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乡土文化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王洪廷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02出版)  作者:王洪廷 著  页数:524  
Tag标签:无  

前言

欣闻临县老年乐艺学会以“挖掘临县乡土文化,整理民间文化史籍,推陈出新文艺节目,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为宗旨,三年多来不仅在城乡演出了不少自编自演的优秀节目,而且出版了《临县道情音乐》、《临县道情传统剧选编》,今又由王洪廷主编的《临县乡土文化》即将出版,确实可喜可贺。临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之东岸,是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曜头郝峪塌古城遗址,近年来发掘出大量的珍贵文物,专家认定是战国初期修建的城垣,直到秦汉时期,这里还很繁荣。悠久的历史,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谚云:“十里乡俗不一般。”沧海桑田,生生不息,交融成临县特有的乡土文化。在人类社会不断变迁中,不知有多少人文景观、故事传闻,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特别是现代文明的繁荣发展,剧烈地冲击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世界各国人民不仅要保护有形文物,而且要保护无形文物,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业已形成共识:只有民族(地方)的,才是世界的。“留住从前”已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临县乡土文化虽然尚未登上“世遗”之大雅之堂,但“临县伞头秧歌”、“临县道情”,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大唢呐吹打乐”亦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概要

  临县乡土文化虽然尚未登上“世遗”之大雅之堂,但“临县伞头秧歌”、“临县道情”,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大唢呐吹打乐”亦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王洪廷,1939年生,山西省临县碛口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历任完小教师、县文化馆馆员、《临县报》记者、临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总工会主席、县人大常务委员等职。其业余爱好颇多,为山西省摄影家、曲艺家、民研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书法家协会会员。多年来曾在省、地报刊发表绘画、书法、曲艺、小说、诗歌、散文、小戏等作品300余件。1997年始,率先参与碛口旅游开发,潜心挖掘古镇文化,著有《占镇碛口》、《九曲黄河第一镇》、《碛口志》、《碛口》、《碛口名妓冯彩云》、《晋商碛口码头》、《碛口诗词抄》,并合编《王森》、《临县道情音乐》、《临县道情传统剧选》等。(作者电话:(3358—4422295)

