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于永玉,刘凤强 编  页数:150  字数:100000  

前言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纵观历史,不乏有贤臣进谏,指君之过;有明君纳谏,改己之过。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所谓能谏则诚,追古思今,细细思量,在皇帝一统天下的封建时代,很多帝王都有着从谏如流的气概,朝臣且有犯颜进谏的勇气,所以他们所在的时代都会民富国强、繁荣昌盛。    敢于进谏,也就是敢于讲真话。就是我们历来所倡导的: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敢于进谏,就要有勇’气。进谏难,讲真话难,难就难在需要胆略和勇气,难就难在要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历史上不乏敢于进谏的忠臣义士,却往往留下悲惨的故事。或许是“前车之鉴”太多,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有一些人不敢讲真话,不愿讲实话。敢于进谏,就应该克服心理障碍,要以国家事业为重,以非凡的胆量、以宏大的气魄、敢于坚持真理,无私无畏,勇于直言。    敢于进谏,还要有策略。讲真话,要注意策略,注意方法,做到善于讲真话。邹忌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从生活琐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娓娓道来,入情入理,由于其善于进谏,他的意见得到了齐王的采纳。我们提倡讲真话,不是信口开河地乱说,不是不假思索地乱发议论。勇于纳谏,就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以虚怀若谷的肚量,广开言路,广征良策,达到促进工作、成就事业之目的。    勇于纳谏,要有真诚的态度,真心诚意地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实实在在地接受社会各界的批评,不搞哗众取宠的虚架子,不装徒有虚名的假姿态。用真心,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用诚意,才能看到真实的情况。    勇于纳谏,还要有磊落的胸怀。对待批评,对待意见,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是正确的指正,还是一时的误解,均虚心接受,让进谏者彻底消除怕打击报复、怕事后给小鞋穿的顾虑。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恶意的批评,也不搞“秋后算帐”、“一棍子打死”。只有保持这种宽广的胸襟和自信的气度,勇于纳谏才能蔚然成风。    勇于纳谏,更要有高效的结果。齐王纳谏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齐国终成战国七雄之一;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无不是从谏如流氛围的结果。我们讲勇于纳谏,应追求高效的结果,是把所纳之谏作为完善工作的依据,把批评意见当作成就事业的起点,而不是束之高阁,徒有虚名。    总之,进谏和纳谏是历史贤臣和我们当今贤明执政者的使命所在,更是我们广大群众的职责所在。唯有如此,才可形成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局面,才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内容概要

