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大儒

出版时间:2000-7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林存光,郭沂 著  页数:2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有鉴于儒之对于中国其实也是对于世界的重大影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对其进行表述、描摹,,将具体的儒者作为诠释儒之轨迹的符点,便是《旷世大儒》丛书的选题动机。据此,经过斟酌、讨论、确定在时间上截止于古代、在人选上以十种十一种人规模作为定位。这十一个人物是:孔丘、孟轲、苟况、董仲舒、程颖、程颐、朱熹、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具体的书名,则依传主最为通行的称谓。当然,这些人选其间具体的取舍定夺,也并非容易,而是颇费了和番殚思周折的。     孔子是一位孤独的思想者,他一生最成功的事为是创办私人教育。他一生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遗产,还是他建构的一套思想体系。他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无疑,在本书中,孔子又一次战了被诠释的对象。

作者简介

郭沂,1962年6月20日生于山东临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客座教授。198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3年,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助教;1993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8月至2001年6月,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并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达慕思大学等校讲学。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任韩国汉城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并应邀赴西江大学、翰林大学、忠北大学等校讲学。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人生孤旅 一、显赫的贵族先世 二、野合而生的出身 三、不幸孤儿的家庭 四、诗礼相传的家教 五、令人叹奇的体貌 六、优秀的品格修养 七、谨守礼制的起居 八、好学与博物 九、哲人的谢世第二章 梦系东周 一、逐梦:在嬉戏与逍遥之间 二、游齐论政 三、昙花一现的喜色 四、东西南北之人 五、老而弥坚的政治信念 六、理想畅想曲第三章 文教功业 一、设教授徒的成功创举 二、熠熠生辉的教学理念  三、立教垂统的不朽业绩第四章 礼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一阶段 一、珍重生命:孔子思想的出发点 二、礼:从祀神致福到经国大法 三、根植于生命的礼学 四、不学礼,无以立第五章 仁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一、仁:内在心灵的美德 二、热爱与尊重生命的仁学 三、求仁而得仁的内省 四、仁者的优秀品格 五、仁与礼:孔思思想的特质第六章 易学——孔子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 一、晚而喜(易) 二、性与天道 三、对传统易学的创造性转化第七章 诠释孔子 一 解读孔子 二、战国诸子多维视野中的孔子 三、孔子:一个诠释的神话附录一:史料甄辨附录二:孔子年表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    面对这样的局势,学生们很想知道孔子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冉有环顾一下同学说:“老师会介入卫国的君位之争吗?”    子贡应声答道:“好罢,我去问问我们的老师。”    于是,子贡进到孔子屋里,试探地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那是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又问:“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怨悔吗?”    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从而成就了仁德,又有什么值得怨悔的呢?”    伯夷、叔齐是古代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后,兄弟俩相互推让,都不肯做国君,便一起逃遁隐居于首阳山中,以至双双饿死。孔子很赞赏他们二人以辞让为怀的仁德,子贡从孔子的这一态度推想自己的老师必不会介入蒯聩父子的君位之争。于是,出来向同学们宣布:“老师对他们谁都不支持!”(《论语·述而》)    卫国祸乱在即。鲁哀公二年七月前后,在卫国彷徨滞留了四年之久的孔子失望地离开卫国,再次取道东南,奔赴陈国而去。    (四)伐树于宋:天生德于予    “危邦不居”的孔子一行离卫赴陈,中途路过曹国,未作停留,然后来到了宋国。    