书籍目录

卷一 临县老照片一、临县摄影概况二、县城旧貌三、教育与商贾四、“晋西事变”前后遗影五、1950~1977年间临县经济文化图片选粹六、中共临县党的创始人七、临县历届党政领导留影八、临县民俗文化拾趣附:老年美术作品选临县老年乐艺学会文艺节目剪影临县风光荟萃岁月流影卷二 临县伞头秧歌一、临县伞头秧歌简述(一)起源浅析(二)地方特色(三)传统节目(四)活动形式(五)秧歌曲调(六)唱词艺术(七)改革发展(八)本书内容二、传统节目选载周公背周婆(王洪廷新编)钉缸(王洪廷搜集整理)卖菜(王洪廷新编)卖西瓜水(樊如林改编)骑驴驴(王洪延新编)刘三推车(王洪廷新编)抬花轿(秦忠、王洪廷新编)水船歌(李考才新编)跑旱船(王洪廷改编)大红果子(二人台)驾鼓子二鬼摔跤狮子啃绣球三、秧歌抒情写春秋我以秧歌唱人生(薛光运)碛口风景就是好(李光福)临县秧歌唱打扮(王洪廷)唱要彩礼(王洪廷)婚宴“三怪”(王洪廷)枣树沟(王洪廷)四、著名老伞头及其传世妙歌五、许凡秧歌集锦(孙善文、张犬照整理)(一)许凡秧歌生活篇(二)许凡秧歌时世篇卷三 临县民间曲艺一、曲种简介(一)临县三弦书(二)快板书(三)顺口溜二、作品选载(一)三弦书荟萃碛口名妓冯彩云(王洪廷)双秃子闹房(王洪廷整理)武松大闹东岳庙(王洪廷整理)老鼠告狸猫(王洪廷整理)临县党的创始人(贺要铤)反顽除奸打日本(张之一)不该怪她(李文学)桂英节育(樊如林)三变下环(樊如林康云祥)吃瓜(王洪廷)我也不愿杀貂蝉(王洪廷)(二)快板书集锦劳军场上(王易风)打晋西南顽固军(张剑峰)日军首次占碛口(成恒)过金桥(王易风)饲养员之家(王易风)黑孩告状(樊如林)戒烟(樊如林)兰兰谈谈(樊如林康云祥)过年(樊如林)愣愣找对象(王洪廷)夸婆姨(王洪廷)乔老头教子(王洪廷)夸夸我老婆(王洪延)农民曲艺家李子琴(王洪廷整理)三霸认错(郭丕承)(三)顺口溜选趣长跑(樊如林康云祥)养猪(樊如林)吃饺子(樊如林康云祥)水火无情(樊如林康云祥)福照相媳妇(樊如林康云祥)卷四 临县道情一、遭情综述(一)临县道情的起源……卷五 临县婚丧习俗卷六 临县吹打乐卷七 临县民俗琐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道情综述(一)临县道情的起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临县地处黄河东岸,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因而文化沉淀深厚,民间艺术丰富。那么临县道情起源于何时,无确切资料可考,这里仅做一些分析。道情与道教有关。道教于东汉张道陵始创,亦称五斗米教,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汉民族的宗教。唐代是道教极盛时期,为了宣传道义、情理,由“道歌”发展成为“道情”,进而成为一种曲艺类别。“道情”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道家出世思想。到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元人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均有穿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许多曲种。临县道情原来也是一二人演唱的曲艺形式,后来发展成为小剧种。从“临县道情”的不少传统剧目中,也可以看出道情是传播道家思想的。如《经堂会》中老道士有这样一段赞颂“终南山”的唱词:终南山是吾家,腊月天盛开四季花,茅庵草舍无冬夏,虎皮交椅实可夸,仙桃仙果般般有,洞门外前葡萄架,这本是吾仙家景致,更不贪那富贵荣华。据传,这是韩湘子当年出家后,传道的原始唱词,后被引用在戏中。此外,在《高老庄》剧中,有“怀抱渔鼓手摇简板,云游四方不忘终南山”等唱词。

后记

我已经是古稀老头了,本应安度晚年,享享清福。然而有福不享,自找苦吃,每日还笔耕不辍,伏案不已。古人云:“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也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有这股子牛劲。有些朋友告诫我:“别费那么多脑筋了,钱挣多少是个够?”可笑,真可笑,中国社会哪有穷秀才发大财者。旧时人常说:“一官,二医,三铁匠。”“铁匠翻过手,养活七八口。”穷秀才无非是个教书匠。“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竟成了“臭老九”。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也还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鸡蛋的”。现在虽然好点,但经济社会,有多少人愿意往书本里钻呢?还是我们这些老头们,时髦的享受没福分,官场的高位没指望,只好在“烂纸”堆里翻来翻去,或许能在苦中寻点儿乐趣。我从1963年调宣传文化部门供职,算来已近半个世纪了。记得年轻时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写字绘画、撰写文章,还真算得上一个活跃分子。“文化大革命”武斗结束后,省文化部门下放到临县一伙“臭老九”,其中有全国著名的摄影家顾棣,剧作家王易风、张万一,青年作家罗仁佐、刘思奇,画家魏振祥、赵国荃、郝超等。当时,憨厚的临县人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作改造的对象,而是以礼相待,视若亲人。我们宣传文化部门的文艺爱好者,更是求贤若渴,拜为至师,求知学艺。在相处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常常一起搞摄影、办展览、写剧本、排节目,吹吹打打,写写画画。他们的言传身教,好似带了我们三年研究生。我们确实茅塞顿开,得益匪浅,以后在宣传文化战线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弹指一挥间,小伙子都变成了老头子。

编辑推荐

《临县乡土文化》是由王洪廷所编写,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临县乡土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