进谏和纳谏是历史贤臣和我们当今贤明执政者的使命所在,更是我们广大群众的职责所在。唯有如此,才可形成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局面,才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于永玉、刘凤强编著的《谏·能谏则诚》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谏·能谏则诚》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巨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诚心谏言亦有道
宓子贱掣肘谏君
烛之武一言退敌
颍考叔妙计谏庄公
荀息垒卵喻国势
士会死谏救统帅
胥臣力谏保邰缺
樊姬谏楚王
优孟哭马谏楚王
晏婴谏君有方
优莫反语劝赵襄子
苏代巧喻止干戈
淳于髡诚谏齐威王
魏加以惊鸟喻人
季梁劝君息战
李斯的《谏逐客书》
刘敬献策和匈奴
冯唐谏君救魏尚
晁错进策安天下
桓伊用音乐劝谏
一封信得精兵强将
李世民求谏心切
魏征敢说真话
吴兢进谏安李唐
耶律楚材谏君爱民
阿丑演戏谏皇帝
第二篇 虚心纳谏成大业
齐桓公求言强国
晋文公纳谏除奸
汉文帝纳谏废肉刑
刘秀封赏郅郓
视直臣为宝的北魏太武帝
李世民谏言建大唐
第三篇 知难而谏,大义凛然
师旷目盲心明
侯生谏秦始皇
敢讲真话的季布
龚遂勇谏无道君
以死相谏,感悟君主
刘毅直言不讳
狄仁杰犯颜直谏
忘我谏言不惜身
包拯三谏宋仁宗
一心为国,请斩奸佞
海瑞冒死谏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士会死谏救统帅 士会(约公元前660-前583年),即范武子(随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晋国重臣。 荀林父(?-前593年),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氏。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又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又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公元前636-前581年)。 晋成公七年(公元前600年),晋国与楚国争强,晋国的名将荀林父率师击败了楚军。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荀林父任中军元帅,开始执掌国政,并率师与楚国进行了著名的邺(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然而,晋军因内部出现分歧,最终被楚军打败。 回国后,荀林父便主动请罪。晋景公怒气冲冲,喝令刀斧手把跪在地上的荀林父推出去斩首。 荀林父微微抬起头,沉痛地说:“我身为晋国的三军统帅,这次兵败楚国,我罪责难逃。国君要杀我,我没什么怨恨的。只是我死后,请国君能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晋国再次强大起来。” 大臣们都低下了头。他们都认为荀林父以前有功于晋国,打了一次败仗就处死刑,这是不合情理的。然而,大家都惧怕暴怒中的晋景公,所以谁都不敢为荀林父说几句公正和求情的话。 就在这时,静寂的宫殿里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大王不该杀他!”大臣们一看,原来是大夫士会站出来为荀林父说话了。 “败军之帅,罪大当诛。”晋景公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荀林父是我们晋国的栋梁之才,屡建奇功,进则尽忠,退则思过,这样的人杀了,只有我们的敌人才会高兴。”士会慷慨激昂地说,“大王一定记得我们晋国打败楚国的城濮之战吧?我军抓到许多的俘虏,缴到难以计数的武器和粮食。可是,先君文公还不敢高枕无忧。后来楚国的国君杀了得臣,文公高兴得载歌载舞,说:‘楚国没有能人来进攻晋国了,我真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果然,楚国两代都一蹶不振。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有治国能力的大臣对一个国家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 晋景公静静地听着,脸上的怒气在渐渐消退。 “现在国君要杀的荀林父,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我们的敌人日夜想把他杀死,以削弱晋国的力量。”士会继续陈述着,“如果国君杀死了荀林父,那不是帮助了敌人,而让晋国遭到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吗?如果说他这次打了败仗,那只是一个偶然的失误,这同他以前为晋国建立的功劳相比,好比太阳出现日蚀、月亮出现月蚀一样,怎么能损害它的光芒呢?” “你说得很对,我险些枉杀了一位功臣。”晋景公走下座位,扶起了跪着的苟林父,当场赦免他的过失,恢复他原来的职位。 后来,荀林父也接受了教训,注意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意图,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不久,他又指挥了一次示威性的伐郑的战役,目的是威胁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晋国的军队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师攻灭了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东北),晋景公特意赏赐给他“狄臣千家’’(狄人奴隶一千家)。同时还赏给士会晋国的瓜衍之地,并对他说:“寡人得到狄国的土地是你的功劳,要不是你的劝谏,寡人早已经失去荀林父了。” 故事感悟 晋景公一时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欲杀主帅。士会不顾自身安危,以先君晋文公的事例说明了杀大将只会帮助敌人的道理,令晋景公幡然悔悟,保住了国之重臣,成就了以后的事业。这个故事既表现了士会以国事为重、冒险进谏的精神,也说明了正确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史海撷英 邲之战 公元前597年,楚国进攻郑国,晋国的荀林父奉命统兵救郑。到了黄河后,荀林父了解到郑国已经与楚国讲和了,便想回师。然而,将领之间却出现了分歧,中军副将先彀擅自率所部渡河,荀林父不得已,也被迫令全军尽渡,驻军于邲。 楚军由楚庄王亲自统领。开始时,楚庄王并没想要与晋军决战,后来采纳了伍参的意见,认为荀林父新主中军,号令不行,他的副手先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于是,楚庄王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 孙叔敖先发制人,命左、中、右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没想到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忙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晋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在敖山设伏应敌,才最终得以不败。 文苑拾萃 成语“困兽犹斗”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仍。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这个成语就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记述的士会力谏救荀林父这一故事。士会说,城濮之战后,晋文公不喜反忧。他说:“得臣犹在,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楚军虽败。主帅得臣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l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更何况得臣是一国的宰相呢?”)

编辑推荐

《巅峰阅读文库•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谏:能谏则诚》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谏”的内涵囊括进去。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