宋是孔子的祖籍,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家乡,而且孔子年轻时来此考察过殷礼。照理讲孔子来到这里,自应油然而生一种踏上故国乡土、望之畅然的亲切之感。可是,孔子的到来,却激起了一场杀机。    宋司马桓魋(tuī)骄横奢侈,妄想死后不朽,就命工匠在生前给他造一座巨型石椁。工匠们辛辛苦苦干了三年竟然还没完工。孔子听说这事很是不满,于是批评桓魋说:“与其这样奢侈浪费,倒不如死后快点烂掉的好!”    这话令桓魋十分恼火,以至怀恨在心,伺机加害、报复孔子。        一天,孔子师徒正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派人前来寻衅滋事,把大树砍倒,并欲杀害孔子。    学生们深恐老师横遭杀身之祸,就催促孔子快些动身离开宋国。    孔子则从容不迫地对学生们说:“天生我德必有用(“天生德于予”),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不过,为防意外,孔子师徒还是匆匆离开了宋境。大概是为了不让桓魋知道去向而来追击,他们临时改变了南下陈国的路线,连夜改道西行,先到郑国去稍事休整。    行进中,孔子与弟子们不慎走散了。到达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后,孔子一人独自站在郑都城的东门外等候弟子们前来会合。子贡等人到郑都后便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一位当地人告诉子贡说:“城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他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活像一只无主的丧家狗。”    子贡到城东门找见了孔子,并把当地人对他讲的话如实讲给孔子听。孔子听后,并不以为怪,反而欣然笑着说:“说我的相貌长得如何如何,这并不重要。倒是他说我样子像只无主的丧家狗,的确如此啊!的确如此啊!”    孔子师徒相交情真意笃,言谈笑语坦荡无忌;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相濡以道而生死不悔;他们奔走四方,上下求索,遭逢许多的劫难,留下千古的美谈;他们因落魄而自嘲,以自嘲烘托绝望者的希望,诠释矢志不渝的信念。    孔子曰:“岁塞,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五)绝粮陈蔡:孔子的旷野呼告    孔子师徒在郑国都城的东门会齐后,继续赶路,并顺利抵达陈国。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孔子已60岁了。    孔子到陈后,先投奔陈国大夫司城贞子,并受到陈湣公的敬重和礼遇。于是,孔子便留居了下来。    这一年的秋天。鲁国执政季桓子病重。一天,他乘着辇车望见鲁城,感叹地说:“以前这个国家几乎是可以强盛起来的,只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没有好好用他,所以才没有兴盛啊!”接着又对他的嗣子康子说:“我死后,你必然接掌鲁国的政权;你执政之后,一定得请孔子回来。”过了几天,桓子死了,康子继承了卿位。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康子就想召孔子回国,公之鱼劝其召回冉求。于是,康子派人召聘冉求。    冉求决定应聘回鲁①,临行前,孔子高兴地说:“鲁国当局来聘请冉求,不会是小用,肯定会重用他的。”    这事也激起孔子的思归故国之情。他对学生们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家乡的年轻人奋发上进,志向远大,文采斐然可观,我真不知该如何调教他们呢!”子贡知道老师也想回国了,在送冉求走时,特意叮嘱他: “在鲁国受到重用,别忘了也请老师回去。”    孔子居陈三年,主要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陈国是南方的一个弱小国家,地处吴、楚两个大国之间。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吴军攻打陈国,楚昭王率师前来救援,驻扎在陈国东北部的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不料,昭王  在军中生了病,占卜人认为是神怪作祟所致,并建议昭王向神灵①  此据《史记·孔子世家》叙其事。而崔述《洙泗考倌录》认为冉求归鲁当在  孔子重返卫国后。祈祷,把灾病转移到左右大臣身上,或者祭祀河神以消灾免祸。昭王不信这些,也不愿嫁祸于他人。孔子在陈听说后,对昭王的行为大为赞赏。孔子不迷信神怪,他认为楚昭王不愧是,一位有道明君,昭王在位期间虽曾遭吴入侵入楚国的郢都,却没有丧失自己的国家,这是理所当然的。    而楚昭王听说他十分景仰的孔子在陈,便派人礼聘孔子到楚国去,还准备把一处方圆七百里的地方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劝阻道:“大王的使臣出使到诸侯各国的,有像子贡这样称职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左右辅佐大臣,有像颜回这样贤能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英勇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再问:“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员,有像宰予这样干练的吗?”