不能当真的。迪尔凯姆强调总体特征,必须把群体特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去研究社会是怎么维系在一起的。否则,只是看到了表象,而不能看到社会结构中各个部分所发挥的功能。这就是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的观点。  以他对自杀的研究为例:个别看来,似乎自杀总是个人的事情,与个人的经历、情感等有关,但迪尔凯姆却把欧洲各国的自杀统计数据总结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地域、宗教信仰、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自杀都有影响。这样自杀就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不是个人想不开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自杀就对社会的团结产生了影响、发生了作用。  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如欲成为真正的科学,最基本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确立它的能将其和别的学科区别开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并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只是可以感觉到。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东西,而是我们理解了某些特定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才理解社会、国家、家庭、结婚、自杀等现象。这些事实与我们看到的太阳、石头等不同,它们是社会的。迪尔凯姆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风俗习惯、服装样式等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迪尔凯姆注重研究前者。  那么怎么观察和研究社会事实呢?迪尔凯姆指出,要借助可见标志,即通过观察其外在表现而获得知识,从而进行科学研究。也就是说,由对社会事实的研究转为对社会事实的表现——社会现象的观察、解释。仍然以男女谁有同情心为例,把同情心转化成可测量的事实,就可以进行分析和研究了。  有分工才有合作——社会整合  社会秩序是迪尔凯姆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他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帮助社会维系安定。他的三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紧密围绕着秩序和整合的主题,分别回答借由什么来达到社会团结和整合、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什么作用三个问题。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社会是一种机械性一体化的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一种有机一体化的社会。  在传统社会,没有专业的、精细的社会分工,人们是通过社区的和个体的宗教、文化、种族、语言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一致性是这个社会的核心标准。人们缺乏个性,关系亲密,有共同的集体意识代表特定社会的共同观念和情感。这种集体意识不是个体能改动的,是一种保守势力,任何人侵犯它都会受到惩罚。  在现代社会,表面上看每个人都是自由自在的,但其实不是。由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等,使得社会分工成为一种必然和必需。人们日益专业化的同时各自履行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缺少普遍分享的意识,集体意识碎裂化,个人主义取代了原来的集体主义。但集体意识的碎裂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瓦解,因为现代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使得人们必须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一心从事某种专门职业的人们一定依赖有着其他各种专业化职业的人。社会上各种专门化的和不相同的部分之间功能相互依赖性的逐渐增长,可以提供一种共同集体意识的替代物,成为社会团结的基础。社会仍然能保持团结,这种团结对维系社会更有力,是一种有机团结。  不过,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都不绝对是上述两种社会中的一种,没有纯粹机械性或完全有机一体化的社会。但大致的社会类型还是可以判断的。  迪尔凯姆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后者决定着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随着人口的增长,生存竞争也在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分工是保持和维护该社会的唯一手段,是建立新型的社会团结、使社会有可能朝着进步方向发展的唯一手段。  迪尔凯姆在早期著作《社会分工论》中还批判了传统社会中的共同意识,认为这种共同的信念接近于宗教,带有强制性,并渗入到一切社会生活中。他预言,共同意识和宗教维系社会的功能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然而后来,到了晚年,迪尔凯姆在继续研究人类社会的整合问题时,放弃了《社会分工论》中贬低共同意识的思想,转而强调共同意识和宗教的社会作用。

编辑推荐

  常识认为犯罪是丑恶的,不应当存在的,但是迪尔凯姆的研究会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社科经典轻松读 让经典成为通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导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