昭王也说:“没有。”子西接着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名位只是子爵,土地是跟男爵相等,只有方圆五十里。如今孔丘遵循三皇五帝的遗规,效法周公、召公的德业,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安然保有几千里的土地吗?想当初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以百里小国的君主,经营两代就统一了天下。现在孔丘如果拥有了那七百里土地,又有那么多贤能的弟子辅佐,对楚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啊!”楚昭王听从子西的劝说.便打消厂封地给孔子的念头。这年秋天,昭王病逝于城父。    然而,楚国既然发出了邀请,孔子也便决定到楚国这个南方大国去游历一番。……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写在前面在2000几百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发生过一个煌耀光驳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象、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百家诸子。儒作为一种观念学说,便是发祥于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时代。    当然,儒之先贤们并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所执意于心的这样一种而不是其他几种甚至也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观念形态,竟然对中国的思想领域持续了如此漫长的笼罩制衡,将2000几百年中文明传承、更迭经世凡累朝累代,幅员如此辽大,人口如此众多,文明脉络如此凝聚传衍的国度中人或日人群的意识,基本收放于其虽云博大却不无偏颇的范畴中。    这样一个结果,虽然有统治阶层的权利控制和知识人士的良苦用心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儒,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学说,除了含有帝王操纵术的功利成分之外,确实拥有适应于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尤其是中国人思维、生存乃至自慰的合理内核。比如相对于其他各家各学说而言,它更与封建制度之下的小农经济、宗法制度以及大一统政治相适应,在等级秩序、伦理观念、氏族血缘等方面,同中国古老的社会传统有着现实的密切关系,因而具有其他各家各学说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而且,所谓内核的合理,其实正体现于,在如此绵长的时间之维下,帝王、朝代风云变幻,可在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后,却皆如萧规曹随般地对儒有一种不离不弃的盘桓情结。其间,虽然也有诸如焚书坑儒、黄老倡行的逆势,但儒却始终没有退出、淡却。个中的意义,的确是耐人寻味的。    战国末期,儒门大师荀况的门生,却是法家之显者的韩国诸公子韩非,曾在他著名的《五蠹》中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关于“乱”与“不乱”的结论,这里不烦讨论,但这段话中透露出的信息,则是:第一,儒乃是以“文”(当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文”)来使人主“礼之”,也即是用观念、意识影响人主,取得人主信任的,而非什么其他的“资源”。第二,如果说韩非所痛绝的“五蠹”中,儒之外的游侠、纵横家、患御者、商工之民更多的是依恃于一种实用、实际的“技术”层面的介质的话,儒,则实际凭借的是,比之其他四者的“方技”胜出一筹的“术”。这种“术”对“人主”而言,是超脱于怡情悦目、口腹欲求之类的本能生理界面的,纯粹理念性、社会性的东西,是人主、帝王不能不需要的东西。儒,在中国的地位和价值,于斯已可窥见。    当然,从仲尼孔丘伊始,迄止于封建之末,儒作为一家之言,在如此漫长的阶段中,也确实必然要经历几多变化、调试和发展。学者黎鸣先生以为,从总体把握上讲,可以将儒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先秦之儒,是为儒家,乃原教旨意义上的学说,是儒的本相;    第二个阶段,汉代之儒,是为儒教,是神学化了的儒,当然是伪神学,是儒的变相;    第三个阶段,宋明之儒,是为儒学,是哲学化了的儒,当然也是伪哲学,也是儒的变相。    这样的归纳,当然令人有耳目一新、提纲挈领的感觉,尽管从理论上说,这样的归纳也许会使人有某些异议。……

编辑推荐

本书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故本书所采材料亦以《论语》为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旷世大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了解孔子的一生,了解孔子如何成为圣人,以圣人之道为借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